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明中医》2021,36(15)
目的探究合谷、内关、腰骶部穴位电刺激对产妇分娩疼痛及产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9年5月自愿参与本研究的产妇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分娩时,对照组给予常规产程处理,观察组给予合谷、内关、腰骶部穴位电刺激镇痛。对比2组产妇分娩时VAS评分、产程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在第一产程结束、第二产程结束以及第三产程结束时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进展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显著低于对照组(20.00%)(P 0.05)。结论进行合谷、内关、腰骶部穴位电刺激有利于缓解产妇在分娩时的疼痛感,缩短产程时间,能促进产妇的顺利分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用于分娩镇痛的镇痛效果,探究TEAS镇痛对新生儿的动静脉血气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妇80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在临产开始时予导乐陪伴,电刺激组使用穴位电刺激仪刺激产妇双侧合谷、三阴交、夹脊穴(L_(3~5)段),直至胎儿娩出,对照组除导乐陪伴外未予其他镇痛干预。在镇痛过程中,分别记录两组镇痛前(T_0)、镇痛后30 min(T_1)、镇痛后1 h(T_2)、宫口开全(T_3)、胎儿娩出后(T_4)的VAS评分,评估镇痛效果。分娩后抽取两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各1. 5 mL送检,进行血气分析,并记录新生儿1 min、5 min、10 min时Apgar评分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对照组因低体重儿脱落2例,最后收集符合要求产妇共78例,电刺激组40例,对照组38例。电刺激组组内比较,T_1、T_2与T_4时间VAS评分低于T_0(P 0. 01),T_3与T_0时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对照组组内比较,T_1、T_2与T_0时间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T_3时间VAS评分高于T_0(P 0. 01),T_4时间VAS评分低于T_0(P 0. 01);电刺激组与对照组组间比较,T_0时间VAS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T_1、T_2、T_3与T_4时间VAS评分电刺激组低于对照组(P 0. 01);镇痛有效率比较,电刺激组高于对照组(P 0. 01)。电刺激组脐动、静脉血pH值、BE值和PO_2高于对照组(P 0. 05或P 0. 01),Lac值低于对照组(P 0. 01),PCO_2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电刺激组新生儿出生时第1 min、5 min、10 min的Apgar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TEAS应用于分娩镇痛临床效果确切,同时能改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气,减少乳酸堆积,有助于减少新生儿酸中毒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穴位无痛分娩在临床分娩镇痛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7月英德市妇幼保健院足月临产初产妇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自然分娩,接受产科常规护理和助产指导,不进行任何镇痛干预,观察组产妇采取穴位无痛分娩。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不同分娩时间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和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长;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的新生儿的阿氏(Apgar)评分及桡动脉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镇痛前的VAS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镇痛30 min、镇痛60 min的VAS疼痛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长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和对照组产妇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新生儿1 min的Apgar评分及桡动脉动脉氧分压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产妇桡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穴位无痛分娩可以减轻产妇分娩中的镇痛程度,缩短产程,提高新生儿出生后桡动脉动脉氧分压。  相似文献   

4.
孔莉敏  郑皇芳 《新中医》2018,50(12):204-207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在分娩镇痛过程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本院进行分娩的120例产妇的病历资料,根据是否接受分娩镇痛及分娩镇痛方式分为TEAS组、锥管内麻醉组与空白组,每组40例。TEAS组在产妇子宫收缩活跃后于相应穴位进行电刺激直至胎儿分娩,锥管内麻醉组使用盐酸瑞芬太尼0.2~0.5 g/kg注入椎管的蛛网膜下腔或硬膜外腔,连续泵入直至第二产程结束,空白组不给予任何镇痛处理。对3组产妇分娩过程中的疼痛情况、不同产程时间、分娩方式及分娩过程中的出血量进行统计与对比。结果:与产前比较,TEAS组、锥管内麻醉组镇痛后及产时VAS评分与TEAS组宫缩活跃期末VAS评分均降低(P 0.05),锥管内麻醉组宫缩活跃期末VAS评分与产前相当(P 0.05)。3组镇痛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镇痛后、宫缩活跃期末和产时,TEAS组及锥管内麻醉组VAS评分均低于空白组(P 0.05);TEAS组VAS评分低于锥管内麻醉组(P 0.05)。TEAS组与锥管内麻醉组产妇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和第三产程均短于空白组(P 0.05)。TEAS组总产程、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与锥管内麻醉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与空白组比较,TEAS组自然分娩率较高,剖宫产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锥管内麻醉组比较,TEAS组自然分娩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3组产钳助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空白组及锥管内麻醉组的分娩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产妇分娩过程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TEAS可优化分娩阵痛效果,促进自然分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硬膜外阻滞在无痛分娩中的应用及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0例阴道试产的一胎产妇,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给予硬膜外阻滞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观察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和产后出血情况。记录两组产妇镇痛前及宫口开2 cm、4 cm、6 cm和宫口全开时的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记录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1 h和2 h后血清?-内腓肽水平。记录两组新生儿动脉血气指标和出生1 min后的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的平均产程时间和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产后2 h出血量、总出血量和产后大出血人数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镇痛后,两组患者VA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内啡肽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新生儿的动脉血气指标和出生1 min后的Apgar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性均较高。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硬膜外阻滞有助于产妇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少产后大出血的发生率,提高血清?-内腓肽水平减少VAS疼痛评分,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体表穴位电刺激配合导乐助产用于分娩的镇痛效果及对应激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拟经阴道分娩的足月产妇120例,按分娩顺序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30例。Ⅰ组为变频体表穴位电刺激配合导乐助产组,Ⅱ组为单一变频体表穴位电刺激组,Ⅲ组为单一导乐助产组,Ⅳ组为对照组,自然分娩,不采用任何镇痛措施。观察4组孕妇分娩镇痛效果(VAS评分)及镇痛前后应激激素水平的变化。结果:镇痛效果:4组产妇潜伏期VA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活跃期及第二产程Ⅰ、Ⅱ、Ⅲ组产妇VAS评分与潜伏期及Ⅳ组产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产妇活跃期及第二产程VAS评分与Ⅱ、Ⅲ组产妇VAS评分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组产妇活跃期NE、E含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产妇胎儿娩出前NE、E含量均低于活跃期及Ⅱ、Ⅲ、Ⅳ组胎儿娩出前NE、E含量,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体表穴位电刺激配合导乐助产用于分娩镇痛操作简便,临床效果确切,能降低产妇在分娩过程中的应激反应,对胎儿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对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单胎、足月、头位妊娠初产妇198例,随机分为电刺激组98例和对照组100例。电刺激组产妇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经皮穴位电刺激曲池和合谷,每小时刺激1次,每次30 min,直至分娩结束。对照组产妇实施硬膜外分娩镇痛后,相同穴位处连接电极但不予电刺激。测量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后1、2、3、4、5 h及分娩时的鼓膜温度、疼痛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并评估产时发热率。测定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后2 h及分娩时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记录两组产妇产程、分娩方式、催产素用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分娩镇痛时间、分娩镇痛药量、不良反应。结果:两组产妇鼓膜温度随着分娩镇痛时间的延长均较镇痛前有所升高,电刺激组产妇镇痛后3、4、5 h及分娩时的鼓膜温度及产时发热率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两组产妇镇痛后的血清IL-6、IL-1β水平较镇痛前升高;电刺激组产妇分娩时血清IL-6水平、镇痛后2 h及分娩时血清IL-1β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电刺激组分娩镇痛药量、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VAS评分、分娩方式、分娩镇痛时间、催产素用量、产后出血量、产程、新生儿Apgar评分等指标及尿潴留、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曲池和合谷有助于缓解硬膜外分娩镇痛相关产时发热,降低产妇血清IL-6、IL-1β水平,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穴位按压及中药穴位贴敷合谷、三阴交穴对缩短产程及缓解宫缩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产妇随机分为4组,穴位按压加贴敷组、穴位按压组、穴位贴敷组均于宫口扩张1~2cm时进行治疗,贴敷中药选用自制的怀牛膝、法半夏配伍的药饼,用医用胶布固定,3组作用部位均选取双侧合谷、三阴交,对照组不予穴位按压及穴位贴敷。观察自然分娩产妇各产程所需时间及宫缩痛情况。结果:4组第1、2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或显著性意义(P〈0.01,P〈0.05);第1产程时间穴位按压加贴敷组、穴位按压组明显短于穴位贴敷组、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第2产程时间以穴位按压组产程最短,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第3产程时间4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组宫缩痛评级情况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穴位按压加贴敷组与穴位按压组均可缩短第1、2产程,并能缓解宫缩痛,但穴位按压加贴敷可以减少按压时间,减轻临床工作量,对提高分娩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游晨羽  樊云 《中医药导报》2023,(10):74-78+124
目的:探究穴位注射高乌甲素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对分娩镇痛的效果及镇痛机制。方法:将102例经阴道分娩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分娩镇痛,治疗组采用穴位注射高乌甲素联合经皮穴位电刺激分娩镇痛,比较两组镇痛前及镇痛后0.5 h、1 h、2 h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记录各产程时间、缩宫素用量、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检测镇痛前及镇痛后0.5 h、1 h神经递质水平[强啡肽(DYN)、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产妇镇痛后0.5 h、1 h、2 h VAS评分均低于镇痛前,对照组VAS评分低于治疗组(P<0.05)。治疗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缩宫素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后2 h出血量及新生儿1 min、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镇痛后30 min、60 min血清DYN、5-HT水平均高于镇痛前,血清DA水平均低于镇痛前,差异均...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分娩镇痛对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湄潭县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70例产妇为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正常分娩、分娩镇痛,结束后分析效果。结果:对两组产妇的产程时间比较,观察组的产程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产妇的分娩镇痛前、镇痛后30 min、宫口开全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进行比较,分娩镇痛前的两组产妇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30 min、宫口开全时观察组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为82.8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窒息数分别为1例和2例,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研究中采用分娩镇痛的优势明显,安全性比较高,能满足产程需要,有助于产科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产妇产程子宫收缩痛中实施耳穴埋豆、穴位贴敷及镇痛泵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产妇102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51例,试验组给予耳穴埋豆、穴位贴敷及镇痛泵治疗,对照组给予镇痛泵治疗,观察比较2组患者宫缩疼痛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临床疗效指标产妇舒适度、镇静效果、初乳时间、哺乳次数等进行评估。结果:术后2 h、6 h、12 h,试验组宫缩疼痛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舒适度评分、镇静效果评分、哺乳次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初乳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试验组为5.88%,对照组为19.6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埋豆、穴位贴敷联合镇痛泵应用于产妇产程子宫收缩痛中疗效显著,可缓解产妇宫缩疼痛程度,提高其分娩舒适性,且可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潜伏期穴位揿针按压对分娩痛的作用。方法将自然分娩进入潜伏期产程的产妇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治疗组给予潜伏期常规护理拉梅兹呼吸法及按压合谷、足三里、三阴交穴,每次宫缩时按压一处双侧对称穴位至宫缩结束,3个穴位轮流按压。当宫口开至3 cm时给予硬膜外麻醉镇痛。对照组给予潜伏期常规护理拉梅兹呼吸法,当宫口开至3 cm时给予硬膜外麻醉镇痛。观察两组患者VAS评分、产后尿潴留发生率、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治疗组潜伏期T1、T2疼痛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程潜伏期揿针穴位按压能缓解分娩疼痛,减少产后尿潴留的发生率,对新生儿无抑制作用,是安全、有效缓解分娩疼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分娩镇痛仪用于分娩镇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阳春市中医院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12月30日收治的300例分娩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使用穴位贴敷联合导乐分娩镇痛仪,于宫口开大约3 cm、产程进入活跃期、疼痛达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6级以上、产妇迫切需要镇痛时给予穴位贴敷联合导乐分娩镇痛仪镇痛;对照组未用任何镇痛方法。比较两组的镇痛效果、产妇的分娩方式、新生儿窒息、羊水污染及不良反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镇痛效果较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和总产程时间缩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产妇的羊水污染率及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无不良反应。结论:穴位贴敷联合分娩镇痛仪用于分娩镇痛镇痛效果明显,缩短第一产程、第二产程,提高顺产率,不会对新生儿及羊水性状造成不良影响,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在第一产程活跃期,对产妇实施穴位按摩,探讨其对产妇体内前列腺素水平变化及分娩疼痛的影响。方法:将3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140例,辨证后采用穴位按摩法镇痛;对照组160例,自然分娩。比较2组产妇体内PG水平的变化及对分娩疼痛的影响。结果:观察组后羊水前列腺素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穴位按摩后,观察组中第一产程宫缩期压力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按摩前(P〈0.01),且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第一产程活跃期进行穴位按摩可以降低产妇羊水PG水平,减弱宫缩压,减缓分娩疼痛。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刺麻醉镇痛分娩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1例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其中因产程中不同原因行剖宫产43例,故最终试验人数观察组45例和对照组33例。在宫口开3cm时,对照组产妇无特殊用药及其他干预措施,观察组产妇宫口开3 cm时给予针刺麻醉镇痛,取穴(内关、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并接电针持续进行穴位刺激。根据数字疼痛分级(NPIS)标准判定镇痛前后不同阶段疼痛评分,观察两组产妇宫口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及新生儿Apgar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NPIS评分低于镇痛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宫颈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针刺镇痛分娩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且有促进产妇宫口扩张及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对新生儿质量无影响,对母婴无任何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TEAS)对分娩疼痛的影响。方法:将151例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TEAS组(76例)和硬膜外组(75例)。硬膜外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TEAS组采用经皮穴位电刺激镇痛,穴取合谷、内关、夹脊穴(T10~L1)、次髎,采用疏密波(2 Hz/100 Hz),电流强度为15~50 m A。镇痛时间均为宫口开至3 cm到宫口全开。观察两组患者镇痛前即刻,镇痛后30、60、120 min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变化;记录各产程时长、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产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产后出血量;评估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结果:两组产妇镇痛后VAS评分均表现为逐渐下降趋势(P0.01),但TEAS组下降幅度小于硬膜外组(P0.01);TEAS组第一产程活跃期和第二产程时长均短于硬膜外组(P0.01,P0.05),两组第三产程时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EAS组产程中缩宫素使用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2%(7/76)和2.6%(2/76),均明显低于硬膜外组的34.7%(26/75)和18.7%(14/75)(P0.01);两组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1分钟、5分钟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AS镇痛效果虽不如硬膜外阻滞,但可减轻产痛至产妇能耐受程度,并能缩短第一产程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长、减少缩宫素使用,且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及剖宫产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廉江市妇幼保健院在2015年7月至2017年7月住院分娩的196例产妇,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产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98例,观察组产妇行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分娩镇痛,对照组产妇不给予分娩镇痛,观察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及剖宫产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镇痛后10 min和镇痛后30 min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的得分均低于对照组产妇(P0.05),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产妇。观察组产妇第一产程、第二产程及第三产程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产妇(P0.05),观察组产妇剖宫产率为10.2%,低于对照组产妇的28.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联合舒芬太尼分娩镇痛在产妇分娩过程中,对于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足月自然分娩过程中,针刺穴位与硬膜外麻醉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纳入符合自然分娩的研究对象199例,随机分为4组。针刺组采用针刺穴位方法;硬膜外组实施硬膜外麻醉;复合镇痛组采用针刺穴位联合硬膜外麻醉;对照组不采用任何镇痛干预。主要观察指标根据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比较干预全程(宫口3 cm即0 min、30 min、60 min和宫口全开时)产妇分娩疼痛,同时记录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宫口扩张速度、第二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Apgar评分以及产后出血量(2 h)。全程监测第一产程中血?-内啡肽和5-HT水平变化。结果 VAS评分显示,较之对照组,其他三组皆有不同程度下降,其中硬膜外组和复合镇痛组下降程度相似,而针刺组下降幅度稍逊色;比较产程相关指标,针刺组产妇宫口扩张速度快于对照组(P0.05),第二产程时间针刺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综合产后出血,新生儿Apgar评分,4组没有显著差异(P0.05),但针刺组跟硬膜外组比较,未有使用助产催产;第一产程中产妇血?-内啡肽,针刺组和复合镇痛组观察到不同程度上升(P0.05),而硬膜外组与对照组则没有观察到显著变化(P0.05)。结论 针刺镇痛可减轻分娩痛,缩短产程,同时不影响第二产程及各项产妇胎儿安全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联合分娩球在分娩镇痛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院产科2019年1月~2020年1月分娩的产妇14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70例,对照组64例纳入研究,应用分娩球辅助分娩,观察组67例纳入研究,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TENS镇痛,两组产妇如有镇痛需求则给予自控式硬膜外镇痛。比较两组产程时间、不同时间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自控式硬膜外镇痛人数、镇痛药物应用剂量。比较两组临产时、宫口开全时血清β-内啡肽(β-EP)、皮质醇(Cor)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并比较两组产妇并发症发生率和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第一产程、总产程时间少于对照组(P0.01);宫口2cm、3cm时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硬膜外镇痛使用率(χ~2=7.123,P=0.008)、镇痛药物应用剂量(t=3.902,P=0.000)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宫口开全时血清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Cor、ACTH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出生后1min Apga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ENS联合分娩球可有效减轻分娩疼痛、减少镇痛药物应用量,缩短产程时间,减少产妇并发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分娩镇痛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与硬膜外分娩镇痛比较,观察穴位注射罗哌卡因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的进展速度、产后母亲泌乳启动和母乳喂养的影响。方法:选择自愿要求分娩镇痛的初产妇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硬膜外镇痛组和穴位注射组,每组40例。于产妇宫口开至≥3cm时(即第1产程活跃期)实施分娩镇痛。硬膜外镇痛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方式给予5!g/mL舒芬太尼和0.1%罗哌卡因;穴位注射组取双侧合谷、三阴交,每穴注入0.2%罗哌卡因1mL。选择同期拒绝行分娩镇痛的4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记录产妇镇痛前(T0)、镇痛后30min(T1)、宫口开全时(T2)及胎头娩出时(T3)的视觉模拟量尺(VAS)评分;记录产程时间及使用缩宫素例数,并计算各组产钳助产率和剖宫产率;记录产妇产后泌乳始动时间和24h哺乳次数;检测产前及产后24h血清催乳素含量。结果:13名产妇因中转剖宫产退出试验,其中对照组4名,硬膜外镇痛组5名,穴位注射组4名,共计107名产妇完成本试验。与组内T0时或对照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和穴位注射组T1、T2、T3的VA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与硬膜外镇痛组比较,穴位注射组T1、T2、T3的VAS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第2产程时间延长(P0.05),应用缩宫素例数增多(P0.05);与硬膜外镇痛组比较,穴位注射组第2产程时间缩短(P0.05),应用缩宫素例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比较,硬膜外镇痛组和穴位注射组产后首次哺乳时间更早(P0.05),24h内哺乳次数增多(P0.05)。穴位注射组产后血清催乳素水平较对照组和硬膜外镇痛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穴位注射罗哌卡因分娩镇痛效果良好,不增加缩宫素的用量,不延长第2产程,且更有益于产妇产后早期实施母乳喂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