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分析常规IVF后固定时间原核评估中零原核(0PN)来源胚胎的发育潜能及其染色体整倍体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本中心行常规IVF治疗的20对不孕不育夫妇的临床资料。共纳入183枚卵母细胞,剔除14枚0PN卵母细胞(处于未受精状态)后,根据原核评估以及细胞分裂情况分为两组:2个原核(2PN)来源胚胎为2PN胚胎组(n=116),0PN来源胚胎为0PN胚胎组(n=53),比较两组患者的胚胎发育情况;同时,为了分析0PN来源胚胎的染色体是否正常,选取0PN来源囊胚为0PN囊胚组(n=42),选取同一时期的植入前遗传学检测-单基因病(PGT-M)周期中2PN来源囊胚为2PN囊胚组(n=251),比较两组患者的染色体整倍体率。结果 0PN胚胎组Day 2(D2)卵裂球数[(5.74±1.40)个vs.(4.32±1.01)个]、D3卵裂球数[(10.15±2.29)个vs.(7.95±1.97)个]、囊胚形成率(86.8%vs. 60.3%)、可利用囊胚率(91.3%vs. 66.0%)均显著高于2PN胚胎组(P<0.05);0PN胚胎组的优质囊胚率(47...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补救ICSI对首次IVF周期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于本中心行首次IVF治疗的5 029个取卵周期,IVF受精4~6h后根据第二极体的排出情况判断受精与否,对半数以上卵母细胞未受精的患者实施补救ICSI,其余患者继续行常规IVF,比较补救ICSI组(n=413)及常规IVF组(n=4 616)患者的基本情况及临床结局,并计算早期补救ICSI对首次IVF周期临床结局的贡献值。结果早期补救ICSI组原发性不孕患者的比例及不育年限显著高于常规IVF组,输卵管及盆腔因素患者的比例显著低于常规IVF组,基础FSH显著低于常规IVF组,窦卵泡数显著高于常规IVF组(P均0.01);补救ICSI组获得了较多的卵母细胞数[(9.65±5.20)vs.(8.89±5.48)个]及成熟卵数[(8.36±4.56)vs.(7.88±5.01)个](P0.01),但受精数[(6.22±3.70)个]与优质胚胎数[(2.94±2.76)个]均显著低于常规IVF组[分别为(7.05±4.74)个、(3.40±3.03)个](P0.05),同时多原核(≥3PN)胚胎率(5.85%)也显著低于常规IVF组(8.26%)(P0.01);两组患者的种植率、临床妊娠率及流产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期补救ICSI对首次IVF周期双原核(2PN)受精率的贡献值为4.25%,对优质胚胎率的贡献值为3.67%,对临床妊娠率的净贡献值为2.72%,总贡献值为3.49%。结论早期补救ICSI取得了和常规IVF相似的临床结局,有效提高了首次IVF周期的临床妊娠率,是针对IVF周期受精完全失败或低受精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3.
目的回顾性分析高龄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ICSI或IVF受精后的临床结局,探讨ICSI在这类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2018年期间在重庆妇幼保健院因非男性因素不孕接受微刺激促排卵方案治疗的高龄女性患者(≥38岁)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方式分为ICSI组(n=189,共334个周期)和IVF组(n=189,共325个周期)。比较两组之间周期取消率、2PN受精率、优胚率、流产率及活产率的差异。结果两组之间患者年龄和获卵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CSI组MⅡ卵率(85.92%vs. 92.27%)显著低于IVF组,2PN受精率(77.87%vs. 71.77%)和卵裂率(98.53%vs. 96.27%)显著高于IVF组(P均<0.05);两组之间的周期取消率、优胚率、胚胎冷冻率、流产率及活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ICSI不能改善高龄非男性因素不孕患者胚胎质量和临床结局,此类患者首次助孕应选择IVF授精方式,而前次无2PN胚胎取消周期史的患者ICSI虽不能规避再次取消周期的风险但可有效改善其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和卵胞浆内单精子注射(ICSI)两种受精方式对高龄不育患者(年龄≥35岁)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在本院生殖中心接受IVF/ICSI-ET助孕治疗的1 917例高龄不育患者(年龄≥35岁),根据受精方式不同分为IVF组(n=1 681)和ICSI组(n=236),回顾性分析两组的各项胚胎指标及临床妊娠率,探讨不同受精方式对高龄不育患者胚胎质量及临床结局的影响。结果IVF组2PN卵裂率(98.78%)、异常受精率(9.83%)显著高于ICSI组(分别为88.62%和2.18%);IVF组胚胎种植率(20.74%)、胚胎冷冻率(48.12%)和取消移植率(23.44%)显著高于ICSI组(分别为12.67%、38.23%、17.80%),临床妊娠率(33.57%)、多胎率(19.21%)和男婴出生率(56.70%)亦显著高于ICSI组(分别为20.62%、10.00%、45.45%),而胚胎停育率(14.59%)、出生缺陷率(0.39%)及女婴出生率(43.30%)则显著低于ICSI组(分别为22.81%、4.55%和54.55%)(P均0.05);两组的优质胚胎率(47.53%vs.46.57%)和可移植胚胎率(56.47%vs.54.70%)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年龄≥35岁的高龄不育患者,选择IVF作为助孕方式可能更有益于胚胎发育,进而获得较好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常规体外受精(IVF)后的未见原核(0PN)受精卵发生的影响因素及对其发育潜能影响。方法 对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保定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科1 597个常规IVF周期及596个冻融胚胎移植(FET)周期进行回顾分析。将常规IVF-ET周期分为A1组(无0PN来源胚胎,n=731)、A2组(0<0PN来源胚胎率≤20%,n=495)和A3组(0PN来源胚胎率>20%,n=371)三组,比较三组的患者基本情况、新鲜周期临床治疗情况和实验室指标。依据行囊胚培养的D3卵裂胚来源不同分为B1组(0PN来源,n=2 409)和B2组(2PN来源,n=6 602)两组,比较两组囊胚形成率、可利用囊胚形成率。依据囊胚来源将囊胚FET周期分为C1组(0PN来源冻融囊胚,n=85)和C2组(2PN来源冻融囊胚,n=511),比较两组的妊娠率、着床率、流产率、活产率、胎儿畸形率等指标。结果 (1)与A1组比较,A2、A3组的年龄更小、基础FSH水平更低、抗苗勒管激素(AMH)水平更高(P<0.05),而组间不孕年限、体质量指数(BMI)无显著差异(P>0.0...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授精方式对不同原核数目及D3评级胚胎体外发育形成囊胚能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17年2月期间深圳中山泌尿外科医院生殖医学中心3 610个新鲜取卵周期的囊胚培养结局。根据授精方式将行囊胚培养的胚胎分为IVF组和ICSI组,每组再根据原核数目(0PN、1PN和2PN)以及受精后第3天(D3)卵裂期胚胎评级(优质和非优质,分别简称为H及L)将胚胎分为6个亚组,即2PN-H、2PN-L、1PN-H、1PN-L、0PN-H以及0PN-L亚组,比较分析各组的囊胚形成率(BR)、优质囊胚形成率(HBR)、可利用囊胚形成率(ABR)、D5BR、D5 HBR、D5ABR等指标。结果 ICSI组的总BR、HBR以及ABR与IVF组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ICSI-1PN-H亚组、ICSI-1PN-L亚组的BR、HBR、ABR以及ICSI-0PN-L亚组的BR、ABR均显著性地低于IVF相应亚组(P0.05),而ICSI-2PN-H亚组、ICSI-2PNL亚组以及ICSI-0PN-H亚组的BR、HBR以及ABR与IVF相应亚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除ICSI-2PN-L亚组的ABR外)。另外,ICSI组的总D5BR、D5 HBR以及D5ABR均显著低于IVF组(P0.01),但是ICSI-0PN-H亚组的D5BR、D5HBR、D5ABR却显著高于IVF-0PN-H亚组(P0.01)。结论通过ICSI获得的1PN胚胎(无论D3胚胎评级)以及0PN-L胚胎的继续发育能力较低,并且ICSI会降低大部分胚胎的发育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周期中1PN及0PN(2PB)胚胎形成的影响因素和发育潜能,以探寻提高卵母细胞利用率的可行性方法。方法对787个IVF周期和298个ICSI周期患者授精后18~20h观察到的1PN及0PN(2PB)胚胎继续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原核及卵裂情况,序贯培养至D6,观察囊胚形成情况;并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1PN及0PN(2PB)胚胎形成的影响因素。结果 (1)1PN及0PN(2PB)胚胎可卵裂并形成囊胚,但卵裂率(分别为90.16%和88.11%)和囊胚形成率(17.09%和30.03%)均显著低于2PN胚胎(分别为98.40%和45.71%)(P均0.05);(2)1PN胚胎的形成随患者的年龄、体外受精方式及获卵数的不同而不同,而0PN(2PB)胚胎的形成只随患者年龄不同而异(P0.05);(3)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1PN和0PN(2PB)胚胎的形成与患者选择的受精方式、MII卵数、2PN胚胎数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基础内分泌水平及获卵数无关(P0.05)。结论患者的体外受精方式、获得的MII卵数以及受精后的2PN胚胎数可能影响到1PN和0PN(2PB)胚胎的形成;1PN及0PN(2PB)胚胎有一定发育潜能,但较2PN胚胎低;在行辅助生殖技术助孕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以降低1PN和0PN(2PB)胚胎的发生率,提高卵母细胞的临床利用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受精方式及ICSI中不同来源精子对胚胎继续发育能力的影响。方法:分析我中心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2135例患者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形成囊胚的情况,按不同受精方式分为IVF组(n=1 803)和ICSI组(n=332),其中IVF组再分为正常受精(n=1642)与补救受精组(n=161),ICSI组按精子来源不同再分为精液精子组(n=248)、附睾精子组(n=70)及睾丸精子组(n=14)。比较不同受精方式及不同来源精子获得剩余胚胎的囊胚形成率及优质囊胚率。结果:2 135例患者,共6 525枚剩余胚胎,经序贯培养后形成1 884枚囊胚(28.87%),其中优质囊胚974枚(51.70%)。IVF组剩余胚胎继续培养囊胚形成率(30.14%)显著高于ICSI组(21.40%,P<0.05)。IVF组优质囊胚率(52.44%)高于ICSI组(45.54%),但无显著差异(P>0.05)。IVF组中正常受精组囊胚形成率(31.04%)显著高于补救受精组(20.38%,P<0.05),正常受精组优质囊胚率(53.28%)显著高于补救受精组(38.54%,P<0.05)。ICSI组睾丸精子的剩余胚胎继续发育形成囊胚的比例(30.23%)显著性高于附睾精子(18.36%)与精液精子(21.76%,P均<0.05),睾丸精子组优质囊胚率(53.85%)也显著高于附睾精子(42.11%)与精液精子组(45.70%,P均<0.05)。结论:IVF组获得的剩余胚胎发育潜能高于ICSI组,IVF中正常受精组的剩余胚胎发育潜力高于补救受精组,ICSI组中睾丸精子获得剩余胚胎的继续发育潜能较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卵巢低反应(POR)患者中黄体期促排卵优质胚胎形成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8年12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使用黄体期促排卵(LPS)行IVF/ICSI助孕的POR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受精后72 h是否有优质胚胎分为2组:优胚组(优质胚胎≥1枚),无优胚组(优质胚胎=0)。对影响优质胚胎形成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共纳入患者133例,平均年龄(37.80±5.83)岁、不孕年限(4.98±3.60)年、获卵数(3.13±2.60)个、优质胚胎数(1.67±0.87)个。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示,扳机日≥14 mm卵泡数(OR=1.343)、获卵数(OR=1.479)、MⅡ卵数(OR=1.757)、2PN受精数(OR=3.226)、可利用胚胎数(OR=3.553)与优质胚胎形成呈正相关(P均<0.05);基础FSH水平(OR=0.928)、扳机日LH水平(OR=0.855)与优质胚胎形成呈负相关(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PN受精数(aOR=2.504)与优质胚胎形成显著相关(P=0.038)。结论卵巢低反应患者采用LPS方案促排卵,基础FSH、扳机日≥14 mm卵泡数、扳机日LH水平、获卵数、MⅡ卵数、2PN受精数、可利用胚胎数与优质胚胎形成相关,2PN受精数是优质胚胎形成的显著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精液质量的ICSI(卵泡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周期中卵子受精与胚胎发育潜能间的差异.方法 采用回顾性资料分析的方法,比较了中心71例ICSI治疗周期.女方正常者根据精液质量分为严重少弱畸精子组(A组,n=31)与非严重少弱畸精子组(B组,n=24),非严重少弱畸精子组合并女方异常为C组(n=16).从形态学方面评估三组中受精率、(two pronuclear,2PN)率、异常受精率、未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胎率、优质胚胎率、不可用胚胎率等实验室指标间的差异.结果 三组在卵子受精率、2PN率、异常受精率、未受精率、卵裂率、可用胚率、优质胚胎率和不可用胚胎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的受精率(72.29±23.1 2)低于C组(85.49±1 8.5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受精率B组(22.81±22.83)高于C组(14.51±18.5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从形态学上看,ICSI前的精液质量对卵子受精及胚胎发育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明确不同固定器械在胫骨干不同骨折类型固定中的特点,以指导临床应用。方法:68例胫骨干骨折,行加压钢板螺钉、交锁髓内钉、单侧外固定架固定后,作临床疗效分析。结果:加压钢板固定组42例,感染5例,骨不连1例,平均愈合时间3.8个月;交锁髓内钉固定组13例,无感染及骨不连,平均愈合时间5.4个月;单侧外固定架组13例,骨不连1例,踝关节背伸受限3例,平均愈合时间4.5个月。结论:胫骨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适用范围广,但要注意及时进行动力加压。加压钢板及外固定架固定应选择各自的最佳适应证,以达到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9.
20.
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on 48 patients with aneurysms of the thoracic aorta, one of them had a rupture of aneurysm of the noncoronary sinus followed by the formation of a fistula between the aorta and the right atrium. The fistula was ligated by an access through the right atrium with good nearest and long-term resul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