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种无机巢形金属团簇的非线性吸收及光限幅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 5 32nm ,8ns激光脉冲系统研究了两种巢形金属团簇非线性吸收和光限幅特性。Z 扫描和光限幅的实验结果表明 ,团簇的非线性吸收和光限幅特性强烈依赖于重金属原子。根据有效激发态吸收理论分析了光限幅机理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新型富勒烯叠氮乙酰氨衍生物(N-acetamide1,2-dihydro-1,2-aza-fulerene[60])的激发态光物理性质与激发态吸收光限幅效应.结果表明,同富勒烯相比,富勒烯叠氮乙酰氨衍生物在红光波段范围内光限幅效果比较好.  相似文献   

3.
利用ns脉冲激光,研究了CS2在420-470nm波长范围内的非线性吸收和光限幅特性。实验结果表明,CS2对420-450nm波长的脉冲激光具有大的非线性吸收和优良的光限幅性能,随着波长的增加,其非线性吸收和光限幅性能逐渐减小;CS2良好的宽带光限幅性能源于其大的非线性吸收,其非线性吸收机制为双光子吸收(TPA)以及由TPA诱导的激发态吸收(ESA)。  相似文献   

4.
新型金属团簇化合物光限幅特性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杨昆  曲士良  张驰 《激光技术》2000,24(4):193-195
研究了平面开式五核金属团簇化合物[WOS4Cu4I2(py)6]对532nm激光的光限幅特性,并与同等条件下的富勒烯比较,其光限幅特性优于富勒烯。利用Z-scan技术研究表明,该团簇化合物光限幅的主要非线性光学机制为激发态吸收。  相似文献   

5.
一种金属有机配合物的光限幅性质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合成了一种金属有机配合物二(四甲基铵)双(1,3-二硫杂环戊烯-2-硫酮-4,5-二硫基)-铜(MeCu),配制了其浓度为2×10-3 mol/L的丙酮溶液,采用开孔Z扫描方法,分别测试了该样品溶液在波长为1064 nm,脉宽为40 ps和波长1053 nm,脉宽15 ns条件下的非线件光学特性.结果表明,该材料在皮秒光强下表现出双光子吸收,吸收系数为4×10-13 m/W,而在纳秒光强下,该材料具有很强的反饱和吸收特性,吸收系数为7.07×10-11 m/W.进一步研究了该材料在不同光强下的非线性吸收性质,发现其在纳秒光强下有很强的光限幅特性,测试了其在15 ns的光限幅特性,结果表明,该材料在光限幅应用上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功率、超快和可调谐激光技术的发展,多光子吸收技术成为研究材料的光物理特性的一种重要手段。由于在低的激光功率作用下,多光子吸收相对单光子吸收效率很低,人们很难通过直接方法来测量其双光子吸收截面。双光子吸收荧光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测量双光子吸收截面的方法,人们研究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双光子吸收荧光与入射激光功率的平方成正比,同时人们也发现在很高的激光脉冲作用下,荧光强度与入射激光脉冲功率偏离这一关系。  相似文献   

7.
报道了四溴代萘酞菁铜的反饱和吸收和光限幅特性.通过对比研究,分析了金属原子和溴原子的引入对激发态光物理特性的影响.溴取代萘酞菁铜的光限幅性能优于萘酞菁铜和富勒烯.  相似文献   

8.
李健淋  闫理贺  司金海  侯洵 《红外与激光工程》2019,48(11):1103002-1103002(5)
作为一类新型二维纳米材料,金属碳/氮化物纳米片(MXene)具有高的比表面积和电导率,以及组分、层数与厚度灵活可控的优点,在储能、催化、传感和光学等领域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研究了一种MXene材料碳化钛(Ti3C2TX)纳米片分散液的非线性光学效应及其响应机制。发现Ti3C2TX纳米片分散液在532、1 064 nm纳秒脉冲激光作用下表现出优异的光限幅性能,其限幅阈值分别为0.14 J/cm2和0.12 J/cm2;通过测量非线性散射光强度随入射光功率密度的依赖关系,发现该材料光限幅响应机制主要起源于非线性光学散射效应。与传统的光限幅材料C60比较,该材料具有光限幅阈值低、响应波长范围宽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应用时间分辨技术研究了富勒烯溶液的激发态吸收瞬态功率光限幅特性,在实验条件下,其功率光限幅的开关速度约为5 ns.  相似文献   

10.
王江洪  沈玉全  余从煊  宋瑛林 《中国激光》1998,25(12):1091-1094
采用调QNdYAG脉冲激光照射PDABS-1/CCl3,HDABS-1/CCl3溶液,研究了此类衍生物对皮秒、纳秒脉冲的光限幅效应,证实了该光限幅效应是单光子吸收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3-羟基黄酮(3-HF)是一类具有激发态质子转移(ESPT)效应的有机分子,通过双光子诱导荧光研究了3-HF的ESPT的过程,并利用开孔Z-扫描的方法,在波长为532nm的皮秒脉冲激光激发下测量3-HF在环己烷溶液中的ESPT的双光子吸收系数。实验测得了在不同光强条件下的双光子吸收系数,结果表明,3-HF的双光子吸收系数随入射光强的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在皮秒脉冲光的作用下,大量的3-HF分子被激发到激发态,而不能迅速返回,造成基态的粒子数不断减小,因此当光强增强时,双光子吸收系数减小。  相似文献   

12.
金属团簇化合物的结构及光限幅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单回顾了非线性光学材料研究的发展历程。详细地介绍了金属团簇化合物的基本结构、非线性光学特性及光限幅特性。  相似文献   

13.
应用倍频Nd:YAG脉冲激光,在波长为532nm,脉冲宽庶23ps的条件下,研究了面式和径式-「双(1,2-二本基膦基)-2」(三羰基)(η^2-C60)铬(fac-and mer-「bis(1,2-diphenylphosphino)ethane」(tricarbonyl)η^2-fullerene-C60)chromium)的光限幅特性。并应用单重态激发态吸收理论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4.
任何一种通信网络主要由传输和交换两大技术构成。大容量的传输当然需要与之相称的高速交换系统。目前较高级网络的传输速率大约在每秒10Gbit/s,这个速率将使目前的电子处理单元和存储单元窒息。因此,使用光子信息处理技术代替电子信号处理的新型光子交换技术,将逐步取代目前的电子交换系统。如果信息从传输到交换都在光域上完成,那么就实现了全光的光波网络。光波网络主要由波长复用器(Multiplexer)、光放大器(optical Amplifier)、光交换机(optical switches)、光信号再生器(optical signal regeneration)和波长解复用器(de-multiplexer)组成。下面介绍几种新型光交换机。一、自由空间光交换机目前商用的自由空间光交换系统有很多不同的构成形式,其中最通用的是电光和光机械两种。基于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的光交换机在集成规模、交换吞吐量、交换速度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而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微电子机械光开关是机械开关的原理,但又能像波导开关那样,集成在单片硅基底上,因此兼有机械光开关和波导光开关的优点,同时克服了它们所固有的缺点。在光网络中使用MEM...  相似文献   

15.
孙懋琮 《中国激光》1984,11(10):630-631
在非线性光学中,双光子吸收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目前,关于这一课题的实验与理论研究,已被广泛用于光谱技术、基本参数测量和光学多稳态的探讨等方面。有些书籍或文章在论及双光子吸收时说:对于那些电偶极禁戒跃迁的能级能够发生双光子吸收。那么由此能否说双光子吸收具有四极跃迁的形式呢?对单光子吸收是“允许”的能级能否发生双光子吸收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讨论了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运用新的理论和Green函数方法给出了蛋白质的稳定孤子的本征能量值,与实验值很好吻合。进一步考虑孤子的无规热调制现象给出了由该孤子引起的红外吸收系数和低温下红移线的吸收强度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也与实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双光子吸收与喇曼放大对基本光孤子传输的影响。给出了描述它们展宽、压缩、衰减和放大的近似表达式。结果表明,喇曼放大可以抵消双光子吸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非线性光学材料以其特殊性质日益受到关注,并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领域.光限幅材料是一类在光强较弱时表现为线性吸收,而在光强较强时表现为吸收率增强的非线性吸收的材料.强光引起透射率减少可达到把入射光强和能量限制在一定范围,起到保护作用.其光限幅机制有很多,如反饱和吸收、双光子吸收、非线性散射、光折变及热效应等等.其中反饱和吸收属于非线性吸收,其吸收系数对于不同人射光强不是一常数,而是随着光强增加而增加,主要是由于激发态的吸收截面大于基态吸收截面而引起的,由此机制引起的光限福特性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规…  相似文献   

19.
实验研究了基于电吸收调制器(EAM)的限幅和降噪特性。结果表明,在适当的偏置电压下,EAM有很好的限幅特性;EAM也有一定的降低自发辐射噪声(ASE)的作用。因此,EAM适合作为在线光开关,也可在光纤通信系统中作为限幅器使用。  相似文献   

20.
活性炭及炭载铂纳米粒子光限幅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光限幅实验,研究了纯活性炭纳米粒子和炭载铂纳米粒子水溶液的非线性吸收特性,发现活性炭纳米粒子具有反饱和吸收到饱和吸收的特性,Pt纳米粒子对炭载铂纳米粒子体系具有表面等离子局域增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