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逄琳  刘方爱 《计算机应用》2016,36(6):1634-1638
针对传统的聚类算法对数据集反复聚类,且在大型数据集上计算效率欠佳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层次划分的最佳聚类数和初始聚类中心确定算法——基于层次划分密度的聚类优化(CODHD)。该算法基于层次划分,对计算过程进行研究,不需要对数据集进行反复聚类。首先,扫描数据集获得所有聚类特征的统计值;其次,自底向上地生成不同层次的数据划分,计算每个划分数据点的密度,将最大密度点定为中心点,计算中心点距离更高密度点的最小距离,以中心点密度与最小距离乘积之和的平均值为有效性指标,增量地构建一条关于不同层次划分的聚类质量曲线;最后,根据曲线的极值点对应的划分估计最佳聚类数和初始聚类中心。实验结果表明,所提CODHD算法与预处理阶段的聚类优化(COPS)算法相比,聚类准确度提高了30%,聚类算法效率至少提高14.24%。所提算法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2.
在分析常用聚类算法的特点和适应性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密度与划分方法的聚类算法。该算法根据数据对象密度分布状态来自动确定聚类簇密度吸引中心点和聚类簇的初始划分;然后利用划分的方法,根据密度可达定义来寻找密度可达数据对象簇,从而完成数据对象簇的最终聚类。实验证明该算法能够很好地处理具有任意形状和大小的簇,能够有效地屏蔽噪声和离群点的影响和发现孤立点;同时也减小了输入参数对领域知识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3.
针对密度峰值聚类算法的决策函数不能自动有效地确定聚类中心的问题,提出自动确定聚类中心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首先,通过归一化处理,使决策函数中的两个变量分布均匀.然后,在确定聚类中心时,提出正序迭代选择策略,即根据聚类核心点数目的变化趋势搜索拐点,并以拐点之前的点作为聚类中心,完成聚类.最后,在UCI数据集上验证文中算法的性能,算法在未提高时间复杂度的情况下,可以对任意分布形状的数据集进行聚类,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聚类效果.  相似文献   

4.
针对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偏好发现球形簇,以及对孤立点非常敏感的问题,提出了密集簇中心二次模糊聚类算法,其中引入聚类有效性度量函数,并进行了有效的孤立点处理,最终的模糊簇由多个代表点共同表示,故算法可有效发现数据集中的自然簇数目,对簇的大小和形状没有偏好性,且在孤立点的处理上具有较好的健壮性.另外,随机采样过程方便地实现了上述算法在大型数据集上的扩展;与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实验结果比较也表明了该算法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5.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2016,(11):1614-1622
密度峰聚类是一种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该算法不需要预先指定聚类数目,能够发现非球形簇。针对密度峰聚类算法需要人工确定聚类中心的缺陷,提出了一种自动确定聚类中心的密度峰聚类算法。首先,计算每个数据点的局部密度和该点到具有更高密度数据点的最短距离;其次,根据排序图自动确定聚类中心;最后,将剩下的每个数据点分配到比其密度更高且距其最近的数据点所属的类别,并根据边界密度识别噪声点,得到聚类结果。将新算法与原密度峰算法进行对比,在人工数据集和UCI数据集上的实验表明,新算法不仅能够自动确定聚类中心,而且具有更高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6.
为发现分布式数据流下不同形状的聚簇,提出了一种基于代表点的聚类算法。算法首先在代表点定义的基础上,提出环点的概念以及迭代查找密度相连环点的算法,在此基础上生成远程站点的局部模型;然后在协调站点设计合并局部模型,生成全局聚簇的算法。通过真实数据集与仿真数据集的实验表明,算法使用代表点能够发现不同形状的聚簇并显著降低数据传输量,同时通过测试—更新局部模型算法避免了频繁发送数据。  相似文献   

7.
提出基于相对密度的多分辨率聚类算法,结合了密度聚类和模糊聚类的优点,能形成任意形状、多级分辨率的聚类结果,具有抗噪声能力和处理大数据集的能力,并有效地解决参数值难以设置,以及高密度簇完全被相连的低密度簇所包含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在处理密度不均匀的数据集时易将低密度簇划分到高密度簇中或将高密度簇分为多个子簇,且在样本点分配过程中存在误差传递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相对密度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引入自然最近邻域内的样本点信息,给出新的局部密度计算方法并计算相对密度。在绘制决策图确定聚类中心后,基于对簇间密度差异的考虑,提出密度因子计算各个簇的聚类距离,根据聚类距离对剩余样本点进行划分,实现不同形状、不同密度数据集的聚类。在合成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FMI、ARI和NMI指标较经典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和其他3种聚类算法分别平均提高约14、26和21个百分点,并且在簇间密度相差较大的数据集上能够准确识别聚类中心和分配剩余的样本点。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聚类算法不能有效的处理模糊边界点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真实核心点的RDBSCAN聚类算法。提出真实核心点的概念,首先在密度聚类过程中的核心点进一步处理分类,把影响聚类效果的伪核心点剔除,将剩下的真实核心点根据密度可达原则进行聚类;然后提出密度合并判定定理:相同类簇内点的真实密度远大于不同类簇的点,以此为指导判断真实核心点的真实密度,使类簇内各点的相似性更大。通过人工数据集与UCI数据集聚类实验看出,RDBSCAN算法降低了模糊边界点的干扰,而且出现了若干新颖的类簇分类,在密度不规则的数据集中聚类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10.
针对模糊文本聚类算法(FCM)对输入顺序以及初始点敏感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使用蚁群优化的模糊聚类算法(FACA)。该算法采用蚁群聚类算法(ACA)找到聚类的初始中心点,以解决模糊聚类的输入顺序以及初始点敏感等问题。模糊文本聚类算法的线性复杂度使其更便于在计算机实现。与经典的基本模糊聚类以及蚁群聚类在真实数据集上仿真相比较,结果表明经蚁群优化过的模糊聚类算法(FACA)效果更有效,更适合应用于大型的数据集。  相似文献   

11.
张清华  周靖鹏  代永杨  王国胤 《软件学报》2023,34(12):5629-5648
密度峰值聚类(density peaks clustering, DPC)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该算法可以直观地确定类簇数量,识别任意形状的类簇,并且自动检测、排除异常点.然而, DPC仍存在些许不足:一方面, DPC算法仅考虑全局分布,在类簇密度差距较大的数据集聚类效果较差;另一方面, DPC中点的分配策略容易导致“多米诺效应”.为此,基于代表点(representative points)与K近邻(K-nearest neighbors, KNN)提出了RKNN-DPC算法.首先,构造了K近邻密度,再引入代表点刻画样本的全局分布,提出了新的局部密度;然后,利用样本的K近邻信息,提出一种加权的K近邻分配策略以缓解“多米诺效应”;最后,在人工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上与5种聚类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RKNN-DPC可以更准确地识别类簇中心并且获得更好的聚类结果.  相似文献   

12.
王军  周凯  程勇 《计算机应用》2019,39(2):403-408
密度峰值聚类(DP)算法是一种新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当它处理的单个聚类包含多个密度峰值时,会将每个不同密度峰值视为潜在聚类中心,以致难以在数据集中确定正确数量聚类,为此,提出一种混合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C-DP。首先,以密度峰值点为初始聚类中心将数据集划分为子簇;然后,借鉴代表点层次聚类算法(CURE),从子簇中选取分散的代表点,将拥有最小距离的代表点对的类进行合并,引入参数收缩因子以控制类的形状。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在4个合成数据集上C-DP算法比DP算法聚类效果更好;在真实数据集上的Rand Index指标对比表明,在数据集S1上,C-DP算法比DP算法性能提高了2.32%,在数据集4k2_far上,C-DP算法比DP算法性能提高了1.13%。由此可见,C-DP算法在单个类簇中包含多密度峰值的数据集中能提高聚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周世波  徐维祥 《控制与决策》2018,33(11):1921-1930
聚类是数据挖掘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针对复杂数据集中存在的簇间密度不均匀、聚类形态多样、聚类中心的识别等问题,引入样本点k近邻信息计算样本点的相对密度,借鉴快速搜索和发现密度峰值聚类(CFSFDP)算法的簇中心点识别方法,提出一种基于相对密度和决策图的聚类算法,实现对任意分布形态数据集聚类中心快速、准确地识别和有效聚类.在7类典型测试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聚类算法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与经典的DBSCAN算法和CFSFDP等算法相比,在没有显著提高时间复杂度的基础上,聚类效果更好,对不同类型数据集的适应性也更广.  相似文献   

14.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Density Peaks Clustering,DPC),是一种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该算法具有不需要指定聚类参数,能够发现非球状簇等优点。针对密度峰值算法凭借经验计算截断距离[dc]无法有效应对各个场景并且密度峰值算法人工选取聚类中心的方式难以准确获取实际聚类中心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基尼指数的自适应截断距离和自动获取聚类中心的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的DPC算法无法处理复杂数据集的缺点。该算法首先通过基尼指数自适应截断距离[dc],然后计算各点的簇中心权值,再用斜率的变化找出临界点,这一策略有效避免了通过决策图人工选取聚类中心所带来的误差。实验表明,新算法不仅能够自动确定聚类中心,而且比原算法准确率更高。  相似文献   

15.
针对k-prototypes算法无法自动识别簇数以及无法发现任意形状的簇的问题,提出一种针对混合型数据的新方法:寻找密度峰值的聚类算法。首先,把CFSFDP(Clustering by Fast Search and Find of Density Peaks)聚类算法扩展到混合型数据集,定义混合型数据对象之间的距离后利用CFSFDP算法确定出簇中心,这样也就自动确定了簇的个数,然后其余的点按照密度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分配。其次,研究了该算法中阈值(截断距离)及权值的选取问题:对于密度公式中的阈值,通过计算数据场中的势熵来自动提取;对于距离公式中的权值,利用度量数值型数据集和分类型数据集聚类趋势的统计量来定义。最后通过在三个实际混合型数据集上的测试发现:与传统k-prototypes算法相比,寻找密度峰值的聚类算法能有效提高聚类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的划分聚类算法不能够发现任意形状的簇的缺点,本文引入一种能够有效反映样本间相似度的距离度量---基于路径的距离度量,并设计了新的目标准则函数,从而进一步提高算法的有效性。实验表明本文的算法能够自动确定聚类的个数,可以发现任意形状的类,对孤立点不敏感,而且具有高质量的聚类效果。  相似文献   

17.
吴斌  卢红丽  江惠君 《计算机应用》2020,40(6):1654-1661
密度峰值聚类(DPC)算法是一种新型的聚类算法,具有调节参数少、无需迭代求解、能够发现非球形簇等优点;但也存在截断距离无法自动调节、聚类中心需要人工指定等缺点。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DPC(ADPC)算法,实现了基于基尼系数的自适应截断距离调节,并建立了一种聚类中心的自动获取策略。首先,综合考虑局部密度和相对距离两种因素以重新定义簇中心权值计算公式;然后,基于基尼系数建立自适应截断距离调节方法;最后,根据决策图和簇中心权值排序图提出自动选取聚类中心的策略。仿真实验结果表明,ADPC算法可以根据问题特征来自动调节截断距离并自动获取聚类中心点,而且在测试数据集上取得了比几种常用的聚类算法和DPC改进算法更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结构复杂数据的半监督聚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成对限制,提出一种半监督聚类算法(SCCD),它能够处理存在多种密度结构复杂的数据且识别任意形状的簇.利用成对限制反映的多密度分布信息计算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DBSCAN)的邻域半径参数Eps,并利用不同参数的DBSCAN 算法处理复杂形状且密度变化的数据集.实验结果表明,SCCD 算法能在噪声环境下发现任意形状且多密度的簇,性能优于已有同类算法.  相似文献   

19.
基于数据场的改进DBSCAN聚类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BSCAN(density 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算法是一种典型的基于密度的聚类算法。该算法可以识别任意形状的类簇,但聚类结果依赖于参数Eps和MinPts的选择,而且对于一些密度差别较大的数据集,可能得不到具有正确类簇个数的聚类结果,也可能将部分数据错分为噪声。为此,利用数据场能较好描述数据分布,反映数据关系的优势,提出了一种基于数据场的改进DBSCAN聚类算法。该算法引入平均势差的概念,在聚类过程中动态地确定每个类的Eps和平均势差,从而能够在一些密度相差较大的数据集上得到较好的聚类结果。实验表明,所提算法的性能优于DBSCAN算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