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 毫秒
1.
近日,市森防站与我区林业局对张湾辖区监测点的越冬代松毛虫D.punctatus(Walker)进行了实地调查监测.结果显示:各监测点越冬代幼虫对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产生了轻微的危害,已开始结茧,虫口密度和结茧密度较去年同期偏低.其中,黄龙林场后山虫口密度10~15头/株,结茧密度10~15头/株;红卫街办界牌居委会何家沟虫口密度5~10头/株,结茧密度10~15头/株;车城街办三叉河村罗家院处松毛虫测报点虫口密度5~8头/株,结茧密度5~10头/株.  相似文献   

2.
利用16-21年生马尾松近熟林间伐密度试验林的观测资料,探讨了不同间伐强度对林分生长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保存密度(450、600、750、900、1 036株/hm2)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材种规格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随密度增大而减小,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不同间伐密度的林分蓄积量与出材量随着时间推移差异变小;间伐有利于提高大径级林木株数比率从而提高材种规格与效益。根据21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规律与效益评价,16-21年生近熟林间伐密度保存在600-900株/hm2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3.
1995~2000年,对杨干象对杨树生长的影响和防治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不同虫口密度对杨树生长的影响明显,通过建立虫口密度与杨树生长(树高、胸径、材积)损失率回归预测模型表明,随着虫口密度的增加,胸径、材积生长明显下降,其关系呈直线、对数回归关系;高生长总的趋势是下降的,呈多项式回归关系;杨干象防治指标确定为:5年生以下杨树为2头/株,6~8年生杨树为3头/株,9年生以上杨树为4头/株。  相似文献   

4.
马尾松间伐的密度效应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20年生马尾松间伐密度试验林的10年观测资料,分析不同间伐保存密度对林分生长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间伐保存密度(1200,2000,2800和3400株·hm-2)对林分生长、林分结构及材种规格均有显著影响,其中林分胸径、单株材积、冠幅、冠高比随密度增大而减小,高径比、自然稀疏强度随密度增大而增大,密度对树高生长无显著影响;不同密度的林分蓄积量与出材量随林龄增长而差异变小;随着密度增大,小径阶株数率及小径材出材量所占的比例增大,而大径阶株数率与大径材出材量减少。综合效益核算、材种出材量及马尾松人工林生长规律,马尾松人工林进入中龄林期后培育纤维材与中小径材保存密度控制在B~D(约2000~3400株·hm-2)并在15~17年生时采伐效益较好,培育大、中径材林分保存在A~B(约1200~2000株·hm-2)间的密度效益较好。  相似文献   

5.
运用变异系数和方差分析研究了四川两个引种试验地点刚火松树龄1 a~3 a生的高生长表现,结果表明:与作为对照的当地乡土树种马尾松相比较,刚火松1 a生高生长在川北的广元市元坝区和川南的泸州市泸县2个试验地点均表现出明显的杂种优势。泸县刚火松2 a生和3 a生高生长极显著大于元坝,但与泸县马尾松相比较未显露出杂种优势。元坝刚火松2 a生和3 a生高生长比马尾松分别大73.3%和62.5%,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分析比较了刚火松和马尾松在两个试验地点的年净高增长趋势。讨论了近30年来中国引种刚火松在河北、辽宁、山东、河南、江苏、四川等地的生长表现。  相似文献   

6.
<正> 松茸毒蛾(Dasychira axutha Collenette)属鳞翅目毒蛾科,是大口林场马尾松林的主要食叶害虫之一。1984年前,常与马尾松毛虫混同发生,但不成灾;1984年以来,多次大面积严重危害,1985年5000亩松林针叶被食光,最高虫口密度达709条/株,平均虫口为301条/株;1989年第一代发生15000亩,虫口密度最高达1000条/株,该虫严重影响了马尾松的生长。为了掌握该虫在大口材场的发生发展规律,以便有效地控制其危害,1985年始,我们对松茸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和防治方法进行了初步观察和研究。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7.
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尾松毛虫(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是我地马尾松、黑松、火炬松、湿地松等松树上的大害虫。目前,很多林场在治虫工作中,或见虫就打,或规定5头/株及10头/株的虫口密度为防治界限,力图使其种群密度压得越低越好。这从生态平衡的观点来看,反而不利于天敌的生存,易于引起害虫的再猖獗。因在综合防治工作中允许一定数量的害虫存在,也允许寄主受害,主要是寄主对害虫有一定的忍受力。即在忍受力允许范围内,木材产量能不受损失或基本不受损失。究竟寄主的忍受力为多少?从害虫允许密度上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界限,即防治指标。国内对落叶松毛虫的食叶量、残害量、总危害量及林分针叶蓄积量曾作过研究,对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的研究成果的报告尚少见到。为此,我们开展了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的研究,兹将初步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8.
引进广西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良种营造的示范林生长结果表明,8~9 a生示范林平均胸径8.8~15.0 cm,平均树高8.4~12.4 m,林分蓄积量90.0~141.0 m3/hm2;蓄积年生长量10.5~18.0 m3/hm2,超过重庆马尾松人工林1倍以上;6 a生扦插苗和实生苗的生长差异不显著;8~9 a生林分的胸径和树高呈偏正态分布;平均胸径随林分密度的增大而明显下降,林分密度为900~1 050株/hm2时平均胸径最大,1 200~1 350株/hm2时平均树高最大,2 044~2 850株/hm2时林分蓄积生长量最大;培育纸浆材,8~9 a生林分的最佳保留密度为2 400株/hm2;营造速丰林的海拔以300~700 m为宜。广西马尾松良种在重庆引种成功,可进行规模化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我场有8~9年生马尾松幼林5000亩。自一九七○年开始发生松毛虫为害,一九七一年开始进行利用赤眼蜂防治松毛虫的试验,去年第三代卵期放蜂20亩,寄生率达81.61%,取得了小面积育蜂治虫的初步成功。今年,我场松毛虫为害发展到猖獗高蜂期,全部松林都有虫,越冬虫口调查,普遍在20~30条/株,最高达70~80条/株以上。在这样高虫口的情况下,能不能用赤眼蜂代替农药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不同间伐强度对重庆地区马尾松人工林生长的影响,在重庆市綦江区北部林场选择马尾松人工纯林(18年生)开展抚育间伐试验,分别设置弱度间伐(间伐株数占总株数的15%,保留密度1410株·hm~(-2))、中度间伐(间伐株数占总株数的30%,保留密度1155株·hm~(-2))、较强度间伐(间伐株数占总株数的45%,保留密度900株·hm~(-2))、不间伐(保留密度1650株·hm~(-2))等4种间伐强度。间伐3 a后调查结果表明,抚育间伐能显著提高马尾松人工林林分胸径的生长,林分平均胸径的生长量在一定范围内随间伐强度的增大而明显提高;不同间伐强度对马尾松林分平均树高生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单位面积林分蓄积量大小依次为:间伐强度30%>间伐强度15%>对照组>间伐强度45%。说明间伐强度30%已达到了最佳的林分质量和收获量,是该区域马尾松人工林最优的抚育间伐强度,而1155株·hm~(-2)是较合理的伐后密度。  相似文献   

11.
马尾松不同密度中龄林施肥经济收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湖南省青羊湖国有林场选择18年生的马尾松人工中龄林,间伐后对其进行施肥试验,施肥后连续2年对试验林生长情况进行观测,并分析施肥后的经济收益。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的马尾松中龄林施肥1年后,经济收益均为负值;施肥2年后,密度为750株/hm2林分的经济收益为负值,但密度为900株/hm2和1 050株/hm2林分的经济收益均为正值。不同密度林分施肥1年和2年后较对照平均单位面积材积和木材收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且均随着密度的加大而增大。木材经济收益在年度间差异极显著,密度间差异不显著,年度间与密度间交互效应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不同强度采伐下马尾松的生长动态,筛选适宜的采伐强度,为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提供技术支撑。[方法]2007年10月在14年生马尾松人工林(保存密度1 100株·hm~(-2))内进行采伐试验,设置4个采伐强度,即保留密度分别为225、300、375、450株·hm~(-2),以不采伐为对照;其后,自2008年开始连续8 a,每2 a测定1次马尾松的胸径、树高、枝下高和冠面积等生长指标,并计算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应用方差分析和Duncan多重比较分析生长指标对不同采伐强度的动态响应。[结果]表明:采伐强度显著影响林分生长,其中,林分平均胸径、单株材积、冠面积的年均增长量随保留密度增大而减小,但均显著高于对照(P0.05)。采伐后第1 3年,马尾松冠面积增长量显著高于采伐后期,胸径则在采伐后第3 5年最高,而不同采伐强度对林分树高生长影响不明显。保留密度显著影响林分枝下高和蓄积量的动态变化,其年均增长量随密度增大而递增。5个处理间林分蓄积年均增长量的差异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缩小。[结论]马尾松人工林生长对不同强度采伐的动态响应以树冠最敏感,冠面积首先陡然增大,进而引起胸径的快速生长。树高和枝下高在采伐后年均增量变化相对平稳。4个采伐强度均显著促进单株材积生长,而仅保留密度为225株·hm~(-2)的采伐对林分蓄积增长量影响显著。综合比较林分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连年增长量,建议在桂西南15年生马尾松人工林近自然经营中宜选择300株·hm~(-2)的保留密度进行采伐。  相似文献   

13.
2014年4~5月份,采用标准地调查法对内蒙古准格尔旗和兴和县沙棘林虫情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准格尔旗和兴和县沙棘蛀干害虫非常严重,综合死亡率达52.67%;(2)准格尔旗沙棘木蠹蛾有虫株率达92%,虫口密度达28.53头/株,单株最高达115头,红缘天牛有虫株率达81.33%,虫口密度达6.24头/株。单株最高达20头;(3)兴和县沙棘木蠹蛾有虫株率达72.67%,虫口密度达21头/株。单株最高达69头。红缘天牛有虫株率达88.67%,虫口密度达8.7头/株。单株最高达18头。同时,根据调查结果对两个项目地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杨干象生物学特性观察及防治的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干象(Cryptorrhynchus lapathi),属鞘翅目,象虫科。是杨树主要害虫,又是国内检疫对象之一。 1988年8月在朝阳林场苗圃地发现6年生杨树大苗被杨干象为害,有虫株率达60%,平均虫口密度为5头/株,使杨树生长受到影响。为此,于1989年4~9月对杨干象生活史及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和防治试验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15.
林木食叶性害虫潜叶蛾、卷叶蛾,苹果梨星毛虫、国槐尺蠖和袋蛾等在户县平原区危害特别严重,成虫一年羽化1~3代,6~8月份极易盛发,直接影响林木的正常生长。为了及时防治和控制害虫的危害,1985年我们进行了树干刮皮涂抹久效磷、氧化乐果试验,起到了杀死害虫和控制虫害的效果。一、试验概况1.试验林:(1)祖庵镇元马店3年生杨树丰产林,林木平均胸径6.5厘米,平均高6米,卷叶蛾虫口密度13头/株。(2)15年生苹果园,梨星毛虫已为害3年,叶片被害率为85%左右,平均虫口密度2800头/株。(3)户县中心苗圃3年生法桐,涂抹前喷“六六六”粉,未杀死,平均虫口密度15头/株(袋蛾),叶片被害率为90%。  相似文献   

16.
萧氏松茎象发生与林分、林地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萧氏松茎象的发生规律与林分、林地因子关系进行调查分析,发现萧氏松茎象对寄主树种、树龄、胸径、坡位等因子有选择性。湿地松和火炬松受萧氏松茎象危害株率显著高于马尾松。幼虫主要危害部位是树干0~30cm高处,50cm以上危害较少。马尾松8~12a生有虫株率最高,胸径11~17cm的危害最重。马尾松林分不同树种组成类型中,有虫株率纯林最高,而混交林中随马尾松比例增大而加大,松阔混交林较低。坡向对该害虫的危害无显著影响,而坡位间存在极显著差异,中下坡虫株率极显著高于上坡。  相似文献   

17.
马尾松分别与米老排等4种阔叶树及杉木采用不同混交比例、密度营造混交试验林,通过对6年生和22年生的试验林生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用不同混交比例和方法,6年生林分树高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单株材积和单位蓄积达显著水平,而胸径无显著差异;但在22年生时胸径、树高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单株材积达显著水平,而单位面积蓄积、冠幅无显著差异。不同混交密度的林分胸径、树高、单株材积、冠幅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但林分单位面积蓄积无显著差异。通过分析可知,适宜营造马尾松混交林的树种有火力楠、木荷等,混交方式以马尾松阔叶树行间混交为最优,混交密度以2 m×2.5 m或2 m×1.67 m为最优。  相似文献   

18.
佳多频振式杀虫灯在浙南防治马尾松毛虫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佳多频振式杀虫灯进行马尾松毛虫的灯诱防治试验,平均虫口密度从29.2头/株下降到4.95头/株,防治效果平均达86.4%,说明该灯可以用于防治.与化学防治和白炽灯相比,该种杀虫灯具有防治成本低、无污染、投入少、效果显著等特点,又具有提高环境质量,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天池林场老土地工队有马尾松纯林3012亩,海拔750—900m,树高11m,胸径14cm、郁闭度0.8,林相整齐,生长较好,地被物较多,由于未作虫情测报工作,也无防治准备,于1981年暴发马尾松毛虫,有虫株率100%,平均虫口密度282头,最大达2733头,危害十分严重.为了保证林木正常生长,我们针对当时无药缺械,树高虫多的情况,采用黑光灯诱杀松毛虫成虫,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将诱杀情况总结于后:  相似文献   

20.
丘陵区马尾松毛虫防治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通过室内、外饲养马尾松毛虫、松树针叶蓄积量调查以及人工模拟危害和自然状况下马尾松毛虫危害等试验获得的大量数据,利用微机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表明:马尾松针叶损失达50%时,对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影响显著。由此,求算出丘陵区马尾松毛虫对5、10、15、20年生马尾松危害的防治指标是,越冬代分别为7、15、32、52(条/株),第一代分别为7、16、34、56(条/林),第二代分别为9、17、40、61(条/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