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章介绍了欧美视野下的建造史的内涵,回顾了1982年英国建造史协会成立的缘起,并追溯了萨默森爵士借1985年《建造史》创刊提出的"建造世界"的历史景观。文章从帕克斯顿和水晶宫的案例引出,介绍了英国建造史的研究范畴、当下成果和方法。文章最后讨论了建造史研究国际化的趋势和意义,兼及对中国研究的启发。  相似文献   

2.
王凯 《建筑师》2022,(4):70-78
“建造”已经成为当代中国建筑研究和建筑评论中不可或缺的主题。本文尝试从话语史的角度做一个历史性 的回顾,追溯当代中国建筑学中“建造”观念在“言说”中出现的时刻。以当代中国建筑的经典作品、冯纪忠先生设计 的上海松江方塔园和何陋轩为例,本文通过系统分析40多年来中文文献中对这一作品谈论方式的变化,特别是“建构” 话语的引入所带来关键性的改变,讨论并揭示“建构”话语在当代中国建筑学科和观念史中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的写作基于这样一种立场:建造史应当被重新思考,尤其是建造史与其他历史领域之间既有的或应有的关系。文章检视了建造史与技术史之间既有的差异与这种差异的由来,接着分析建造史对文化史的塑造所作出的贡献,最后指出建造史作为一种连接,为今天重新思考技术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李海清 《建筑师》2017,(5):29-34
检视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出材料结构技术观和环境调控技术观两类叙事路径,并指出其相互分离、缺乏互动与融合之不足。应基于营造人工环境、控制能量交换的整体环境观,从建造的意图(目标)与路径(手段)之互动关系入手,进一步扩展与深化相关研究。"内在的美"跳脱了经典建筑学对于"建造的诗学"之视觉依赖,而从更为贴近建造活动本质属性的层面扩展了研究视野;对于中国近现代建筑而言,在保温型、选择型和再生型三种环境调控模式中,前二者因建造模式更具在地性而应更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国家和地方政府相关政策的推动下,工业化建造和智能化建造已成为传统建筑业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钢结构建筑具有天然的预制和装配特点,更适合工业化建造的发展之路.对装配式钢结构体系建筑全过程、全专业、全产业一体化建造技术进行了研究及探索,建立了基于BIM技术的一体化建造技术框架,总结了钢结构装配式建筑一体化建造的指导细则;提出了一体化建造评价理论框架,编制了相应的评估软件;研究了基于产品模式的低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和基于EPC模式的多高层装配式钢结构建筑一体化建造技术逻辑,分别开发了相应的一体化建造平台,最后通过工程示范验证了平台的技术与模式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计算与设计研究组(以下简称ZHACODE)成立于2007年,是扎哈·哈迪德建筑事务所的核心先锋研究团队,本文简要梳理了ZHACODE研究组的研究谱系和设计基因,ZHACODE设计研究的特点是在尊重建筑性能、行为感知、材料特性、建造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极高的数学几何研究进行整合。他们主要通过几何和数学进行建筑实验,以寻求物理的、经济的和可行的建筑问题解决方案,并解释了建筑几何的三个重点:计算机辅助几何设计、几何通用语言以及累积与协同设计。通过具有代表性的实验与实际项目举例说明为什么需要有结构和建造意识的建筑几何。在最后还简短地介绍了近期ZHACODE在元宇宙的最新探索。可以说在建筑领域中,这支先锋团队担任着理论研究、技术探索,以及教育者的角色。正是这种不断探索的实验精神,使得他们一直处于行业和学术界的最前沿。  相似文献   

7.
曾忠忠  张波 《建筑师》2023,(5):31-37
“非线性建筑”充分体现了数字建造的先进性。本文以“伞亭”的设计建造过程为例,讨论了数字建造在更大量性的“线性建筑”中的实践潜力,在基地信息数字化、多方案比较、发展方案确定性、结构深化、细部设计、工厂预制、现场装配七个阶段中,讨论了数字建造平台、设计师、设计成果之间的互动关系,验证了数字建造广度、深度、精度、效率四方面的优势,也发掘并记录了设计师的能动工作和有效身份。在数字建造中,数字技术工具重塑了设计媒介、工具与人的关系,对设计师提出了新的互适应性要求。  相似文献   

8.
裴钊 《建筑师》2022,(4):6-11
随着现代分工和学科细化,建筑师丧失了其传统职业角色,与此同时,设计、建造二分作为问题浮现出来。现 有讨论多关注于狭义二分问题,围绕建筑师和工程师之间的专业分工展开,忽略了现代建造活动中还存在更为根 本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以及体力劳动者间更为细化的分工,也就是广义二分问题。相较于狭义二分问题, 广义二分问题涉及建筑学边界之外其他学科,但建筑学的根基在于建造,即使有些问题目前属于模糊地带,也应尽 力梳理清晰,在其中寻找建筑学的机遇。因此,本文希望针对广义的二分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分析三位不同时期拉 美建筑师的思想和实践,探讨广义二分问题的可能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9.
重庆地区典型居住建筑建造能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辉  吕忠  钱渝 《重庆建筑》2010,9(8):5-7
建筑的运行能耗是目前我国研究的主要内容,但对于建筑建造能耗的研究相对较少,随着"低碳建筑"越来越受到重视,建造能耗也成为"低碳建筑"的研究内容之一。本文通过将夏热冬冷地区重庆市作为研究对象,分析重庆典型居住建筑建造能耗的组成,并提出发展低碳建筑降低建造能耗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近年对武陵山区大木工匠的跟踪调查,以45位掌墨师的口述史资料及相关测绘信息为基础,解析当地民间工匠生存与传承的现实图景,据此对武陵山区民间建造体系的建造史进行补充。对当下传统工匠面临断代危机这一现象探讨,具体解析为工匠执业从稳定到流动、师徒传承从传道到传技、建造模式从面向社群到面向市场、营造技艺的核心知识从社群默认的惯习到被工业标准化生产取代的转变。指出传统村落与民居保护需要建立工匠保护体系,并提出工匠保护的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结构与解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余颖  陈炜  邓梦  黄海东 《规划师》2001,17(6):114-118
城市的历史是一个不断"结构"的过程。及至当下,又蕴涵了"解构"的意味。以西方城市发展史与思想史为主线,本文所努力要坚持的一个基本立场,便是人类思想史在城市发展中应有的重要地位,指出城市的结构与解构分别表征着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历史渊源,它们在历史中被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初见证了改造中国城市的重要努力,改革主义者们努力重塑城市的空间体制(建筑与城市规划),并装扮城市及其市民(公共卫生及保健)。该领域已成为中国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选取中国近代城市史的英文研究为主要调查对象,通过文献阅览回顾其在过去30余年中的发展历程,辨析其研究对象、视角、范式、方法等的系列转变。  相似文献   

13.
位于上海西岸文化走廊北端的龙美术馆是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今年完成的一个重要项目。对于艺术品市场而言,这是私人藏品以惊人尺度和规模进入公众的视野。对于上海滨江地带的再开发而言,这个项目所具有的牵动力将在未来逐步显现。而对于成立已逾十载的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而言,龙美术馆的落成既是过去努力的总结又是新的起始点。本文所记录的正是主创建筑师在这一项目背后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和汗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介绍了在“广州港湾广场的设计中,通过从历史、未来发展及空间构成关系三方面对珠江与广州城市的关系,在遵循城市设计原则的同时,注重塑造沿珠江的亲水建筑方案。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addresses the ‘innovativeness’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design of the organization facilitates or inhibits innovation) of French and British project organizations. Following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organization design and innovativeness, data from a comparative organizational assessment of the British and French approaches to managing the Channel Tunnel construction project by Transmanche-Link are presented. These show that the British approach could well have less capacity for innovation than the French. The available evidence on the relative levels of innovation on the two sides of the Channel Tunnel are reviewed, showing that the predicted effects are found.  相似文献   

16.
孟聪龄  李梁 《山西建筑》2004,30(16):1-2
从对历史文化保护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在历史文化保护中存在的几种误区,提出了在城市建设中有效开展历史文化保护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Ian Cole 《Housing Studies》2006,21(2):283-295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use and abuse of historical method in the field of housing studies, with specific reference to predictions about the future shape of social housing in Britain. It reflects on the debates about council housing in the early 1990s and sets these against subsequent policy developments.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is exercise reveals some shortcomings in dominant paradigms within housing studies, such as the misreading and misrepresentation of tenants' responses and reactions; the over-emphasis on consumption in assessing processes of housing sector change; the neglect of increasing spatial differentiation in housing markets across Britain; and the failure to appreciate the causes behind increasing volatility in some local housing markets. The paper argues for a more nuanced historical sensibility and a more adventurous methodology when forecasting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housing policies and the future characteristics of housing systems.  相似文献   

18.
王炎松  张金海  陈牧 《华中建筑》2009,27(11):137-139
该文回顾了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古城历史沿革,并从山水环境关系、历史文化环境关系,城池空间关系等方面探讨和论证了浚县古城城市格局的特征,强调了城市历史研究在历史名城保护规划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9.
唐庆华 《福建建筑》2010,(8):117-118
本文针对矿山建筑工程的特点,结合工程实例,从方案优化、现场管理、结算把关等方面,阐述了矿山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方法和要点,以实现造价管理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20.
夯扩桩综述     
夯扩桩克服了传统沉管灌注桩的承载力低、桩身质量难以控制等缺点,已被广泛的应用。对夯扩桩的机理、设计、施工等方面进行阐述,列出在施工中常遇问题和提出控制施工质量的措施,并在文末建议在实际应用中尚须注意的事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