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达宁英 《中国校医》1993,7(6):78-79
<正> 我国的邻国日本,近年来曾提出过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过劳死”。即机体长期超负荷运转所造成的死亡。我国知识分子中也有“过劳死”的现象。蒋巩英、罗健夫等人因积劳成疾而早逝就是公认的典型事例。“过劳死”这一现象,在我国多数发生在  相似文献   

2.
职业紧张评估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在工作中所感受到的紧张程度在迅速增加。由于工作所带来的职业紧张问题正逐步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1994年联合国报告根据世界劳工组织的研究指出:“世界正在变成充满紧张的世界”。职业紧张正演变成广泛影响人们健康的新职业性有害因素,日益受到职业医学界的重视。职业紧张对健康的影响已成为全球职业卫生界的新挑战。而国内近年来被社会广泛关注的“过劳死”问题,其本质就是长期职业紧张所致的最终结局。而“过劳死”问题仅是职业紧张对健康影响的冰山一角。因而如何对职业紧张程度进行评估已成为职业卫生界广泛关注的基础性议题,同时也是必需急待解决的现实主题。本文就此做一简要归纳。  相似文献   

3.
其实,过度劳累猝死(过劳死)已不是新鲜事,国内外早有大量报道。去年年初新华社报道过香港一名身体健壮、不沾烟酒的26岁男子,在一家电脑公司工作,同时在夜间兼读硕士课程。由于工作量过重,每天只睡4个小时,身体长期处于过度疲劳状态,而突然死于办公室。医生怀疑是“过劳猝死”。  “过劳死”是源自日本的一种现代特殊病。据估计,日本每年约有万余人因过劳死而送命,多数是白领阶层。过劳死已成为威胁上班族的一大灾难。这种病的共同特点是由于工作时间过长,劳动强度加重,以致筋疲力竭,突然引发身体潜藏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  相似文献   

4.
说来是奇怪而有趣:日本人中时常会发现新的怪异病情,因此就有了新的怪异病名。有消息说,近年来日本又发现一种“过劳死”和“家庭恐怖症”,单凭这两个病名,可就令人听来既毛骨悚然,又颇想探得一个究竟,不下于当日发现了艾滋病。“过劳死”到底是种什么症候呢?回答倒也简单,就是“狂热的工作”。题名“过劳死”就有点吓人了。有数字表明:1986年,一个日本人工作2150小时,英国为1938小时,美国1924小时,法国为1643小时。1987年,日本人在原有的工作时间上又增加了18小时,刷新了自己保持的纪录。为此就产生了“过劳死”的问题,而且还成了  相似文献   

5.
通过分析“过劳死”的原因:过劳、不看病、不检查、亚健康、不锻炼等,提高认识,重视健康,大力宣传健康的生活方式,注意精神上的养生,注意生活起居规律,随时注意检查自己的身体状态等是避免或减少“过劳死”的有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过劳死”是源自日本的一种现代特殊病。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工作强度越来越大,工作时间也相应延长。而人们又相对缺乏必要的休息,时间一长,机体健康受到很大损害,以致精疲力竭,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速恶化,救治不及而丧命。有资料表明,在日本每年约有1万多名白领阶层因过劳而丧失生命。在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国际医学界提出“亚健康”状态新概念。这是指机体虽无明确的疾病,身体机能却呈不同程度减退的一种生理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国外也称“第三状态”或“灰色状态”。主要表现有:容易疲劳、浑身无力、头脑不清爽、失眠、心慌气短、心情郁闷、焦虑忧郁、便秘、手足麻木等身心障碍。除了这些不适应外,现有医学的理化检查往往没有异常发现,这就是亚健康的危害所在,使人们往往忽视了身体的不适。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日本媒体上经常出现“过劳死”(苦劳死)一词。“过劳死”,是指因过度劳累而死亡,医学上称“疲劳综合征”。出现这个名词的原因是,不少事业有成的中壮年人,因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  相似文献   

9.
飞越亚健康     
《rrjk》2014,(9)
<正>健康是什么?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一个人只有在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三方面都达到健康,才算完整的健康。现如今,许多年轻企业家、白领早逝的例子很多,这不单纯是慢性疲劳综合症引起的过劳死问题,而是亚健康的问题。据我国最新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亚健康人群占我国总人口的60%。亚健康状态在城市居民、青年学生、知识分子、机关干部和军人中普遍存在。经统计,我国目前在高级知识分子、企业管理者中亚健  相似文献   

10.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承受的工作、生活压力在不断加大.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比比皆是,如果不注意调节和防治,很容易出现过劳死。什么是过劳死呢7由于过度劳累而导致猝死.又没有其它特别明显的原因,统称为过劳死。调查显示,在一些竞争力较强的行业中,人们往往更容易出现过劳死。  相似文献   

11.
关注隐形职业杀手——“过劳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劳死”是近年来引起社会关注的一个新话题,该文就“过劳死”的概念、现状、存在原因以及“过劳死”和职业病的关系进行了阐述,着重指出将“过劳死”纳入职业病防控体系,是现阶段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2.
热词     
《家庭医生》2011,(12):2-2
过劳死 一条“普华永道美女硕士过劳死”的微博,让“过劳死”一词引发大众热议。死者的微博显示,她从今年1月起,不止一次透露很累很疲惫、工作很多、经常熬夜、缺睡眠的生活状况。目前,“过劳死”一说尚无定论,但白领的工作强度和健康状况着实令人担忧。  相似文献   

13.
蛋白质是人体最重要的营养素之一,是构成机体和修补组织细胞的“建筑材料”。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餐桌上高蛋白食物不断增加。一般人只知蛋白质缺乏对健康的危害,而对蛋白质过剩的弊害则知之甚少。  相似文献   

14.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由此形成的紧张生存环境给人们心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不断引发各种生理和心理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引起死亡。“过劳死”一度引起国际上的关注,从某种意义来说,“过劳死”不属于临床医学范畴,而是一个社会医学问题,有着发病隐匿、死亡突然的特点,是现代社会的隐形职业杀手。  相似文献   

15.
在日本每年大约有1万多人"过劳死",我国在上海也出现了首例"过劳死"案,有人认为"过劳死"是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基础上发展,恶化的结果,而这种似病非病的虚弱和心感疲劳在现代人中已是相当普遍的生理现象,疲劳是一种"红灯",警示你,你的机体已超过正常负荷,你需要做到生活劳逸结合,张弛有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患者术前对起搏器相关知识的需求方式及程度,有目的地加强健康教育,以增加自护知识,提高自护能力。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70例起博器植入术患者发放问卷:①患者希望获得起搏器知识的方式及其需求程度;②术前患者对起搏器健康知识需求情况。结果患者对健康信息需求的方式具有多样性,不同层次的患者对健康教育知识需求程度和健康知识内容需求不一样。结论正确评估患者的健康需求,“因人施教”。  相似文献   

17.
“吸烟有害健康”,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一提起吸烟,往往人们只想到影响肺部健康,殊不知,吸烟危害馨竹难书。吸烟不仅仅是男人的问题,现在也成了不少女士的“时髦”,可是您可想到,女性吸烟危害更大,不但冒折寿风险,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婚与育,不信您瞧瞧:长期大量吸烟的妇女,体内雌激素会出现不足,其不足的程度与吸烟多少有关。雌激素的缺乏不仅影响女性子宫、输卵管、阴道等生殖器官及乳房、阴毛等第二性征的发育,还直接影响卵泡生长发育成熟,影响正常月经来潮,可以引起月经量少甚至闭经,并由此而影响生育功能。吸烟女性与不吸烟者…  相似文献   

18.
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泄器官,由它排泄清除的代谢废物种类最多数量最大。肾脏在机体中的特点是最能“吃苦耐劳”,有了轻微病变常不容易表现出来。因为两枚肾脏大约由300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一个肾单位都有独立的工作能力,各个肾单位靠机体和肾脏本身的反馈系统自觉地工作。平时参与正常工作的肾单位只约占机体的四分之一(所以健康人可给别人移植一枚肾脏),但当任务增加时,会主动加大工作量进行代偿,而不表现出任何症状:肾单位另一个特点是不能再生,损坏一个少一个,一旦失去代偿能力,就会表现出肾功能衰竭的症状,其后果非常严重的道理也在于此。可导致肾脏损害的原因很多,如饮水不足、经常憋尿、感染等,其中滥用药物更是重要的罪魁祸首。  相似文献   

19.
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已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许多护理人员缺乏健康教育意识和能力,健康教育目标也不明确,还存在着流于形式,往往为了应付检查而进行或者只做局限性的出院指导.因此,如何保证病人得到及时有效的健康教育是护理人员应当思考的问题.从2002年7月~2003年12月应用临床护理路径[1],对住院的乳腺癌标准根治术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简称健康教育路径),取得了良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近来频频看到“过劳死”的报道:某领导连续工作十多天,最后倒在办公室里英年早逝;某干部心脏手术后仅休息10余天就上班,最后倒在工作岗位上,等等。读后确实令人惋惜和痛心。可作为医生,痛定思痛后却有些很专业性的思考,于是不免又要老生常谈几句了。“过劳死”其实是一种通俗的说法,临床医生一般不这样诊断。有的文献将过劳死定义为未老先衰、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