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7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依达拉奉组(35例)和常规治疗组(35例)。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滴,1次/d,连用14 d;另选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71、4 d检测MMP-9含量。结果 ACI患者MMP-9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依达拉奉组在治疗后7 d和14 d血清MMP-9降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降低血清MMP-9的浓度,可能是其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和梗死后出血的影响。方法30例ACI患者除常规治疗外,用依达拉奉30m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天2次,连续7d。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ACI患者发病6h、24h、4d、2周、2个月时血清MMP-9含量;在发病两周时进行头颅CT检查;并与用常规治疗的ACI患者及其他疾病患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依达拉奉组和常规治疗组的ACI患者血清MMP-9水平在发病后6h、24h、4d、2周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2个月时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达拉奉组发病后24h血清MMP-9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1)。依达拉奉组发生脑梗死后出血2例(6.67%),常规治疗组为8例(2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ACI患者血清MMP-9水平,以及脑梗死后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美国及欧洲缺血性脑卒中治疗指南建议0.9mg.kg-1为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标准治疗剂量。鉴于国人尤其是我国南方人在种族、体质及脑梗死危险因素等方面的不同,也按0.9mg.kg-1国际标准剂量治疗是否完全适合,有很大争议。本试验比较小剂量rt-PA 0.7mg.kg-1与0.9mg.kg-1标准剂量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方法 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窗为4.5h内,具有溶栓指征,无溶栓禁忌症。随机分为小剂量组rt-PA(0.7mg.kg-1,最高剂量50mg)和对照组(0.9mg.kg-1,最高剂量90mg)。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后24h及14d的NIHSS评分,颅内出血率、死亡率以及90d mRS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的基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均能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各组治疗后NIHSS评分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但治疗后24h及14d时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90d mR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小剂量0.7mg.kg-1组颅内出血发生率为7.1%,0.9mg.kg-1组为14.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9mg.kg-1组死亡1例,小剂量组无死亡病例,两组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t-PA静脉溶栓0.7mg.kg-1剂量安全有效,该剂量可能更适合国人,尤其是南方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银杏达莫20ml,1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B组(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2次/d,连续14d,静脉点滴)。同期选择非脑血管病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治疗前和治疗后第7天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浓度的变化,测定治疗前、治疗第30天的NIHSS评分,判定两组的疗效。结果在治疗第7天,B组的MMP-9浓度明显低于A组(P<0.01)。治疗第7天时,与A组相比,B组TIMP-1浓度升高明显(P<0.01)。B组治疗的有效率及显效率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能够直接降低血清MMP-9的浓度,或通过调节TIMP-1来降低MMP-9水平,可能是其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联合小剂量重组组织型纤维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2组,2组患者在溶栓前均行TCD检查确定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设TCD联合小剂量rt-PA(0.6 mg/kg,最高总剂量50 mg)静脉溶栓组30例,在溶栓开始后TCD持续监测2 h,单纯rt-PA标准剂量0.9 mg/kg(最高总剂量90 mg)溶栓组30例,仅在溶栓前行TCD监测确定责任血管为大脑中动脉; 2组患者根据TCD血流速度及频谱形态判断血管再通情况,临床随访评定溶栓前后不同时间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结果 TCD辅助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组血管再通率为7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0%,溶栓后2组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TCD持续监测联合小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急性脑出血患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表达及依达拉奉干预效应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并在治疗后24h内和14d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血浆MMP-9水平测定。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浆MMP-9水平较对照组降低(P<0.05、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改善急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可能与降低MMP-9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UK)静脉溶栓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安全性以及对机体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 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与观察组60例; 对照采取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尿激酶溶栓治疗; 比较2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mRS评分,观察急性脑梗死溶栓效果,评价2组临床疗效和症状性颅内出血(SICH)发生率,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氧化应激指标GSH-Px和ROS水平。结果 治疗24 h与7 d后对照组与观察组NHISS评分和Barthel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7 d与14 d后对照组与观察组m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24 h后对照组与观察组血管再通率无明显差异(P>0.05); 治疗28 d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5.00%,高于对照组的78.33%(P>0.05); 观察组SICH发生率为1.67%,低于对照组的6.67%(P>0.05); 治疗后2组GSH-Px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而ROS均明显下降(P<0.05); 治疗后观察组GSH-Px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ROS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联合UK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6~12 h)能取得良好疗效,能更好地改善机体氧化应激水平,较单用尿激酶溶栓的安全性更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与扩大时间窗至发病6 h内急性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关系。方法对70例本院神经内科扩大时间窗内行rt-PA静脉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分别测定溶栓前后的血浆MMP-9水平,并与急性脑梗死非溶栓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溶栓组、非溶栓对照组入院12 h后血浆MMP-9水平和入院时比较都有显著差异(P<0.05);有出血转化者MMP-9水平皆较无出血转化为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MMP-9表达水平与出血转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于我院就诊发病6h内的急性脑梗死保守治疗7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研究组采用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对照组仅采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脑缺血组织血管再通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脑缺血组织血管再通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效果显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神经缺损症状,促进血管再通,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大鼠脑梗死溶栓治疗后脑组织中MMP-9表达及血脑屏障的影响,探讨依达拉奉对脑梗死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采用SD大鼠自体血栓栓塞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并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尿激酶溶栓治疗组(UK)、尿激酶+依达拉奉治疗组(UK+ED),12h后分别以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比色法对SD大鼠脑组织中MMP-9表达水平和伊文思蓝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与尿激酶溶栓治疗组相比,尿激酶+依达拉奉组SD大鼠缺血侧脑组织MMP-9表达水平和EB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结论依达拉奉可能通过下调MMP-9表达,减轻血脑屏障的破坏,减轻溶栓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0-02—2012-11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分为小剂量(0.6mg/kg)静脉溶栓A组(41例),大剂量(0.9mg/kg)B组(41例),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2组疗效,对比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2组NIHSS评分均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后各阶段2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 rt-PA静脉溶栓可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但治疗效果与剂量大小关联性不显著,大剂量rt-PA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ACI)患者静脉溶栓后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水平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本院2018年10月-2020年3月收治93例ACI患者,入院后均予以静脉溶栓治疗; 于治疗结束后进行30 d的随访,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估预后并分组,且检测血清EPO,MMP-9水平; 分析血清EPO,MMP-9水平与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93例ACI患者随访30 d后血清EPO,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 随访结束93例患者不良预后有32例,经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低表达、EPO与MMP-9过度表达可能是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OR>1,P<0.05),其中EPO,MMP-9低表达带来的影响较显著,可能作为独立危险因素(OR=1.096~2.129); 经相关性检验显示ACI患者血清EPO与MMP-9水平呈正相关(r=0.370,P<0.05); 绘制ROC曲线发现,静脉溶栓治疗前血清EPO,MMP-9水平预测ACI患者短期预后不良风险的曲线下面积(AUC)均>0.85,有一定预测价值。结论 血清EPO,MMP-9过度表达可能提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短期预后不良,监测二者水平变化可为ACI患者静脉溶栓后预后不良的早期预测、干预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19年6月211例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omsformation,HT)的34例患者记为HT组,未出血转化的177...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的136例患者分为2组各68例。治疗组给予尿激酶100万~150万U ,并给予除抗血小板聚集外的常规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2组疗程均为14 d。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和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周、2周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2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 h、1周、2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满意,且安全性较好,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无症状性出血性转化(HT)后应用阿司匹林的剂量.方法 收集符合条件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应用阿司匹林组(治疗组)和未应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两种治疗方案引起继续出血增加的风险及再梗死的风险.结果 治疗组溶栓后未引起无症状性HT患者出血量的增加,且可减少再梗死的比率.结论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无症状性HT后应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较为安全,不引起出血量增加,减少再梗死发生率,未增加病死率,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CT早期梗死征象与急性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接受静脉内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73例,其中预后好36例,预后差37例,平均年龄(68.13±9.36)岁。对其相关因素,如有无CT早期梗死征象、心房颤动、入院NIHSS评分等18个因素进行调查。结果在单因素分析中,CT检查无早期梗死征象组预后好的几率明显高于CT检查有早期梗死征象组(60%vs 24%,P=0.006)。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在经心房颤动、糖尿病等因素调整后,有无CT早期梗死征象与急性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患者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 CT早期梗死征象对急性脑梗死静脉rt-PA溶栓患者预后无独立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rt-PA溶栓后侧支循环的影响因素及侧支循环代偿与转化生长因子1(TAK1)、Toll样受体4(TLR4)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且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的72例患者,根据软脑膜评分方法(rLMC)评分将患者分为侧支循环较好组(39例)和侧支循环较差组(33例); 收集患者一般的临床数据和血清,用ELISA实验检测患者血清TLR4和TAK1水平。结果 侧支循环较好组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的比例均少于侧支循环较差组(P<0.05); 侧支循环较好组与侧支循环较差组比较rLMC评分较高,NIHSS评分较低(P<0.05); 侧支循环较好组TLR4和TAK1水平均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P<0.05); 侧支循环较好组溶栓后24 h后NIHSS评分、30d后NIHSS评分和90d后MRS评分均低于侧支循环较差组(P<0.05)且侧支循环较好组预后良好患者的比例高于侧支循环较差组(P<0.05); rLMC评分与患者血清TLR4和TAK1水平呈负相关(r=-0.819,-0.701,P<0.01); 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高血压病、TLR4和TAK1水平增加均为影响侧支循环建立的危险因素。结论 rLMC评分与TLR4和TAK1的水平呈负相关,急性脑梗死患者糖尿病、高血压病、TLR4和TAK1的水平增加均为静脉rt-PA溶栓后侧支循环代偿不良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静脉溶栓后丁苯肽序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于2012-06-2016-12确诊的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序贯治疗组。常规治疗组采取rt-PA溶栓+常规进行治疗(活血化瘀、改善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代谢、清除自由基等),序贯治疗组在溶栓+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肽氯化钠注射液,14d后改为丁苯肽软胶囊治疗。疗程结束后,评价2组疗效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常规治疗组和序贯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显著降低,序贯治疗组降低更为明显(P0.05);序贯治疗组mRS评分和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静脉溶栓后丁苯肽序贯治疗能更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究血清L-精氨酸(L-Arg)、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ADMA)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访90 d,根据随访的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