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以不同类型的电磁防护织物为研究对象进行生物学试验,研究织物的防护效果。试验表明,电磁辐射会对小鼠的造血、免疫及生殖等系统造成明显伤害,严重时可致其死亡。经同剂量的电磁辐射后,用电磁防护织物防护的小鼠的各项指标均优于无防护小鼠,说明电磁防护织物对小鼠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且织物的屏蔽值越大,防护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2.
研究个体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的技术与市场现状,介绍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的发展概况,重点阐述耐高温阻燃纺织品、防静电纺织品、化学防护纺织品、防辐射纺织品、个体防护装甲纺织品的技术路线及考核指标,分析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的市场前景。通过研究提出安全防护用纺织品发展方向与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3.
为推动纺织材料在安全防护领域中的应用。首先概述了安全防护纺织品分类和性能要求,然后综述纺织材料在阻燃隔热类防护纺织品、外来冲击防护类纺织品和生物防护类纺织品设计中的应用及发展,最后总结我国安全防护纺织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指出多功能一体化设计、舒适化设计及智能化设计将是未来安全防护纺织品领域的发展重点。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防护纺织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的发展,防护纺织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中介绍了功能性防护纺织品的国内外研发现状及分类,阐述了阻燃防护、化学防护、静电防护、防水透湿、辐射防护、防寒保暖等功能纺织品的研究动态,并指出开发多功能舒适性防护纺织品对保障人们的健康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以开发适宜的伞兵防护头套为目的,结合伞兵防护头套的性能要求,从材料、组织、款式、后整理等方面入手,经大量实验分析对比,最终筛选出伞兵防护头套的合理编织方案。该伞兵防护头套的开发填补了我国在伞兵脸部防护方面的空白.使我国的军用个体防护装备体系更趋完善。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防护纺织品在公共安全及安全防护方面的作用,介绍了防护纺织品市场、高科技纤维的性能及其发展状况,列举了高科技纤维在防护纺织品中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7.
黎倩雨  陈廷 《毛纺科技》2022,(7):102-112
针对目前人们长期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时产生的舒适性欠佳的问题,文章从医用防护口罩的结构和防护机理出发,探讨了佩戴医用防护口罩过程中出现的舒适问题以及医用防护口罩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对医用防护口罩的舒适性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并展望医用防护口罩的未来发展趋势仍然是进一步提高口罩的防护性和舒适性,提升用户佩戴体验。文章为医用防护口罩的舒适性改进提供了依据,对口罩未来的优化设计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8.
职业健康安全的防护形势非常严峻,提高个体防护装备的防护性能和质量十分关键,在现阶段加强个体防护装备质量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9.
公路边坡是公路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公路边坡防护设计,对于改善公路边坡状况,延长公路运营周期,保证公路设施稳固和交通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发展,道路边坡防护设计技术也在不断前进。原有的边坡防护技术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公路建设和使用的要求,如何实现边坡防护的优化设计,提高边坡防护水平是当前公路设计和管理单位的密切关注的问题。文章围绕道路边坡防护设计有关问题进行探讨,分析了当前我国道路边坡防护发展状况,阐述了道路边坡防护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最后对边坡防护的主要措施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0.
详细介绍防护型口罩用"智能芯片"的生产技术,并将"智能芯片"防护型口罩与普通防护型口罩进行综合对比与分析,指出"智能芯片"用于防护型口罩的重要性和有效性,揭示"智能芯片"防护型口罩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乳制品质量与安全是一个全球性的重要问题。许多国家纷纷采取立法、行政、司法以及提高检验技术等多种措施,以提高乳及乳制品的质量与安全。近年来,我国进口乳及乳制品的种类和数量与日俱增,但由于国内外法规与标准检测指标差异,导致进口乳制品“安全风险难以发现”、出口乳制品“遭受贸易技术壁垒”事件频发。为维护我国进出口乳制品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保障乳制品质量安全,亟需明确国内外乳制品法规与标准在检测指标方面的差异,提升检测方法的针对性和准确度。本文对我国乳制品的标准现状、我国与主要贸易国在乳制品质量与安全方面主要检测指标的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中外乳制品法规、检测指标和限量值的不同,并对我国乳制品法规、检测指标及限量值等标准的改进给出了建议,以期为我国全面科学地优化进出口乳及乳制品法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不断出现奶制品的安全问题,而原料奶作为乳业加工的源头,对奶产品的质量安全影响巨大。本文综述了原料奶的质量安全控制及相关检测的研究进展,并探讨了饲养、挤奶、运输过程中的相关事宜,为提高我国奶与奶制品的质量安全及促进乳制品工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乳品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易被有害微生物污染,进而影响消费者身体健康。不同乳品由于自身属性、加工条件和所处环境的不同,被微生物污染的状况也不一样。预测微生物学可以根据微生物在乳品储藏、运输和加工技术条件下的生长存活情况,通过建立模型,判断其动态变化趋势,从而帮助科研人员和生产者有效评估和控制乳品安全,也为加工工艺改进提供信息。本文介绍了预测微生物学模型的分类及乳品安全方面常用的预测微生物学模型和数据测定方法,阐述了预测微生物学在控制乳品微生物风险中的应用,并针对预测微生物学在乳品安全领域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展望了其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保障乳品安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乳品包装材料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乳品消费量的增加,乳品包装在保持乳品质量、安全和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乳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是控制乳品安全的重要环节,直接影响乳品的安全和品质。本文综述了乳品包装材料安全性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计算机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方面的应用也日趋迫切。本文主要对乳制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奶源品质管理及乳制品生产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于乳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可以发挥其优点,实现从研究开发、原料获取、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监督管理到信息服务等各个环节的高效管理,将计算机信息技术与乳制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相结合,能够在源头上遏制问题产品的扩散,确保乳制品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6.
乳品中由有害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受到广泛关注,其成为当前大健康背景下的研究热点。鉴于此,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从乳品安全的角度出发,综述了目前乳品中有害微生物检测技术和安全控制技术的研究进展,并进行了分析讨论。其中检测技术着重介绍了PCR技术、ELISA与磁珠分离技术、LAMP技术等,安全控制手段主要涉及超高压处理技术、超高压均质化技术、脉冲电场技术、微滤技术和栅栏技术等,旨在为乳品安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围绕我国消费乳制品,包括国产和进口乳制品近年来出现的质量安全事故,在分析其产生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提高我国消费乳制品的质量安全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我国近几年乳制品的食品安全形势,及时发现乳制品中的问题和安全隐患。方法汇总2016—2019年前三季度乳制品的国家安全监督抽检结果,对其整体和不合格项目等信息进行分析。结果2016年1月—2019年9月,共抽检乳制品4.28万批次,其中检出不合格样品142批次,总体合格率为99.67%。按照抽检区域进行分类,其中西北地区的总体合格率最低,为98.75%。按照食品细类进行分类,灭菌乳、发酵乳和调制乳抽检样品数量占全部乳制品数量的75.84%,合格率相对较高,分别为99.93%、99.47%和99.89%。不合格原因主要包括微生物(大肠菌群、酵母菌和霉菌)、质量指标(酸值和蛋白质)和食品添加剂的超标。结论乳制品中的问题以微生物污染为主,质量指标不达标和食品添加剂过量问题也是乳制品中主要的食品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9.
乳制品的营养与安全一直广受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各种色谱及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乳制品分析中得到广泛应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在乳制品的营养与安全分析中独具特色,成为不可或缺的分析技术。本文围绕毛细管电泳技术分析乳及乳制品中乳糖和半乳糖、胆碱、5’-单磷酸核苷酸、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山梨酸和苯甲酸等小分子化合物的方法,结合本实验室利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参加能力验证等方面的工作,从营养成分、限量物质、残留分析、禁用物质、复原乳识别和能力验证这6个方面,对近10年来毛细管电泳技术在乳制品营养与安全分析中有代表性的应用研究及其进展进行总结,并对其在乳制品中小分子化学物质分析中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Dairy products are nutritious and are increasingly consumed as an important dietary component in China. Exploring the factors that affect the nutritional quality of dairy products and ensuring their safety have become the main focus of dairy research. The composition of metabolites in dairy products is large and complex. The levels and types of metabolites vary according to various factors in the process from factory to human dining table. Therefore, metabolites might be used to assess the nutritional value, traceability and authenticity, and physiological function of dairy products. This review's main goal is to introduce the most recent developments and applications of metabolomics as an efficient tool for comprehensively characterising the composition and dynamic changes of metabolites in the area of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research in the process of getting dairy products from factory to human. The examples are taken from the most relevant metabolomics work published from 2018 to 2022, focusing on potential marker metabolites and metabolic mechanisms related to dairy product quality, authenticity/traceability and dairy intake monitoring.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metabolomics in the field of dairy science was also discussed. This information will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application of metabolomics technology to Chinese dairy products to develop their quality, safety and nutritional valu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