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γ-谷氨酰转移酶(γ-GT)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为急性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急性脑梗死患者131例,对照组随机选取健康体检人群108例。收集基线资料及血液检测指标,对所收集的数据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γ-GT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吸烟(OR=3. 286,P=0. 001)、高血压(OR=6. 072,P=0. 000)、糖尿病(OR=2. 046,P=0. 043)和γ-GT (OR=1. 027,P=0. 002)为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γ-GT水平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 686(95%CI 0. 617~0. 754,P 0. 05)。结论血清γ-GT是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γ-GT水平对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具有一定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表达变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将1032例颈动脉斑块患者分为稳定型斑块组(511例)和不稳定型斑块组(521例),单因素和多因素前进法Logistic回归分析筛查不稳定型斑块危险因素。结果与稳定型斑块组相比,不稳定型斑块组男性(P=0.000)和吸烟史(P=0.000)比例,以及血清甘油三酯(TG,P=0.002)、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P=0.008)和GGT(P=0.000)水平升高,年龄(P=0.002)和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P=0.032)水平降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1.516,95%CI:1.170~1.964;P=0.002)、吸烟史(OR=1.447,95%CI:1.085~1.930;P=0.012),以及血清TG(OR=1.127,95%CI:1.032~1.231;P=0.008)、LDL-C(OR=1.235,95%CI:1.069~1.426;P=0.004)和GGT(OR=1.012,95%CI:1.006~1.019;P=0.000)是颈动脉不稳定型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GGT水平升高是颈动脉不稳定型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与汉族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以及 TOAST 不同分型与胆红素、γ-谷氨酰转移酶(GG T )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汉族患者323例与维族尔族患者144例,检测血清胆红素、GGT水平,了解TOAST分型构成比。比较不同分型维汉患者的血清胆红素、GGT水平。结果维族患者吸烟、饮酒比例明显低于汉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汉族组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TBIL)、GGT水平高于维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OAST分型中,维族与汉族ACI各亚型构成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4,P>0.05)。LAA型患者中,维族患者TBIL、DBIL、GGT水平低于汉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E型患者中,两组各项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AO型患者中,维族患者 TBIL、IBIL水平低于汉族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维族与汉族ACI患者不同TOAST 病因分型血清胆红素、GG T水平可能亦不同,其饮酒、吸烟的发生有差异,为不同民族脑梗死疾病的预防和病情评估可能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r-谷氨酰转移酶(r-GT)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26例脑梗死患者,采用ELISA法测定r-GT、血糖、血脂水平,进行TOAST病因学分型,对患者入院时行NIHSS评分,<8分定义为轻度脑梗死,≥8分定义为中重度脑梗死,选取130例同期门诊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r-GT水平,比较脑梗死组和对照组r-GT水平的差异及大动脉粥样硬化组和小动脉闭塞组r-GT水平的差异,进一步分析r-GT水平和脑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 脑梗死组r-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大动脉粥样硬化组r-GT水平高于小动脉闭塞组(P<0.05),而2组间其他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无明显差异(P>0.05)。中重度脑梗死组r-GT水平明显高于轻度脑梗死组(P<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r-GT[比值比(OR)1.058,95%可信区间(CI)1.001~1.118,P<0.05]水平升高与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存在独立相关性。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r-GT水平明显升高,作为一种氧化应激指标,可帮助区别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和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且r-GT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性粒-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 to lymphocyte ratio,NLR)对急性脑梗死面积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纳入江苏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共119例,根据头颅MR上脑梗死面积分为小面积组59例,中等面积组32例,大面积组28例,收集基线资料及血液检测指标。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大面积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NLR分别高于小面积、中等面积组(P<0.05); Spearman分析显示,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NLR与脑梗死面积呈正相关(r=0.276,P=0.002; r=0.351,P=0.000; r=0.366,P=0.000); Logistic回归显示,NLR(OR=1.519,P=0.001)为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ROC曲线分析显示,白细胞水平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694,P=0.002; 中性粒细胞AUC为0.711,P=0.001; NLR水平AUC为0.727,P=0.000,NLR最佳诊断值为2.43。结论 NLR为大面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且对大面积脑梗死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FT3 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148 例为试验组,同期入院非急性脑梗死无脑动脉硬化97 例为对照组,比较组间一般临床特征,将P< 0.05 各变量纳入回归分析。据动脉硬化部位、程度将试验组分为不同亚组,比较组间FT3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患者FT3、TS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FT3 为急性脑梗死的保护性因素(OR=0.060,95%CI=0.019~0.191,P< 0.001)及急性脑梗死动脉硬化的独立保护性因素(OR=0.049,95%CI=0.015~0.157,P< 0.001)。颅内不同动脉硬化部位以及程度、颈动脉不同动脉硬化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随着颈动脉狭窄程度越重,FT3 水平有下降的趋势。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FT3 水平下降,FT3 是急性脑梗死的保护性因素;FT3 水平与急性脑梗死颅内狭窄部位、程度以及颈动脉狭窄程度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动脉硬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经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证实的14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MRA结果分为颅内动脉狭窄组例)和无颅内动脉狭窄组例)。收集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临床和影像学资料,检测空腹血糖、三酰甘油、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白、脂蛋白-a,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性别(P=0.037 2)、吸烟(P=0.000 1)、糖尿病史(P=0.000 4)、高血脂(P=0.005 1)、高血压病史(P=0.002 5)、脂蛋白-a(P=0.007 3)、Apo-B(P=0.047 8)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HDL-C(P=0.016 4)是颅内动脉狭窄的保护性因素。其中吸烟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吸烟、糖尿病史、高血脂、高血压病史、男性是颅内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脂蛋白-a、Apo-B、HDL-C与颅内动脉狭窄相关。危险因素越多,颅内动脉狭窄的程度越重。  相似文献   

8.
γ-羟基丁酸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摘 要:目的 评价γ-羟基丁酸(GHB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其对卒中灶体积的影响。方法 对97例急性脑梗死病例随机分为GHBA组、吡拉西坦对照组及空白对照组。3组均采用血栓通注射剂作为基础治疗。GHBA和吡拉西坦分别静脉滴注入日1次,共2周。应用ES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情况,利用CT片测卒中灶体积。结果 GHBA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空白对照组,治疗后卒中灶体积小于空白对照组。GHBA和吡拉西坦之间无显著差异。结论GHBA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合并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4月就诊于山东省千佛山医院神经内科的1 0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的性别及血管狭窄部位分为男性无血管狭窄组(n=282)、男性颅内动脉狭窄组(n=265)、男性颅外动脉狭窄组(n=105)、女性无血管狭窄组(n=173)、女性颅内动脉狭窄组(n=156)、女性颅外动脉狭窄组(n=64)。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Lp-PLA2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结果 不同年龄、性别、卒中史、冠心病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患者的Lp-PLA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男性患者的不同Lp-PLA2水平的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276,P<0.01)。3组女性患者的Lp-PLA2水平患者占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061,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p-PLA2水平为520.3~606.5 I...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具体分布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2010-02—2017-02收治的516例急性脑梗死脑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将其归为观察组,再选取同时期焦作煤业集团中央医院诊治的386例无脑动脉狭窄的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分析观察组患者的脑动脉狭窄分布情况,同时对脑动脉狭窄形成的影响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影响脑动脉狭窄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320例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构成比为62.0%;88例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构成比为17.1%;108例为颅内合并颅外动脉狭窄,构成比为20.9%。376例为前循环动脉狭窄,构成比为72.9%;140例为后循环动脉狭窄,构成比为27.1%。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尿酸(UA)、收缩压、吸烟(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动脉狭窄为主,UA、收缩压、吸烟为脑动脉狭窄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近期感染与急性脑梗死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
血浆内皮素-1与急性脑梗死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探讨血浆内皮素 1(ET 1)与急性脑梗死 (ACI)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 72小时内发病的ACI患者 4 0例及正常对照组 2 8名 ,分别检测血浆ET 1、空腹血糖、血脂 7项、血压 ,并采用欧洲卒中评分 (ESS)对发病初ACI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ACI组血浆ET 1为 (183 2 7± 5 6 6 3)pg/ml,对照组为 (15 6 4 7± 34 2 4 )pg/ml,两组有统计学差别 (P <0 0 5 ) ;在ACI组内 ,按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卒中史分组比较ET 1,均无统计学差异 (均P >0 .0 5 ) ;对ESS及血脂 7项与ET 1进行偏相关分析 ,均无相关性 (均P >0 0 5 )。结论 ACI患者早期血浆ET 1增高 ,提示ET 1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 ,但其与脑血管病常见危险因素的关系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 232例经MRI、MRA检查的脑梗死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存在狭窄患者根据狭窄部位分为单纯颅内狭窄组、单纯颅外狭窄组、颅内外狭窄组,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结果 (1)单纯颅内动脉狭窄者114例(62.0%),单纯颅外动脉狭窄者30例(16.3%),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者40例(21.7%)。前循环狭窄(76.6%)比后循环(33.7%)常见。分别主要发生在MCA(64.4%)、PCA(53.8%)。(2)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g)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49、10.063、3.873、3.311、6.085)。(3)高血压、糖尿病、吸烟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0.779、3.593、4.408),高血压、糖尿病、Fbg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6.143、8.179、2.410)。(4)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组CRP(C-reactive protein,C-反应蛋白)平均值显著高于单纯狭窄的两组(P=0.001、P=0.018),单纯狭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1)研究人群中脑动脉狭窄以颅内动脉狭窄为多见。(2)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Fbg为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3)高血压、糖尿病为单纯颅内、颅外动脉狭窄共同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为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Fbg为单纯颅外动脉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4)CRP可能为脑动脉狭窄的炎性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CAS)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7-08—2018-08就诊于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2例,均行320排CT血管成像(CTA)检查,根据既往有无脑梗死史分为复发组(57例)及初发组(75例),分析复发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甘油三酯(TG)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CAS、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ICAS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G是复发性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梗死的复发受年龄、TG、ICAS、ECAS、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其中TG是其独立危险因素。通过控制相关危险因素,积极预防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将有利于降低脑梗死的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糖尿病(DM)与非糖尿病(NDM)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临床神经缺损程度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布特点。方法 筛选符合条件的2017年10月-2018年5月在铜陵市立医院住院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患者112例纳入本研究,其中DM性脑梗死患者(DM脑梗死组)43例及NDM性脑梗死患者(NDM脑梗死组)69例,收集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生化检查指标、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及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分布特点。结果 2组患者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比较,DM脑梗死组高脂血症、冠心病的比例、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与NDM脑梗死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入院临床神经缺损程度比较,DM脑梗死组入院NIHSS≤4分患者与NDM脑梗死组入院NIHSS≤4分患者有明显差异(P<0.05); 2组患者颅内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DM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率62.79%,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率20.93%、混合血管病变率30.23%; NDM脑梗死组血管狭窄率40.58%,其中单支血管病变率57.97%、混合血管病变率20.30%,2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均<0.05)。结论 糖尿病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形成脑梗死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脂血症病史,入院临床神经缺损程度相对轻,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高,多以混合血管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高分辨磁共振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颅内动脉评估,探索脑梗死的病因。方法 纳入2017年6月-2018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发病1 w,且完成高分辨磁共振等血管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2例,收集其年龄、性别、血糖、血脂、血压、吸烟史、同型半胱氨酸资料,根据DWI弥散受限部位,通过头部MRA确定责任血管,对责任血管应用3. 0T高分辨磁共振进行扫描。根据高分辨磁共振扫描结果分为斑块阳性组和斑块阴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将斑块阳性组分为前循环组和后循环组,比较两组斑块分布特点,管壁体积百分比,血管重塑指数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 共纳入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其中经高分辨MR发现责任血管斑块阳性组34例,斑块阴性组18例。斑块阴性组中:脑动脉夹层9例(颈内动脉夹层4例,椎动脉夹层4例,基底动脉夹层1例),烟雾病2例,血管炎1例,血管无异常组6例。本研究中经高分辨MR发现的斑块阳性组中头部MRA正常者11例(11/34),头部MRA提示管腔狭窄及闭塞者23例(23/34)。斑块阳性组与斑块阴性组在高血压(P=0. 02)及年龄(P=0. 02)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动脉斑块阳性组中前循环组12例(均为大脑中动脉);后循环组22例(基底动脉19例,椎动脉3例),前循环组与后循环组两组间在斑块分布特点(P=0. 68)、管壁体积百分比(P=0. 18)、血管重塑指数(P=0. 41)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联合高分辨磁共振对于急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的评估有助于脑梗死病因判断。前后循环在斑块的分布、管壁体积百分比、血管重塑指数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01—2014-12我院收治的120例中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同时选取在我院健康检查的健康人120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空腹血糖(FPG)、血尿酸(UA)、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分析血尿酸水平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观察组UA水平(385±108)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259±102)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UA异常率33.33%(40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1.67%(14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血尿酸水平与中青年脑梗死呈正相关(OR=1.016,95%CI=1.004~1.019,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是中青年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监测和控制患者血尿酸水平,对中青年脑梗死急性期的预后评估和Ⅰ、Ⅱ级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颅内外动脉硬化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理基础.目前,除了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这些公认的危险因素外,有研究证实高同型半胱氨酸同样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众多研究表明,高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硬化程度呈正相关,可以引起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1],高同型半胱氨酸与高血压在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中有协同作用[2,3].因此,有效控制H型高血压病对于防治老年人动脉硬化及脑梗死意义重大.目前认为脑梗死的病因是在动脉硬化的基础上合并血管内凝血因子改变或动脉痉挛使血液自凝造成.在动脉硬化的发展中首先是动脉内中膜增厚,变为粗糙的内膜,斑块逐渐形成,导致管腔狭窄和血栓从而形成[4].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132例T2DM且经头颅MRI确诊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合并发生颅内外动脉狭窄将患者分为狭窄组(76例)和非狭窄组(56例).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以及白细胞、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胆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