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营养     
n-6/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乳腺癌大鼠乳腺癌组织CYP17和CYP19表达的影响,不同脂肪酸构成比对大鼠血脂影响的研究,牛磺酸和锌对氟致神经系统损伤的拮抗作用,牛磺酸对模拟急性高原低氧大鼠小肠组织HIF-1α及HIF-1β表达的影响,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Müller细胞凋亡的防护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糖尿病患者血清中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情况,应用ROC曲线统计分析HbA1c、CTGF、VEGF、IL-6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早期诊断中价值。方法收集糖尿病患者205例;根据散瞳眼底造影结果,患者分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早期(非增殖型)组68例、DR晚期(增殖型)组40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组97例;抽取静脉血,检测空腹血糖(FPG)、HbA1c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所有患者血清中CTGF、VEGF、IL-6的表达情况;分析HbA1c与CTGF、VEGF、IL-6的相关性;ROC曲线分析HbA1c、CTGF、VEGF、IL-6在早期DR诊断中的价值。结果相比于NDR组,早期DR组以及晚期DR组患者血清中HbA1c、CTGF、VEGF、IL-6升高;3组间F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GF、VEGF、IL-6与HbA1c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48 2、0.324 4、0.748 0,P0.01);在早期DR的诊断中,HbA1c、CTGF、VEGF、IL-6的AUC值分别为0.66、0.72、0.68、0.71;HbA1c+CTGF+VEGF+IL-6联合检测时,AUC值为0.91。结论 HbA1c、CTGF、VEGF、IL-6在DR患者血清中表达增加,可作为DR筛查的标志物,HbA1c、CTGF、VEGF、IL-6联合检测可提高早期DR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糖尿病早期大鼠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与GFAP和VEGF的mRNA水平。方法将24只健康雄性8周龄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实验组,实验组大鼠给予一次性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60mg/kg以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按建模成功时间点再把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分为4、12周2组,每组各6只大鼠。监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TUNEL检测以及GFAP和VEGF的mRNA水平。结果糖尿病早期大鼠的视网膜GFAP和VEGF的mRNA表达增多,神经细胞凋亡数也明显增加,而且建模12周的大鼠随着病程增长增加比4周的大鼠情况更明显。结论视网膜神经细胞凋亡与GFAP和VEGF的mRNA表达增加可能是疾病进程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Periostin表达的变化,并探讨其相关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发生DR的2型糖尿病患者52例(糖尿病DR组)、未发生DR的2型糖尿病患者36例(糖尿病非DR组)以及健康体检者30例(健康对照组),52例DR患者分为非增殖期组(24例)和增殖期组(28例).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VEGF和Periostin的表达水平.结果 糖尿病非DR组和糖尿病DR组血清VEGF和Periostin表达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122.63±28.74)、(163.58±42.37) mg/L比(91.53±19.58) mg/L,(110.15±32.62)、(146.51±41.74) mg/L比(82.26±21.17) mg/L,P<0.05或<0.01],并且糖尿病DR组血清VEGF和Periostin表达显著高于糖尿病非DR组(P<0.05).增殖期组血清VEGF和Periostin表达显著高于非增殖期组[(174.15±47.31) mg/L比(147.66±38.25) mg/L,(160.31±46.43) mg/L比(132.14±35.62) mg/L,P<0.05].VEGF表达与Periostin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415,P< 0.01).结论 DR患者存在血清VEGF和Periostin高表达,二者的联合检测有利于DR的早期诊断以及病情的监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时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TOSOH HLC-723G8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和ELISA法检测90例糖尿病患者的HbA1c和血浆VEGF,单纯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NDR)患者5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40例,并与40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DR组HbA1c和VEGF明显高于NDR组及对照组(P<0.05,P<0.01)。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与HbA1c和VEGF的水平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6.
牛磺酸降低高原低氧时视网膜谷氨酸兴奋性及其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高原低氧时视网膜中谷氨酸兴奋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的机制。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牛磺酸组(Tau)、4500m低氧组(45H)、4500m低氧+牛磺酸组(45HT)、5500m低氧组(55H)和5500m低氧+牛磺酸组(55HT),分别以基础饲料和添加了牛磺酸的饲料喂养1w后,模拟4500m和5500m的高原低氧条件。免疫组化检测谷氨酸的分布,RT-PCR检测谷氨酸转运蛋白(GLAST)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表达。结果谷氨酸的染色随低氧程度增加而加深,牛磺酸干预后各层染色明显变浅。低氧初期GLASTmRNA表达较高,12h后表达降低,时间延长,降低幅度增大,牛磺酸干预组的表达基本恢复正常。4500m组在低氧初期GSmRNA表达反应性增强,之后逐渐降低,5500m组的表达则随低氧时间延长逐渐降低,牛磺酸干预使其表达提高。结论预防性地给予牛磺酸能降低高原低氧所致的谷氨酸高兴奋性,作用的机制可能是牛磺酸通过增加GLAST和GS的表达提高Müller细胞对谷氨酸的摄取和代谢。  相似文献   

7.
眼底荧光造影和TGFβ1检测与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造影(FFA)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检测对糖尿病肾病(DN)早期诊断的作用.方法87例糖尿病(DM)患者依据FFA分为DM组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组有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非增殖期组;C组健康对照组.DR组依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网)分期分成DR1组、DR2组和DR3组;再将DR组依据尿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DRA组UAER<20 μg/min;DRB组UAER>20μg/min.各组测血清TGFβ1.结果(1)UAERDR组高于DM组,并随糖网进展而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TGFβ1DR组高于DM组和C组,DRA组低于DRB组;DR1组低于DR2组和DR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FFA异常早于UAER升高.TGFβ1在Ⅰ期糖网已升高,并随糖网及DN的加重而升高.UAER随糖网进展而升高.FFA与TGF β1可能是DN发生发展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pneumoniae, MP)感染早期诊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是抗肺炎支原体IgM抗体。本研究建立了基于量子点标记技术的免疫荧光层析法检测抗MP-IgM抗体的方法,旨在提高对MP的早期诊断。方法将制备好的肺炎支原体抗原和内控抗体分别作为检测线(T)和质控线(C),固定至硝酸纤维素(Nitrocellulose,NC)膜,然后将量子点标记的兔抗人IgM均匀喷洒在玻璃纤维上,干燥后组装、切割、包装成试纸条。用该试纸分别检测200例MP感染患者和健康人的临床血清,以PCR初筛结果作为对照,计算量子点荧光免疫层析法的检测特异性和灵敏度。结果本研究制备的试纸条的特异性为93.5%,灵敏度为89.0%,总体符合率为91.25%。结论本文采用量子点标记技术检测血清中的抗MP-IgM抗体,操作简单、快速,可实现肺炎支原体感染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早期病变,探讨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糖尿病1月组(DM1)、牛磺酸干预的糖尿病1月组(DM1 T)、糖尿病3月组(DM3)、牛磺酸干预的糖尿病3月组(DM3 T)。一次性腹腔内注射链尿佐菌素(STZ),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在普通饲料中加入1.2%牛磺酸进行营养干预,对各组视网膜进行光镜HE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视网膜HE染色显示,糖尿病组视网膜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变薄,神经节细胞数明显减少。牛磺酸干预后视网膜厚度较糖尿病组增加,神经节细胞数相对增多。观察超微结构发现糖尿病大鼠感光细胞外段膜盘排列紊乱,膜盘间隙增大,严重者出现膜盘断裂、溶解;视杆内段线粒体等细胞器肿胀变性,内网状层轴突肿胀、空泡样变。牛磺酸干预后感光细胞外段膜盘排列明显变整齐,线粒体肿胀较轻,内网状层轴突肿胀较糖尿病组轻。结论 牛磺酸可明显改善糖尿病视网膜的超微结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高温作用后大鼠视网膜热休克蛋白70(HSP 70)的表达和分布.方法SD大鼠在高温环境生存2 h,分别于4、18、24、48 h后摘除眼球,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视网膜中HSP 70的表达和分布.结果高温后及正常对照组视网膜各层的均有HSP 70的表达,各层高温后18 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结论高温可诱导视网膜各层组织HSP 70的表达增高.  相似文献   

11.
李宜川  母传贤  沈永杰  孟凡良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404-3405,3408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肿瘤坏死因子(TNF一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II型糖尿病患者102例;DR患者56例,其中PDR患者29例,NPDR患者27例;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DR)46例;对照组43例。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VEGF和TNF-α水平;用微柱色谱法测定HbAlc;血清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采用酶法测定。结果 NDR组和DR患者血清VEGF、TNF-α和HbAlc、TC水平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5.42、21.56、12.27、10.56,P﹤0.01);DR患者血清VEGF、TNF-α和HbAlc、TC水平明显高于ND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R患者血清VEGF、TNF-α和HbAlc、TC水平明显高于NPD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TNF-α与VEGF水平呈正相关(P﹤0.05);DR的严重程度与TNF-α、VEGF和HbAlc、TC显著相关(P﹤0.01),与TG指标无相关性(P﹥0.05)。结论血糖、血脂代谢紊乱及TNF-α和VEGF均参与了DR的发生、发展,其水平异常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氧化应激的影响及意义。方法选择2014年6—9月30只雄性SD大鼠作为研究对象,适应环境后,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和依达拉奉干预组各10只。用细胞裂解液提取各组大鼠视网膜的总蛋白,分别用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活性试剂盒、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活性试剂盒、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试剂盒检测视网膜中SOD活性、GSH活性以及MDA含量。应用Western-blot技术检测标本中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差异,以β-actin蛋白的表达作为内参对照。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依达拉奉干预组的SOD含量分别为(300.11±4.52)、(105.49±5.82)、(254.38±10.09)U/mg,GSH含量分别为(48.56±2.17)、(15.26±3.52)、(30.24±1.91)mg/g,MDA含量分别为(6.56±0.43)、(19.05±1.43)、(9.56±1.25)mmol/mg,3组SOD活性、GSH活性、MD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Western条带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GFAP表达量较低,而糖尿病模型大鼠的GFAP表达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依达拉奉干预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GFAP表达量较糖尿病模型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可以抑制SOD活性、GSH活性的下降,减少MDA的生成,从而起到减轻氧化应激损伤、保护视网膜的作用,使得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GFAP表达量下调。依达拉奉的抗氧化保护作用提示依达拉奉可以作为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干预的一个药物选择,但是其具体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肾脏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及Ⅳ型胶原 (Ⅳ -C)的表达 ,探讨VEGF及Ⅳ -C与糖尿病肾脏病变的关系。方法 将Wistar大鼠随机分正常对照组 (NC组 )和糖尿病模型组 (DM组 ) ,每组 2 0只 ,用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糖尿病大鼠模型。于 8周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两组大鼠肾组织中VEGF及Ⅳ -C的表达。同时检测肾功能。结果  8周肾组织中VEGF及Ⅳ -C的表达DM组明显高于NC组 (P <0 0 1) ,而且分别与 2 4h尿白蛋白排泄率 (UAER)呈显著正相关 (r =0 893 ,P <0 0 1;r =0 72 6,P <0 0 1)。结论 糖尿病大鼠肾组织中VEGF及Ⅳ -C的表达明显增强 ,而且其表达与肾脏病变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不同时期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及屎转铁蛋白(UTRF)的变化,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生机理,以寻找早期筛选DR的指标. [方法]129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无视网膜病变组(NDR)71例、背景期视网膜病交组(BDR)39例和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PDR)19例,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UAER和UTRF,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USA)测定vWF:Ag,同时设健康体检者60人为对照组. [结果]3组糖尿病患者vWF:Ag、UAER和UTR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UAER与UTRF二种检测方法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TRF灵敏度高于UAER. [结论]检测vWF:Ag、UAER和UTRF对早期发现糖屎病视网膜病变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中血管生成素-2(Ang-2)、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视网膜病变(DR)进展的关系,为预防与治疗DR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3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151例T2DM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依据1985年全国眼底病学术会议制定的DR分期标准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情况将151例T2DM患者分为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组(NDR)50例、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PDR)57例、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PDR)44例。同时检测患者血清中hs-CRP、Ang-2及VEGF水平。结果 3组患者血清中Ang-2、hs-CRP、VEGF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PDR组Ang-2、hs-CRP、VEGF水平[分别为4.22(2.50,5.48)ng/ml、3.26(1.62,5.10)mg/L、300.00(78.70,495.60)pg/ml]明显高于NDR组[2.67(1.41,4.25)ng/ml、1.58(1.00,2.72)mg/L、159.80(40.83,376.42)pg/ml],而PDR组Ang-2、hs-CRP、VEGF水平[(6.30(3.92,8.20)ng/ml、5.00(3.15,8.74)mg/L、487.50(299.15,800.75)pg/ml]均明显高于NPDR组、NDR组。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DR患者血清中Ang-2与VEGF、hs-CRP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4、0.761,P0.05),与糖尿病病程、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无明显相关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ng-2(OR=1.241,P0.05)、hs-CRP(OR=1.615,P0.05)、VEGF(OR=1.002,P0.05)、糖尿病病程(OR=1.113,P0.05)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中Ang-2及hs-CRP水平与DR的严重程度相关,Ang-2可能通过介导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及慢性炎症反应参与DR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刘远芳  张红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26):4361-4362
目的:研究黄芪皂苷甲对妊娠高血压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及对其胎盘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寒冷刺激诱导的方法建立妊娠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给予不同剂量浓度的黄芪皂苷甲一段时间后,通过对照试验观察其对动物模型妊娠高血压的治疗作用;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黄芪皂苷甲对动物模型胎盘中VEGF表达的影响.结果:黄芪皂苷甲可有效改善妊娠高血压大鼠模型的相关症状指标,同时使动物模型胎盘中VEGF的表达有所增高.结论:黄芪皂苷甲可以通过促进胎盘组织中VEGF的表达对妊娠高血压大鼠模型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武汉地区老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流行病学现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为DR防治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2013年8月—2014年2月,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武汉市365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同时测定患者血压、糖化血红蛋白(Hb A1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结果武汉地区老年糖尿病患者DR发生率为18.1%,患者年龄越大,发生DR可能性增高,DR患者平均收缩压高于非DR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患者与非DR患者HDL-C、LDL-C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患者血清中VEGF水平高于非DR患者(P0.05),患者血清中Hb A1c水平与VEGF含量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0.23(P0.05)。结论武汉地区老年糖尿病患者DR发生率较高,应积极控制患者血压、血糖,维持患者体内血脂正常,从而降低患者DR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NO及其合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牛磺酸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一氧化氮(NO)及其合酶(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链脲佐菌素制备大鼠糖尿病模型,24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对照组、糖尿病组、牛磺酸干预组,每组8只.牛磺酸干预组饲料添加1.2%牛磺酸.12周处死,取视网膜标本进行实验.硝酸还原酶测定NO含量,免疫组化法测定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 糖尿病组与牛磺酸干预组NO含量表达为(2.138±0.260)和(1.053±0.15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组与牛磺酸干预组iNOS吸光度分别为(0.390±0.022)和(1.101±0.006),后者明显低于前者(P<0.01);牛磺酸干预组nNOS吸光度为(0.429±0.035),明显高于糖尿病组的(0.125±0.024)(P<0.01).结论 牛磺酸通过减少视网膜NO含量和影响iNOS、nNOS表达,改变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人参皂苷Rg3(Rg3)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组织中血管内皮生成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s,VEGF)影响和抗血管生成作用。方法 参照Jones方法建立Wistar大鼠EMs动物模型,3周后将建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孕三烯酮和Rg3各2.4,6及8周组,共12组。用SABC免疫组化法测定异位灶组织中VEGF的表达。结果 Rg3治疗大鼠EMs模型2,4,6,8周后,异位组织中VEGF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而孕三烯酮治疗相同时间后与对照组相比,VEGF表达无明显改变,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Rg3组随治疗时间延长,VEGF明显减少(P〈0.05),而对照组和孕三烯酮组无此表现。结论 Rg3对大鼠子宫内膜异位组织中VEGF表达和新生血管生成均有抑制作用。Rg3有望成为子宫内膜异位抗血管生成治疗新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可溶性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2(sVCAM-2)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54例,根据病变程度分为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8例,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26例;收集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42例为对照组。采集空腹肘静脉血,测定血清VEGF、sVCAM-2水平以及内皮细胞和内皮祖细胞百分比。结果 3组血清VEGF及sVCAM-2水平比较差异有均统计学意义(均P0.01)。3组内皮细胞比例、内皮祖细胞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和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患者血清VEGF、sVCAM-2与内皮细胞水平呈正相关(均P0.01),与内皮祖细胞水平呈负相关(均P0.01)。结论血清VEGF及sVCAM-2在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高表达,与微血管内皮功能水平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