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以香港高密度中心区建筑导向的城市型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从高密度的现状分析入手,解析其特征及作用,并总结其设计方法,为内地其他城市高密度中心区的公共空间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李晶  马云  蔡忠原 《华中建筑》2021,(2):109-112
中国西部小城镇中心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停车设施不足、公共空间缺乏、绿色空间短缺、建筑风貌混乱、临时建筑数量较大.该文以陕西蒲城中心地段有机更新为例,借鉴日本规划学者布野修斯提出"城市组织研究",提出小城镇有机更新技术框架,并提出"营造文化空间—改造社区居住空间—建造绿色宜居空间"的有机更新模式.最终目的是恢复城...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机动车拥有量高速增长使小城镇中心区面临巨大挑战,由于小城镇的现状设施严重滞后、经济实力不强、管理能力较弱、空间开发模式较单一等方面的问题,使小城镇中心区停车难问题的解决比大中城市更难。文章以桃江县城为例,多维度对小城镇的停车问题进行剖析,试通过复合利用中心区空间来解决小城镇停车规划布局难问题。  相似文献   

4.
要存量优化背景下,轨道交通促进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从而拓展公共空间容量是实现城市中心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在探明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的内涵,剖析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特征,明确轨道交通对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开发影响的基础上,总结轨道交通促进下的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的通用策略;以南京新街口中心区为例,通过分析南京新街口中心区发展的各个阶段和地下公共空间开发的侧重点,结合轨道交通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策略,并使用空间句法验证策略的合理性。为类似城市中心区地下公共空间精细化城市设计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指引和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5.
论小城镇中心区适宜空间尺度的塑造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代云  李健 《华中建筑》2012,(12):92-95
合理引导小城镇建设的有序发展,塑造适宜的小城镇物质空间尺度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策略的重要内容,该文以小城镇中一。区的空间尺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城市空间尺度内涵及小城镇中心区空间尺度特征的基础上,整合出小城镇中心区适宜空间尺度的塑造策略,以期为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文章关注促进浙北小城镇居民休闲活动的公共空间,以浙北新埭镇、梅溪镇为案例分析小城镇公共空间特性与活力的关联性,提出浙北小城镇应结合自身情况,在小规模、低成本的原则下营造高可达性、强复合性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7.
高品质的城市环境得益于良好的公共空间,而标识系统的构建能表达城市特性、提升城市品质,是强化公共空间识别性和导向性的有效途径。研究以标识系统为研究对象,从公共空间的微观角度分析城市中心区的步行空间环境,并结合宁波市三江口滨水核心区案例,重点考虑标识系统的空间落实,以提升步行空间的活力,提高步行效率,以期为类似区域的开发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姜世汉  刘惠德 《山西建筑》2010,36(5):40-40,81
对邯郸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作了分析,总结了邯郸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面临的问题,探讨了邯郸城市商业中心区公共空间的改善策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活动需求。  相似文献   

9.
孙雁  吴森 《室内设计》2012,93(4):48-54
西南山地小城镇有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城镇的公共空间是其历史文化资源、邻里社会结构、地域空间特色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建设的失序,公共空间的特色正快速丧失,空间活力日益消褪。本文尝试以潼南双江镇为例解析西南山地小城镇公共空间活力的构成、探索公共空间活力提升与平衡的有机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0.
罗小虹 《华中建筑》2014,(8):127-131
国内外许多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在城市中心区建设由空中连廊、地下通道、地面街道以及室内公共通道连接而成的立体步行交通系统,有利于缓解城市中心区普遍存在的交通拥堵、空气质量不佳、步行环境差等问题,能够营造人性化的、适宜人居的城市空间,促进城市低碳发展,对于活化城市中心区,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增强城市对于高端人群的承载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国,在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广东等地区的经济发达城市,已经具备一定建设城市立体步行系统的条件,未来可以通过在城市中心区建设步行系统的方式逐步改善城市中心区发展面貌和发展质量,从而提升整体的城市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11.
作为当代城镇化建设的一种共同价值取向和目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似已深入人心,但面对当今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形态和功能日趋复杂与多元的城市,什么才是真正"美好的生活",城市究竟怎样才能够让生活更美好?本文在深入剖析城市与生活的关系及其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重庆渝中半岛步行空间的品质提升和活力复兴为例,依据笔者团队多年的实践和在地观察,从城市的"对话"功能和空间活力等角度展开讨论,分析了城市活力中心区公共空间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构成要素,及其有效空间干预手段,为高品质城市公共空间的营造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刘滨谊  王玲 《规划师》2007,23(5):19-23
针对自然环境如何融入城市中心区的公共活动空间的问题,文章提出建设"自然化"的城市中心区的设想,从规划价值观和规划方法两个层面分析城市中心区"自然化"与人工化的区别.安徽省太湖县中心区具有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其规划以"规划结合自然"为原则,形成"一城两区"的规划结构,围绕禅宗文化特点构建公共空间体系,最终实现"创造自然化城市中心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段丹彤 《城市建筑》2023,(10):57-59
设计对全年龄段友好、重点偏向中老年群体的社区中心区公共活动空间。基于空间视角对各年龄段人群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其户外休闲活动需求,并对其活动类型和对应空间需求进行研究分析,进而对原有场地进行提升改造。文章可作为案例指导城市老旧社区中心区的空间改造,力求提出老旧社区中心区活动空间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4.
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改善城市步行环境、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已成为当前城市中心区发展的重要共识。本研究以上海市中心区(外滩-人民广场地区)为例,通过对地区内主要街道、公共空间环境特征与步行活动特征的调研分析,发现该地区主要存在步行空间联系割裂、空间分配不均衡、环境质量较差等问题。中心区作为城市公共活动需求最大、对外联系最多的区域,其应首先保障市民步行活动,以提供空间、减少阻隔、提升品质。  相似文献   

15.
小城镇历史地段公共空间的活力复兴是该地段发展的基础动力,其更新应抓住人与空间的本底特征,在整体把控中建立对小城镇及其历史地段的系统认知。文章从公共属性、物理环境、历史文化、日常行为4个方面分析小城镇历史地段活力衰退的原因,以人与空间为切入点,在日常生活导向下通过人与空间的交互作用和人地关系的再诠释,恢复公共空间活力,提出强化公共属性、传承历史文化、提升物理环境、丰富日常行为的针对性策略;同时,在政府引导、社会资本、社区治理、居民参与等多方努力下,共同维护历史地段公共空间的长效活力。  相似文献   

16.
小城镇公共空间环境是提升城镇形象、提高城镇建设质量的关键问题,本文主要从保护历史精华、关注当前需要和谋划美好未来三个角度对其展开论述,以期为营造具有亲和力的小城镇公共空间环境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7.
王健 《山西建筑》2014,(24):9-10
从城市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对我国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的现状问题作了分析,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优化策略,以期对城市中心区公共空间生态设计作出初步探讨,改善中心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以机动交通主导的功能主义城市将步行行为边缘化,而倡导人本设计及让城市回归街道生活的声音日益强烈。20世纪80年代至今,墨尔本秉承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将街道空间成功转型为具备"交通空间—公共空间"双重属性的可步行性活力场所。其中心区街道空间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快速建设期、中心衰退期、街道复兴期3个阶段。在人本视角下,将街道复兴时期的街道空间统筹和建设经验归纳为政策支持、系统协同、人本设计3个层面,并提出我国街巷空间营造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步行空间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旧城中心区历史地段复兴的核心问题可以归结为"保护"和"发展"两个方面,而我国的许多相关实践在这两方面均存在较多问题。文章从风景园林的角度探讨了旧城中心区历史地段的复兴问题,将城市公共空间作为基本复兴策略,并论述了风景园林在复兴中发挥的作用。最后,本文从"保护"和"发展"两方面深入探讨了旧城中心区历史地段公共空间的风景园林设计策略。其中,"保护策略"包括保护历史的结构、保护文化景观和营造历史的精神,"发展策略"包括与城市融合、承载现代功能以及适应时间变化。  相似文献   

20.
新城活力问题是中国后半程城市化阶段所要面临的一项重要挑战。首先介绍了国际上哥本哈根、纽约、墨尔本、巴黎等地通过公共空间改造实现城市复兴的成功经验。其次,以上海市嘉定新城中心区为例,分析了现状城市活力不足问题的成因,并从步行系统规划角度出发探讨提出了提升城市活力的若干策略和方法,包括构建可识别的步行环路、打造新城地铁站门户广场、激活封闭小区周边的街道界面、重视开放街区内部道路环境品质、增设日常活动公共空间节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