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述大曲的内在品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立足于大曲内在品质是酿酒生产的基础保障,大曲内在品质包括:(1)制曲原料中的淀粉水解酶是大曲发酵的启动因子;(2)大曲复合曲香香气是大曲酒酿造始终离不开大曲参与发酵的奥秘所在;(3)大曲淀粉水解酶活力并不能反映大曲的糖化功能;(4)保湿保潮及其造就的微氧环境是大曲内在品质保障的核心;(5)制曲地域条件是曲质保障的源泉,规模化制曲是曲质四季稳定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大曲的理化特征指标探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大曲的理化指标除水分、淀粉和酸度外,还有直观反映大曲发酵形态特征的指标即曲块容重,其能反映生料在制曲过程中总物质消耗量的大小,是大曲发酵成熟度的一个静态指标。因此,将曲块容重设定为大曲理化特征指标。该指标与原料成曲率和脱水率密切相关。(孙悟)  相似文献   

3.
对排潮降温期大曲进行人工干燥处理,探究不同干燥风速对大曲质量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人工干燥可以降低大曲的水分和水分活度,促进大曲中微生物的生长和大曲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合成,对淀粉、糖化力、发酵力和蛋白酶活力等影响不显著,对酸度、氨态氮、液化力和酯化力有一定影响。不同风速下干燥大曲发酵醪水分和对照曲差异显著,发酵醪淀粉显著低于对照曲,而还原糖显著高于对照曲。由此可知,人工干燥技术对大曲的质量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造成大曲不生衣的原因很多,主要是受气候、环境和工艺条件的制约,不能给有益微生物菌系提供一个最佳的生长条件。目前,全国大曲生衣率仅在20%~50%之间,使用大曲生衣复合菌及新工艺操作,可提高大曲生衣率及大曲质量。试验表明,用0.1%。的大曲生衣复合菌,可使大曲生衣率提高到90%以上。  相似文献   

5.
张丽  卢红梅  陈莉  乔岩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3):128-135,149
酱香型白酒生产用大曲在10、20、30℃的温度下贮存,研究贮存期间大曲的曲虫取食量、水分含量、酸度、淀粉含量、发酵力、液化力、糖化力、酯化力、酒化力与微生物菌落总数、酵母菌、霉菌总数等的变化,结合大曲颜色、气味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探讨贮存温度对酱香型大曲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将贮存温度控制在20℃左右,能有效降低酱香型大曲的贮存损耗,大曲的淀粉含量损失小,符合《DB 52/T 871-2014酱香型白酒酿酒用大曲》要求的程度高,生化性质稳定,有利于酱香物质的形成,减少曲虫活动带来的不良气味,并保持酱香型大曲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大曲是一种粗酶制剂,在酿酒过程中起糖化发酵的作用,其淀粉含量高达55%.通过对未蒸煮大曲、生淀粉、熟淀粉和蒸煮大曲在同等条件下的发酵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大曲淀粉是可以被其自身微生物利用的,其利用速度介于生淀粉与熟淀粉之间,而且更偏向于熟淀粉.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制曲过程中添加酒糟、玉米淀粉对大曲贮存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酒糟、玉米淀粉能够在保证大曲质量的基础上,增强大曲的贮存性,尤其是添加5%的酒糟、8%的玉米淀粉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龚士选  傅万绪 《酿酒》1993,(3):26-27,36
概述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物质。制曲原粮中所含蛋白质在制曲过程中,能被微生物分解,生成游离的氨基酸。该过程是与曲子成熟过程中淀粉的分解、微生物的富集繁衍同步进行的。因此,可以用大曲中α—氨基氮含量多少来衡量大曲的成熟程度,即衡量大曲的质量。茚三酮显色法测定α—氨基氮已经是成熟的和最灵敏的方法,目前常用于测定啤酒、酱油等物质中的氨基酸。该法用于测定固态发酵法生产白酒的中间品——大曲,在国内  相似文献   

9.
影响泸型大曲淀粉酶活力测定结果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对泸型大曲淀粉酶活力测定过程中,温度、过滤方法、淀粉浓度和定糖吸样量对大曲糖化力的影响;热处理温度、过海方法、缓冲液的加入与否和终点判定标准等对大曲液化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利用热风干燥对大曲进行干燥处理,探究不同干燥温度对大曲质量的影响。通过对大曲质量指标研究发现,热风干燥可以降低大曲的水分和水活度,促进大曲中微生物的生长和大曲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合成,对淀粉、糖化力和发酵力等指标无显著影响,对酸度、蛋白酶活力、氨态氮和酯化力等指标有一定影响。通过微生物与大曲理化指标和挥发性风味成分的相关性分析可知,革兰氏阳性菌生物量与氨态氮的相关系数为0.988(P0.05),与醛酮类化合物的相关系数为0.976(P0.05);真菌生物量与酯类化合物的相关系数为0.968(P0.05)。由此可知,热风干燥技术对大曲质量有一定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复合大曲对特香型基础酒产量、总酸、总酯、风味色谱骨架成分含量及感官风味特征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大曲试验组与单一大曲对照组基酒样品之间的产量、总酸含量等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比例的复合糖化发酵剂对特香型基酒中的总酯含量,以及丁酸、甲酸乙酯、异丁醇、2-甲基-1-丁醇、乙醛、乙缩醛等微量风味物质成分含量具有显著性的影响(P0.05)。通过感官评价,正常特香型大曲与高温大曲混合比例为4∶1时,特香型基酒的感官一级率为83.3%,效果最好,其样品酒体更加醇甜与协调,香气也更加舒适。  相似文献   

12.
陈路露 《酿酒》2012,39(3):29-31
用两种方法研究了口子特有的超高温曲和高温曲中的风味物质。结果表明直接进样比静态顶空进样方法优越,超高温大曲比高温大曲含有的挥发性物质多,为进一步研究口子大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大曲的特征     
大曲是形成白酒风味的极重要因素。我国大曲具有野生多微、生料培养和菌酶并用3大特点。大曲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原料,故原料进厂应对其作微生物检验;其次是场地、工具及周围环境。大曲上的野生微生物,大致是有步骤、有层次地生长,并  相似文献   

14.
大曲分析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曲测定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厂家按企业标准检验,有的厂家检测精度很高,淀粉水解时间较长,酶活力测定用不同的温度等等,因此,各个厂家的数据无可比性,有的方法也有待探讨.从大曲的淀粉含量、糖化力、发酵力、酯化力、液化力和糖化力的测定温度、检测精度分析方法几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前大曲检测指标研究包括理化及生化指标、微生物指标、酶系列指标、香味物质指标等。对大曲检测指标研究现状进行了简要概述,并对大曲在食品健康与安全生产研究方面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以不同比例的丢糟、淀粉和优质小麦为原料制作大曲,跟踪分析了大曲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和理化指标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丢糟、淀粉添加量对大曲发酵过程中的水分、酸度、淀粉、糖化力、液化力、发酵力和主要微生物类群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其成品曲的感官品质也有一定的影响,丢糟、淀粉添加量分别为A5、B5时大曲的质量最优,大曲的各项理化指标均得以优化,提高了大曲质量,降低了10%左右的原料成本,可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同时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7.
制曲行业呼唤大曲质量统一标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肖克  黄平  姜萤 《酿酒科技》2005,(11):25-29
我国制曲行业是从典型的传统产业酿酒工序中剥离出来的新兴产业,虽然制曲历史悠久,但作为产业却非常年轻。历史上,大曲质量全凭感官判别,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曲质量的判别增加了理化指标。各白酒企业制订了相应的大曲质量标准或指标,但不尽科学合理,尚无大曲质量统一标准。随着制曲专业化的发展,制曲行业正在呼唤“大曲质量统一标准”。衡量大曲质量的指标能否统一到真正能反映大曲生化性能的几个指标上,如“酒化力”、“酯化力”、氨态氮和淀粉消耗率及容重等,并重新考虑感官质量指标与理化指标和生化指标的权重。大曲质量统一标准的制订必将助推制曲专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使产品质量得到进一步保证和提高,并促进制曲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下糙沙生产工艺是大曲酱香白酒的关键生产工艺之一。作者以写实、白描的手法从下沙时令、润粮、蒸粮到堆积发酵的水分、淀粉、糖度、酸度等进行了陈述,介绍其摸索出适合珍酒生产的大曲酱香型白酒的生产工艺。  相似文献   

19.
中高温大曲和曲房细菌群落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多粮浓香型白酒厂中高温大曲和曲房细菌群落的相关性,采用改良NA培养基和高氏I号培养基对细菌进行分离。经过表观去除冗余后,从多家规模多粮浓香型白酒厂的中高温大曲生产环境(曲房)和大曲分离得到217株细菌。对这217株菌进行16S rRNA基因的系统发育分析及纤维素维素分解能力、淀粉水解能力、7%乙醇耐受能力和pH 4.5耐受能力进行了检测。发现中高温大曲和曲房细菌群落均呈现出一定的多样性,二者的优势菌均为Bacillus,且分别以Staphylococcus和Streptomyces为次优势属;中高温大曲和曲房环境中均存在一定数量具有应用前景的微生物资源;2个细菌群落组成及具有纤维素分解能力、淀粉水解能力和7%乙醇耐受能力的菌株分布均存在高度的一致性,环境对中高温大曲细菌群落影响巨大。  相似文献   

20.
白酒大曲是以小麦、大麦和(或)豌豆为主要原料、经人工制曲而成,是白酒酿造所需的糖化发酵剂和生香剂。 其原料的分解 产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直接或间接构成了白酒的风味物质。研究大曲风味物质对研究酒香、改善基酒质量有重要意义。该文简要 介绍了大曲的制作工艺及分类,总结了大曲风味物质研究现状,包括前处理方法、定性定量方法和已检测的风味物质,以期为今后研 究大曲风味物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