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究超声支气管镜弹性成像技术在肺门纵隔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2020年1月就诊的59例肺部CT提示肺门纵隔淋巴结肿大患者,在支气管镜引导下利用超声弹性成像技术扫描肿大淋巴结,且行超声引导针吸活检术(EBUS-TBNA)检查,共检查穿刺97枚淋巴结。以EBUS-TBNA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超声支气管镜弹性呈像技术的特异度、灵敏度、准确率等情况。结果:超声支气管镜弹性成像技术诊断肺门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特异度为70.59%,灵敏度为84.78%,准确率为77.32%;良性淋巴结超声评分与恶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支气管镜弹性成像技术在肺门纵隔淋巴结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特异性好,灵敏度高,对行EBUS-TBNA检查患者而言可进一步提高综合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经支气管镜针吸活检术(EBUS-TBNA)在肺部病变检查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12月于医院行影像学检查后发现肺部病变的7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EBUS-TBNA检查,将获得的标本进行组织学检查明确诊断。以手术病理诊断结果为诊断的金标准,分析EBUS-TBNA在肺部病变诊断中的临床价值。结果 75例患者经手术病理诊断发现,恶性肺部病变60例(80.00%),良性肺部病变15例(20.00%);EBUS-TBNA检查共穿刺154次,成功穿刺取样138次,75例患者中明确诊断70例,其中恶性肺部病变57例,良性肺部病变13例;与金标准比较,EBUSTBNA诊断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6.00%、95.00%、100.00%,阳性预测价值为100.00%,阴性预测价值为83.33%,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EBUS-TBNA检查在肺部病变的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准确度、灵敏度和特异度,鉴别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较高,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对纵隔肿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讨论纵隔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7月—2012年8月期间在该院手术治疗的纵隔肿瘤患者64例病例资料,讨论该组患者的手术方法,术后统计肿瘤切除情况和术后死亡情况,以此平均手术疗效,最后讨论对纵隔肿瘤患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法。结果本组64例患者全部施行肿瘤切除术,肿瘤切除率93.75%,其中有48例(75%)为单纯切除,16例合并肺部的局部切除,术中因大出血死亡者1例,术后死亡2例(死因为呼吸衰竭),手术死亡率为0.5%。结论手术切除的方法治疗纵隔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满意,对胸部的X线影像学检查是确诊纵隔肿瘤的最有效的方法,另外,加用B超影像学检查对于分辨囊性和实性肿瘤的判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总结肺部恶性肿瘤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特点,避免满足于已有的肿瘤或结核诊断,提高两病并存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肺部恶性肿瘤合并结核病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30例患者中以老年男性患者多见,中位年龄62岁,男女比例为6.5:1,肺部恶性肿瘤以肺癌为主,共28例(93.3%);肺淋巴瘤、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各占3.3%);结核以肺结核为主,共25例(83.3%),其他部位结核4例(13.3%),肺结核合并纵隔淋巴结结核1例(3.3%).结论 肺部恶性肿瘤合并结核病的情况临床并不少见,在对肺部肿瘤进行诊断时,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肿瘤诊断,要考虑并存结核的可能,避免两病并存的情况被忽视,导致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总结肺部恶性肿瘤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特点,避免满足于已有的肿瘤或结核诊断,提高两病并存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肺部恶性肿瘤合并结核病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30例患者中以老年男性患者多见,中位年龄62岁,男女比例为6.5:1,肺部恶性肿瘤以肺癌为主,共28例(93.3%);肺淋巴瘤、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各占3.3%);结核以肺结核为主,共25例(83.3%),其他部位结核4例(13.3%),肺结核合并纵隔淋巴结结核1例(3.3%).结论 肺部恶性肿瘤合并结核病的情况临床并不少见,在对肺部肿瘤进行诊断时,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肿瘤诊断,要考虑并存结核的可能,避免两病并存的情况被忽视,导致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肺部恶性肿瘤合并结核病的临床特点,避免满足于已有的肿瘤或结核诊断,提高两病并存的诊断水平.方法 选择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住院的肺部恶性肿瘤合并结核病患者30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30例患者中以老年男性患者多见,中位年龄62岁,男女比例为6.5:1,肺部恶性肿瘤以肺癌为主,共28例(93.3%);肺淋巴瘤、神经内分泌癌各1例(各占3.3%);结核以肺结核为主,共25例(83.3%),其他部位结核4例(13.3%),肺结核合并纵隔淋巴结结核1例(3.3%).结论 肺部恶性肿瘤合并结核病的情况临床并不少见,在对肺部肿瘤进行诊断时,不要满足于已有的肿瘤诊断,要考虑并存结核的可能,避免两病并存的情况被忽视,导致延误诊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肿块型肺部真菌感染的CT影像学特点,提高该病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6月经临床或病理确诊且影像学表现为肿块型(直径30mm)真菌感染80例患者的CT表现,总结呈肿块型表现的肺部真菌感染的肿块特点及合并征象。结果 80例患者中38例诊断为隐球酵母菌属感染占47.50%,35例为曲霉菌属感染占43.75%,7例为其他真菌感染占8.75%;97个肿块中右肺61个占62.89%、左肺36个占37.11%;97个肿块中长径3~5cm的有67个占69.07%;80例患者合并肺部其他部位感染的有63例占78.75%,合并胸腔积液的有49例占61.25%,合并淋巴结肿大的有31例占38.75%,合并肺周围结构破坏的有4例占5.00%。结论肿块型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为边界欠清的类圆形肿块,内多有空洞,周围多有炎性浸润和其他部位的病变,出现上述征象时提示肺部真菌性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特点,以及合并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确诊为急性肺栓塞合并肺部感染的老年患者45例,诊断符合肺栓塞患者诊断标准,确诊主要通过肺动脉CT;同时伴有其他疾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心病、肺气肿、肥厚性心肌病及肾功能不全等,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肺栓塞病史<1年有22例患者,占48.89%,有2例合并其他疾病患者,占14.29;肺部感染治愈9例治愈率为20.00%;好转24例好转率为53.33%;死亡12例病死率为26.67%。结论急性肺栓塞合并肺部感染在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慢性基础疾病及制动为最常见的危险因素,做到早期诊断与治疗是降低老年急性肺栓塞病死率及改善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CT影像学技术在肺结核患者曲霉菌属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提高临床诊断准确性。方法选择2014年8月-2016年9月医院收治的肺结核合并肺部感染患者300例为研究对象,对病原菌进行分析;对曲霉菌属感染患者进行病理学检查,并给予患者CT影像检查,依照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肺结核合并曲霉菌属感染患者CT特征及其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300例肺部感染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2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66株占50.92%、革兰阳性菌25株占7.67%,真菌135株占41.41%,其中曲霉菌属感染患者48例;曲霉菌属感染患者CT诊断结果表明空洞、晕征、胸腔积液及多个肺叶受累等均可作为肺结核合并曲霉菌属感染的CT表现特征;与单纯肺结核患者比较,CT影像特征明显,合并感染患者的CT特异性更高;以病理学结果作为金标准,CT诊断准确率较高,灵敏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2.33%、88.42%。结论肺结核患者曲霉菌属感染应用CT进行诊断与病理学检查结果较为一致,其在CT影像学中有明显的特征表现,可将空洞、晕征等表现作为临床CT诊断的可靠标准,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螺旋CT与MRI在副鼻窦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抽取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12年4月-2014年4月收治的副鼻窦占位性病变患者62例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入院后均采用螺旋CT与MRI检查,分析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准确率、敏感性以及特异性。结果:MRI检查结果显示,62例患者中,61例病情确诊,占98.39%,1例误诊,占1.61%,无1例漏诊;螺旋CT检查结果显示,62例患者中,55例病情确诊,占88.71%,2例误诊,占3.23%,5例漏诊,占8.06%,MRI的检查准确率高于螺旋CT,漏诊率低于螺旋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测方式的误诊例数无显著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8.39%、100%,螺旋CT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8.71%、91.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MRI在临床诊断副鼻窦占位性病变中的应用,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率,对临床确定手术方案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纵隔肿瘤术后肺部感染因素临床分析,为制定护理对策及降低感染率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2009年1月-2014年1月278例行前纵隔肿瘤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记录其术后出现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对比分析发生肺部感染患者的危险因子。结果肺部感染37例,感染率为13.31%;142例吸烟患者中肺部感染率20.42%,不吸烟患者136例,术后肺部感染率5.89%;术后低蛋白血症24例,其中肺部感染率29.17%,无低蛋白血症254例,肺部感染率11.8%;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手术时间长、术后低蛋白血症。结论前纵隔肿瘤术后肺部感染率较低,多种危险因子可导致术后肺部感染,有效的术前及术后护理干预能降低术后肺部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临床特点,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2016年3月18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肺部感染率及病原菌分布,并对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89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发生肺部感染53例,感染率为28.0%;肺部感染患者中共分离出病原菌61株,其中有两种细菌同时感染者4例占7.5%,三种细菌同时感染者3例占5.7%,病原菌分布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占57.4%,革兰阳性菌占31.1%,真菌占11.5%;住院时间长、卧床时间长、NIHSS评分高、有侵入性操作和吞咽困难等与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侵入性操作、合并低蛋白血症和合并COPD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住院时间、卧床时间、侵入性操作、合并低蛋白血症和合并COPD是急性脑卒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应采取针对有效的措施,控制感染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老年颈髓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制定颈髓损伤患者早期康复治疗方法,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13年2月颈髓损伤患者32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和统计,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22例患者中有61例发生肺部感染,感染率为18.94%;肺部感染患者性别、年龄≥70岁、合并糖尿病以及完全损伤者为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老年颈髓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与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中对于高危患者应做好预防工作,而通过早期呼吸系统康复治疗显著改善患者的呼吸肌、肺通气功能,降低呼吸系统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T和MRI检查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2016年符合标准的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患者68例,患者均接受CT和MRI检查,对比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结果:CT和MRI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诊出率均为100%,MRI对炎症性病变的敏感度为88.2%、特异性为95.7,明显高于CT 76.1%的敏感度、78.3%的特异性,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肝脏囊性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中,CT和MRI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MRI对炎症性病变的诊断更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弥漫型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结节的良恶性超声诊断价值。方法对66例超声诊断弥漫型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良恶性结节的病例全部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66例超声诊断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良恶性结节的患者,病理结果24例乳头状癌,9例滤泡状癌,1例未分化癌,1例髓样癌,1例恶性淋巴瘤,6例腺瘤,21例结节性甲状腺肿,3例炎性结节。超声检查的敏感性83.3%、特异性76.6%及准确性80.3%。结论超声诊断弥漫型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良恶性结节对临床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经支气管针吸活检术(TBNA)是近年来用于诊断肺部结节病、纵隔淋巴结等疾病的微创检查方法。本研究旨在评价TBNA用于结节病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例临床表现和胸部CT检查疑似结节病的患者,同时行TBNA和纵隔镜检查。结果:TBNA后病理诊断为结节病的16例,纵隔镜后病理诊断为结节病的18例,TBNA诊断阳性率为88.89%。结论:TBNA微创、安全性高、准确率高,是用于结节病诊断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老年肺部病变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CT表现,探讨CT在良恶性胸腔积液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老年肺部病变合并胸腔积液患者的CT资料.结果 60例中恶性肿瘤25例(41.7%),肺结核23例(38.3%),肺部炎性病变12例(20%).单侧胸腔积液35例,双侧胸腔积液25例,包裹性胸腔积液24例;中、大量胸腔积液多为恶性肿瘤(58%).上肺叶病灶合并胸腔积液者多为肺结核(91%),下肺叶病灶合并胸腔积液者多为恶性肿瘤(58%).不规则胸膜增厚、纵隔胸膜增厚者多为恶性肿瘤(79%).结论 详细分析胸腔积液、原发病灶和胸膜增厚的CT特征,对提高诊断准确率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在急性左心衰是否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中进行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检测的价值。方法选择江门市中心医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急性左心衰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将其中40例合并肺部感染的急性左心衰患者视为观察组,另外46例单纯急性左心衰患者视为对照组,均接受血清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血清B型钠尿肽(BNP)水平测定,分析结果。结果观察组合并肺部感染的患者血清PCT、CRP、BNP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CT0.576 ng/ml时,对于急性心力衰竭伴发肺部感染的诊断特异度为84.30%,诊断敏感度为85.80%;血清CRP对于心力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诊断最佳阈值为15.72 mg/L,诊断的特异度为78.50%,敏感度为69.40%。结论血清PCT、CRP检测能够比较准确的诊断急性左心衰,且能够较为准确鉴别是否合并肺部感染,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用于肺部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 2007年5月—2011年11月采用16~20 G的切割活检针在螺旋CT引导下对125例肺部占位性病变患者行经皮肺穿刺活检术。对穿刺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5例经皮肺穿刺活检后经病理诊断明确118例,诊断阳性率为94.4%;术后发生气胸12例、肺出血5例、咯血9例,经对症治疗后均痊愈。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用于肺部占位性病变安全、方便、准确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干预的方法。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治疗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4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出现的原因,并探讨其护理干预方法。结果经过对症治疗和良好的护理后,45例患者中治愈的有32例,好转的有8例,未愈的有5例,总有效率为88.89%(40/45)结论根据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的原因结合针对性护理,严格执行临床操作标准,能有效避免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