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新生儿颅内出血(ICH)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1997年3月~2001年7月在我科诊治经CT证实为新生儿ICH 81例,其中SAH60例(74.1%),本文就其60例SAH发病高危因素,头颅CT征象及预后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60例新生儿颅内出血的CT特征及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颅内出血(ICH)是新生儿颅脑损伤的主要类型之一,为明确新生儿ICH的CT特征及临床表现,将我院1990年9月至1997年6月收治的60例新生儿ICH的CT及临床资料分析如下。资料与结果一、一般资料60例中男42例,女18例。胎龄:<37周8例,37~42周45例,>42周7例。体重:<2500g10例,2500~4000g45例,>4000g5例。有窒息史46例:轻度31例,重度15例。顺产25例,剖宫产10例,产钳及胎头吸引助产8例,臀位产5例,急产4例,滞产2例,其它6例。二、头颅CT检查结果CT检查时间1~26天,平均8天。蛛网膜下腔出血(SAH)43例,其中40例合并HIE;硬膜下出血(SDH)4例;脑室内…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新生儿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病高危因素,头颅CT征象及预后,以提高SAH的预防和早期诊治水平。方法对1997年3月-2001年7月60例经我院CT证实SAH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AH患儿围产期有缺氧史50例(83.3%),难产史38例(63.3%);足月儿32例(53.3%),早产儿25例(41.7%);CT征象为镰刀征和/或三角征43例(71.7%);单纯型SAH治愈27例(93.1%),合并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型SAH治愈22例(71%),全部治愈病例经2年随访,单纯型SAH仅1例(3.7%)出现后遗症,而合并HIE型SAH7例(31.8%)出现后遗症。结论:窒息、缺氧、早产及产伤是引起SAH最主要的高危因素。SAH早期临床症状不典型,CT扫描检出率高,宜在疑诊后48小时内尽快进行,三角征和镰刀征对SAH的诊断有较大价值。单纯型SAH较合并HIE型SAH的预后较好,且出现脑损伤后遗症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4.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为了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死率与伤残率,对1998年10月-1999年3月具有窒息、异常分娩、产前产时并发症者的患儿生后3-7天37例行颅脑超声检查、63例行头颅CT检查。100例中<37周32例。结果显示:1.SAH 60例(61.0%),SEH-IVH 34例(34.0%),IPH3例(3.0%),SDH1例(1%);2.出生体重<2500g者SEH-IVH明显高于≥2500g而SAH≥2500g者明显高于<2500g。χ^2分别为39.628,26.789。P<0.01;3.不同类型ICH的临床表现SEH-IVH以抑制青紫为主,而SAH以兴奋为主。因此建议,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常规作床边颅脑超声,病情稳定者作CT检查可以及早发现ICH,对IVH Ⅲ-Ⅳ级患儿可考虑连续腰椎穿刺放脑脊液以减少脑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降低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死率与伤残率,对1998年10月~1999年3月具有窒息、异常分娩、产前产时并发症者的患儿生后3~7天37例行颅脑超声检查、63例行头颅CT检查.100例中<37周32例.结果显示1.SAH60例(61.O%),SEH-ⅣH 34例(34.0%),IPH3例(3.0%),SDH 1例(1%);2.出生体重<2 500g者SEH-IVH明显高于≥2 500g而SAH≥2 500g者明显高于<2 500g.X2分别为39.628,26.789.P<0.01;3.不同类型ICH的临床表现SEH-ⅣH以抑制青紫为主,而SAH以兴奋为主.因此建议,对具有高危因素的患儿常规作床边颅脑超声,病情稳定者作CT检查可以及早发现ICH,对ⅣHⅢ~Ⅳ级患儿可考虑连续腰椎穿刺放脑脊液以减少脑积水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颅CT对新生儿窒息脑损伤的临床意义,以期提高对新生儿窒息脑损伤的诊断率,同时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方法对1996~2004年入院的193例新生儿窒息患儿进行头颅CT检查,根据检查情况分型分度。结果193例中175例有异常发现,165例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颅内出血(ICH)76例,66例同时并有HIE,10例单纯ICH。结论头颅CT对窒息儿脑损伤的诊断治疗及判断预后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窒息程序越重,HIE及ICH发病率越高,中枢神经系统损伤亦越重。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颅内出血(以下简称ICH)早在150年前就有记载,均是死亡后病理解剖证实。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近十几年来由于CT和B超的应用能早期诊断新生儿ICH。ICH是新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ICH的早期诊断,选择有效治疗方法及对预后判定和神经系统发育追踪观察是新生儿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本文对ICH有关问题加以论述。一、ICH分类 Volpe按出血部位分为四类。(1)硬脑膜下出血;(2)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3)小脑出血;(4)脑室周围及脑室出血。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56例新生儿颅内出血(ICH)及缺氧缺血性脑病(HIC)临床资料、16例头部CT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期了解窒息、产伤与ICH、HIE的关系,以及两者临床表现的异同。结果 单纯产伤以ICH为主,窒息产伤同时存在中有80%病例ICH与HIE同时存在;胎头吸引器所致产伤以蛛网膜下腔  相似文献   

9.
围产期窒息所致脑缺氧缺血性损伤也即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和颅内出血(ICH)是新生儿常见而又严重的疾病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存活者遗留有神经系统的发育障碍。我科从1997年10月~2003年10月收治临床诊断为HIE且均做了CT检查的患儿共计326例。现将有关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国新生儿颅内出血的发病率为2.3‰,死胎及活产新生儿尸体解剖颅内出血者占19.3%,故应早期诊断,积极治疗。现将我科1988~1993年收治的新生儿颅内出血(ICH)53例的临床、CT及预后观察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呼吸暂停与缺氧性脑损伤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新生儿反复呼吸暂停与缺氧性脑损伤的关系。方法 对 78例反复呼吸暂停新生儿进行头颅CT扫描 ,其中足月儿 2 8例 ,早产儿 5 0例。观察缺氧性脑损伤的发生情况。结果 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2 5例 ,脑室内出血 (IVH) 10例 ,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 6例 ,HIE +SAH 8例 ,总阳性率为 6 2 .8%。早产儿组阳性率为 74% ,以颅内出血为主 ,足月儿组阳性率为 42 .8% ,以HIE及SAH为主。早产儿组与足月儿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新生儿反复呼吸暂停 ,是新生儿出生后缺氧性脑损伤的早期表现之一。对此类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进行头颅CT扫描 ,有助于脑损伤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12.
胎头吸引助产(胎吸)可致颅内出血(ICH)是一重要临床问题。长期来胎吸被认为属于正常分娩。但是新生儿临床实践资料表明胎吸常是 ICH 的重要病因之一,其临床重要性值得重视。现将本院收治的由胎吸所致的ICH44例分两组(CT组及病理组)分析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3.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aga,SAH)是指非损伤性脑膜动脉或浅表血管破裂出血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临床综合症。国内成人报告较多,小儿也相继有过报道。现将我院1973年1月至1986年12月收治的60例小儿SAH作一临床分析。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6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儿(新生儿及颅脑损伤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包括在内)。60例中59例经腰穿证实(排除穿刺损伤出血),1例未作腰穿但经脑CT证实。性别:男31例,女29例。年龄:40天~3岁10例,~6岁8例,~9岁10例,~  相似文献   

14.
我们于1979年9月~1988年8月对临床治愈的42例新生儿颅内出血(ICH)进行了1~7年的智力随访,现将结果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一、一般资料41例为住院患儿,1例为门诊患儿(在外院经CT确诊和治愈)。男33例,女9例,  相似文献   

15.
108例新生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围产因素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特定涵义是指源于蛛网膜下腔的出血,多系小静脉出血。其临床变化差异较大,易于疏忽。本文总结了自1993年以来经CT证实的108例SAH临床资料,探讨其与围产期诸因素之间关系,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男73例,女35例;年龄1小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血气分析对于缺氧相关的足月新生儿颅内出血(ICH)的预测价值。方法以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新生儿科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住院的274例有围生期缺氧窘迫史的足月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检测脐动脉血及生后1h桡动脉血血气,观察住院期间有无神经系统损害表现,并在生后7d内行头颅MRI或CT检查,判断有无ICH的发生。结果 ICH病例共61例,从ROC曲线分析得出,对足月儿缺氧后ICH有预测价值的血气指标有脐血pH值、BE值及脐血与生后1h动脉血PaCO2差值。按脐血和生后1h动脉pH值分组,各组间ICH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364和5.314,P分别0.001和=0.023)。按脐血联合生后1h血气pH值分组,ICH的发生率在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2.948,P0.001)。剔除71例钳产儿后(剩余203例)进行分析,按脐血pH值分组,组间IC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44,P=0.003)。按生后1h动脉血pH值分组,组间IC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04,P=0.43)。按脐血联合生后1h血气分组,组间ICH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4.258,P=0.003)。结论脐血联合生后1h动脉血血气分析有助于预测足月儿缺氧后ICH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新生儿颅内出血、脑室内出血临床及CT检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生儿颅内出血(ICH)仍是早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病临床确诊常有困难.尤其是脑室内出血(IVH)在CT 及脑超声出现前,诊断只能靠腰穿脑脊液检查及尸检.本文通过对确诊为颅内出血的病例进行临床及CT 检查以了解其诊断特点.  相似文献   

18.
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超声CT及MRI的诊断特性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近年来,MRI开始应用于临床,但迄今为止,国内尚未开展新生儿颅内病变各影像诊断手段的系统对照研究。MRI对新生儿各种颅内病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研究如何?CT、B超和MRI比较三者谁优?临床又如何互补应用?这些问题需进一步研究解决。应用头颅超声、CT及MRI对新生儿颅内出血进行同步对照检查,比较3种影像方法的诊断特性。方法:对36例患儿在头颅超声检查的同时进行头部CT、MRI检查。结果:超声对颅内出血尤室管膜下出血(SEH)和脑室内出血(IVH)的分辨率明显强于CT和MRI。CT和MRI则对硬脑膜下出血(SDH)和蛛网膜下出血(SAH)以及对颅内病变分布范围的整体显示显著优于超声。尤MRI能清晰诊断超声和CT难以诊断的脑实质点状出血。结论:超声、CT和MRI对诊断不同的新生儿颅内出血而各具特点,各有利弊,临床应合宜选择,互补诊断,以进一步提高新生儿颅内病变的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19.
我院新生儿科自1999年2月~2002年4月用连续腰椎穿刺放脑脊液治疗新生儿颅内出血(ICH),主要是胚胎生发层基质-脑室内出血(GMH-IVH)后引起脑室进行性扩大1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 所有病例均是1999年2月至2002年4月住本院新生儿科的患儿。全部病例均经头颅B超或(和)CT诊断为GMH-IVH,其程度  相似文献   

20.
颅内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ICH)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一种脑损伤,其病因与产伤围产期缺氧、缺血、及维生素K缺乏等有关.我院位于西宁市,海拔2261米,属高海拔地区.本文对我院从1995年2月至1999年10月共275例经CT确诊为新生儿颅内出血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高海拔地区新生儿颅内出血病因的临床特点,为进一步降低该病的发生及残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