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入路及手术技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神经导航及术中电生理监测辅助下显微手术治疗的60例脑干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肿瘤全切除57例;次全切除3例,术后辅助伽玛刀治疗。出院时神经功能障碍改善34例,无变化21例,加重8例。无手术死亡病例,无颅内感染及脑脊液漏。术后随访3~60个月,平均(27.1±13.5)个月,术后症状加重8例中,2例好转,3例恢复至术前,3例无明显变化。肿瘤全切除病例未见肿瘤复发。伽玛刀治疗3例中,1例再出血。结论 脑干海绵状血管瘤手术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选择合理手术时机,根据病灶位置采取个体化入路,联合神经导航及电生理监测等辅助技术,可以完整切除肿瘤、减少并发症,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
脊髓肿瘤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常常会因手术机械性损伤直接导致的脊髓损害和脊髓缺血间接导致的脊髓损害而加重原有的脊髓、神经损伤或造成新的医源性损伤,严重者可导致感觉、运动和大小便功能永久性障碍。因此,在脊髓手术中避免对脊髓造成损伤至关重要。近年来,随着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发展,在全麻脊髓肿瘤手术中开展神经电生理监测以保护脊髓传导通路的完整性,术后躯体感觉、运动功能,尿道及肛门括约肌功能的正常已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NPM)技术在颅内多发动脉瘤(MIA)一期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NPM辅助下一期手术治疗的30例MIA的临床资料。术前行颅脑CT平扫、CTA和/或DSA检查确诊,术中动态监测体感诱发电位(SEP)、运动诱发电位(M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脑电图(EEG)。结果 30例共发现69个动脉瘤,其中23例有2个动脉瘤,5例有3个动脉瘤,2例有4个动脉瘤;动脉瘤直径<0.5 cm有11个,0.5~1.5 cm有28个,1.5~2.5 cm有25个,≥2.5 cm有5个。术后复查CTA示69个动脉瘤均完全夹闭,载瘤动脉通畅。25例术中NPM指标正常;5例在临时阻断时指标异常,采取干预措施后,3例监测波形恢复正常,术后肢体功能无异常;2例下肢SEP未恢复至基线水平,术后下肢肌力4级。术后随访3个月,2例术中NPM指标正常者术后存在肢体运动功能障碍,1例左上肢肌力2级、左下肢肌力3级,GOS评分3分;另1例左侧上、下肢肌力均为3级,GOS评分4分;其余28例中,GOS评分3分4例,4分6例,5分18例。结论 一期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切除脊髓髓内肿瘤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02例髓内肿瘤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肿瘤,所有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结果 肿瘤全切52例(50.98%),大部分切除48例(47.06%),部分切除2例(1.96%)。术后2周神经功能障碍改善16例(15.69%),无变化20例(19.61%),加重66例(64.7%)。98例随访3个月~2年,神经功能较术前改善94例(92.16%),其中完全正常者67例(65.69%);症状仍未恢复到术前4例(3.92%),肿瘤复发4例(3.92%)。结论 采用显微手术切除髓内肿瘤是治疗该病的有效方法,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有助于手术的安全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探讨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显微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 2012年12月46例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监测组)及45例常规显微手术(对照组)治疗的儿童第四脑室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手术全切除75例(监测组38例,对照组37例);监测组和对照组出现新颅神经损伤症状发生率分别为0和11.1%、原有颅神经损伤症状加重比率分别为2.2%和13.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永久性神经损伤发生率分别为0和 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第四脑室肿瘤患儿显微手术中进行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最大可能切除肿瘤,减少术中脑干损伤。  相似文献   

6.
手术操作对神经系统的损伤是一个逐渐加重的过程,在正常与不可逆损伤这两个极端之间,存在一个较大的神经功能可以完全或部分恢复的区域。而在此区域内,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通常都是可以监测的。如果在一定时间内停止损伤神经系统的操作或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可以使神经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IONM)在脊髓型颈椎病(CSM)显微镜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术中应用显微镜技术治疗CSM患者64例,根据术中有无联合应用IONM,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应用IONM患者作为观察组(32例),未应用IONM患者作为对照组(32例)。两组术中均采用显微镜下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2组术前及术后1周的脊髓JOA评分和JOA评分的改善率。结果 观察组32例中有5例(16%)术中发生IONM真阳性预警,根据预警并采取措施后,5例患者术后均未发生新发神经功能障碍。2组术前JO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JOA评分均优于各自术前(P<0.01),观察组术后JOA评分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开展IONM全程监测,可保护患者的神经功能,术后患者神经功能得到较大改善,联合显微镜手术治疗有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是目前惟一能够直接客观测量脑功能变化的工具[1],主要包括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 , EEG)和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s ,EP),近年来,随着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其在神经重症病房(neurolog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NICU )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地位也越来越重要,正确掌握神经电生理监测的关键技术,对于准确判断N IC U病人的脑功能损害程度,进行早期干预及改善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主要介绍 EEG和 EP在 NICU中的应用,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MIOM)在颈前路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53例颈椎前路手术患者采用术中MIOM监测,记录术中各个阶段的报警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使术中脊髓神经损伤的可能性最小化.分析术中警报按类型、原因、术前诊断以及手术方式之间的关系,通过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以及手术前后JOA评分对手术疗效进行分析.结果 与术前基准电位相比较,术毕SEP及MEP波幅均有所提高,而潜伏期均未有明显改变.术后JOA评分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以及行椎体次全切手术者术中监测“严重警报”发生率较高.结论 颈前路手术中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能有效降低术中神经功能损伤,降低手术风险并能作为手术疗效评价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效果。方法我院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经病理学证实的髓内海绵状血管瘤25例(男性12例,女性13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完成显微手术治疗,用Frankel分级评价手术疗效。结果术后随访时间为1~4年,平均2.3年。术前Frankel分级A级4例,B级1例,C级5例,D级8例,E级7例;术后1年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2例,C级3,D级7例,E级10例。术后症状改善18例(72%),症状维持不变4例(16%),症状加重3例(12%)。结论 MRI是术前诊断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最佳方式,手术是治疗脊髓髓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有效方法,术中联合神经电生理监测能够使手术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在圆锥马尾病变手术中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0例圆锥马尾病变患者临床资料,其显微外科手术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进行,感觉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MEP)监测脊髓功能,肌电图(electromyography,EMG)确定肿瘤切除范围。结果显微镜下病变全切除92例(83.6%),次全或大部分切除18例(16.4%)。术后随访1~58个月,神经系统查体及JOA评分发现脊髓神经功能改善102例(92.8%),无变化4例(3.6%),下降4例(3.6%)。对病变切除前与切除后SEP潜伏期和波幅以及MEP潜伏期进行自身比较,脊髓神经功能改善和下降患者电生理监测指标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神经功能无变化患者相关监测指标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电生理监测指标的变化与术后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基本相吻合。结论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可以实时了解脊髓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结合显微神经外科技术可以明显提高圆锥马尾病变的全切率,减少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疗效及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手术治疗成人脊髓栓系综合征患者的疗效,评价脊髓栓系综合征显微手术中运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2004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成人脊髓拴系综合征患者112例,98例获得完整随访资料纳入研究,其中63例患者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监测组),35例未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对照组)。采用超声测定膀胱残尿量评价膀胱功能,术后6个月残尿量/术前残尿量≤50%为改善;采用Fugl-meyer下肢评分评价下肢运动功能,术后6个月评分增加3分以上改善。结果 对照组术后6 个月膀胱功能改善率为28.5%,监测组术后6 个月改善率达56.5%;监测组膀胱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术后6个月下肢运动功能改善率为62.5%,监测组术后6个月改善率为78.9%;两组下肢功能改善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脊髓拴系综合征显微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有助于防止术中误伤神经,从而使神经外科医生比较精准的剪断终丝获得最大程度的松解,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功能区胶质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术中行神经电生理监测的738例功能区胶质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8例在全麻下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130例在唤醒麻醉下行运动和或语言功能定位。所有病例术后近期运动障碍发生率为11.7%,远期为3.8%;语言区胶质瘤术后近期的失语率为28.8%,远期为4.1%。术中MRI辅助下进行电生理监测347例,全切率为89.3%。全麻下3.6%的患者术中出现癫痫大发作;唤醒麻醉下2.3%的患者出现一侧肢体或嘴角抽搐,仅1例(0.8%)出现癫痫大发作。结论 根据胶质瘤所在的部位选择适当的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有助于最大程度切除肿瘤的同时,保护患者的功能皮层和皮层下重要功能通路,降低致残率,提高远期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11例,其中出血位于桥脑中脑4例、桥脑5例、桥脑延髓2例;术前GCS评分3。5分6例,6。8分4例,9。12分1例。结果出血位于桥脑延髓2例住院期间死亡,其余9例生存患者出院后随访3~18月,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价,良好4例、中度功能障碍2例、重度功能障碍1例、完全残疾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能降低死亡率,改善生存质量。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出血部位、术前GSC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听神经瘤是是桥小脑角区(cerebellopontine angle region,CPA)最常见的良性肿瘤[1]。随着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虽然手术全切除肿瘤已不成问题,但面神经的解剖及功能保留得到更多关注。近年来,随着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应用,为解决如何在全切肿瘤的同时保护周围的血管和神经这一难题提供了实时、有效的技术支持[2,3]。本文对2011年10月至2014年4月我科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大型听神经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髓髓内肿瘤显微切除术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脊髓髓内肿瘤的临床资料。均行显微切除术,术中以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监测辅助肿瘤切除。结果肿瘤全切除8例,大部分切除1例,部分切除3例。术后病理诊断:室管膜瘤5例,星形细胞瘤5例,脂肪瘤1例,蛛网膜囊肿1例。随访6~17个月,神经功能障碍不同程度恢复11例,术后神经功能障碍1例。结论显微手术是脊髓髓内肿瘤的有效治疗措施,术中辅以神经电生理监测可提高肿瘤切除率及手术安全性,最大程度保护神经功能,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肿瘤中应用效果。方法 2011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高颈段椎管内肿瘤66例,均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行显微手术。结果 66例中,11例出现体感诱发电位监测异常,其中8例波幅下降20%~30%,3例波幅下降>50%,均在30min后波幅恢复至20%以下;61例肿瘤全部切除,5例肿瘤部分切除;术后随访12个月,1例复发,1例再次手术。结论 在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显微手术治疗高颈段椎管内肿瘤,可显著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19.
脑干手术,尤其是脑干实质内病变的手术很容易导致脑干重要功能核团颅神经运动核(cranial motor nuclei,CMN)的损害而导致严重的术后并发症。运用神经电生理技术在脑干手术中对CMN进行术中定位和持续肌电图(continuous electromyographic,cEMG)监测,将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切除病变的同时,帮助术者确定并保留CMN的功能,降低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脑干出血显微手术治疗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神经外科自2004年-2006年共手术治疗了21例高血压脑干出血,现对这些病例作回顾分析。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男11例,女10例。年龄44- 76岁,平均年龄64.5岁,60岁以上17例。病程3h -2d。21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其中伴有冠心病8例,糖尿病7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