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中国尤需发展紧凑型城区。城市设计和景观控制导则都需要可以清晰界定的紧凑型城区的景观类型。一种重要类型是广场和公园融合的景观,它属于西方城镇开放空间的形态史上历史悠久的类型,在当代城市设计理论的争论中也有重要意义。在紧凑城市、TOD理论和国内外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城市形态学和类型研究方法,对紧凑型城区内部的混合中心单元、社区中心单元的公园-广场融合型景观类型进行了研究。并分为两类:枢纽站公园-广场融合类型、围合的公园-广场融合类型。总结了其要素、特征、尺度和布局与特定城市空间单元、街区建筑和交通基础设施紧密配合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城市广场是城市公共活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升城市空间质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新时代相关政策的解读与城市广场现存的问题分析,以长沙市南郊公园外广场为设计对象,利用新地域主义风格作为支撑,从可呼吸性的理念出发,用引导与示意的营造设计手法,给人们提供一处集文化、游玩、观赏、交流、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互动空间场所。  相似文献   

3.
总体规划和两个组群住宅该项目的剖面经过了一片新辟的低洼地区,因此从标高2.00m的林荫道(在水平的标高-4.8m的湖面之上)到中心的带状公园的过渡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从湖面到公园的地形过渡是为了确立明确的地理空间界限以及建立停车场和地面各个地块空间的高差等级。这种设计创造出一系列的城市平台,形成接近自然的空间形象,并减少了低洼地的不利条件。设计的整体策略旨在创建各具特色的良好的城市空间,例如,林荫道、中央广场、绿化广场和不同的住宅街区等。  相似文献   

4.
本文简要地说明了颐和园西门区域的现状。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明清广场的规制以及对公园外广场的需求的分析,阐述了其设计理念及设计依据,并结合建筑学、园林设计学、环境心理学等学科,从园林风格、空间划分、建筑形式、道路铺装、植物配置等方面介绍了该广场及周边区域的具体改造方案;分析了广场设计实施中的难点及解决方案,规划设计中的缺点及不足,并从生态方面对该广场的设计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公共空间的需求开始从基本生理需求的满足逐步向心理与文化领域的更高层次推进。本次调研运用了最基本的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对孝感市的几个广场及公园进行了调查,了解这些多功能公共空间的使用形态,并进行品质方面的比较。以探求它们设计的一般规律,即设计应该从人的日常生活出发,创造出人性化的空间。最后提出如何改进设计方法,从而提高公园等公共空间的质量,创造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富于人性化的室外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6.
《景观设计》2013,(4):J0042-J0045
大岭湖公园位于江津双福新区东南角,占地面积约120万平方米。该项目设计范围为公园入口广场区域,总体地势比较平缓,局部陡峭。设计结合场地以典型的法式规则布局,中轴线通过入口广场、主题雕塑、大尺度镜面水以及核心喷泉雕塑贯穿整个广场和湖泊,两边则以树阵和修剪成型的植物体现法式园林的特点,以增加入口处的庄重感,并形成植物变化空间。多层次植物空间设计使绿化更具品质,并通过分析视线关系,在入口处利用树阵空间进行引导,营造收、放、开、合的视觉空间效果,让人们充分体验一种大气的风格,同时人们的视线一直可延伸至教堂,体现了以“和谐人文”为主题的法式风情公园广场。  相似文献   

7.
《华中建筑》2021,39(6)
为了解武汉市地铁出入口广场的使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交通型口袋公园设计的角度对武汉市地铁3号线148余个出入口进行了分类调查和测绘分析,对地铁出入口交通集散区的环境空间进行了重点研究。根据出入口广场与建筑的关系可分为独立式、共用式和下沉式三种类型;调查中发现出入口广场景观设计区域性特征不明显、出入口广场与周边环境的联系较弱。  相似文献   

8.
日照人民广场改建设计在充分研究其区域环境和场地特征的基础上,将自然、绿色从与其相邻的银河公园等用地及其城市绿网中引入广场,并在景区设计中融入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市民营造一个绿荫下的文化、生态休闲空间。广场分中轴景观和两侧的自然休闲景观两大部分,又细分为6个主题园。  相似文献   

9.
构造城市防灾空间——21世纪城市功能设计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1世纪城市减灾功能愈来愈成为城市综合实力的标志。本文从介绍日本防灾空间的防灾公园设计为例,初步探讨了在我国建立城市防灾空间的构想,其宗旨不仅在于防灾公园、防空广场的建设,更在于提供给城市管理者及规划师、建筑师一种新思路,无疑,它也为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给出了安全保障。1 日本的城市防灾广场及防灾公园设计借鉴火山喷发和地震,是日本这个岛国危害最严重的自然灾害。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及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都造成了极其惨重的生命财产损失。以生命和鲜血为代价,换来了日本对防灾救灾工作的高度重视,并且积累了不少有益的…  相似文献   

10.
公园广场是展现城市建设水平和体现居民幸福的重要指标,其可达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通过使用Python爬取高德地图中住宅小区和风景名胜类型中的公园广场的POI数据,分析住宅区与公园广场空间分布特征;结合交通路网数据,以生活圈内公园广场可达性为研究对象,使用网络分析法分别对步行与骑行两种交通方式可达性进行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5分钟生活圈内公园广场的步行可达性覆盖率为77%,骑行可达性覆盖率为95%。  相似文献   

11.
梅亮 《城市规划》2005,29(2):83-84
1 规划探索1.1 树立规划的系统理念,从整体出发解决问题1.1.1 从规划结构布局角度规划从城市整体出发,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将整个城市中心区作为规划对象,整合各种公共开放空间资源,改变以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孤立对待此类项目的做法,将城市的各类公共开放空间通盘考虑,合理布局,尽量实现空间上的均衡性,以全面提升镇江中心城的城市形象。1.1.2 从规划功能分类角度将各种公共开放空间分成街道空间、广场空间、公园绿地、室内开放空间四大类,并结合镇江的实际情况将广场空间和公园绿地空间的建设作为项目开展之初的重点,其余类型适…  相似文献   

12.
广场空间是大学校园开放空间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公共活动发生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文化生活塑造的重要空间。从校园广场的定义、空间形态和设计要点三个方面探讨和分析校园广场空间的设计,以期能对大学校园广场的设计实践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3.
从建筑设计的角度探讨了处于城市广场中的建筑的围合界面形式对广场空间的影响 ,以及自然要素的处理、广场空间与建筑空间之间的过渡与转换原则和手法 .旨在从建筑设计出发 ,探讨建筑形态对广场空间的影响 ,提高广场设计的质量 ,同时也要求以城市设计的观点来设计建筑 ,只有这样 ,广场与建筑方可相得益彰 .  相似文献   

14.
根据城市湿地公园及人性化设计的相关概念,从空间布局、植物景观、设施小品、道路与广场等方面,介绍了湘潭市木鱼湖城市湿地公园的人性化设计方案,并针对该公园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史敏 《风景园林》2016,(2):74-81
正由SCOB景观设计事务所设计的3个新滑板公园在巴塞罗那建成开放。这3个市体育公园设计完美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中,将成为未来城市的新广场。由塞尔吉和奥斯卡经营的SCOB建筑与景观设计事务所在巴塞罗那市3个不同区域设计建造了滑板公园,分别是:波尔雷诺(Poble Nou)的马尔贝拉体育公园,克尔次(Les Corts)的夸德拉多体育公园以及努阿美·巴  相似文献   

16.
《园林》2017,(7)
城市中内涝灾害频发,由强降雨引起的城市大量积水的现象时有发生,"海绵城市"概念被大家日益熟知。本文以上海动物园游客服务区广场设计为例,通过设计多种透水模式,体现城市生态公园广场海绵属性,实现渗、滞、蓄、净、用、排的功能性,通过优化设计,对公园大树保护、生态景观、空间及透水模式等多方式重新组合,起到生态示范教育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东风广场是玉溪市海绵城市建设的重点项目,改造过程中坚持系统性、适宜性、经济性原则,重点采用"净、用"两种措施,解决了广场的雨水径流污染问题,建立了雨水回用系统,解决了公园用水需求。同时将景观设计与海绵城市设计成功地紧密结合,创造出了一系列的动态文化空间,使东风广场这片开敞空间重新成为聚集城市活力的标志性场所。该项目营造了优美自然生态环境,带来了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其改造工程的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可供国内类似公园海绵城市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在介绍邯郸体育公园现状概况的基础上,围绕"一轴、一带、四区"的整体规划布局理念进行方案设计,以体育健身,生态养生为设计理念,致力打造城市运动休闲氧吧,并且分别从室外专业运动区、入口广场、儿童活动广场、中老年活动广场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该体育公园整体空间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19.
常州新区中心公园用地狭长,功能复杂,以建筑有机融入景观的设计理念,将一条复合了文化商业建筑、广场、园路、起伏地形于一体的折线主园路从南到北贯穿全园,营造出独具特色的有机景观步行空间。建筑的形态与广场相契合,屋顶花园作为主要的场所空间融入公园的整体步行系统之中,使得原本局促而平坦的场地,通过竖向变化形成层次丰富、功能交互的多维空间。另外,Low-E玻璃和钢结构等建筑新技术、新材料的成功运用,强化了现代城市公园建筑的形象特征。  相似文献   

20.
赵晴 《门窗》2012,(12):155-157
古往今来,城市广场作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集会和交流的场所,在城市外部公共空间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如何建造既反映城市内涵,又符合使用者行为习惯和适宜尺度的广场空间,成为一个优秀广场设计的关键。环境心理学原理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基础理论之一,本文通过对城市某一公园的调查,运用该原理来解决使用者对该公共空间的改造诉求,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