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皮质醇(Cortisol,COR)、乳酸(Lactic acid,Lac)水平动态监测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颅脑损伤患者121例作为急性颅脑损伤组,另外同期选取健康志愿者61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检测乳酸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脑钠肽水平,采用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皮质醇水平; 对急性颅脑损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观察死亡和存活情况。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急性颅脑损伤组BNP水平明显下降,COR,Lac水平明显升高(P<0.05); 与轻型组比较,中型组、重型组BNP水平明显降低,COR,Lac水平明显升高(P<0.05); 与中型组比较,重型组BNP水平明显降低,COR,Lac水平明显升高(P<0.05)。BNP,COR,Lac水平与急性颅脑损伤组患者有无脑脓肿、有无脑膜炎、有无脑积水相关,即与无脑脓肿、无脑膜炎、无脑积水患者比较,有脑脓肿、有脑膜炎、有脑积水患者BNP水平明显降低,COR,Lac水平明显升高(P<0.05)。BNP与COR水平呈正相关(r=0.268,P=0.003); BNP与Lac水平呈正相关(r=0.425,P=0.001); COR与Lac水平呈正相关(r=0.281,P=0.00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显示,与单项预测比较,三项联合预测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较高(P<0.05)。结论 BNP,COR,Lac水平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相关,且与患者预后转归相关,对急性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存活的判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事件相关诱发电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联合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在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本院收治的CSVD患者100例,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 scale,MoCA)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估,根据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26分,n=50)和对照组(MoCA≥26分,n=50); 所有患者均接受ERP和DTI检查,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水平、ERP和DTI相关参数水平的差异,评估ERP,DTI及其联合检测对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的诊断价值。结果 认知功能障碍组的高血压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Mo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患者的P300潜伏期明显长于对照组,P300波幅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认知功能障碍组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额叶、胼胝体膝部和胼胝体压部的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额叶的平均弥散率(Mean diffusivity,MD)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 患者P300潜伏期、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额叶、胼胝体膝部和胼胝体压部的FA值与MoCA,MMSE评分呈正相关(r≥0.203,P<0.05); P300波幅、双侧半卵圆中心、双侧额叶的MD值与MoCA,MMSE评分呈负相关(r≤-0.038,P<0.05); 患者双侧额叶FA值与P300潜伏期呈负相关(r=-0.274、-0.318,P<0.05),与P300波幅呈正相关(r=0.248、0.256,P<0.05); 双侧额叶MD值与P300潜伏期呈正相关(r=0.213、0.207,P<0.05),与P300波幅呈负相关(r=-0.327、-0.318,P<0.05)。结论 CSVD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与脑微结构病变及电生理改变有关,ERP联合DTI检查或可作为CSVD相关认知功能障碍早期诊断的定量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血管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6月本院收治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同期选取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同期选取于本院行健康体检的健康志愿者8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FT4,FT3,TSH水平,分析FT4,FT3,TSH水平与有无斑块、血管狭窄程度的关系及三者相关性。结果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FT3水平低于健康对照组、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P<0.05); 非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与健康对照组FT4,FT3,TSH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有斑块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无斑块组,FT3水平低于无斑块组(P<0.05); 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稳定性斑块组,FT3水平低于稳定性斑块组(P<0.05)。中度狭窄组、重度狭窄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轻度狭窄组,FT3水平低于轻度狭窄组(P<0.05); 重度狭窄组血清FT4,TSH水平高于中度狭窄组,FT3水平低于中度狭窄组(P<0.05)。血清FT4与FT3水平呈负相关(r=-0.279,P=0.012),血清FT4与TSH水平呈正相关(r=0.439,P=0.001),血清FT3与TSH水平呈负相关(r=-0.291,P=0.009)。结论 FT4,TSH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高表达,FT3在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低表达,且与患者有无斑块、血管狭窄程度相关,有斑块、血管越狭窄,则表达越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胰岛素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水平与神经功能及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4年6月~2015年10月期间被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老年2型糖尿病并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按照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不同分为:无斑块10例, 稳定斑块22例,不稳定斑块28例。选择40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 选老年健康者40名为健康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IGF-1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于发病1周、2周时行神经功能评估; 采用改良 Rankin 量表(MRS)于90 d时行神经功能评估。结果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1周、2周时IGF-1水平均低于脑梗死组和对照组,而脑梗死组IGF-1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NIHSS评分均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患者90 dMRS评分高于脑梗死组患者(P<0.05)。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NIHSS评分均呈负相关(r=-0.561,P=0.006,r=-0.672,P=0.000); 1周、2周时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IGF-1水平与MRS评分均呈负相关(r=-0.426,P=0.016,r=-0.445,P=0.009)。随着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的加重,血清IGF-1水平呈下降趋势(P<0.05)。结论 IGF-1在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外周血血清中呈现异常表达,IGF-1水平与老年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神经功能缺损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缺血区脑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84例颈内动脉系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在72 h以内,按照随机数字表依次进入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 观察治疗前、治疗14 d后患者HIHSS、Barthel 指数及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变化。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14 d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减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NIHS评分较对照组下降明显(P<0.05); 2组患者BI指数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较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2组患者脑血流量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患者脑血流量改善与临床症状改善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能提高缺血区脑组织血流量,从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睡眠与觉醒障碍及其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0年7月-2021年8月本院重症脑卒中[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16~42分]患者9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3个月后功能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odified rankin scale,mRS)为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为3~6分); 收集2组患者一般资料、多导睡眠图特征指标等,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重症脑卒中患者的睡眠与觉醒障碍及其与功能预后的相关性,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影响重症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 随访3个月后9例因各种原因失访,最终纳入86例,其中预后良好组54例,预后不良组32例;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入院时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mRS评分、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夜间觉醒次数、觉醒时间、快速动眼期(Rapid eye movement,REM)潜伏期、浅睡眠期(S1+S2)和深睡眠期(S3+S4)均有明显差异(P<0.05); 相关性分析显示,重症脑卒中患者mRs评分与PSQI评分(r=0.218,P=0.044)、S3+S4(r=0.218,P<0.001)、REM潜伏期(r=0.429,P<0.001)呈正相关; 与总睡眠时间(r=-0.350,P=0.001)、睡眠效率(r=-0.317,P=0.003)、快速动眼期(r=-0.422,P<0.001)呈负相关;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总睡眠时间(t=2.607,P=0.011)、快速动眼期(t=-2.195,P=0.031)、REM潜伏期(t=3.450,P=0.001)、深睡眠期(S3+S4)(t=5.341,P<0.001)为重症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重症脑卒中患者总睡眠时间、快速动眼期、REM潜伏期、深睡眠期(S3+S4)与功能预后存在相关性,且为功能预后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反常性栓塞风险量表(Risk of Paradoxical Embolism, RoPE)结合经颅多谱勒超声发泡试验(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 cTCD)对隐源性脑卒中(Cryptogenic stroke, CS)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1月-2018年12月在郑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诊断为隐源性脑卒中且已完善cTCD 检查23例患者; 根据cTCD表现分为阳性组、阴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影像学特点; 应用RoPE量表对cTCD阳性患者进行评估,分析其与cTCD阳性率、分流量的相关性。结果 cTCD阳性组70%CS患者累及后循环、10.0%累及前循环、10%前后循环均受累; cTCD阴性组15.4%CS患者累及后循环、53.8%累及前循环、30.7%累及前后循环,其中累及后循环与cTCD阳性呈正相关(r=0.555,P<0.05)。cTCD阳性组80.0%CS患者累及皮层、10.0%累及深部、10.0%为混合性; cTCD阴性组23.1%CS患者累及皮层、30.75%累及深部、46.2%患者为混合性,其中累及皮层与cTCD阳性呈正相关(r=0.565,P<0.05)。cTCD阳性组吸烟10%,cTCD阴性组吸烟76.9%,吸烟与cTCD阳性呈负相关(r=-0.664,P<0.05)。cTCD阳性组男性患者占50%,cTCD阴性组男性患者占92.3%,性别与cTCD阳性呈负相关(r=-0.478,P<0.05)。其它因素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及既往脑卒中病史与cTCD阳性之间未发现明确相关性(P>0.05)。RoPE评分与cTCD阳性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918,P=0.01)。cTCD阳性患者RLS分流量与RoPE评分的相关性分析显示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894,P=0.000)。结论 发泡试验(cTCD)阳性患者临床易累及皮层和后循环供血区; RoPE量表联合cTCD可用于国内CS病因的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脑出血大鼠颅内溶血磷脂酸受体1(LPA-1)与血肿周围水肿区细胞凋亡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34例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脑出血组,正常组60例,脑出血组74例,脑出血组大鼠采用立体定向脑内注入法构建脑出血模型; 采用RT-PCR检测LPA-1、Caspase-3表达水平,采用双盲法测定神经功能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检测Bax蛋白、Bcl-x蛋白表达水平,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种细胞水平及细胞凋亡水平,根据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大鼠颅内溶血磷脂酸受体1(LPA-1)、Bax蛋白、Bcl-x蛋白及细胞凋亡的相关性。结果 脑出血组LPA-1、Caspase-3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 脑出血组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 脑出血组Bax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脑出血组Bcl-x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 脑出血组LPA-1、Caspase-3、Bax蛋白表达水平及神经功能评分持续升高,Bcl-x蛋白表达持续降低,直到第3 d到达顶峰后缓慢恢复,到第7 d恢复到正常评分的80%左右。脑出血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 脑出血组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细胞凋亡率持续升高,直到第3 d到达顶峰后缓慢降低,到第7 d降低更加显著。LPA-1与Bax蛋白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33,P<0.05); LPA-1与Bcl-x蛋白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25,P<0.05); LPA-1表达水平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81,P<0.05); Bax蛋白与Bcl-x蛋白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22,P<0.05); Bax蛋白表达水平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71,P<0.05); Bcl-x蛋白表达水平与细胞凋亡率呈负相关(r=0.74,P<0.05)。结论 LPA-1与Caspase-3在大鼠脑出血中高表达,神经功能评分在大鼠脑出血中评分过高,Bax蛋白在大鼠脑出血中高表达,Bcl-x蛋白在大鼠脑出血中低表达,脑出血大鼠细胞凋亡率过高,LPA-1、Bax蛋白、Bcl-x蛋白及细胞凋亡在大鼠脑出血中关系密切,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微小RNA-29(miR-29)联合长链非编码RNA(lncRNA)TUG1及非对称二甲基精氨酸(ADM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2017年6月-2018年7月本院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0例,选取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同期纳入本院的体检健康者100例;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血清miR-29和LncRNA TUG1表达水平;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ADMA水平。结果 与出血性脑卒中组miR-29(60.7±4.3)-log,LncRNA TUG1(16.4±1.4)-log,ADMA(6.3±0.7)mIU/mL和健康对照组miR-29(62.3±4.8)-log; LncRNA TUG1(15.9±1.3)-log; ADMA(6.4±0.6)mIU/mL比较,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LncRNA TUG1(43.5±3.5)-log和ADMA(11.4±1.4)mIU/mL水平显著升高,而血清miR-29(31.4±2.1)-log水平显著降低(P<0.05),而出血性脑卒中组和健康对照组血清miR-29、LncRNA TUG1及ADMA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LncRNA TUG1及ADMA水平与NIHSS评分(LncRNA TUG1:r=0.538,P=0.002; ADMA:r=0.566,P=0.001)呈正相关,而血清miR-29水平与NIHSS评分(miR-29:r=-0.545,P=0.001)呈负相关。血清miR-29、LncRNA TUG1及ADMA区分缺血性脑卒中与非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和健康对照者)的AUC分别为0.863(95%CI=0.800~0.944,P<0.001)、0.912(95%CI=0.833~0.977,P<0.001)和0.764(95%CI=0.688~0.887,P<0.001); 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5.3%/82.1%、94.2%/73.5%和76.8%/81.2%; 对应的临界值分别为48.6-log、33.2-log和9.5 mIU/mL。当联合血清miR-29、LncRNA TUG1及ADMA时区分缺血性脑卒中与非缺血性脑卒中的AUC为0.945(95%CI=0.932~0.998,P<0.001),敏感度为83.8%,特异度为97.3%。结论 联合血清miR-29、LncRNA TUG1及ADMA对缺血性脑卒中具有潜在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用抽签法将于本院2016年2月-2017年10月就诊的8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40)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n=41)应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2组的治疗效果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4%,明显高于对照组62.5%(P<0.05); 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氧化应激指标水平、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S100B蛋白及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水平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应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与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2月本院收治的298例颈内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取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高灌注脑出血将其分为高灌注脑出血组(观察组,n=8)与未发生高灌注脑出血组(对照组,n=290); 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评估2组受试者手术前、手术30 d后残疾程度,分别于手术前、手术后3 d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2组受试者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及血流速度,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测定2组受试者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 采用NIHSS评分评估2组受试者手术前、手术30 d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LOGSTIC多元回归分析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脑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手术30 d后mR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前患侧颈内动脉狭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动脉血流速度(Vm)低于对照组(P<0.05); 观察组手术30 d后NIH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 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高灌注脑出血与术前颈内动脉狭窄程度、血流速度、术后3 d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呈正相关(P<0.05),与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Vm)呈负相关(P<0.05)。结论 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和血流速度是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高灌注脑出血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随访观察颈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支架置入术后的颅内血流动力学及脑血管反应性(cerebral vascular reactivity,CVR)的变化,比较介入治疗对颈动脉狭窄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收治的103例颈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的治疗意愿分为手术组50例和药物组53例; 手术组均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CAS)及药物的治疗,药物组仅接受药物治疗,记录2组的NIHSS评分变化、脑卒中和死亡事件; 所有手术患者均在术前、术后3 d、1、3、6、12个月进行CDFI和TCD检查,测量颈动脉狭窄局部管径、狭窄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及同侧大脑中动脉(MCA)的PSV、搏动指数(pulsatilityt index,PI)及CVR,比较手术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2组NIHSS评分变化均呈下降趋势(P<0.05),术后3、6、12个月手术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药物组(P<0.05); 术后颈动脉原狭窄处内径明显增宽,PSV及RI低于术前,患侧大脑中动脉PSV、PI及CVR 高于术前(P均<0.05); 手术组手术前后的CVR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呈负相关(r=-0.84,-0.75,-0.66,-0.78,-0.61,P<0.05)。结论 CAS治疗后颈动脉狭窄患者颈部血管结构及血流动力学明显改善,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的中远期预后,且术后CVR的改变可用于预测CAS治疗后的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辅助性T细胞(CD4+T cells,CD4+T细胞)及甲基CpG结合蛋白2(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2,MECP2)表达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56例作为病例组,按照请奥加兰(Orgara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责任血管范围侧支循环及磁共振灌注状态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行CT血管成像检查诊断单侧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9例,根据侧支循环情况分为侧支循环良好组及侧支循环不良组,均行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检查,比较灌注参数情况、入院时与治疗7 d后NIHSS评分及出院3个月后的MRS评分、出院3个月内终点事件情况。结果(1)侧支循环良好组患侧rCBV增加,rTTP、rMTT延长(P均<0.01); 侧支循环不良组患侧rTTP、rMTT延长,患侧rCBF降低(P<0.01);(2)侧支循环不良组患侧rMTT、rCBV低于侧支循环良好组(P<0.05);(3)侧支循环良好组入院时、治疗7 d后NIHSS评分、出院3个月后MRS评分、出院3个月内终点事件发生率均较侧支循环不良组低(P<0.05)。结论 良好的侧支循环及脑灌注状态对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及闭塞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预后改善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和血清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变化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急性脑梗死患者78例作为脑梗死组,抽取56例为对照组,为本院同期非脑血管疾病患者; 对比分析组间血压变异性、血清NT-pro-BNP水平; 对比分析脑梗死组亚组间(脑梗死面积、脑梗死部位、是否合并高血压病、随访90d时的预后)血压变异性、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血压变异性、血清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大面积脑梗死组和脑梗死死亡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变异系数、白昼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均分别明显高于非大面积脑梗死组与脑梗死存活组(P<0.01); 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病组血清NT-pro-BNP水平和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变异系数、白昼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均显著高于脑梗死且血压正常组(P<0.05); 前循环供血区脑梗死组与后循环供血区脑梗死组的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变异系数、白昼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均有明显差异(P<0.05)。血清NT-pro-BNP水平与血压变异性相关指标24 h收缩压变异系数、24 h舒张压变异系数、白昼收缩压变异系数、白昼舒张压变异系数、夜间收缩压变异系数及夜间舒张压变异系数等呈正相关(r=0.339,0.341,0.339,0.330,0.380,0.374,P<0.01)。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压变异性和血清N 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的水平明显升高,且血清NT-pro-BNP水平与血压变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对20例颈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眼病患者视力与持续注意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本院收治的颈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眼病患者4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CEA组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组,每组各20例,CEA组给予CEA治疗,CAS组给予CAS治疗,比较2组手术效果、并发症、视力、持续注意功能和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阻力指数(RI)]。结果 CEA组残余狭窄率明显低于CAS组(P<0.05); CEA组和CAS组并发症发生率基本相同(P>0.05); CEA组和CAS组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EDV明显高于术前,CEA组和CAS组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RI、Log Mar最佳矫正视力和持续操作测试(CPT)的2、3位认错及遗漏数明显低于术前,CEA组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PSV、EDV明显高于CAS组,CEA组术后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RI和Log Mar最佳矫正视力和CPT的2、3位认错及遗漏数明显低于CAS组(P<0.05)。结论 CEA可有效改善颈内动脉狭窄致缺血性眼病患者动脉狭窄和眼动脉、视网膜中央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有利于改善患者的视力与持续注意功能,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250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类型分为出血性脑卒中组(n=100)和缺血性脑卒中组(n=150); 比较2组患者的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水平,并依据出血量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对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分组,比较不同组别患者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的表达水平; 采用 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水平与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结果 出血性脑卒中组sLOX-1水平(1.56±0.23 ng/mL)显著高于缺血性脑卒中组(0.48±0.11 ng/mL)(P<0.05); 不同出血量和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患者均在7 d内sLOX-1水平逐渐升高,且第7 d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P<0.05); 大量出血组相同时间点sLOX-1水平高于小出血量及中出血量组(P<0.05); 重度组相同时间点sLOX-1水平高于轻度及中度组(P<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sLOX-1水平上升可以增加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OR=1.943,95%CI=1.642~2.238,P=0.000)。结论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血清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水平显著增高,且与脑出血量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有关,有望作为出血性脑卒中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急性期病情恶化(END)与侧支循环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江门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72 h内完成DSA检查的脑梗死急性期患者237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出现END分为nEND组(182例)与END组(55例),多变量logistic分析确定脑梗死急性期病情恶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侧支循环良好158例,其中23例(14.6%)发生END; 侧支循环不良79例,32例(40.5%)发生END,侧支循环不良患者END发病率显著增加(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END组与nEND组患者糖尿病病史(P=0.016)、收缩压(P=0.026)、低密度脂蛋白(P=0.019)、空腹血糖(P=0.023)、超敏C反应蛋白(P=0.029)、基线NIHSS评分(P=0.000)、大动脉狭窄或闭塞(P=0.008)及侧支循环(P=0.000)有明显差异,其余变量无明显差异(P>0.05)。多变量logistic分析显示,END的独立危险因素为NIHSS评分(OR=0.777,95%CI=0.654~0.924,P=0.004)、大动脉狭窄或闭塞(OR=2.298,95%CI=1.019~5.180,P=0.045)和侧支循环不良(OR=6.289,95%CI=3.007~13.156,P=0.000)。结论 脑梗死END发生与侧支循环不良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不同机制的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RMRI)斑块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在江苏大学附属宜兴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脑梗死患者60例,参照中国缺血性脑卒中亚型(CISS)分型标准,并根据颅脑DWI表现将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ICAS)患者分为动脉—动脉栓塞组(A组)、低灌注或混合性脑梗死组(B组)、穿支动脉受累组(C组)各20例。另外,同期选取20例无症状性ICAS患者作为无症状性ICAS组(D组); 所有患者均行HRMRI扫描,评价斑块特征。结果 4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态、分布、强化、斑块内信号、责任动脉的狭窄程度、病变管壁体积百分比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4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病变局部血管重构指数特征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A,B,C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病变局部血管重构指数特征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HRMRI可作为分析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斑块特征,但不同机制的斑块特征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