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把居民购买住房的支出视作投资而非消费,因而未被记入CPI统计测算。然而,近年来我国的住房价格却上涨迅速,住房已成为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脱离房价快速上涨这一现实条件计算住房成本,进而推算CPI,其结果必然是不准确的,因而,必须合理测度我国消费指数中的居住类权重。  相似文献   

2.
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政府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方面支出的增加,能有效促进居民消费。近年来我国政府对教育、医疗卫生和社会保障的支出有较快增长,但其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没有明显变化,并且显著低于国际平均水平。这导致居民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消费支出比重不断上升,社会保障支出增长过快,影响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并降低居民消费倾向。因此,今后应进一步优化政府支出结构,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在扩内需、调结构方面的中长期作用。  相似文献   

3.
利用CHFS2019数据,以住房价值对家庭教育支出和教育负担的影响为核心,深入探讨各类家庭资产对教育消费决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收入和住房价值增加能促进家庭教育支出,而家庭现金存款对家庭教育支出没有显著影响。通过半线性回归发现,住房价值与教育支出和教育负担之间呈非线性关系。住房价值处于很低和很高位置时,家庭住房增值对教育支出都没有资产效应,只有中产阶层的住房价值对教育支出有显著的资产效应。住房价值与教育负担之间的关系表现出Z型,当住房价值处于中间值时,住房价值稍微增加就能显著降低家庭教育负担,随住房价值继续增加,其对教育负担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消费支出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研究了1990年~2004年和2006年~2009年两个阶段我国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间的关系.根据灰色分析显示,在1990年~2004年间,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变化曲线的几何形状相似程度较高的消费支出项目依次为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和食品类,杂项商品与服务类排第5位,居住类位居第6位...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6年中国住房公积金制度调研的问卷调查数据,构建logit回归模型,实证研究住房公积金对暂未购房者潜在住房消费行为的区域差异性影响。结果表明:暂未购房者作为潜在住房消费群体,住房公积金对其购房意愿、购房时间、购房用途及购房压力均有显著影响,且在不同城市具有异质性作用。在一、二线城市住房公积金并不能进一步加强其购房意愿,无法缓解购房压力,但明显促进了其短期购房行为,而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一线城市购房用于投资的占比更大;二、三线及以下城市中公积金对购房消费用途有明显正向作用;公积金对三线及以下城市居民购房意愿和行为作用效果均显著。因此,需因城施策,通过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住房公积金对住房消费的积极作用,平衡公积金对各线城市的支持力度,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住房消费将成为人们消费的热点,但住房消费中还存在房价过高、中介服务混乱、售后服务不到位等7个方面的问题,必须从转变观念、理顺房价、规范服务等方面根本上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7.
保障性住房是解决城市中低收入群体居住问题的重要手段。合肥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分布呈现分布不均衡的特点,本文从被保障人群的基本需求和居住感受出发,通过典型小区的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分析合肥市保障性住房居民群体特征、居住需求及目前居住满意度情况,评价合肥市保障性住房现状空间布局的合理性,总结问题并提出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讨财政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的影响。使用了中国 2005—2021 年的省级面板数据,运用了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财政教育支出和城乡居民消费差距之间的关系。文章的主要发现如下:人均财政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即财政教育支出的增加会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这一结果说明了财政教育支出对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有挤入效应。财政教育支出可以有效地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提高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但是这种效果在较发达地区并不明显,可能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投入。文章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包括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事业的投入、引导和满足农村居民教育需求、完善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创业的支持和服务等。  相似文献   

9.
理论上财政支农支出是影响农村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以消费者对消费品和公共品的最优选择模型为基础,运用东、中、西部典型3省1999—2020年的数据建立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地方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从绝对量方面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指标,还是从相对量方面的财政支农支出力度指标看,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村居民消费的“挤入”效应均具有区域差异性。由此,发挥地方财政支农支出的消费效应需根据区域特征精准施策。  相似文献   

10.
分时电价对上海城镇居民用电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居民分时电价是削峰填谷的一项重要手段,但效果很难衡量.通过向高、中、低端用户发放调查问卷,分析家电因素、人均居住面积对居民谷电消费倾向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电量和电费支出的变化,结果表明:分时电价的政策促进了居民用电量的增长,居民倾向于谷时段用电,中端用户削峰填谷的效果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以2001-2009年辽宁省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为研究对象,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GM(1,1) 模型,预测了未来4年辽宁省农村人均消费支出发展趋势,并运用灰色关联方法分析了影响消费支出8类因素的关 联程度和关联序。预测及分析结果表明,未来4年辽宁省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仍以较快速度增长,预计平均年增 长率将达到14.4%;与消费支出关系最为密切的三大因素依次是衣着、教育文化娱乐服务、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这 充分说明用于基本生活的食品消费比例在下降,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逐渐由追求数量向注重质量转移。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在逐步提高的同时,不同地区之间的消费水平和消费性支出却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05年我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各项指标进行计量分析,并进行综合排序,以明确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差异的数量特质。  相似文献   

13.
德国、美国与日本的职业教育在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校企合作模式,其共同点在于拥有完善的合作模式、有序的协会运行、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和谐的主体关系。借鉴各国经验,我国需要加快完善校企合作体系、发挥行业作用、创新激励机制、纳入多元主体,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序运行,最终实现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14.
发展公共交通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在发展公共交通同时也应兼顾居民出行成本.为剖析城市居民出行支出与时间成本,先以广州交通IC卡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核密度估计算法对交通IC卡数据建模,分析居民的出行成本规律.然后对模型可泛化能力进行测试,证明核密度估计模型能够客观准确地反映居民出行规律.最后对出行幸福指数进行分析,以此对政府补助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受美国次级债危机影响,美国次级债的供应商纷纷破产,各跨国投资银行和商业银行出现盈利危机,全球股市下挫暴跌,危机波及全球影响深远。通过对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形成和传递过程及其原因,以及次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的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次级债危机不可小视,政府应警惕危机扩大,加强对信用风险以及金融衍生品的监管。  相似文献   

16.
以互联网金融为研究背景,分析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找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互联网消费金融,分析互联网金融给居民消费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进而从完善法律法规、增强居民风险意识和进行产品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新时期我国城市居民的休闲消费渐渐成为消费的重要表现形式,梳理我国城市居民休闲消费变迁,立足于新时期城市居民"需求型"消费特点,从产品规划、基础设施、产品开发、产业宣传四个方面分析制约城市居民休闲消费的现实困境.结合城市居民需求和我国休闲消费发展制约因素,从加强产业规划引导、夯实产业发展链条、提高产品服务质量、强化休闲产...  相似文献   

18.
随着“金财工程”建设的推进,财政部门已不满足于静态的财政收支报表。因此提出了一种有效的多维分析系统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实现基于数据仓库的财政收支多维分析系统。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系统为财政用户提供了多角度、多层次、动态地洞察收支数据的能力,有助于提高财政部门的收支管理和收支分析水平。  相似文献   

19.
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升级和房价对居民、企业和社会都起着关键作用,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具有很好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因此,基于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05—2020年的面板数据,利用面板向量自回归(panel vector auto regression,PVAR)模型实证检验了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结构和房价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表明: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除东部地区外,其它地区均表现为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房价和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除西部地区外均存在反向互动关系,西部地区表现为相互抑制的负相关关系;房价和消费结构之间的关系除中部地区表现为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外,其它地区均表现为反向互动作用。故建议加强发挥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针对性地调整房价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互动关系,谨慎把握房价与消费结构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