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利用MATLAB对三维轴对称基桩的振动特性进行了研究,并与相应的理论结果进行了对比。对桩侧土抗剪刚度的分布对桩振动频率的影响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桩侧土抗剪刚度系数的分布对桩振动固有频率的影响较小,因此由桩振动的固有频率反算桩侧土的总抗剪刚度更具优越性;给出了由第一、二阶固有频率反算求出土体对桩底的抗压刚度和土体对桩侧的剪切刚度的迭代计算方法,用以计算桩的承载力。算例表明,采用该方法计算得出的桩承载力与其他方法计算结果相近。  相似文献   

2.
针对现行单桩沉降计算方法没有考虑桩端应力扩散效应的问题,基于虚土桩模型,提出一种考虑桩端应力扩散效应时层状地基中的单桩沉降计算方法.在土层处于弹性状态下,桩侧土采用双折线模型,桩端土采用虚土桩模型并考虑应力扩散效应,利用荷载传递法,推导出层状地基中考虑桩端应力扩散效应时的单桩沉降计算公式.进一步讨论了该方法中弹性极限位移、弹性抗剪切刚度系数、桩端土厚度和应力扩散角等参数对单桩沉降的影响.结合工程实测数据,对比了该方法计算的荷载-沉降曲线、由规范方法得到的荷载-沉降曲线和实测曲线,结果表明:考虑桩端应力扩散效应时单桩沉降计算方法计算得到的桩顶沉降值与实测值较为吻合,实际工程应用优于规范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某带多层地下室的预应力板柱-抗震墙工程的结构设计.通过相关规范条文解读了该结构的特点,采用PKPM建立了两种等代框架法模型和采用ETABS建立了平板结构模型.从自振周期、位移、底部内力、刚度等多方面对将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研究表明本结构采用等代框架法与采用平板结构模型的计算结果比较接近.并用另一种等代框架模型得到了预应力平板的内力.由于本结构有多层地下室结构而上部层数较少,结构存在整体抗浮问题,通过考虑两种结构底板的荷载工况计算得到柱底的控制压力及拉力,作为桩基础的计算的内力.  相似文献   

4.
分析某地下车库在暴雨后不均匀上浮的原因,提出相应的处理程序和措施。通过对地下室受损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对上浮最大部位柱对应的桩钻芯取样,详细了解桩身的受损情况;对地下室抗浮进行复核,找到上浮原因;针对地下室不同程度的受损情况,提出了相应的加固修复措施, 包括对地下室顶板覆土压重,受损板柱进行加固处理,对抗拔桩高压注浆处理,以及对上浮严重的底板区格增设预应力锚杆。  相似文献   

5.
银川市某单建式人防地下室工程,埋深较深,处于砂类土地基高水位环境,结构自重不足以克服地下水产生的上浮力.经过方案比选和经济分析,最后采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作为抗拔桩解决了抗浮问题.通过工程实录,着重介绍了抗拔桩的受力机理、设计及承载力计算.抗拔桩的计算方法采用了文献[1]推荐的经验公式,即以试桩实测资料为基础建立桩的抗拔阻力与抗压阻力之间的关系,引入一个经验折减系数,即抗拔系数λ值.以桩的抗压侧阻力乘以λ值后,用作抗拔侧阻力来估算抗拔承载力.采用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水下浇筑混凝土施工工艺.用动测法检测桩的完整性和抗压承载力.工程建成后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多年,经现场观察未发现上移现象,证明桩是稳定可靠的,达到了设计要求,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6.
湖北某广场地下室上浮引起一罕见工程质量事故——地下室底板最大上浮量280 mm,地下室结构的柱、梁、底板与顶板均严重开裂。通过检测及有限元模拟分析指出地下室覆土没有完成、地下水上升导致地下室抗浮不足是引起该工程事故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的破环程度研究采用相应的加固处理方法,实施效果良好。它为处理类似抗浮不足引起的工程事故提供了较好的解决办法与全新的处理思路,具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地下建筑抗浮锚杆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浮锚杆是一种竖向锚固技术,主要用于抵抗由于地下水位较高而导致地下室底板承受的地下水浮力,以解决地下工程的抗浮问题。工程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造价低、工期短、施工便捷等优点,应用抗浮锚杆解决大型地下工程抗浮问题是比较经济、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控制差异沉降的复合桩基设计方法及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以变形为控制条件的复合桩基设计理论是桩筏基础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而人为合理的调整地基土刚度和桩基支承刚度的方法是控制复合桩基差异沉降的有效手段之一。在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共同作用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方法对竖向荷载作用下复合桩基的沉降进行了计算分析,讨论了设置变刚度垫层、改变桩长、桩径、桩距及布桩方式对基础差异沉降和内力的影响,对实际工程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桩在上拔荷载作用下的工程性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国内外对桩的抗压性能研究比较多,而桩的抗拔性能的相关报道和研究文献相对较少.目前工程中的抗拔措施主要有压重法、抗浮锚杆、降水抗浮、抗拔桩抗浮等,而抗拔桩抗拔承载力较高,应用比较广泛.目前主要的抗拔桩有等截面抗拔桩、斜桩、扩底桩等,支盘桩作为一种抗拔性能良好的新桩型,目前也有一些研究和应用报道,但对其研究总的来讲还处在起步阶段.根据现有文献的查阅分析,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对不同桩型的抗拔性能的研究情况,分析了不同桩型的抗拔机理和抗拔承载力的计算公式,最后得出了一些结论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由于目前框架-BRB结构设计方法是基于结构层间位移全部由楼层剪切型变形造成,忽视了结构弯曲型变形的影响.为了准确计算防屈曲支撑提供的层间抗侧刚度,在现有层间剪切模型分析方法基础上,讨论结构弯曲型变形对框架-BRB结构影响规律.提出考虑结构弯曲变形下的层间抗侧刚度计算公式,并通过有限元方法验证.提出了抗侧刚度变化系数,考虑结构在弯曲型变形下BRB的相关设计参数的计算,抗侧刚度变化系数可应用在等效线性化设计方法中.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预应力混凝土异型桩,即预应力混凝土竹节桩。分别从外形、接桩方式、桩顶与承台的连接方式阐述了竹节桩与管桩的主要差异;并通过杭州地区抗拔工程中竹节桩与管桩的抗拔试验,对它们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进行了对比研究。试验表明:竹节桩总体抗拔性能优于管桩,其竖向抗拔极限承载力相比管桩平均提高了约52%;且在相同荷载作用下,上拔位移不大于管桩;竹节桩在该区域抗拔工程中的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通过以金融办公和商业服务为主的超高层建筑,探讨其暖通空调系统设计与常规建筑的不同.塔楼办公区采用变风量空调系统,空调水系统采用四管制、竖向分区;裙楼商业采用定风量系统,办公区域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空调水系统为四管制.介绍了超高层建筑暖通空调系统的冷热源、空调系统、通风及防排烟系统以及节能环保等,旨在为类似超高层建筑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某双塔连体大厦地下1层,地上18层,12层~16层相连,平面为弧形,笔者介绍了其结构的整体构思、基础与上部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4.
保泰城第一期工程是C、D两栋建筑造型新颖、建筑功能齐全(集人防、商场、办公、金融、保险、食宿于一体)的高层建筑.C栋地上28层,框一支剪力墙结构,D栋地上23层,纯剪力墙结构.裙房3层,框架结构.地下为一层箱式桩筏基础,兼做平战两用人防地下室.本文着重介绍其结构设计特点,供有关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某高层大厦地下室基础结构、场地地质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在软弱地基中基桩出现偏位、倾斜事故的原因,着重论述了对事故原因采取的措施、对事故的处理及安全验算,提出在软弱地基中进行基桩施工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基于液压高频振动锤施工成形的大直径现浇薄壁灌注桩技术在某深厚软土基坑支护中的成功应用,分析比较了不同直径灌注桩排桩支护的经济与技术指标,提出了环形截面配筋计算方法和环形截面支撑桩与地下室楼(底)板结合处的构造处理方法,论证该桩型在沿海软土地基基坑支护工程中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以某工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预埋钢筋应力计进行抗拔试验为例,分析了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抗拔作用下的受荷机理及轴力计算方法,提出一些设计施工方面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基坑底部土体裙边加固对基坑变形和内力的影响,分别对未进行坑底加固和采用坑底裙边加固2种工况进行模型试验。在填土过程中预先浇筑加固土体,实现坑底土体加固。在基坑开挖过程中对地表沉降、冠梁侧向位移、桩身弯矩以及桩后土压力进行监测。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模型试验进行拓展,将基坑变形的计算结果进行极差分析。研究表明,对坑底土体采用裙边加固,可以有效地减小支护结构的侧向位移;坑顶地表沉降虽有减小,但效果不明显;桩身弯矩略小于未进行坑底加固的工况;土体开挖,桩随着坑底下某一点发生转动,造成桩上半部分土压力减小,桩底处土压力增大;裙边加固尺寸中深度相较于宽度对基坑的变形影响更大;土体加固深度与宽度超过一定范围,控制基坑变形的效果有所提高但不明显,加固深度宜取0.3~0.4倍的开挖深度,宽度宜取0.35~0.45倍的开挖深度。  相似文献   

19.
论述了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简化模型及内力计算方法.运用ANSY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平面应变模型,对双排桩支护结构进行分析与研究.讨论了前后排桩排距、桩身刚度等因素对围护结构侧向位移及桩身内力的影响,得出了可供实际工程参考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地下室和通风井以及通风井开口面积对被动式建筑室内空气龄和热环境的影响。我们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PHOENICS对上述情况进行模拟研究。模拟结果表明:设置地下室和通风井将有利于室内空气品质的提升和热环境的改善;建筑单独设置通风井对空气龄的影响较大,对热环境的影响较小;当通风井开口面积与横截面积之比分别为2/3、1/2、1/3时,取通风井开口面积与横截面积之比为1/2,则一楼空气龄和室内热环境为最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