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有效人工通气时机对心肺脑复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目的 评价有效人工通气的时机与心肺脑复苏预后的关系。方法 收集 6 0例心搏骤停行心肺脑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 ,按心搏骤停至成功气管插管实施有效人工通气的间隔时间 ,分三组 ,即 <5min组、 5~ 10min组、 >10min组。比较每组中各期的复苏成功率。结果  <5min组分别与 5~ 10min组和 >10min组比较 ,三期复苏成功率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 0 0 1) ,而 5~ 10min和 >10min组三期间的复苏成功率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及时有效的人工通气是心搏骤停CPCR成功的关键 ,5min内行有效人工通气可显著提高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有效人工通气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价值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目的 :评价 A (气道 )、B(呼吸 )、C(循环 )抢救步骤在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 70例心搏、呼吸骤停行 CPCR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 (4 4例 )和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 (2 6例 )患者在实施 CPCR过程中采取的 A、B、C顺序及 CAB组依 C AB间隔时间 (<5分钟、5~ 10分钟和 >10分钟 )所分组的各期复苏成功率。结果 :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中 ,C组 (11例32例次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87.5 %,显著高于其它各组 (P均 <0 .0 1) ;CAB组 (2 4例 )依 C AB间隔时间不等 ,各期复苏成功率不同 ,<5分钟组各期复苏成功率均明显高于 >5分钟组 (P<0 .0 5或 P<0 .0 1) ;AB组(3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6 6 .7%,ABC组 (6例 )各期复苏成功率均≥ 33.3%,均显著高于 CAB组 (P均 <0 .0 1)。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中 ,ABC组各期复苏成功率与 CAB组总体成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CAB组依 C AB间隔时间不等 ,一、二期复苏成功率间均无显著差异 (P均 >0 .0 5 ) ,三期复苏成功率差异显著 ,>10分钟组明显低于 <10分钟组 (P均 <0 .0 1)。结论 :CAB可能是各种原因致心搏骤停患者 CPCR中可取的抢救步骤 ,但 5分钟可能是进行有效人工通气的极限。  相似文献   

3.
人工通气是心肺复苏(CPR)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在行胸外按压的同时,尽快做气管内插管行合理的人工通气是保证抢救成功的重要措施。我科2004—01-2006—12在心肺复苏中,人工通气时采用限制性通气,有效提高了心肺复苏的成功率,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孙慧 《临床急诊杂志》2020,21(9):752-757
正创伤是造成45岁以下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可导致约10%的病死率和16%的致残率~([1]),创伤患者早期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是创伤性心搏骤停(traumatic cardiac arrest,TCA),指患者在外部暴力下造成重要脏器(脑、心脏、肺脏等)的机械性损伤、创伤性缺氧及严重失血而导致的心搏骤停~([2])。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对TCA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并  相似文献   

5.
萨勃心肺复苏器与徒手心肺复苏加强复苏461例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搏骤停抢救成功的关键在于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CPR),而CPR患者生存率和自主循环恢复(R()SC)与冠状动脉(冠脉)再灌注有关,其中胸外按压是再灌注压改善的重要决定因素.传统的CPR因医务人员的技术、体力等因素可影响按压的效果,而萨勃复苏器、复苏床、复苏背心等多种机械CPR装置的使用能明显增加心排血量及通气量,提高脑灌注.大规模的临床研究显示,机械CPR装置能提高CPR的成功率[1].  相似文献   

6.
早期心肺复苏中不同通气方式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如何提高心肺复苏(CPR)成功率是医务人员,尤其是急救专业人员的努力方向.早期气道开放,畅通呼吸道,改善机体缺氧状态是CPR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观察CPR时采取不同通气方式、不同气管插管时间及不同通气装置时对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呼吸、心搏骤停或昏迷的患者,通常均存在一定程度的气道阻塞。引起气道阻塞的常见原因有:①当头处于屈曲位时,松弛的下颌骨和颈部肌肉失去张力,对舌和会厌的支撑作用减弱或丧失,舌根后坠在咽水平阻塞气道,会厌松弛在喉水平阻塞气道;②上呼吸道、口腔异物、血块等阻塞气道;③急性喉痉挛、喉头水肿等。能否及时解除这些气道阻塞因素,尽早给予通气支持,成为影响心肺复苏成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王文文 《全科护理》2016,(32):3357-3360
心肺复苏质量是影响心搏骤停生存率的关键,除开始心肺复苏时间外,反映心肺复苏质量的指标还包括按压频率、按压深度、按压位置、胸廓充分回弹、避免按压中断以及通气过度等,通过综合分析反映心肺复苏质量的指标参数,以期促进心肺复苏的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按压与通气交替进行心肺复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按压与通气交替进行心肺复苏曹勇,张建华,龚义仁,王年云,闵定宏(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南昌330006江西省结核病医院)我们采用按压与通气交替的方法进行心肺复苏,先后共5例(3例用高频喷射呼吸机,2例用简易呼吸囊),都达到了心脏复跳的结果,其中1例生...  相似文献   

10.
院内心肺复苏中生存链应用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前,院内心搏骤停(cardiac attest,CA)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国内多行胸外心脏按压,静推肾上腺素等药物,较少采取电除颤及建立人工气道。本文回顾性分析171例发生CA行CPR患者,以便了解“生存链”在院内心肺复苏中的运用现状,发现其薄弱环节,为改善患者预后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气道管理对心肺复苏患者心肺复苏质量指数(CQI)的影响。方法 选取120例心肺复苏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气道管理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60)和对照组(n=60)。两组均常规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对照组进行常规气管插管的气道管理,研究组进行喉罩辅助呼吸的气道管理。统计比较两组心肺复苏成功率及治疗相关时间。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酸碱度(p H)、二氧化碳分压(PaCO2)以及氧分压(PaO2)等血气指标水平。评价两组患者的CQI。结果 观察组心肺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8,P<0.05)。观察组呼吸恢复时间、心搏恢复时间、气道开放时间及意识改善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4.27、5.24、6.37、9.83,P均<0.05),初始期和终末期CQI均高于对照组(t分别=-6.65、-16.76,P均<0.05)。观察组复苏后1 h和3 h pH、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相似文献   

12.
ICU中心肺复苏结果的五年回顾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目的:了解ICU中心肺复苏病人的复苏成功率,存活率以及基础疾病与复苏成功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995年-1999年在我院急救科ICU中经历过心肺复苏(CPR)的病人病史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5年中共有153例病人经历过CPR,平均年龄59岁,39例(25.5%)CPR成功,但最终仅有10例(6.5%)存活出院,CPR后存活者与未存活者在年龄和CPR持续时间上有一定差别,在性别和基础疾病上无明显差异,CPR前的基础疾病分别为心脑血管疾病44例(28.8),感染性疾病26例(17.0%),胃肠道疾病18例(11.8%),呼吸系统疾病14例(9.2%)。恶性肿瘤14例(9.2%)等。结论:年龄是影响ICU中心腹复苏成功与否的一项重要因素,心脑血管疾病和感染性疾病是ICU中心跳呼吸停止的主要基础疾病。  相似文献   

13.
心肺复苏国际指南建议对心搏骤停患者进行有效的通气,心搏骤停后呼吸系统顺应性下降,胸外按压中呼吸系统又有其特殊的呼吸力学变化,故机械通气不同于传统常规设置方法,然而目前最佳机械通气策略尚未建立,临床医生面临呼吸机管理策略问题,本综述的目的是总结目前不同的研究,提出非同步机械通气的初步管理策略:推荐PRVC通气模式、100%的吸氧浓度、通气频率10次/min、潮气量500~600 mL、关闭触发功能、峰压报警上限设置为80 cmH2O(1 cmH2O=0.098 kPa)及5 cmH2O PEEP。心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中非同步通气的最佳的策略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准确把握心肺复苏程序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19  
迄今 ,对心搏骤停患者通过变更传统心肺复苏(CPR )程序 ,即ABC程序 (A airway气道、B breath呼吸、C—circulation循环 ) ,而采用CAB程序进行CPR已引起人们极大关注。在CPR历史上 ,ABC程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 ,渐露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的时机选择对心肺复苏的影响。方法分析58例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及时通气成功组的SpO2、MAP、窦性心律恢复及心肺复苏成功例数明显高于延时通气成功组。结论早期机械通气有利于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正>心搏骤停(cardiac arrest,CA)是导致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015年美国心脏协会(AHA)报告约36万人发生院外心搏骤停(out-of-hospital cardiac arrests,OHCA)~([1]),中国每年约发生54.4万例OHCA。尽管CPR技术在不断发展和进步,但CA的存活率并没有得到显著的提高。美国最近的统计显示OHCA患者的出院存活率为  相似文献   

17.
心搏骤停(sudden cardiac arrest,SCA)一直是急救医学领域普遍关注的问题,其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生时间和地点均具有不可预期性、预后差,已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安全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为提高SCA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国际上成立了复苏联合委员会.该委员会自2000年首次发布<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以来,每5年更新一次,并提出了早期心肺复苏(earl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Early CPR)的概念[1],同时不断探索提高早期心肺复苏实施率及实施效果的方法.其中调度员电话辅助心肺复苏(dispatcher-assisted telephone-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T-CPR)概念的提出与应用对提高早期心肺复苏实施效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目前国内教学医院急救人员心肺复苏时的通气策略现状,为下一步规范急救人员心肺复苏时的通气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随机对国内400家教学医院的急救人员展开问卷调查,分别收集医院信息、医生信息以及所在医院心肺复苏时的通气策略现状。结果:385家医院的填写信息完整,囊括了我国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中国台湾和香港除外)。其中接受过美国心脏协会(AHA)心肺复苏指南培训的占26.5%,接受过欧洲心肺复苏指南培训的占2.3%,剩余的接受过国内心肺复苏培训。其中43%的受访者选择了在心肺复苏时延迟通气或不通气,其中延迟通气者延迟时间都在12 min内。在所有给予通气的受访者中,有85.6%选择严格遵守302的策略,而14.4%选择协同通气、不中断按压。只有37.1%的受访者选择有指征时插管,而62.9%选择复苏时立即插管。50.1%的受访者所在团队能在2min内完成插管,29.6%的受访者所在团队插管时按压耽误的时间5s,立即气管插管组和指征气管插管组在插管时间和按压耽误的时间上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球囊通气时,只有52.0%的受访者能保证10次/min的通气频率。上呼吸机时,74.8%的受访者会选择VC,73.4%会选择6~8ml/kg,69.1%选择0或0~5cmH_2O的PEEP,68.1%选择给予纯氧。然而60.6%的受访者设置呼吸机后常常有误触发,51.1%常常有高压报警。结论:目前对于心肺复苏患者的通气问题,国内各家教学医院实施情况差异巨大,需要指南对心肺复苏的通气做出具体推荐、加强相关细节的培训尤其是呼吸机设置相关的培训。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人工气道建立和有效通气在非心脏疾患引起心搏骤停患者心肺脑复苏 (CPCR)中的真正价值 ,分析与总结有效人工通气与Ⅰ、Ⅱ、Ⅲ期复苏成功率之间关系 ,探讨对这类患者采取CPCR的抢救步骤和时机 ,为临床采取切实有效CPCR步骤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停止行CPCR患者 2 6例作为分析对象。按照心肺复苏(CPR)实际操作过程中所采取的方法不同 ,将患者分为CAB组 (12例 / 12例次 )和ABC组 (14例 / 18例次 )。CAB组中 ,按照C与AB步骤采取的间隔时间不同 ,分为 <5min、5~ 10min、>10min组 ;ABC组中 ,部分患者在发生心搏骤停以前 ,已经建立人工气道和接受有效通气治疗 ,一旦心搏骤停发生后 ,在AB措施已经存在条件下进行心脏复苏。统计与计算各组复苏成功率(% ) ,χ2 检验各组差异显著性。结果 CAB组患者接受C -AB间隔时间不等 ,Ⅰ、Ⅱ期复苏成功率无显著差异 ,但Ⅲ期复苏成功率差异显著 (P <0 0 5 )。ABC组Ⅲ期复苏成功率分别为 83 3% (15 / 18)、77 7% (14 / 18)、6 6 7% (12 / 18) ,与CAB组总体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虽然CAB对非单纯心脏疾患致心搏呼吸骤停的患者也是可取的CPCR抢救步骤 ,但及时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有效通气仍是不可忽视的重要步骤 ,尤其当 5min内  相似文献   

20.
猝死,心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普珍 《急诊医学》1997,6(6):323-3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