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峰面积归一化法与标准曲线法两种方法分析植物油中脂肪酸百分比含量的差异。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检测10种市售食用植物油中的8种主要脂肪酸,峰面积归一化法和标准曲线法计算脂肪酸的百分比含量。结果表明,标准曲线法与峰面积归一化法相比,肉豆蔻酸、棕榈酸、十七烷酸、硬脂酸和棕榈油酸所占的百分比升高,而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比例降低;饱和脂肪酸比例升高,不饱和脂肪酸百分比降低。利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植物油中脂肪酸百分比时,降低了饱和脂肪酸比例,升高了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可能对健康有潜在的不利影响。建议使用标准曲线法计算不同植物油中脂肪酸的百分比。  相似文献   

2.
柱前衍生HPLC-MS法测定黑果枸杞果实中脂肪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柱前衍生荧光检测高效液相色谱-大气压化学电离源/质谱联用技术对黑果枸杞果实中的脂肪酸成分进行分析。经2-(11-H-苯-a-咔唑)乙基对甲苯磺酸酯荧光衍生试剂对脂肪酸进行柱前衍生,梯度洗脱分离,荧光检测,外标法定量和在线质谱鉴定,建立了同时测定20种脂肪酸含量的方法,并运用此方法对黑果枸杞果实中的脂肪酸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检测限可以达到0.42~1.84 ng/mL。黑果枸杞果实中主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其含量约占整个脂肪酸总量的64%,其中不饱和脂肪酸种类主要是C18∶1(油酸),C18∶2(亚油酸)和少量的C18∶3(亚麻酸);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以C16(棕榈酸),C18(硬脂酸),C20(花生酸)和C22(山嵛酸)为主,另外还含有少量的C12(月桂酸),C14(肉豆蔻酸),C17(珠光脂酸),C23(二十三酸)和C24(木蜡酸)。本研究可以为黑果枸杞在食品、医药和保健方面的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索氏提取法提取油松籽中的油脂,得油率为42.9%;对油脂进行甲酯化处理后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其中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实验结果表明,油松籽油中含有7种脂肪酸,分别为肉豆蔻酸10.38%、硬脂酸3.05%、油酸21.98%、亚油酸(13,16-十八碳二烯酸)3.53%、亚油酸(9,12-十八碳二烯酸)38.38%、亚麻酸20.06%和二十碳三烯酸2.62%,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3%,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87%。  相似文献   

4.
柽柳实中挥发油和脂肪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次研究了维药细穗柽柳(Tamarix leptostachys Bunge)实中挥发油和脂肪酸的化学成分。 分别采用药典中的挥发油提取法和索式取提法提取柽柳实中的挥发油和脂肪酸,使用气质联用技术获取总离子流图,各色谱峰相应的质谱图经过NIST2011标准谱库检索定性,并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进行定量分析,计算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 两种方法分别鉴定出48种挥发油和19种脂肪酸。 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芳香类化合物(43.71%)、芳香性醛酮类(20.58%)、脂肪酸类(13.03%)、酯类(17.36%)和醇类(4.19%)等。 脂肪酸主要成分为棕榈酸(35.61%)、亚油酸(27.26%)和油酸(11.33%)等,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8.65%。 维药细穗柽柳实中富含丰富的挥发油和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以市售大豆油、玉米油、椰子油、葵花籽油和鱼油为原料油脂,通过气相色谱仪检测其脂肪酸含量,并根据原料油脂的脂肪酸特点和GB 10765-2010的相关规定,通过Matlab软件和Excel线性规划求解,设计出6种人乳脂质替代品样品,采用Schaal烘箱加速氧化法,研究同步荧光技术结合传统化学试剂法(氧化指标:过氧化值、茴香胺值、总氧化值)监控6种样品的氧化过程,通过统计学分析数据,探索荧光强度和氧化指标之间的统计学关系。结果表明:椰子油的主要脂肪酸为月桂酸和肉豆蔻酸,其饱和脂肪酸含量最高(93.75%±0.06%);而其余油脂主要由棕榈酸、亚油酸等组成,其中鱼油的不饱和脂肪酸最高。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荧光强度逐渐减弱,氧化指标数值不断增大;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6种样品的氧化指标与荧光强度的变化均呈负相关,R~2均大于0.9。  相似文献   

6.
宋文东  王浩  张夏娟 《分析试验室》2007,26(Z1):353-35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法,分析测定了红树植物桐花树AegicerasCorniculatum叶子中挥发油和脂肪酸的成分.结果表明:挥发油中分离出24个峰,鉴定出8种化合物,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含量丰富,占挥发油总量的20.60%;脂肪酸中分离出16个峰,鉴定出10种脂肪酸,其中主要成分有十六酸(棕榈酸,16.17%)、9,12-十八碳二烯酸(亚油酸,25.73%)、9-十八碳烯酸(油酸,41.52%)等.  相似文献   

7.
杨博 《分析试验室》2008,27(Z1):481-483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罗布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分离出40种成分,共确认了其中2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86.6%。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其中主要成分为3-甲氧基-1,2-丙二醇(29.54%)、月桂酸(12.04%),癸酸(4.52%)、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4.15%)、棕榈酸(3.91%)、月桂酸乙酯(3.87%)、庚烷(3.74%)、肉豆蔻酸(3.69%)。  相似文献   

8.
痕量动物油和植物油的区分检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碱催化甲酯化的前处理方法,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动物油和植物油的区分检验进行了研究。实验检出了6种主要脂肪酸:肉豆蔻酸、棕榈油酸、棕榈酸、亚油酸、油酸、硬脂酸。分析了动物油与植物油在成分及相对含量上的差异,并且找出了动物油和植物油在不饱和度上的差别。根据动物油与植物油的差异点,可以对动物油和植物油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罗布麻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了分离鉴定.分离出40种成分,共确认了其中26种成分,占挥发油总含量的86.6%.采用峰面积归一化法确定了各成分的相对含量,其中主要成分为3-甲氧基-1,2-丙二醇(29.54%)、月桂酸(12.04%),癸酸(4.52%)、9,12-十八碳二烯酸甲酯(4.15%)、棕榈酸(3.91%)、月桂酸乙酯(3.87%)、庚烷(3.74%)、肉豆蔻酸(3.69%).  相似文献   

10.
邹耀洪 《分析化学》2004,32(6):747-751
采用邻氨基苯酚作为脂肪酸的化学修饰试剂,将羧基修改为含氮杂环,使在EI源中避免链烯基中碳碳双键的移动。以气相色谱/EI质谱分析花粉脂肪酸,解析脂肪酸邻氨基苯酚化学修饰产物的EI质谱图;讨论了烯酸中碳碳双键的定位规则;鉴定出巨日花粉12种脂肪酸,由C12-C24脂肪酸组成,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73.94%,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47.61%,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之比达1.85,还检出了在其他花粉中极为少见的人体必需脂肪酸15-二十四烯酸(神经酸)。  相似文献   

11.
海棠果种子油脂肪酸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乙醚萃取海棠果种子油,油脂皂化后的脂肪酸采用三氟化硼-甲醇溶液进行甲酯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技术分离、鉴定出7种主要脂肪酸,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法定量测定脂肪酸,分别为肉豆蔻酸0.02%,软脂酸8.64%,硬脂酸8.96%,油酸37.7%,亚油酸20.1%,亚麻酸0.38%,二十碳酸0.85%.结果表明,海棠果种子油不饱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高达58%,值得作为不饱和脂肪酸食用油来源开发.  相似文献   

12.
邱若风  黄忠平  王丽丽 《色谱》2018,36(9):925-930
建立了分析棉籽仁中脂肪酸组成的在线热辅助甲基化-气相色谱法。将0.3 mg棉籽仁样品与2 μ L三甲基氢氧化硫(0.2 mol/L)加入裂解器,在350℃下进行甲基化反应,通过气相色谱仪进行分离分析,共检测到8种脂肪酸甲酯成分,分别为亚油酸(C18:2)、油酸(C18:1)、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肉豆蔻酸(C14:0)、棕榈油酸(C16:1)、花生酸(C20:0)和二十二酸(C22:0),不饱和脂肪酸的相对含量为66.30%~72.54%,其中亚油酸的相对含量为43.20%~53.61%,相对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10%(n=5)。通过分析5组棉籽仁样品与3种食用油中的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的棉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差异不明显,且棉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与玉米油最为接近,相似度为0.960~0.992。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适合分析棉籽仁中的脂肪酸组成。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维药柽柳实中脂肪酸的化学成分。采用石油醚和乙醚两种溶剂提取柽柳实中的脂肪酸,经甲酯化后,使用气质联用技术对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分别鉴定出18种和17种脂肪酸成分,占提取成分总峰面积的99.33%和89.65%,两者所包含的成分基本一致,但含量有一定的差异。石油醚和乙醚提取物中分别鉴定出棕榈酸(35.61%和32.77%),亚油酸(27.26%和18.76%)和油酸(11.33%和9.15%)等脂肪酸,其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分别占总脂肪酸含量的38.59%和27.91%。维药柽柳实中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薄海波  王霞  翟宗德  李永民  陈立仁 《色谱》2006,24(2):181-184
用碱催化法将青海湖裸鲤鱼油甲酯化,以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鱼油中的脂肪酸。青海湖裸鲤可食用部分中鱼油含量为25.13%。从鱼油中共鉴定出47种脂肪酸,包括直链、单支链、多支链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环丙烷基、呋喃基脂肪酸等。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73.6%,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5.4%,以C18∶2(4.9%),C18∶3(3.1%),C20∶4(1.3%),C20∶5(二十碳五烯酸(EPA), 9.4%)和C22∶6(二十二碳六烯酸(DHA), 6.7%)为主。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8.2%,主要由C16∶1(20.3%),C18∶1(25.9%)构成。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5.7%,主要有C14∶0(3.4%),C16∶0 (19.4%)和C18∶0(1.1%)。青海湖裸鲤鱼油中还存在不常见的环丙烷基和呋喃基脂肪酸及多种奇数碳链和支链脂肪酸。因此,青海湖裸鲤是功能性脂肪酸的重要膳食来源。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南天竹花挥发油,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挥发油化学成分;以ABTS自由基清除作用、金属离子螯合作用为指标评价20%挥发油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从南天竹花挥发油中共鉴定出60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76.98%,主要成分为棕榈酸、棕榈醛、十八烷醛、3,7-二甲基-1,5,7-辛三烯-3-醇、1-十六烯等;挥发油对ABTS自由基和金属离子具有较好地清除作用和螯合作用,且样品量与活性呈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6.
基于近红外技术快速无损分析整粒棉籽中的脂肪酸含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可以实现整粒带壳作物种子中脂肪酸含量的快速、无损分析。以385份棉花种子为实验材料,应用线性的偏最小二乘(PLS)和非线性的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方法,结合蒙特卡罗无信息变量消除法(MC-UVE),构建整粒棉籽中脂肪酸含量的近红外校正模型。结果表明,基于变量选择的LS-SVM模型具有最佳的预测性能,其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饱和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近红外校正模型的相关系数R2分别为0.863,0.881,0.843,0.806,0.894和0.917,剩余预测偏差RPD分别为2.669,2.880,2.508,2.202,3.023和3.473。本方法省略了种子的粉碎过程,MC-UVE方法有助于提高校正模型的稳健性和精确度。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方法测定了8种云南植物油脂肪酸含量并对其差异性进行了分析。植物油经甲酯化处理后,用GC-MS方法测定其脂肪酸含量。通过与标准样品保留时间比较和检索NIST标准谱库定性,峰面积归一化法定量。山茶油和辣木籽油含油酸(C18:1)较高,油酸含量分别为80.47%和71.90%;核桃油和假酸浆籽油含亚油酸(C_(18:2))较高,含量分别为60.75%和70.78%;香薷油和藿香籽油含α-亚麻酸(C_(18:3))较高,含量分别为47.13%和55.08%。橡胶树籽油中硬脂酸(C_(18:0))含量9.22%,油酸(C_(18:1))24.07%,亚油酸(C_(18:2))37.17%,α-亚麻酸(C18:3)19.72%,几种脂肪酸分布较为均匀。藿香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UFA)含量最高为93.75%。辣木籽油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最高为23.29%;辣木籽油中花生酸(C_(20:0))、二十碳烯酸(C_(20:1))、榆树酸(C_(22:0))和木蜡酸(C_(24:0))含量分别为3.94%、2.73%、6.41%和1.10%,均远远高于其他7种植物油相对应的脂肪酸含量,可作为鉴定辣木籽油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对输注脂肪乳剂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磷脂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分析测定 ,并将定量结果与输注脂肪乳剂前进行了比较 ,结果表明 :与输注脂肪乳剂前相比 ,连续 7d外周静脉输注 2 0 %脂肪乳剂 (2 5 0mL d)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数无明显变化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磷脂酰乙醇胺中棕榈酸(P <0 .0 5 )和油酸 (P <0 .0 1 )明显增加 ,硬脂酸下降 ;磷脂酰胆碱中棕榈油酸 (P <0 .0 5 )和亚麻酸 (P <0 .0 5 )明显增加 ,而两种磷脂中花生四烯酸及其它多不饱和脂肪酸、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比值以及脂肪酸的不饱和指数均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9.
应用 GC-MS 联用技术对大叶金花草(Stenoloma chusana(L.)Ching)的挥发性成分和脂肪酸进行了检测,共检测出7种挥发性成分和32种脂肪酸,脂肪酸检出量为87.65%,其中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53.13%,不饱和脂肪酸占脂肪酸总量的46.87%.该研究为大叶金花草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低酚棉籽仁中脂肪酸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了9个低酚棉品种中棉籽仁的脂肪酸组成及相对含量。样品所含主要脂肪酸为棕榈酸、油酸、亚油酸。其中亚油酸含量最高,为58.90%~64.88%。与普通棉籽仁进行对比的结果表明,两者脂肪酸组成一致,但低酚棉的亚油酸与不饱和脂肪酸的平均含量均高于普通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