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猕猴桃籽油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姚茂君 《食品科学》2006,27(10):242-244
研究了机械压榨法、溶剂浸出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等提取方法对猕猴桃籽油提取率、脂肪酸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猕猴桃籽含29.20%的脂肪,机械压榨法、溶剂浸提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3种方法对猕猴桃籽油的提取率分别为20.0%、26.9%和28.3%。三种方法所得猕猴桃籽油的理化常数和脂肪酸组成基本相似,但机械压榨法所得猕猴桃籽油的酸值明显偏高,油脂品质低于其它两种方法提取的猕猴桃籽油;超临界CO2萃取法更适合于提取猕猴桃籽油。  相似文献   

2.
目的 优化水酶法提取葵花籽仁油工艺, 探究水酶法对油脂品质的影响。方法 以葵花籽仁为原料, 研究预处理条件(粉碎程度、预处理温度、时间、pH)和酶反应条件(反应温度、时间pH、酶制剂种类)对葵花籽仁油提油率的影响, 并比较水酶法制油工艺与压榨工艺、浸出工艺对葵花籽仁油品质的影响。结果 水酶法提取葵花籽油最优预处理条件为95 ℃、pH 4.8、60 min; 最佳酶反应条件为55 ℃、pH 4.8、采用复合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各1 mL)、反应3 h; 水酶法提油率可达90.17%。水酶法所制葵花籽仁油的过氧化值优于浸出法, 但酸价高于压榨法所制毛油, R值明显高于压榨法和浸出法所制毛油; 维生素E含量明显低于压榨法和浸出法所制毛油; 3种方式所制毛油的脂肪酸组成上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经过工艺优化, 水酶法提取葵花籽仁油的最高提取率约90.17%, 接近其提油率的上限。  相似文献   

3.
采用索氏、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并对不同提取方式所得辣木籽油进行理化性质、感官特性、紫外光谱、热稳定性、脂肪酸组成、营养成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辣木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都相对较低。水酶法所得辣木籽油对中波段紫外线具有较强的吸收。3种提取方式所得辣木籽油的熔融和结晶行为没有明显差异,水酶法提取的辣木籽油在空气气氛下的最大失重速率温度较低,为359.9℃。3种提取方式所得辣木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没有较大差异,主要脂肪酸均为油酸、棕榈酸、硬脂酸、山嵛酸、花生酸。超声波辅助提取所得辣木籽油的α-V_E含量最高,达到0.945 mg/100 g。  相似文献   

4.
以3种提取方法(低温压榨法、浸出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牡丹籽油,在比较出油率的基础上,对不同提取方法提取牡丹籽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微量活性成分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浸出法和超声波辅助提取法的出油率远高于低温压榨法; 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较小,牡丹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92.98%~93.33%,亚麻酸含量为42.58%~44.17%; 3种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理化指标和微量活性成分含量的影响较大,低温压榨法得到的牡丹籽油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VE、甾醇、角鲨烯含量较高,分别为51.8、322、4.9 mg/100 g,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辣木籽为原料,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微波辅助提取辣木籽油的工艺条件,并将最佳条件下的辣木籽油得率及其品质与超声波辅助法、溶剂浸出法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微波辅助提取辣木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微波功率密度5 W/g、微波辐射时间6 min、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30 min,在此条件下辣木籽油得率为36.45%;与超声波辅助法和溶剂浸出法相比,微波辅助法得率最高,所得辣木籽油的碘值最大,植物甾醇、多酚、黄酮含量最多,过氧化值最低,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辣木籽油提取方法。  相似文献   

6.
采用热榨法、冷榨法、不同酶制剂辅助压榨(热榨、冷榨)法、水酶法提取火麻籽油,并对不同方法提取的火麻籽油进行提取率、感官特性、理化特性、营养成分的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水酶法提取火麻籽油的提取率最高,为83.2%;冷榨法提取火麻籽油和水酶法提取火麻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都相对较低;不同方法提取的火麻籽油的脂肪酸含量无明显差异;碱性蛋白酶Alcalase2.4L辅助冷榨法提取的火麻籽油VE含量最高,达到42.10 mg/100 g。对不同方法提取火麻籽油的品质进行分析,可为提取高品质火麻籽油奠定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水酶法提油技术工业化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溶剂浸出法、压榨法、烘烤后压榨法及水酶法4种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品质的影响,分析比较了4种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酸值、过氧化值、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挥发性风味成分、生育酚、角鲨烯及甾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浸出法制得的葵花籽油酸值、过氧化值最低;制油工艺对葵花籽油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组成影响小;烘烤后压榨法制得的葵花籽油检测到的挥发性风味成分最多,有51种;压榨法制得的葵花籽油生育酚、甾醇含量高,溶剂浸出法制得的葵花籽油角鲨烯含量高。  相似文献   

8.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茶油的品质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辉  赵曼丽  范亚苇  邓泽元  熊华 《食品工业科技》2012,33(11):267-269,274
通过茶油的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及部分功能性成分含量,比较水酶法、水代法、压榨法、超临界CO2萃取法以及有机溶剂浸出法所得茶油的品质。结果表明,水代法和水酶法茶油的感官指标和理化指标相近,并优于其他方法所提茶油。茶油中的维生素E(VE)几乎全部是α-VE。压榨茶油中角鲨烯含量最高,VE含量最低;超临界提取的茶油中VE含量最高,水代法、水酶法与浸出法所得茶油角鲨烯和VE含量相近。各方法提取的茶油中脂肪酸组成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研究超声波辅助溶剂浸出法提取巴塘核桃油的最佳工艺及其脂肪酸组分。通过单因素以及L9(33)正交实验研究料液比、单次超声时间与间歇时间比及超声时间3个因素对提油率的影响,得到最佳提取条件;采用气相色谱(GC)法测定脂肪酸组分,并与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核桃油的脂肪酸组分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超声波辅助溶剂浸出法提取该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为1:7.5 g/mL,单次超声时间与间歇时间比为3:8 s/s,超声时间为10 min,该条件下提油率达到58.90%;超声波辅助溶剂浸出法与超声波辅助水酶法提取的核桃油脂肪酸主要组分均为亚油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麻酸,且相对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超声波辅助溶剂浸出法操作简单、快速、得率高,提取出的核桃油营养丰富、品质优良,为工业化应用提供了精确有效的参考标准,为广泛开发利用巴塘核桃油资源提供了良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孔凡 《中国油脂》2021,46(6):15-20
以黑水虻幼虫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浸出法以及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提取黑水虻油,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优化了压榨和浸出制油的工艺条件,并比较3种方法的提油率、黑水虻油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压榨法提取黑水虻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蒸炒温度140 ℃、蒸炒时间30 min、黑水虻幼虫粉水分含量5%,在此条件下提油率为54.10%;浸出法提取黑水虻油的最佳工艺参数为浸出温度60 ℃、浸出时间5 h、料液比1∶ 5,在此条件下提油率为78.95%。3种提取方法中,浸出法的提油率最高,亚临界丁烷萃取法的次之;亚临界丁烷萃取法所得的黑水虻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最低,浸出法所得的黑水虻油的水分含量最低,压榨法的水分含量最高;3种提取方法的黑水虻油脂肪酸组成变化不大,黑水虻油饱和脂肪酸中月桂酸含量最高,为16%~20%,不饱和脂肪酸中亚油酸和油酸含量较高,分别约为22%和20%。  相似文献   

11.
分别采用微波-超声协同提取法(MUAE)、超声辅助法(UAE)和溶剂提取法(SE)提取紫云英籽油,通过测定紫云英籽油的出油率、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和氧化稳定性对3种提取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溶剂提取法的籽油出油率最高,为32.01%。3种方法提取的籽油的颜色、密度、折光率、苯并(α)芘差异不明显,但酸值、过氧化值和碘值存在差异,其中溶剂提取法的酸价和过氧化值最高,超声辅助法的碘值最高。3种方法提取的籽油,在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总量上无明显差异,但对脂肪酸组分含量有影响,其中溶剂提取法的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超声辅助法的亚麻酸含量最高。3种方法提取的籽油氧化均遵循一级化学反应,溶剂提取法的籽油氧化稳定性最好,超声辅助法的氧化稳定性最差。综合评定紫云英籽油油品及其脂肪酸成分,用超声辅助法提取并低温储存油品较好。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室温浸提法、超声提取法和索氏提取法制备菘蓝种子油,并结合GC - MS技术分析3种方法所得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变化.结果表明:索氏提取法所得种子油得率最高;3种 方法对菘蓝种子油脂肪酸组成无明显影响;超声提取法具有提取时间短、提取效率高等特点,可以作为制备菘蓝种子油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3.
以奇亚籽为原料,分别采用压榨法、溶剂浸提法、水酶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提取奇亚籽油,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提取奇亚籽油的理化性质、脂肪酸组成、油脂氧化稳定性、酚类物质含量及体外抗氧化能力等品质特性。结果表明:4种方法中,超临界CO2萃取法的油脂得率最高(85.5%),其次是溶剂浸提法(65.8%)和压榨法(40.9%),水酶法最低(33.2%)。超临界CO2萃取的奇亚籽油品质最佳,色泽为黄值70红值4.3灰值0.3,酸价为1.10 mg KOH/g、过氧化值为0.0137 g/100 g,含有不饱和脂肪酸总质量分数为88.22%,其中亚油酸18.36%,亚麻酸69.86%;其氧化速度最慢在30 h后过氧化值达到0.25 g/100 g;总酚含量为106.45 mg/kg,黄酮含量为222.09 mg/kg。超临界CO2萃取的奇亚籽油在相同质量浓度下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28.04 mg/mL)与ABTS+·清除能力(IC50 33.70 mg/mL)优于压榨法、溶剂浸提法和水酶法;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IC50 10.08 mg/mL)优于溶剂浸提法、水酶法,略低于压榨法。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芝麻油外观品质、理化特性、抗氧化成分及脂肪酸组成进行对比,研究了水酶法芝麻油与其他工艺芝麻油(热榨法芝麻油、冷榨法芝麻油、水代法芝麻油)的品质差异。结果表明:水酶法芝麻油的外观品质好,色泽浅,符合一级成品芝麻油标准;水酶法芝麻油的水分及挥发物的含量介于冷榨法芝麻油和水代法芝麻油之间,酸价、过氧化值、不皂化物含量最低;水酶法芝麻油的抗氧化成分(生育酚、芝麻素和芝麻林素)含量最高,但未检出芝麻酚;与热榨法芝麻油、冷榨法芝麻油、水代法芝麻油相比,水酶法芝麻油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最低。  相似文献   

15.
The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of oil from Kalahari melon seed were determined following extraction with petroleum ether and aqueous‐enzymatic methods. Two different enzymes Flavourzyme 1000 L and Neutrase 0.8 L were separately used during aqueous‐enzymatic method. The free fatty acid, peroxide, iodine and the saponification values of the oils extracted using the methods were found to be significantly (P < 0.05) different. The melting point of the oils extracted was in the range of ?18.7 °C to ?17.5 °C and no significant (P > 0.05) difference between the oil obtained from solvent and aqueous‐enzymatic extractions was observed. Enzyme‐extracted oil tended to be light‐coloured and more yellow in colour compared with solvent‐extracted oil. The predominant fatty acids in the extracted oils were linoleic acid (62.2–63.1%), with some oleic (16.8–17.1%), palmitic (11.4–12.4%), stearic (7.5–8.1%), linolenic (0.7–1.2%) and eicosenoic (0.3%). Phenolic acids in enzyme‐extracted oils were comparable to the solvent‐extracted oil. The oils extracted with these two methods were differed in the composition of their phytosterol and tocopherol contents, but no significant (P > 0.05)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enzyme‐extracted oils was observed.  相似文献   

16.
水酶法和溶剂法提取核桃油理化性质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建华  朱振宝 《食品科学》2007,28(12):143-145
本实验进行了水酶法和溶剂法提取核桃油的理化性质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水酶法、溶剂法)对核桃油的理化特性有一定的影响。水酶法提取的核桃油透明度高,色值低,且风味好;水酶法提取所得核桃油的酸值、未皂化值及磷脂含量均低于溶剂法,有利于油脂的后续精炼;水酶法与溶剂法对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影响不显著;水酶法提取核桃油的氧化稳定性低于溶剂法。  相似文献   

17.
牡丹籽油含有丰富的α-亚麻酸和脂溶性伴随物,提取方法对牡丹籽油的品质和活性成分有显著影响。本实验采用5 种不同的方法(水酶法、微波辅助水酶法、水代法、冷榨法、有机溶剂浸提法)提取牡丹籽油,并对其理化性质、货架期、脂溶性伴随物含量以及挥发性成分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水酶法提取的油酸价和过氧化值相对较低,货架期最长(4.67 h),脂溶性伴随物保留最多(γ-生育酚45.787 mg/100 g、角鲨烯8.925 mg/100 g、β-谷甾醇293.55 mg/100 g)。此外,对牡丹籽油的挥发性成分分析发现其共有的挥发性组分有醛类(α-甲基肉桂醛和己醛等)、酯类(棕榈酸乙酯)以及烃类(十八甲基环九硅氧烷等烷烃等),其中冷榨法提取的牡丹籽油含有挥发性组分种类最多,有机溶剂浸提法最少。综上所述,水酶法提取的油品质最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