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24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研究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方法 分析24例颈动脉狭窄并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支架治疗及溶栓+支架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颈动脉支架释放成功,术后症状恢复满意.结论 支架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急性颈动脉血栓形成行动脉溶栓+支架治疗是可行的,但有待进一步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为对照,分析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在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CEA)和对照组(CAS),记录2组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记录手术用时、住院时间、治疗费用;随访12个月,记录2组包括死亡在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情况。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围术期手术相关并发症、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改良Rankin评分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但观察组治疗经费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中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良好,术后近期和远期疗效及治疗安全性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相当,但颈动脉内膜剥离术费用成本较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3.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 治疗颈动脉狭窄对其防治有着重要意义。临床上根据患者是否出现脑缺血症状将颈动脉狭窄分为无症状性和症状性两类。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会出现眩晕甚至昏迷等症状, 对机体健康造成巨大威胁。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是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主流手术术式, 其中CEA技术成熟, 疗效确切, 但其需切开颈内动脉并剥脱内膜, 对于老年患者风险较高[1];CAS是新型介入手术术式, 凭借创伤小、愈合快的优势正被广泛应用, 但其操作难度较大, 且围手术期易发生高灌注综合征等多种并发症[2]。目前, CEA与CAS在临床应用中的优劣性难以定论, 仍需大量临床实践对比证实。笔者现回顾性收集本科室近年来采用CEA与CAS治疗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 比较CEA与CAS的手术效果及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认知功能、神经功能的影响, 以期为临床上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治疗提供一些参考借鉴, 具体内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手术时机对颈动脉内膜斑块剥脱术(CEA)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CAS)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CEA治疗的80例症状性CAS的临床资料。即刻手术(2 d内)11例,早期手术(3~14 d)30例,延迟手术(>14 d)39例。结果 42脑卒中,3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从症状发生到CEA的中位时间为14 d(0,164d)。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为6.3%(5/80),发病30 d病死率为5.0%(4/80)。刻手术组脑卒中发生率(27.3%)较早期手术组(3.3%)和延迟手术组(2.6%)明显增高(P<0.05),即刻手术组发病30 d病死率(27.3%)也较早期手术组(3.3%)和延迟手术组(0%)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与即刻手术相比,延迟手术围手术期脑卒中发生率和发病30 d病死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对于症状性CAS,尽量免过早进行CEA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分析2015年2例1期行动脉瘤夹闭+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合并同侧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该两例患者均先行颅内动脉瘤夹闭术,然后1期行CEA。术后患者症状消失,复查头颈上胸段CTA,可见动脉瘤完全夹闭,颈动脉斑块完全切除,血流通畅,患者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随访,两例患者症状消失,复查头颈上胸段CTA颈动脉未见再狭窄。结论颈动脉狭窄合并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脑血管疾病,该类患者外科手术治疗过程中的血压控制是手术成功的重要问题,本文选择在电生理监测下先行动脉瘤夹闭,解除由于血压波动导致动脉瘤破裂的危险,然后再行CEA。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性,64岁。反复头晕发作伴视力下降1年余,加重2月入院。1年半前因突发头晕视力下降曾在外院诊断“脑梗塞”住院治疗,内科治疗后视力无改善,头晕有所缓解,但仍常发作,尚可正常生活工作。入院前2月头晕加重,无法正常生活工作,并伴有胸闷不适。既往高血压史20余年,冠心病史1年。体检:右侧同向偏盲,强迫仰卧体位,颈部活动受限。  相似文献   

7.
法国巴黎大学的Mas在第17届欧洲卒中会议(European Stroke Conference,ESC)上报告,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或支架血管成形术治疗均可防止卒中发病,在临床试验中的疗效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CAS)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意义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已经行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的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重点对手术方法、并发症、疗效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反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不同部位的脑梗死,均经DSA证实有颈内动脉狭窄。所有病人都顺利完成支架植入,术前的平均狭窄率(NASCET方法计算)为(78.5±8.6)%,治疗以后的平均狭窄率为(17.2±8.3)%,两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有5例患者出现术后低血压、心动过缓,有2例出现术后高灌注综合征,无一例发生脑梗此。术后随访6-12月,无颈动脉支架植入后的冉狭窄的发生,未见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结论支架辅助血管成形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有效、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性脑缺血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常导致偏瘫、失语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生命。自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该疾患5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滕乐群  沈晨阳 《中国卒中杂志》2007,15(10):1128-1133
颈动脉狭窄会导致患者远期认知功能下降,而既往研究表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支架
置入术作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术式,可以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尤其是执行能力等特定领域的
认知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颈动脉血管重建术中栓子的形成,术后脑血流灌注提高,以及神经代谢
水平等改变可能在机制上解释颈动脉重建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此外,围术期炎症反应,血脂水平,
以及基因易感性等都是术后远期认知功能结局的临床预测因素,以上因素对于提高颈动脉狭窄患者
的生活质量、治疗术式的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在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间在我院行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的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病人的23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随访。结果术后出现暂时性声音嘶哑1例,术侧多发小梗塞灶1例,颈部血肿保守治疗后恢复2例,未见肢体瘫痪、神志不清等严重并发症;术后CTA、DSA检查示颈动脉通畅;随访6月~2年未见血管再狭窄、严重脑缺血表现。结论颈内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症状性颈内动脉狭窄是一种简单、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对6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其中颈动脉起始段狭窄52例,颅外段狭窄8例;狭窄程度50%~70%14例,70%~90%28例,≥90%18例)予以CAS治疗,共释放64枚支架,15例应用保护伞。结果狭窄程度由术前(73.4±9.5)%降至术后(12.5±8.2)%,53例斑块消失;5例保护伞中有碎屑。所有患者临床症状在1周内消失,神经功能损害症状改善。术中及术后发生心率减慢53例,血压下降48例,血管痉挛5例,发生脑栓塞、高灌注综合征、低灌注综合征、晕厥各1例;随访3个月~2年,无1例发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脑梗死;20例复查DSA,仅1例出现轻度再狭窄。结论CAS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的方法;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熟练操作可降低手术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动脉狭窄患者分别行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后的安全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80例颈动脉狭窄患者经会诊及患者同意后,按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CEA组和CAS组。其中CEA组40例行内膜切除术,CAS组40例行支架置入术。比较2组近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内治疗后评分(4.1±1.7,3.9±1.8)均较治疗前(6.5±2.4,6.3±3.1)明显降低(P0.05);随访6个月,CEA组颈动脉再狭窄率5.0%,与CAS组的7.5%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不良反应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及内膜切除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疗效无差异。支架置入术患者住院时间短,恢复较快,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PAS)联合应用与颈动脉支架置入术(CAS)治疗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的近期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492例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AS治疗(PAS组,366例)和采用CAS治疗(CAS组,126例)。评估两组患者出院后1年内严重临床不良事件(非致命性脑梗死、同侧无症状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生率、次要临床不良事件(DSA示血管再狭窄较前增加>10%)发生率以及血清血脂水平变化。结果 CAS组非致命脑卒中发生率(2.3%,3/126)和短暂脑缺血发作发生率(7.9%,10/126)均明显低于PAS组[分别为(9.6%,35/366)和(15.3%,56/366);PPP>0.05)。PAS组复诊时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较基线水平明显增高(P<0.01),而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较基线水平明显降低(>P<0.01)。cas组复诊时血清hdl-c、ldl-c、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水平和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CAS治疗相比较PAS药物强化治疗能够明显降低患者近期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但是,PAS药物强化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杂交支架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使用杂交支架对21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重度颈动脉狭窄患者进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术后观察血管狭窄程度及不良反应,随访6个月观察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共置入支架23枚.术后脑血管造影示颈动脉狭窄程度均≤20%.术中出现颈动脉窦综合征5例,血管痉挛2例,支架远端血管栓塞1例,经治疗均恢复.术后6个月时,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侧颈动脉相关的脑血管事件.结论 颈动脉杂交支架治疗重度颈动脉狭窄效果显著,能减少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且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内动脉闭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围手术期并发症及近远期疗效;并比较术前及术后3个月颈部及大脑中动脉血管血流峰值。结果即刻成功率为100%,术后患者脑缺血症状均得到改善,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或缺血性脑卒中等严重并发症发生,仅有1例出现皮下血肿、1例出现短暂声音嘶哑,经积极治疗后均好转。随访率100%,随访时间6~61(32.5±17.2)个月。患者均无术侧颈动脉再狭窄,其中1例再发对侧缺血性脑卒中。术后患者颈动脉血流峰值及大脑中动脉收缩期血流峰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于一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闭塞的高危患者,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具有满意的围手术期结果和较好的远期脑卒中预防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血管成形和支架植入术(CAS)后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方法给31例颈动脉狭窄患者行CAS。在术前、术后第1 d、3个月及1年时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检查。比较手术前后颈动脉狭窄段的血管内径、峰值流速(PSV)和舒张末期流速(EDV)。结果与术前比较,患者术后各时间点颈动脉的血管内径明显增大,PSV和EDV明显降低(均P0.01)。与术后第1 d比较,术后3个月的颈动脉CDFI各项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后第1 d比较,术后1年的颈动脉血管内径缩小(P0.05),PSV和EDV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S术后颈动脉狭窄得到缓解,血流动力学指标显著改善。术后1年时部分患者出现支架处血管再狭窄,但血流动力学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本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治疗的96例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的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为研究组,以同期90例行常规内科治疗的无症状性颈动脉高度狭窄患者为对照组,分别在治疗前3 d和治疗后3个月采用连线测验(TMTa、TMTb)、简易智能量表(MMSE)、阿尔茨海默病评估量表认知部分(ADAS-Cog)评估患者的认知功能。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前3 d颈动脉狭窄为(79.51±6.02)%,治疗后3个月残余狭窄为(13.52±6.01)%,治疗后3个月狭窄程度较治疗前3 d有明显改善(P<0.05); 治疗后研究组狭窄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3 d相比,研究组治疗后3个月患者的MMSE评分明显增加(P<0.05),TMTa、TMTb和ADAS-Cog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 治疗3个月研究组各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颈动脉高度狭窄可能造成患者认知功能损伤,即使是无症状的此类患者,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可降低颈动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