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胃不和则卧不安"新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宗《内经》关于"胃不和则卧不安"经典之说,深入挖掘、拓展其理论内涵,在中医关于"胃不和"致不寐的理、法、方、药等方面赋予全新的认识,认为"胃和"为"卧安"之前提条件,临床实践要谨守病机,须以"胃不和"为"卧不安"之辨证法度、以"和胃"为"卧不安"之施治圣度,通过"和胃"以达"胃和",则"卧安"而"夜寐"成,不寐自愈。  相似文献   

2.
《内经》中有"阳盛"、"阳胜"、"阴盛"、"阴胜"几种说法,通过分析其所在经文,可知"盛"与"胜"意义不同,"盛"为自身阴阳有余为害,"胜"当作运气学中"胜气"理解,为外界六气侵淫。但"胜"与"盛"因读音、表象相近,常被混用,故应将"胜"归还于运气学说,使运气学说中诸多治法发挥应有的临床价值。"盛"与"胜"一为内伤,一为外感,若将其混淆则使《内经》经义大为损失,无法真正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3.
在开展证候规范化研究中,现在对"证"、'证候"等概念仍众说纷纭,未能统一,以致觉得越规范越糊涂.关键是"证"、"证候"均包含病变的现象和本质两种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和应用的混乱.因此,首先必须对"证"、"症候"、"证素"、"证名"、"辨证"、"病"、"症"、"症状"、"体征"等概念作出规范,统一认识,避免概念混淆.  相似文献   

4.
《江苏中医药》2014,(7):35-35
<正>很多人都认为,"中医"是中国医学或者是中国大夫的意思,其实不然,"中医"的"中"在古代是"尚中"和"中和"的意思。老子说:"致虚,恒也;守中,笃也。"这里的"中"就是指心境。《管子·内业》"定心在中"以及"正心在中"等,这里的"中"都是形容心境达到了定、正、静的状态。而"中医"的"中"字正是源于这些思想。在西医传入中国以前,中国所有的医学典籍中都没有"中药"一说,人们把"中药"称为"本草",或者称为"药"。20世纪20  相似文献   

5.
好的基石     
正与世长存的高楼大厦,必有坚固的根基。长寿亦如此。一个人,在漫长的人生路上跋涉,拥有七个背囊:"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过河时,渡船开出不久,便风起浪涌,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你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渡过难关。"看年轻人哪一样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健康"抛进了水里。  相似文献   

6.
1 祖国医学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病名的认识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临床症候繁多,祖国医学根据其症状表现分散在"瘿病"、"心悸"、"中消"、"腹泻"、"汗症"、"虚劳"等病的范畴中.但中医文献中,有关"心悸"、"中消"等的描述,均属片段而不足以说明本病,唯"瘿病"与"甲亢"的关联最大.长期以来,现代中医界已经习惯于将"甲亢"与"瘿病"相对应,以"瘿病"代指"甲亢".我们认为,祖国医学中"瘿病"所涵盖的范围较广,包括致甲状腺肿大的许多疾病,甲亢只是其中一种.我们根据祖国医学对"瘿病"病因病机、辨证施治的认识及其分类的演变过程,结合现代医学,进一步阐明"甲亢"和"瘿病"之间有一定联系,但又有本质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千金子药名源流考释,辨析本药各种名称,为本药名称的规范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分析古今有关文献,考辨本药药名的沿革以及古今出现的各种名称。结果:本药在清代以前,本草著作均以"续随子"为正名;清代和现代本草文献"续随子"和"千金子"作为正名并用,但清代以"续随子"居多,现代以"千金子"居多。异名由于对古籍句读方法和本药药名理解的不同,古今记载不尽一致。结论:本药当以"千金子"为规范正名,以"续随子"、"菩萨豆"、"千两金"、"拒冬"、"拒冬实"、"联步"、"拒冬子"、"半枝莲"等为异名,以"打鼓子"、"一把伞"、"滩板救"、"看园老"、"百药解"、"千金药解"、"小巴豆"等为各地俗称。  相似文献   

8.
正忙是形声字,由形旁"忄"和声旁"亡"组合而成。"忄",称作竖心旁,表示"心"的意思。"亡",逃跑,古时也作"无"(没有),发wáng声,故"忙"读作máng。还有一个汉字也是由"心"和"亡"组合而成,即"忘"字,只是"心"在"亡"的下边作底,仅此些须差别,其含义区分可就大了。好有  相似文献   

9.
较系统介绍几十年临床经验总结,结合"周易思维"和"脏腑关系",提出了"三位一体"辨证新模式,阐述了"三位一体"辨证模式与"三脏一体"辨证模式的异同.将"三位一体"辨证模式的内涵和外延发挥得淋漓尽致.并重点介绍"三位一体"与"二阴一阳"、"二阳一阴"的八卦的卦象结合,揭示医易同源(脏为阴、腑为阳),初步确立"脏与脏"、"脏与腑"的三位一体的空间构模,运用"周易思维"和"干支理论"来阐述中医的"藏象学说".  相似文献   

10.
慢性肾功能衰竭辨治心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二军  陶兴  孙伟 《中医杂志》2011,52(13):1152-1153
慢性肾功能衰竭属于中医学之"水肿"、"关格"、"癃闭"、"肾劳"、"肾风"、"溺毒"等病证的范畴。我们经过长期的努力,摸索总结出"肾常不足,内淫外扰"理论,并以此理论为指导,取得了显著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近日,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为了更好地创建"三好一满意"医院,通过采取"三诊"、"三送"、"三好"和"三体验"等"四个三"形式,掀起了扎实有效的创建行动。"三诊"即上街义诊、上门出诊、下乡义诊。"三送"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繁体字使用程度不断提升,但是不规范使用繁体字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具体情况包括字形的不当改变、同音字的合并使用、同音异体字的混用等情形。文章以"骨"、"呙"、"萬"、"角"、"並"、"冲"、"系"、"係"、"繫"、"具"、"俱"、"榖"、"谷"、"庵"等字为例,以古今字书为依据,逐一分析,力图能正本清源,帮助读者正确认识和使用这些汉字。  相似文献   

13.
对虚实病机进行了考察,认为外感病与内伤病的虚实病机可以统一起来,即"邪气亢盛,正气未衰"为实,"正气虚损"为虚,"邪实"与"正虚"同时存在,根据邪气与正气的对比关系确定为"实中挟虚"或"虚中挟实";对"阴阳俱盛"是否存在进行了推理,根据中医"从化"理论,初步认为可以有"阴偏盛"和"阳偏盛",但不会有"阴阳俱盛"病机之存在;对"阳胜则阴病"与"阴胜则阳病"进行了思考,认为这对病机其实是"实中挟虚"病机,而非单纯实证;并提出"阳胜"到何时会出现"阴病","阴胜"到何时会出现"阳病"的疑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姜建国主编《伤寒论教材》中关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脉微弱"的相关"词解"和"此无阳也"相关"释义"的不妥之处。方法:结合仲景原文及伤寒大家之论,对比《伤寒论》第23条、27条、38条,并参考《伤寒论》"平脉法"篇,对此《伤寒论教材》"脉微弱"及"此无阳也"的认识进行辨析。结果:《伤寒论》第27条"脉微弱"之"微"绝非"微微、略微"之意,而是指"微"为阴脉,为阳气不足;"脉微、弱者,此无阳也"意在强调阳虚不可发汗。结论:此教材关于桂枝二越婢一汤证之"词解"及"释义"存在谬误,《伤寒论》"平脉法"篇对此之认识更接近第27条"脉微弱"的含义。  相似文献   

15.
"和"与"变"的思想在中医配伍组方中随处可见,临证时应以病因病机为纲,审因立法,组方依法,用药精当,灵活配伍,通过"知变"的思维方式"致和"。通过阐析左金丸方中"和"与"变"的对立统一,"和"中寓"变","变"中求"和",启迪后学应以"循生生之道"以不变应万般疾病之变。  相似文献   

16.
从上面"乐"的定义中可以知道,"善"既是"乐"的原因,又是"乐"的内容。因此,没有"善"就没有"乐","乐"而不"善"非真乐;同样,没有"乐"就没有"善",因为"乐"是"善"的结果和标志。所以,"善"而不"乐"非真善。既然,"善"是道德的评价标准,是那么重要,那么,究竟什么叫做"...  相似文献   

17.
"证"与"证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经常被混用,"证"是对疾病的症状和体征进行辨析的结果,是论治的依据;"证候"是证的外候,是指症状和体征。"证"与"证候"的混用,已造成对辨证的认识混乱,"证"与"证候"不能再继续混用,应该统一用"证"表述。规范表述"证"的概念,更有利于中医辨证,诊病和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18.
氂斄釐     
<正>《九针十二原》:"员利针者,大如氂,且员且锐,中身微大,以取暴气。"丹波元简《灵枢识》引《汉书·王莽传》颜师古注"毛之强曲者"为释,又引《后汉书·岑彭传》"足下生毛"李贤注"长毛"作解。"毛之强曲者"与"长毛"义不尽同。据同篇"毫针长三寸六分"句下,丹波元简引张介宾"以毛之强者为氂"语,可知他属意于颜师古注,即训"氂"为"毛之强曲者"。  相似文献   

19.
中医学基础源于《内经》,《内经》的形成根源于中国古代文明,故而其中诸多概念如"神"与"命门"必然与古代思想概念层层相扣。从《内经》的语言以及思想来看,受道家思想影响最大,道家中的"道"与古代"神"的概念实际名异质同,而《难经》中的"原气"与"命门"概念实际是"神"、"道"、"玄门"这些概念在医学上的延续。中医的"神"是抛开诸多形式与变化后的人体根本,并无唯心主义的概念。  相似文献   

20.
<正>《中医文献杂志》,全国唯一的中医药文献研究类专业期刊,1983年创刊,30余年始终坚持"整理研究古今中医药文献,继承发扬老中医学术经验"的办刊宗旨,辟有"文献研究"、"学术探讨"、"名医经验"、"医药学史"、"医林人物"、"验案选介"、"验方拔萃"、"文献综述"等栏目,近年增设了"经典与临床"、"流派研究"等特色专栏,以及"高校园地"栏目,专门为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提供学术争鸣和交流的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