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加强医师队伍建设,提高医师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保障医师的合法权益,保护人民健康,1998年6月26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我国实行医师资格考试制度。自1999年首次考试开始,中医医师资格考试已实施了4年。实践证明,考试是成功的,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对纯洁中医师队伍,保证医疗质量发挥了巨大作用。几年来,笔者在中医医师资格考试管理工作中,通过对中医医师资格考试与高等中医药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认为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中医人才的培养应以中医执业资格要求…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对外语人才需求的多元化,外语专业从单科的“经院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同时,为了促进中医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纷纷开办英语专业,以培养既掌握中医药学基本理论知识,又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运用能力的中医药文化对外传播和交流人才.各个高校均充分利用了自身的资源优势,使英语专业融合英语和医药2个学科的特长.这些英语专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成绩,培养了一定数量的英语和医学交叉学科复合型英语人才.但是,在迅速发展的同时,英语专业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国家对中医药的重视,中医药事业呈现迅速发展的趋势,中医药高等教育在迎来极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重大挑战。随着近年来中医院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却未得到有效保障,致使乏人问题虽得到一定程度解决,乏术问题却日益严重,这也成为中医生存危机的根源或症结。如何加强和改进中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思想,进而影响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服务于大学生的终身发展,探索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符合学生自身需要的新方法,是中医院校专业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论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江滨  李剑  袁冬生 《中医教育》2004,23(2):61-63
培养目标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问题和出发点,它决定了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规格和方案,反映了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本文从研究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的特征入手,提出高等中医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特征: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和社会性.  相似文献   

5.
《中医正骨》2006,18(4):4-4
由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骨伤教育研究会会长、高等中医院校骨伤专业研究生系列教材总编委员会总编宋一同教授和福建中医学院副院长王和鸣教授任总主编的研究生教材,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套大型中医骨伤科研究生教材。这套教材由全国20所高等中医院校上百住专家、学者和教授共同参与编写,其内容之丰富、工程之浩大都是绝无仅有的。她可充分满足和适应新世纪中医骨伤专业研究生教学、临床、科研的需要;也可作为临床工作者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6.
贾延利 《光明中医》2009,24(2):364-365
1取消外语的必要性 大家知道,要想学好中医,重要的是要学习和研究中医古籍,因为古人防病治病的经验全部保存在中医古籍中.  相似文献   

7.
1955年,世界教师专业组织会议召开,率先对教师专业问题进行了研讨,推动教师专业组织的形成和发展。1966年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召开"教师地位之政府特别会议",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说明:应当把教师职业作为专门职业来看待,教师的地位和社会角色被重新“发现”和“定位”。  相似文献   

8.
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等中医药院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对高等中医药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必须具有必要的西医学基础知识及临床诊疗技能;具有一定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不是单纯的培养中医治疗人才,而是培养为中医药行业服务的各类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应是多样化、多元化.对人才培养应重视以人为本的思想,招生应采取按类招生模式,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个性;减轻学生负担,给其更多的自由空间、更多的课程选择机会;坚持主辅修,为学生开拓发展的空间.人才培养应强调动手能力、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学习,应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师的授课要多样化;应重视临床实践能力.  相似文献   

9.
郝玉芳  王伟  牛慧君  岳树锦 《中医教育》2012,31(3):73-75,80
中医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我国的医疗保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专业起步晚,受有限的师资队伍和基础条件的双重制约,中医特色的护理学科建设与生存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使得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学科建设欲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学科的特色建设,坚持走特色办学之路.  相似文献   

10.
高等中医院校传统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注重发挥中医特色和优势已经成为共识,高等中医院校也积极采取措施以适应这个趋势。其中,部分院校开始着手传统型人才的培养,即恢复师承教育,开办试点班。试点班以中医课程为主,培养方向是中医特色临床。在师承教育试点班里,初步把传统型人才和中西医结合人才的培养相对分开。培养传统型人才是一个积极而有效的探索,对推进院校教育结构调整,完善教育体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医药院校护理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重点了解学生需要具备的中医护理知识和能力以及在护理科研、心理护理、社区护理等方面需要拓展的知识和能力.方法调查了全国19所开设护理本科教育的高等中医药院校,调查对象是护理学院专职教师、医院临床带教老师和毕业生.结果在45项护理知识和能力中,有36项是被调查者认为护理本科学生毕业时必须达到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有8项知识和能力是需要进一步拓展的知识和能力.结论临床护理能力是对毕业生的基本能力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要突出中医护理特色;培养学生护理科研能力、社区护理能力和心理护理的知识和能力;进一步拓展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加强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识别和防范医疗事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2.
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护理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勤  马小琴 《中医教育》2006,25(6):64-66
护理硕士研究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教育的新生力量,对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正处于探索阶段,根据高等中医院校护理教育的特点,对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类型、培养目标、专业设置、课程设置、临床实践与论文撰写等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及探讨。  相似文献   

13.
成人高等教育中西医结合专业人才培养是对受过中等职业(学制为2~3年)教育的、进行的培养特殊群体。培养人才目标为“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中医内科学教学法的研究,关系这一特定人才培养的方向。目前新的教学法有案例教学,PBL教学,导入教学,多媒体教学,类比教学等。在成人高等教育中以什么样的教学法为佳,值得思考和重视。其中,“病案导入—双主法(以教师为主教、以学生为主体)的理论教学—病案强化理论”是较适宜的教学法。  相似文献   

14.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建设与改革,面临教学内容的合理选择、教学大纲的编制及教材的编写等任务。从以下三方面对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相关建议:凸显高等中医药院校非医专业临床医学概论课程之综合与融合特色;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实际需求,应编写合适的教材大纲及配套教材;撷取中医学临床课程之精华,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相似文献   

15.
申光  张大伟  吴巍 《中医教育》2005,24(5):44-46
英语(医学英语方向)专业主干课程的确立涉及到3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高等教育的新理念;二是英语教育的课程目标体系;三是英语(医学英语方向)专业的定位.依此,以"强英语、懂专业、宽口径"作为办学特色,设立了主干课程.  相似文献   

16.
根据中医、西医的学科特点及临床诊疗工作的实际,围绕培养实用型中等中医专业人才,促进中医西医优势互补,提高临床疗效这一中心,本文从端正中医专业思想、树立中西医结合意识、创新中医诊疗手段、培养病证结合的诊疗技能4个方面对中等中医类专业中西医结合教学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7.
申堃  王嵩  李献平 《中医教育》2007,26(3):76-78
对全国26所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办学机构基本办学情况的调查,反映出当前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的总体办学条件和发展规模,探讨了中医药成人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所面对的主要问题如办学机构的管理人员相对不足,专业设置不丰富,非学历教育发展不均衡等,提出了适当减少脱产办学,灵活增加专业,发展非学历教育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中医药高等院校专业建设应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社会的需求而不断拓宽、延伸其专业领域,本文从中医药高校的专业延伸的必要性、建设原则以及专业延伸的思路等三个方面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工作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19.
李倩  王卫 《天津中医药》2014,31(4):247-250
经络理论在不同医学中有各自的特点,根据文献资料分析,经络现象的发现、理论形成、循行走向等多方面的比较,泰医与中医经络很相似,而实际上它们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