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目的:研究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母血的抗磷脂抗体及血栓前状态等标志物变化,寻找敏感、有效的指标预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生。方法收集需住院分娩的重度子痫前期的孕妇共70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32例;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38例。同时随机选取30例同期入院的正常孕妇为对照组。所有的孕妇均为单胎妊娠,排除慢性高血压及慢性肾病。住院时检测:血常规、血脂、肾功能、肝功能、糖耐量、24 h尿蛋白定量;凝血四项、栓溶二聚体(D-Dimer)、抗凝血酶Ⅲ(AT-Ⅲ)等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抗心磷脂抗体(ACA)-IgM、IgG及抗β2-GPI抗体定量等生化指标。结果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抗磷脂抗体阳性率及ACA-IgM的滴度值明显高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及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抗磷脂抗体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血栓前状态比正常妊娠组更为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血栓前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性意义(P>0.05);抗磷脂抗体定量与血栓前状态的严重程度不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可通过检测血栓前状态的变化预测重度子痫前期的发病,进一步可通过抗磷脂抗体阳性率及ACA-IgM的滴度值鉴别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  相似文献   

2.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特点和妊娠结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临床特点及围产结局.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1月至2009年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妇产科分娩的96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早发型组,妊娠<34周)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晚发型组,妊娠≥34周).结果 与晚发型组相比,早发型组在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蛋白尿(++)或>2 g/24 h方面、异常围生儿结局的发生率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4.792、4.741、27.03,P均<0.05).早发型组围生儿的平均出生体重(1743.86±630.34)g明显低于晚发型组(2940.47±762.36)g(t=6.71,P<0.05).结论 早发型重度子痈前期患者的病情重,异常围产儿结局发生率高,存活率低.积极预防、预测、早期诊断及处理早发型重度子痛前期患者对改善母婴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浆中的含量水平,探讨s HLA-G在早发型及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血浆中表达的差异性。方法: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13年07月至2014年04月间收治的6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早发型组)、18例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晚发型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早发型组及晚发型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6例早发型组,18例晚发型组及32例正常足月妊娠者(正常对照组)的血清中s HLA-G的表达,并比较三组s HLA-G含量的差异。结果:1)早发型组与晚发型组的发病孕周,分娩孕周及期待治疗天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早发型组与晚发型组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早发型组中s HL A-G含量均值为(4.284±1.932)ng/m L,晚发型组中s HL A-G含量均值为(7.036±1.623)ng/m L,正常孕妇组中s HLA-G含量均值为(10.399±3.168)ng/m L。正常对照组s HLA-G含量高于重度子痫前期组(P0.01),且早发型组低于晚发型组(P0.05)。  相似文献   

4.
景淑真 《临床医学》2013,33(9):97-98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对孕产妇及围生儿结局的影响,旨在提高对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认识。方法选取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71例为早发型组,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269例为晚发型组,比较两组一般情况、并发症及围生儿结局。结果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相比,胎盘早剥、肝功能异常、低蛋白血症方面及围生儿结局(出生体质量、胎儿生长受限、围生儿死亡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症多,围生儿结局不良率高,应及时识别,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发病孕周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将108例重度子痫前期单胎孕产妇按照发病时间的不同分为早发型组(49例)和晚发型组(59例)。另随机抽取同期的32例检查指标正常单胎孕产妇作为正常组。分析三组的临床资料,比较早发型组与晚发型组孕产妇的血压情况、期待治疗时间及终止妊娠方式。结果三组的分娩次数、终止妊娠孕周、入院时收缩压及入院时舒张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发型组的发病孕周大于早发型组,入院时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低于早发型组(P<0.05)。产后12周,早发型组的血压异常发生率、收缩压均高于晚发型组(P<0.05)。早发型组的期待治疗时间长于晚发型组(P<0.05);两组的终止妊娠方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发型、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孕妇结束妊娠的方式均以剖宫产为主,但早发型孕产妇结束妊娠孕周小、引产率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子痫前期患者胎盘及蜕膜组织中Fas/FasL(Fas/FasL)表达特征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对50例子痫前期患者和10例正常足月产妇胎盘及蜕膜组织中的Fas/FasL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子痫前期患者组织和正常足月产妇组织均表达Fas及FasL,Fas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蜕膜组织中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足月产妇组,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Fas的表达水平高于晚发型子痫前期者(P<0.05).FasL在子痫前期者的胎盘及蜕膜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足月产妇组,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FasL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晚发型子痫前期组(P<0.05).结论:Fas/FasL在胎盘及蜕膜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可能与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血浆中12项血栓前状态分子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在早期诊断血栓前状态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60例患者及20例正常人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P-选择素(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D-D二聚体(D-dimer)、血栓前体蛋白(TpP)、同型半胱氨酸(t-Hcy)含量,全自动血凝仪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分析各项指标在诊断血栓前状态时的特异性及敏感性,并进行比较。结果(1)60例患者血浆中vWF、GMP-140、t-PA、PAI、TAT、TpP、t-Hcy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P<0.05);TpP、t-Hcy异常升高患者通过跟踪随访更易发展成为心肌梗死(AMI)、脑梗死。(2)TpP、t-Hcy与其他指标相比具有很高的敏感性与特异性。(3)PT、APTT在心、脑血栓形成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vWF、t-PA、PAI、GMP-140、TAT、PAP、D-dimer、Fg、TpP、tHcy均可以作为早期诊断心、脑血管血栓形成前状态的分子标志物,而TpP、tHcy灵敏度,特异性均高于其他项,在早期判断血栓前状态时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182例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晓华  艾瑛  杨沛  刘兴会 《华西医学》2006,21(1):106-107
目的:从早发型和晚发型的角度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病相关因素和保守治疗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182例,按发病孕周分为早发型组45例(≤34周)和晚发型组137例(>34周),早发型按终止妊娠孕周分为A组17例(≤32周)、B组14例(>32周~≤34周)、C组10例(>34周),比较各组的母儿结局。结果:80·2%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患者未进行正规产检;早发型比晚发型舒张压高、延长孕龄长、剖宫产率低、新生儿Apgar评分低、围产儿死亡率高,P<0·05;早发型延长至>34周终止妊娠,新生儿窒息率(10%)和围产儿死亡率(10%)明显降低,P<0·005。结论:加强产前宣教和管理对于预防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的发生有积极作用。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和子痫比早发型妊娠结局好。早发型延长至>34周终止妊娠母儿结局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早发型、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产妇临床指标特征及围产儿结局状况。方法选取12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其中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60例,晚发型患者60例。比较早发型、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产妇临床指标特征及围产儿结局状况。结果早发组患者的治疗时间、最高收缩压及最高舒张压均显著高于晚发组(P0.05);早发组患者的发病孕周、分娩孕周显著短于晚发组(P0.05)。2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白蛋白、血小板(PLT)、纤维蛋白原及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组患者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尿素氮(BUN)、尿酸(UA)、肌酐(Cr)水平显著高于晚发组(P0.05)。2组产妇的凝血功能异常、产后出血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早发组产妇的胎盘早剥、肝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视网膜病变及HELLP综合征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晚发组(P0.05)。早发组患者的宫内窘迫、宫内生长受限、轻度窒息、重度窒息、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儿及围产儿死亡率显著高于晚发组(P0.05)。结论相比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产妇,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产妇的病情较重,围产儿及孕妇的结局较差,定期进行产检及早期诊断可改善产妇及围产儿的结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速度矢量成像技术联合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研究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左室舒张及收缩功能。方法选取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32例,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患者35例,正常健康孕妇38例,应用速度矢量成像技术获得左室长轴整体功能相关参数:收缩期应变(S)、收缩期应变率(SRs)、舒张期应变率(SRd),同时测定各组血浆NTproBNP浓度。结果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的S、SRs及SRd均明显低于正常组,以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更明显(P0.01)。与正常组相比,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血浆NT-proBNP浓度均明显增高,以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组更为明显(P0.01)。结论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患者的左室舒张和收缩功能均受损,以早发型重度子痫患者的损害更为严重。速度矢量成像技术较常规超声心功能指标更能早期的评价重度子痫前期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发病类型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106例诊断为重度子痫前期的患者,根据发病孕周分为两组,孕周≤34周的为早发型组(63例),而孕周>34周的为晚发型组(43例)。分析比较两组孕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围生儿情况。结果两组患者保守治疗时间比较,早发组和晚发组平均治疗时间分别为(7.52±4.3)d、(4.21±1.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孕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早发组有58例,晚发组有32例,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不同类型重度子痫对围生儿的影响:早发组中有50例胎儿生长受限,晚发组中有21例,早发组的胎儿生长受限率显著较高。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患者对孕产妇及胎儿的影响较晚发型大,较易发生各种并发症和多器官损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与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器官受累特点,探讨两种类型重度子痫前期不同临床表现与其围产结局的关系。方法:对40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将34周作为早发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分界,根据器官受累多少分为单器官、多器官(≥2)受累。比较两种类型重度子痫前期一般临床资料、器官受累以及围产儿结局。结果: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以多器官受累为主,而晚发型以单器官受累为主;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围产儿死亡率明显高于晚发型。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对母儿的损害较大。两种类型的重度子痫前期可能存在不同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可溶性endoslin (sEng)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It-1)在血清及胎盘中的表达,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在早发型子痫前期发病中的作用.方法:(1)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45例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早发型子痫前期组,其中轻度30例、重度15例)及20例正常晚期妊娠孕妇(对照组)的血清中sEng及sFIt-1的水平.(2)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两组孕妇胎盘组织中sEng及sFIt-1的表达.结果:(1)早发型子痫前期组血清及胎盘组织中sEng及sFIt-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2)早发型子痫前期组患者血清及胎盘组织中sEng水平分别与相应部位的sFIt-1水平呈正相关(r=0.376,P<0.05; r=0.425,P<0.05).结论:孕妇血清及胎盘组织中sEng、sFIt-1水平变化与子痫前期发病及病情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4.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GMP-140、vWF和DD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血小板膜糖蛋白-140(GMP-140)、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和D-二聚体(DD)在血栓前状态变化与血栓形成的关系,了解其在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和全自动血凝分析透射光免疫浊度法测定2型糖尿病无并发症患者40例、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40例和40例正常人血浆的GMP-140、vWF、和DD含量,同时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纤维蛋白原(Fg),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GMP-140、vWF、DD和Fg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的患者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而其PT、APTr、和TT无显著性变化(P〉0.05)。[结论]血浆GMP-140、VWF、DD和Fg水平的变化,有助于判断早期糖尿病的病情及血管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重度子痫前期孕妇血浆及胎盘组织中内皮蛋白C受体(endothelial protein C receptor, EPCR)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重度子痫前期孕妇78例,其中40例早发型为早发型组,38例晚发型为晚发型组;同孕周接受产检的健康孕妇40例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3组血浆游离EPCR水平;取3组孕妇分娩胎盘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结合型EPCR蛋白阳性表达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结合型EPCR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早发型组胎盘组织结合型EPCR蛋白阳性表达率(57.50%)、结合型EPCR mRNA相对表达量(0.39±0.10)低于晚发型组(92.11%、0.90±0.08)和对照组(97.50%、0.93±0.07)(P0.05),晚发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发型组血浆游离EPCR水平[(230.56±10.68)μg/L]高于晚发型组[(125.48±7.62)μg/L]和对照组[(122.25±5.65)μg/L],晚发型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及血浆EPCR无明显变化,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结合型EPCR表达减少、血浆游离型EPCR水平升高,可能与其发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血淤证患者血栓前状态(prothrombotic state,PTS)、血液流变学指标及两者与血淤证积分的关系.方法:测定110例高血压患者(血淤证组63例,非血淤证组47例)及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PTS分子标志物[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platelet alpha granule membrane protein-140,GMP-140)、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g)和抗凝血酶活性]及血液流变学指标(高切全血黏度、血浆黏度),分析两者与血淤证积分的相关性.结果:高血压血淤证组的血浆vWF、GMP-140、Fg、抗凝血酶活性分别与非血淤证组、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0.05),血淤证组血液流变学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淤证组除抗凝血酶活性与血淤证积分呈负相关外(P<0.05),其余PTS分子标志物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与血淤证积分呈正相关(均为P<0.05),而非血淤证组的Fg和血液流变学2项指标均与血淤证积分无相关(均为P﹥0.05).结论:高血压血淤证患者存在PTS,其PTS分子标志物、血液流变学的变化均较非血淤证患者更明显,且分别与血淤证积分相关.  相似文献   

17.
王建芳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0):1642-1643
目的:观察子痫前期患者血清干扰素γ诱导蛋白10(IFN-γinducible protein 10,IP-10)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子痫前期发病的关系.方法:入选子痫前期患者共40例,其中轻度子痫前期22例,重度子痫前期18例;早发型子痫前期12例,晚发型子痫前期28例;同时随机挑选同期血压正常的晚期正常妊娠妇女20例,同期血压正常的非妊娠育龄妇女20例作为对照.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病例血清IP-10水平.结果:(1)正常妊娠组IP-10水平高于育龄组[正常妊娠组(118.8±29.0) pg/mL vs育龄组(94.8±14.5) pg/mL,P<0.05];(2)晚发型子痫前期组IP-10水平较正常妊娠组明显升高[晚发型子痫前期组(172.2±27.4) pg/mLvs正常妊娠组(118.8±29.0) pg/mL,P<0.05];(3)IP-10水平在轻度子痫前期组与重度子痫前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轻度子痫前期组(174.9±29.8) pg/mL vs重度子痫前期组(162.8±27.8) pg/mL,P>0.05];(4)IP-10水平在早发型子痛前期组与晚发型子痫前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早发型子痫前期组(161.0±31.0) pg/mLv5晚发型子痫前期组(172.2±27.4) pg/mL,P> 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血清IP-10水平升高,可能与其介导炎症反应及抑制血管新生有关,从而导致子痛前期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压变异性与慢性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入选对象分为房颤组(NHYA分级心功能正常的慢性房颤46例)和对照组(其他窦性心律患者51例)。对比两组之间24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24hSSD)和24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24hDSD),以及血浆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GMP-140)、纤维蛋白原和D-二聚体等血栓前状态指标的差异,并对各组血压变异性与血栓前状态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房颤组24hSSD和24hDSD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房颤组vWF和GMP-14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无显著差异。3.房颤组24hSSD与vWF呈显著正相关(r=0.416,P〈0.05),与GMP-140无显著相关性;24hDSD与vWF和GMP-140均呈显著正相关(r=0.432,P〈0.05和r=0.378,P〈0.05);24hSSD、24hDSD与纤维蛋白原或D-二聚体均无显著相关性。4.对照组24hSSD和24hDSD与vWF、GMP-140、纤维蛋白原或D-二聚体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压变异增大的慢性房颤患者血管内皮损害和血小板激活更显著,提示房颤发生血栓性并发症的危险性可能随血压变异性的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发型(妊娠<34周)子痫前期与患者妊娠结局的关系以及明确发生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本院妇产科进行分娩的纳入符合研究标准的孕产妇25360例的临床资料,对发生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孕妇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 早发型子痫前期的孕妇有96例,占0.37%,其中12例在妊娠34周后分娩。孕妇年龄≥35岁( P =0.006;95% CI ,1.309~5.135)、初产( P ≤0.001;95% CI ,2.525~5.052)、糖尿病( P ≤0.001;95% CI ,2.029~8.669)、慢性高血压( P ≤0.001;95% CI ,9.112~37.303)、先天性异常( P ≤0.001;95%C I ,2.632~11.222)是早发型子痫前期的高危因素。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在围产期发生不良结果较非早发型子痫前期患者严重,其中与新生儿病死相关因素包括:胎死、小于胎龄儿、围产期新生儿死亡。结论 依据早发型子痫前期的相关因素以及可能的妊娠结局,可以尽早区别孕产妇情况和预防干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20.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发病早,病情重,妊娠并发症及围产儿患病率、死亡率较高.近年来,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期待治疗越来越得到重视.不同孕周直接影响母婴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新生儿患病率和死亡率的高低[1].本文通过分析33例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患者的期待治疗对不同孕周母婴结局的影响,以选择终止妊娠的最佳时机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