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开封地区电力通信监控系统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确保开封地区各种电力信息稳定、迅速、准确的传送,需要提高通信系统的管理水平,建设电力通信监控系统。分析开封地区电力通信监控系统的结构、软硬件设备配置和组网原则,规划建设方案,以便达到通信设备顺利接入整个电力监控系统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电力配网自动化系统对其数据通信方式的要求,对目前现有的多种通信方式进行比较,对现有通信方式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总结;结合以太无源光网络技术的特点及其优势所在,设计出符合电力配网自动化系统要求的通信方案;针对此种组网方式存在的带宽分配问题,设计出符合QoS的要求的高效DBA算法。  相似文献   

3.
智能电网是电力、自动化和信息通信三大技术的综合,统一、高效、灵活和高生存性的通信平台是智能电网的必要支撑。随着智能电网的发展,未来电力系统通信业务将转向大颗粒IP业务,业务传输所需的带宽将迅速增长。针对电力系统通信业务对光通信网络的新要求,提出在电力通信系统中采用PTN技术的必要性。文章根据电力系统通信的特点,分析了建立基于分组的统一通信平台的必要性,提出PTN技术更适应电力系统通信业务IP化的需求;介绍了作为IP网络发展趋势的PTN的历史和特点;特别是对PTN的实时通信支持能力和时间同步能力给予关注;论述了PTN在电力通信网中的应用方案,对使用PTN建立统一分组电力通信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电费回收是供电企业电力营销工作的重中之重。基于GPRS网络的电力流动收费系统结合通信技术、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电子技术等于一体,提出了面向电力行业电费缴费业务的解决方案。方案通过发展电费代办网点的模式,基于强大的GSM/GPRS通信网络,缴费网点可以灵活部署,从而实现"电费营业网点进社区"的模式。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决通信网络,电力网络的最低架设成本方案和交通调度安排的最佳途径方案,本利用最小生成树和最短路径的算法,给出对应的实用C语言程序。  相似文献   

6.
电力调度通信中心计算机网络系统是一个覆盖整个电力公司电力调度通信中心及其下级调度中心的局域网,是电力公司系统网络的一个重要的子系统,同时它与EMS相连接.这个系统的建立和应用,对于电力公司电力调度通信中心的现代化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其网络安全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电力监控仪表与PC机之间串行通信的硬件实现和软件设计.采用单片机的电力监控仪表使用了RS485串口,应用Keil C语言实现通信软件;上位机应用VB6.0的ActiveX控件实现Windows环境下计算机与RS485接口的串行通信.该方法已应用于电力监控装置中,实现了电力监控仪表与计算机间的通信,对用电设备实现了监视和控制.还介绍了串口调试工具的利用,测试通信规约和通信程序,结果表明,通信规约和编写的通信程序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移动为2009博鳌亚洲论坛建成的TD—SCDMA一体化基站,被誉为“绿色节能”基站。该基站浓缩了多项国际领先的节能技术:优化了无线接入网络的利用率,最大限度地降低基站站点的总数:采用电力集中管理技术方案,配备最合理的电力输出:采用纳米冷却通信机柜,最大限度地减少用于冷却设备的空调需求。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电力信息通信客服系统在故障研判时存在故障分类准确率低甚至误分的问题,提出基于层次化类别嵌入的文本分类方法,进行电力信息通信系统故障识别.首先,基于电力信息通信系统故障的用户保修工单文本数据构建电力信息通信系统层次化电力故障标签;其次,提出了基于层次化深层金字塔卷积神经网络和基于层次化中断循环神经网络2种层次化文本分类方法,采用层次化类别嵌入方法逐层进行故障类型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层次化深层金字塔卷积神经网络的方法效果最优,可以提供高效、准确的故障识别服务.  相似文献   

10.
多线程技术在电力终端多核芯片的广泛应用,使电力终端系统的系统通信时间显著上升,电力应用的线程数也随之增加,线程间通信更加频繁.针对系统通信时间开销问题和线程间开销问题,首先引入通信流水线技术,通信流水线技术能让相同线程内的通信和运算同时工作,同时还可以降低通信传输时间;此外引入消息集聚技术将通信通道集聚,以提高单位时间数据传输量并减少通信次数.为降低线程切换次数及减少系统同步时间,引入通信队列技术;然而,线程间的依赖关系会影响通信队列技术的使用,最后提出一种面向依赖环的优化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依赖环带来的限制,并提升通信队列利用率及线程间通信效率.  相似文献   

11.
PC机通用多路通信卡的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各类监控系统中,PC机通信卡被广泛应用,它是前置机的重要部件。本文提出了通用多路通信卡的设计方法,使通信卡具备串行同步和异步两种可选功能,串行通信波特率也可根据用户的需要随意选择。最后,给出了PC机与通信卡信息交换和动态链接库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前LED(Light Emitting Diode)光通信协议仅局限于点对点的短距离通信,为了延长室内点与点之间的通信距离,设计了基于按需路由算法的光通信协议,并组建了自组织自恢复室内无线局域网系统。对室内两节点经过两次路由选择的通信过程进行了仿真验证与系统测试。结果表明,收发单元使用点对点半双工可靠通讯方式,测试两节点间通讯速率达到30 bit/s,实现了光照空间范围内传感数据的自适应路径选取与可靠路由传输,通信距离约是点对点短距离直接通信的3倍。  相似文献   

13.
ARM+FPGA组成的PLC结构的通信系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自主研制的ARM+FPGA组成的PLC结构通信系统设计的介绍,采用CAN总线实现系统中各模块间的通信功能.在详细分析PLC主机在上电、编辑状态和程序执行时的通信需求与特点的基础上,规范了通信内容达到通信系统的通用性,设计内容主要包括通信协议与通信标识符格式的设计,PLC主机通信软件模块的组成与操作流程,CAN通信发送和接收信息处理任务程序流程的设计等.经试验验证表明:该系统最终可满足PLC主机与各功能模块间不同的通信要求,实现PLC系统实时可靠的通信.  相似文献   

14.
艺术传播学是艺术学与传播学的双重子学科,它立足于艺术学,建构于传播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融合型边缘学科。本文旨在通过传播学的一种——组织传播,来探讨艺术传播以及艺术传播学的发展问题。  相似文献   

15.
无线数据传输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今的各种智能化控制系统均离不开数据信息的传输.其中,无线数据传输是区别于传统的有线传输的新型传输方式,系统不需要传输线缆、成本低廉、施工简单.将单片机和微机配上相应的无线通信接口电路,就可以实现单片机之间或单片机与微机之间的无线数据传输.目前常用的无线通信接口电路是以无线收发芯片nRF401为核心设计的电路或者由nRF401构成的无线数据传输模块.在数据传输过程中,从软件设计中采取必要的抗干扰措施,可以有效地避免各种干扰,达到满意的通信效果.  相似文献   

16.
从学术信息载体、学术信息交流媒介、现代科学信息传播渠道3个方面,叙述了载体是科学信息物化的客观依存体、支撑体和传播介质,是科学信息的承载者、传递者,是科学信息得以存续、传播的物质基础,是学术信息交流的重要介质和依存体.学术信息交流媒介作为独立的学术信息承载物和交流工具,各自以不同方式传递各种不同类型的科学信息.并对网络环境下的数字存储、电子媒介和交流渠道进行了详细阐述,进而分析了载体和媒介的相互关系.载体和媒介决定了学术信息交流的方式和效率.利用各种载体和传输媒介衍生出多种不同的学术信息交流渠道和方式.  相似文献   

17.
传统项目的沟通环境是基于面对面的情境的,而虚拟项目的沟通环境与传统项目环境差异较大,成员间的沟通以网络为媒介,面对面的交流情境已经不复存在。本文分析了在两种不同环境下,在沟通主导性、反馈的属性和沟通方式的灵活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提出了通过加强沟通的主动性、目的性、规范性和正确运用沟通工具等措施来克服差异,提高虚拟项目沟通的效率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Windows环境下计算机与PLC串行通信的实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针对控制系统中上位机与S7-200系列PLC的通信,介绍了S7-200系列PLC通信方式.着重阐述了自由口通信的参数设定、协议规划以及在Windows环境下实现计算机与PLC串行通信的实现方法和Delphi下用Windows API函数实现计算机串行通信的程序设计.将PLC与计算机通信网络连接起来,并实现串行通信,可以有效地提高控制系统的整体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网络化配电载波通信(Network of Distribution Line Carrier)是配电网通信中的一种新形式,数据转发是实现其中的核心内容。本文探讨了一种用软件实现的数据转发方案,并且给出了NDLC通信的数据转发原理、数据冲突的处理方法及应用实例。通过设置各个通信子站的站号、记录下网络中的数据流方向,并按照一定的通信规则处理收发数据,可以将数据成功转发到目的站点。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传统多用户双功能雷达通信系统因载波分配导致通信性能较差的问题,提高双功能雷达通信系统的资源利用率,提出了一种通信用户载波共享模型下的多用户功率分配方案,并通过构造合理的资源分配问题使得系统具有更优的通信性能。首先,建立双功能雷达通信系统的通信用户载波共享信号模型。其次,为保证双功能雷达通信系统性能,构造了以系统通信和速率最大并满足雷达信噪比下界、总功率和用户功率约束的优化问题,通过理论分析严格证明了优化问题的可行性。最后,为求解凸优化问题,提出一种多用户功率分配算法,通过引入辅助变量对目标函数进行二次转换,将其分解为两个优化子问题,继而通过交替迭代的方式进行求解。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通信用户载波分配模型,优化后的通信用户载波共享模型通信和速率提高了约40%,从而验证了所提方案具有更优的通信性能,有效提高了系统资源利用率。本研究成果为提高多用户双功能雷达通信系统的通信性能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