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不同剂量瑞芬太尼对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全麻插管下上腹部手术的102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丙泊酚2.0 mg/kg+瑞芬太尼1.0μg/kg组(R1组)、丙泊酚2.0 mg/kg+瑞芬太尼2.0μg/kg组(R2组)和丙泊酚2.0 mg/kg+瑞芬太尼3.0μg/kg组(R3组),每组各34例。记录3组麻醉诱导前(t0)、插管前(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3 min(t3)和插管后5 min(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检测t0、t2、t3、t4时间点血浆皮质醇(Cor)、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E)水平。结果 R1组t1、t4时间点SBP、DBP及MAP均明显低于t0时间点(P均<0.05),t2、t3时间点SBP、DBP、MAP及HR均明显高于t0时间点(P均<0.05);R2组和R3组t1时间点SBP、DBP、MAP及HR均明显低于t0时间点(P均<0.05),t2时间点MAP及HR均明显高于t0时间点(P均<0.05);R1组t3时间点SBP、DBP、MAP及HR均明显高于R2组和R3组(P均<0.05),而t4时间点SBP、DBP、MAP均明显低于R2组和R3组(P均<0.05),HR明显高于R2组和R3组(P均<0.05)。R1组t2、t3时间点和R2组、R3组t2时间点的血浆Cor浓度均明显高于t0时间点(P均<0.05),R1组t2~t4时间点、R2组和R3组t2时间点的血浆NE及N浓度均明显高于t0时间点(P均<0.05),R2组和R3组t4时间点的血浆Cor浓度均明显低于R1组(P均<0.05),R2组和R3组t3、t4时间点的血浆NE及N浓度均明显低于R1组(P均<0.05)。R1组呛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R2组和R3组(P均<0.05),R3组心动过缓、肌僵的发生率明显高于R2组和R1组(P均<0.05)。3组心血管活性药物麻黄碱、阿托品、艾司洛尔使用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R2组和R3组乌拉地尔使用率均明显低于R1组(P均<0.05)。结论静脉注射丙泊酚2.0 mg/kg复合瑞芬太尼2.0μg/kg有利于维持老年高血压患者全麻诱导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稳定,并能很好地抑制插管后心血管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比较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不同浓度配置用于静脉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手术治疗患者128例,根据麻醉药物浓度配置的不同而将患者随机分为成A、B、C、D四组,每组患者32例。A组患者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600mg:1mg配比维持麻醉;B组患者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500mg:1mg配比维持麻醉;C组患者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400mg:1mg配比维持麻醉;D组患者采用丙泊酚与瑞芬太尼300mg:1mg配比维持麻醉,并分别对四组手术患者的静脉全身麻醉效果进行深入细致的比较和分析。结果:A、C、D组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与B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A、D组的用药量与B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组的警觉/镇静评分与B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对四种因素的综合评定,C组患者的苏醒时间最短,拔管时间最早,用药量最少,警觉/镇静评分值最高。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以浓度配置为400mg:1mg用于静脉全身麻醉效果最为理想。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中青年患者使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配伍丙泊酚静脉诱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因需择期手术治疗,接受气管插管全麻的中青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6组(n均=20)。诱导用药:A组瑞芬太尼2μg/kg、丙泊酚2 mg/kg;B组瑞芬太尼10μg/kg、丙泊酚1.0 mg/kg、阿托品0.007 mg/kg;C组瑞芬太尼15μg/kg、丙泊酚1.0 mg/kg、阿托品0.007 mg/kg;D组瑞芬太尼15μg/kg、丙泊酚1.0 mg/kg、阿托品0.008 mg/kg;E组瑞芬太尼20μg/kg、丙泊酚1.0 mg/kg、阿托品0.008 mg/kg;F组瑞芬太尼15μg/kg、丙泊酚1.5 mg/kg、阿托品0.01 mg/kg。6组维库溴胺均为0.12 mg/kg,诱导泵注时间均为6 min,泵注1 min时快速静注阿托品,意识消失时静注维库溴铵,诱导泵注结束后气管插管。观察各组插管前后MAP、HR变化并评价抑制气管插管反应的效果。结果诱导意识消失时间A组和B组均在3 min左右,C、D、E 3组均在2.5 min左右,F组2 min左右。C、D、E 3组:插管前的MAP降低幅度均小于A、B 2组(P均0.01),插管后的MAP升高幅度均小于A、B 2组(P均0.01);插管前的HR升降幅度均在抑制插管反应效果Ⅰ级范畴,插管后的HR升高幅度均在抑制插管反应效果特级范畴。F组插管前MAP降低幅度在抑制插管反应效果Ⅱ级范畴。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效果C组、D组、E组达Ⅰ级,B组、F组达Ⅱ级,A组达Ⅳ级,没有达特级组,E组也未超过C组和D组。结论对ASAⅠ级或Ⅱ级实施腹腔器官、四肢、脊柱及颈部择期手术术前无高血压的中青年患者,泵注丙泊酚1.0 mg/kg、瑞芬太尼15μg/kg、阿托品0.008 mg/kg或0.007 mg/kg、维库溴胺0.12 mg/kg诱导,抑制气管插管反应效果达到Ⅰ级,是本研究人群使用瑞芬太尼、丙泊酚实施全麻诱导的首选参考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用于妇科腔镜麻醉的效果。方法:ASAI~Ⅱ级择期腹腔镜手术患者63例,随机分为两组。全凭静脉麻醉组(A组)以咪唑安定、阿曲库铵、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诱导后气管插管,麻醉维持采用瑞芬太尼微量泵持续泵注,丙泊酚靶控输注;静吸复合麻醉组(B组)以咪唑安定、芬太尼、阿曲库铵和丙泊酚诱导后气管插管,术中吸入1~2%异氟烷维持麻醉。术中均连续监测记录心电图、脉搏、MAP、HR、BP等,并记录苏醒时间(手术结束至唤醒)、拔管时间(手术结束至拔管)及苏醒期有无躁动、疼痛等不良反应。结果:A组插管时、手术开始时、气腹后15min及手术结束时的HR、MAP与术前基础值相比无显著变化(P0.05)。B组气腹后15min的HR、MAP与术前基础值相比则有非常显著的变化,HR增快,MAP升高(P0.01)。而A组和B组在气腹后15min的参数间比较有显著的差异(P0.05)。A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与对照组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麻醉用于妇科腹腔镜手术时,具有能有效抑制术中的应激反应,维持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麻醉易于调节,术后不良反应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应用于妇科腔镜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2年12月需要进行腔镜手术的妇科患者80例,按治疗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人,观察组采用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对照组采用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陆床麻醉作用。结果:在术后的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睁眼时间上,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特点(P〈0.05)。在不良反应上,观察组有2人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占5%;对照组有10人出现恶心、呕吐不良反应。占25%,两组患者在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比较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瑞芬太尼复合丙泊酚麻醉应用于妇科腔镜手术,临床效果显著,患者术后的呼吸恢复时间快、拔管时间短、睁眼恢复快,不良反应率低,是一种安全的麻醉方法,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麻醉诱导对气管插管时的血液动力学影响。方法:ASAⅠ-Ⅱ级择期全麻手术病人60倒按瑞芬大尼诱导时的不同剂量随机分为3组。诱导:瑞芬太尼(R1组1μg·mg-1、R2组2μg·mg-1、R3组3μg·mg-1.90s内推注完。).异丙酚以5mg/5s静推直至意识消失,维库溴胺0.1mg·kg-1,顺序静脉注射,待肌松满意后行气管插管。分别记录病人入室、诱导后、插管’前即刻、插管后1、3、5min的血压,心率及异丙酚用量。并观察诱导时有无呛咳,肌僵等并发症。结果:3组一般情况差异无显著性,备组插管后的血压均高于插管前。HR无显著变化。麻醉诱导时R2,R3组异丙酚的用量较R1组少.R1组插管反应的发生率较高,R3组诱导时呛咳.肌僵的发生率较高,且循环抑制较强。结论:瑞芬太尼复合异丙酚诱导呈现协同作用,以瑞芬太尼2μg·mg-1为较为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7.
宫颈锥切取环术是妇产科一种常见的微创手术,近年来静脉麻醉药丙泊酚已广泛用于宫颈锥切取环术,但其镇痛作用弱,且随剂量增加对循环呼吸的抑制也增加,术中还经常出现注射区疼痛和体动反应等,因此临床上常复合镇痛药以改善镇痛效果。本院2004年6月-2006年1月在手术室对90例行宫颈锥切取环术患者分别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麻醉或单纯丙泊酚清醒镇静方法,均取得满意效果,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比较中青年患者接受择期手术实施静脉复合全麻过程中,恒速泵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调节丙泊酚泵速控制MAP与恒速泵注不同剂量丙泊酚调节瑞芬太尼泵速控制MAP全麻维持方法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接受择期手术需实施全麻的中青年患者390例,随机分为13组,每组30例。全麻诱导后,维持麻醉分为恒速泵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维持MAP(简称RB法)和恒速泵注不同剂量丙泊酚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控制维持MAP(简称BR法)2种方法。RB法设6组,瑞芬太尼泵速分别为60μg/(kg·h)(R_(60)组)、55μg/(kg·h)(R_(55)组)、50μg/(kg·h)(R_(50)组)、45μg/(kg·h)(R_(45)组)、40μg/(kg·h)(R_(40)组)、30μg/(kg·h)(R_(30)组),丙泊酚起始泵速3 mg/(kg·h),调节丙泊酚泵速控制维持MAP比基础MAP降低〉0~10%(含15例降〉0~5%和15例降〉5%~10%)。BR法设7组,丙泊酚泵速分别为10 mg/(kg·h)(B_(10)组)、8 mg/(kg·h)(B_8组)、7 mg/(kg·h)(B_7组)、6 mg/(kg·h)(B_6组)、5 mg/(kg·h)(B_5组)、4 mg/(kg·h)(B_4组)、3 mg/(kg·h)(B_3组),瑞芬太尼起始泵速60μg/(kg·h),调节瑞芬太尼泵速控制维持MAP比基础MAP降低〉0~10%(含15例降低〉0~5%和15例降低〉5%~10%)。13组控制性降压均在手术结束前5min停止。结果 12种方法均能达到把维持MAP控制并维持在比其基础MAP降低〉0~10%的效果,2种方法中各组的HR随着MAP的降低而被动降低,降低的HR对阿托品的增加心率作用敏感,麻醉中按需静注适量阿托品能把HR维持在55次/min以上。2在达到同一控制范围的维持MAP时,BR法各组(除B_6、B_7、B_8组间瑞芬太尼用量相近外)与RB法各组均表现为丙泊酚用量与瑞芬太尼用量呈现负相关(r=-0.91和r=-0.94,P〈0.05);瑞芬太尼用量与睁眼时间无关;丙泊酚用量与睁眼时间呈现正相关(r=0.96和r=0.97,P〈0.05);BR法各组每一组内瑞芬太尼用量都存在个体差异;RB法各组每一组内丙泊酚用量都存在个体差异。当瑞芬太尼用量越大,丙泊酚用量越小时,拔管时呛咳发生率和躁动发生率越小并趋向于零。2种方法 13个组别中存在着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相近的对应关系是:R_(60)组与B_3组相对应,R_(50)组与B_4组相对应,R_(45)组与B_5组相对应,R_(40)组与B_6组相对应,R_(30)组与B_(10)组相对应。每一对应组间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全麻维持效果:B_3组、B_4组、B_5组、R_(60)组、R_(55)组、R_(50)组、R_(45)组均达Ⅰ级,B_6组、R_(40)组均达Ⅱ级,B_7组达Ⅲ级,B_8组、B_(10)组、R_(30)组均达Ⅳ级。结论全麻维持中无论是固定丙泊酚用量调节瑞芬太尼用量还是固定瑞芬太尼用量调节丙泊酚用量均可以达到控制性降压的目的。丙泊酚用量与瑞芬太尼用量呈现负相关,丙泊酚用量与睁眼时间呈现正相关,而瑞芬太尼用量与睁眼时间无关,瑞芬太尼用量越大(丙泊酚用量也越小)清醒越快,清醒的质量越高,拔管呛咳、躁动率几乎为零。瑞芬太尼维持用量≥45μg/(kg·h)后,全麻维持效果评级均达Ⅰ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伍用丙泊酚诱导插管时的合适剂量。方法:60例ASAI~II级全身麻醉择期手术患者,术前无高血压、心脏病、内分泌疾病,预计无插管困难。全部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20例,依次静注咪达唑仑0.05mg/kg,维库溴铵0.1mg/kg,瑞芬太尼(I组1μg/kg,II组1.5μg/kg,Ⅲ组2μg/kg),丙泊酚2mg/kg后诱导插管,于麻醉诱导前、插管前即刻、气管插管后1min、3min、5min、7min记录SBP、DBP、HR、Sp02。结果:I组诱导后BP、HR平稳,插管后轻度升高,5min后降至诱导前水平;Ⅱ组诱导后BP,HR平稳,插管后轻度升高,3min后降至诱导前水平;Ⅲ组诱导后BP、HR明显下降,插管后3min仍下降明显,5min后升至诱导前水平。结论:常规剂量丙泊酚复合1.5μg/kg瑞芬太尼是较为理想的全麻插管诱导剂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全麻维持中不同瑞芬太尼、丙泊酚配伍剂量与麻醉效果的关系。方法择期手术接受全麻患者180例。诱导:2台注射泵同时泵注依托咪酯0.3 mg/kg、瑞芬太尼15μg/kg,时间6min,泵注1 min时静注阿托品0.007 mg/kg,意识消失后静注维库溴胺0.1 mg/kg,泵注结束后气管插管。维持:依丙泊酚全麻维持用量不同分为8组,丙泊酚泵速分别为10 mg/(kg·h)(B10组)、8 mg/(kg·h)(B8组)、7 mg/(kg·h)(B7组)、6 mg/(kg·h)(B6组)、5 mg/(kg·h)(B5组)、4 mg/(kg·h)(B4组)、3 mg/(kg·h)(B3组)、0 mg/(kg·h)(B0组);各组均予瑞芬太尼起始泵速60μg/(kg·h),调节瑞芬太尼泵速至MAP较其基础值下降5%左右维持至手术结束停药。结果①全麻维持使用不同剂量丙泊酚,调节瑞芬太尼用量均能达到MAP较基础值下降5%左右的效果;单用瑞芬太尼2.5μg/(kg·min)维持,反应熵平均为47.58,MAP比基础值升高8.14%,HR降低3.04%,平均4.57min清醒;瑞芬太尼增强丙泊酚的降压及降心率作用,随丙泊酚用量增加降压作用加强;达到相同降压作用,丙泊酚用量逐组增加时瑞芬太尼用量逐组减少,睁眼时间逐组延长,反应熵各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②全麻维持效果评级B4和B5组达Ⅰ级,B6、B7、B8组达Ⅱ级,B3组达Ⅲ级,B0、B10组达Ⅳ级。结论丙泊酚4或5 mg/(kg·h)配伍瑞芬太尼平均泵速45μg/(kg·h)是本研究人群最佳的全麻维持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小儿择期手术静脉复合全麻维持中不同瑞芬太尼、丙泊酚配伍剂量与麻醉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普外、骨科择期手术接受全麻的1~10岁患儿120例。诱导:2台注射泵分别同时泵注丙泊酚0.15 mg/kg、瑞芬太尼15μg/kg,时间6 min,泵注1 min时静注阿托品0.008 mg/kg,意识消失后静注维库溴胺0.12 mg/kg,泵注结束测量血压、心率后气管插管。维持:依恒速泵注丙泊酚用量的不同分为每小时每千克体质量4 mg组(B_4组)、5mg组(B_5组)、6 mg组(B_6组)、7 mg组(B_7组)、8 mg组(B_8组)、9 mg组(B_9组)共6组,每组20例。瑞芬太尼起始泵速60μg/(kg·h),调节瑞芬太尼泵速维持全麻中MAP比其基础MAP下降5%左右(不超过10%)至手术结束停药。结果 6组基础MAP平均值均低于其诱导前MAP平均值15%以上。6组维持MAP平均值均达到比其基础MAP值降低5%左右的效果。要达到相同范围内的维持MAP值,随着丙泊酚维持用量逐组增加,瑞芬太尼维持平均用量逐组降低,丙泊酚用量与瑞芬太尼用量呈负相关(r=-0.92,P0.05),瑞芬太尼维持用量各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每组内的瑞芬太尼用量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6组维持MAP稳定指数均比其基础MAP稳定指数降低,维持MAP稳定指数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组维持HR平均值均比其HR基础值降低≤10%,6组维持HR稳定指数均比其基础HR稳定指数降低,B_4组、B_5组、B_6组维持HR稳定指数均显著小于B_7组、B_8组、B_9组(P均0.05)。睁眼时间逐组延长,B_4组、B_5组睁眼时间显著短于B_6组、B_7组、B_8组、B_9组(P均0.05),丙泊酚用量与睁眼时间呈正相关(r=0.97,P0.05);全麻维持效果评级:B_4组、B_5组为Ⅰ级,B_6组、B_7组、B_8组为Ⅱ级,B_9组为Ⅲ级。B_4组、B_5组未发生拔管躁动,B_6组的拔管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B_7组、B_8组、B_9组(P均﹤0.05)。抑制拔管反应评级:B_4组、B_5组、B_6组为Ⅱ级,B_7组为Ⅲ级,B_8组、B_9组为Ⅳ级。结论小儿择期手术,在固定丙泊酚用量,调节瑞芬太尼用量达到控制全麻维持中MAP低于其MAP基础值5%左右的效果时,随着丙泊酚用量增加,瑞芬太尼用量逐渐减少,睁眼时间逐渐延长,拔管后躁动发生率逐渐增加。考虑到全麻维持效果评级和抑制拔管反应效果评级,丙泊酚全麻维持用量4 mg/(kg·h)、5 mg/(kg·h)临床全麻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析不同剂量右美托咪定复合丙泊酚-瑞芬太尼用于肝功能异常腹部手术患者的麻醉效果,为临床麻醉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88例肝功能异常行腹部手术治疗患者为观察对象,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低剂量组与高剂量组,每组44例。2组均行开腹手术,均予以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低剂量组麻醉前予以预注0.4μg/kg右美托咪定,并注入0.2μg/(kg·h)低剂量维持静脉输注,高剂量组则预注0.8μg/kg右美托咪定,以0.4μg/(kg·h)维持输注。比较2组患者的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拔管时间,同时观察术中右美托咪定注射前(t_0)、气管插管即刻(t_1)、切皮(t_2)、拔管即刻(t_3)以及拔管后30 min(t_4)患者去甲肾上腺素(NE)与血浆肾上腺素(E)浓度变化,比较麻醉前1 h与即刻拔管患者的血清总胆红素(TBil)水平,观察分析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拔管时间、苏醒时间、丙泊酚用量及麻醉前1 h的T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剂量组即刻拔管后TBil水平明显低于高剂量组(P0.05);2组t_2~t_4时点NE、E浓度均明显低于t_0时点,且高剂量组t_2~t_4时点NE、E浓度明显低于低剂量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低剂量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高剂量组(P0.05)。结论小剂量和高剂量右美托咪定用于肝功能异常腹部手术患者均能预防麻醉引起的应激反应,但小剂量右美托咪定对肝功能影响小,且有利于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人瑞芬太尼、丙泊酚静脉复合全麻维持中不同瑞芬太尼、丙泊酚配伍剂量与全麻维持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择期手术患者120例,均实施气管插管全麻,全麻诱导方法均相同。全麻维持分为恒速泵注不同剂量丙泊酚、调节瑞芬太尼用量控制并维持全麻中MAP比基础MAP降低5%左右(0~10%)部分(简称BR法)和恒速泵注不同剂量瑞芬太尼、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并维持全麻中MAP比基础MAP降低5%左右部分(简称RB法)。BR法共30例,随机分为丙泊酚泵速1.0 mg/(kg·h)组(B_(1.0)组)、1.5 mg/(kg·h)组(B_(1.5)组)、2.0 mg/(kg·h)组(B_(2.0)组)、2.5 mg/(kg·h)组(B_(2.5)组)、3.0 mg/(kg·h)组(B_(3.0)组),每组6例。瑞芬太尼起始泵速均为30μg/(kg·h),如瑞芬太尼用量增加到60μg/(kg·h),MAP降低未达预设范围,丙泊酚用量增加0.5 mg/(kg·h),再调节瑞芬太尼用量,如此反复直至降压达到预设范围;如瑞芬太尼用量降到零,MAP仍低于预设范围,降低丙泊酚用量0.5 mg/(kg·h),再调节瑞芬太尼用量,如此反复直至降压达到预设范围。RB法共90例,随机分为瑞芬太尼泵速60μg/(kg·h)组(R_(60)组)、55μg/(kg·h)组(R_(55)组)、50μg/(kg·h)组(R_(50)组)、45μg/(kg·h)组(R_(45)组)、40μg/(kg·h)组(R40组)、30μg/(kg·h)组(R_(30)组),每组15例。丙泊酚起始泵速均为2 mg/(kg·h),调节丙泊酚用量在25 min内控制并维持全麻中MAP比基础MAP降低5%左右。全部11组控制性降压均在手术结束前5 min停止。结果 (1)BR法中B_(1.0)组有3例,B_(1.5)组、B_(2.0)组、B_(2.5)组各有2例能够按原计划丙泊酚用量完成全麻维持;有18例需增加或减少丙泊酚用量后再调节瑞芬太尼用量完成全麻维持,这其中还有3例丙泊酚用量大于3.0 mg/(kg·h)才能完成全麻维持;还有3例按照原计划丙泊酚用量用药,但需在输入多巴胺的同时输入瑞芬太尼完成全麻维持。(2)RB法各组均可较容易地把全麻维持中的MAP控制到比其基础MAP降低5%左右的范围,BIS值均维持在35~60,6组间维持MAP平稳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瑞芬太尼用量与丙泊酚用量呈负相关(r=-0.94,P0.05),丙泊酚用量与睁眼时间呈正相关(r=0.95,P0.05)。R_(30)组丙泊酚用量显著大于R_(60)组、R_(55)组、R_(50)组、R_(45)组(P均0.05)。R_(60)组、R_(55)组、R_(50)组睁眼时间相对较短。(3)全麻维持效果评级:R_(55)组、R_(50)组达Ⅰ级,R_(60)组、R_(45)组达Ⅱ级,R40组达Ⅲ级,R_(30)组达Ⅳ级。结论 BR法很难把血压调控平稳,不适合老年人临床全麻使用;RB法较容易把血压调控平稳,其中以恒速泵注瑞芬太尼50μg/(kg·h)和55μg/(kg·h),调节丙泊酚用量控制并维持全麻中MAP比其基础MAP降低5%左右,全麻维持效果评级最好,清醒快,拔管无呛咳躁动发生,推荐临床使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用于门诊无痛人流手术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200例行无病人流手术的早孕妇女随机分为两组,即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组(A组,n=100)和丙泊酚复合芬太尼组(B组,n=100)。对两组患者的麻醉镇痛效果进行评级,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时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手术中、手术结束时的BP、HR、RR均有变化,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中Sp02变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术中镇痛效果均满意,组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后镇痛效果比较B组优于A组(P〈0.01);两组丙泊酚用量有差异,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清醒时间及离院时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及丙泊酚复合芬太尼两种麻醉方法均安全可靠,镇痛效果满意,B组麻醉的术后镇痛效果更好,但A组麻醉清醒更快,离院更早。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探讨丙泊酚(P)联合瑞芬太尼(R)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患者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的影响。 方法:纳入 2019 年 1 月至 2021 年 12 月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 LC 的患者 80 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 观察组,各 40 例。对照组患者行芬太尼(F)复合 P 麻醉方案,观察组行 R 复合 P 麻醉方案,比较两组患者的的血流 动力学指标、应激反应指标、麻醉后恢复情况、意识状态、苏醒期躁动情况、不良反应。 结果:气管导管插管时(T1)、 气管导管插管后(T2)时,观察组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T1、T2 时,观察组患者的皮质醇、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 者的清醒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者 在拔管后 10、60、240 min 的警觉 / 镇静评分法(OAA/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患者在苏醒时、苏醒后 30 min、120 min 的 Rasmay 镇静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 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R 复合 P 麻醉方案能减轻 LC 患者的应 激反应指标,稳定其血流动力学指标,且有利于患者术后的清醒与意识、呼吸的恢复,减少苏醒期躁动,且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丙泊酚-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芬太尼TCI麻醉用于门诊乳腺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将44例门诊单纯行乳腺肿瘤切除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丙泊酚-瑞芬太尼TCI组(PR组,n=22)和丙泊酚-芬太尼TCI组(PF组n=22)。两组病人TCI时丙泊酚效应室浓度4.0μg/mL、瑞芬太尼或芬太尼效应室浓度3ng/mL。监测并记录相关指标。结果:两组麻醉方案病人意识消失时间、喉罩置入条件及围术期血液动力学无差异(P>0.05),两组麻醉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相似(P>0.05)。但PR组拔除喉罩时间、离开PACU时间较PF组明显缩短(P<0.05),PR组喉罩拔除后即刻OAA/S评分较明显高于PF组(P<0.05)。结论:与丙泊酚复合芬太尼靶控输注麻醉相比,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靶控输注更符合门诊手术麻醉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摘 要〕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用药对脑出血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9 年 1 月至 2020 年 10 月佳木斯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脑出血手术患者 90 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案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 察组,每组 45 例。对照组采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进行麻醉,观察组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评价两组患 者丙泊酚用量、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手术期间,观察组患者的丙 泊酚用量少于对照组,手术后,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时间、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手术期间及手术后,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丙泊酚 联合瑞芬太尼对脑出血患者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明显优于芬太尼联合丙泊酚,起效作用迅速,临床使用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对老年开胸术后认知功能和疼痛的影响。方法 将12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采用芬太尼联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研究组(60例)采用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静脉麻醉,观察2组术前、术后不同时间点认知功能和疼痛评分的变化,统计2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及全麻恢复时间。结果 术后2组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MMSE)评分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且术后各个时刻研究组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1 h 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 h 2组VAS评分均显著升高(P均0.05),但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48 h 2组VAS评分均较术后24 h显著降低(P均0.05),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言语陈述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全凭麻醉对老年开胸手术患者的认知功能有保护作用,同时可减轻疼痛,缩短全麻恢复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实施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全麻与硬膜外麻醉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70例行腹腔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实施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气管插管静脉麻醉,对照组35例实施连续硬膜外麻醉,对比麻醉效果与麻醉相关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麻醉后肌肉松弛度、疼痛反应等麻醉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妇科腹腔镜手术中实施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静脉插管麻醉效果、安全性均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酮咯酸氨丁三醇静脉注射对瑞芬太尼和丙泊酚靶控(TCI)输注镇静时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将80例年龄30~55岁,ASAⅠ或Ⅱ级患者随机分为T1、T2、T3组和C组,每组20例。采用瑞芬太尼和丙泊酚联合靶控输注麻醉,T1、T2、T3组在术中待麻醉深度调整合适后分别静脉注射酮咯酸氨丁三醇30,45,60 mg,C组为对照组。观察脑电双频指数(BIS)、MAP和HR。记录清醒期间Geller和Freye氏评分及术中知晓、恶心、呕吐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麻醉顺利,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清醒期间未发现与麻醉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静脉推注临床剂量的酮咯酸氨丁三醇对丙泊酚靶控输注时的BIS和麻醉苏醒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