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伴鼻中隔偏曲2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伶俐  李平华 《重庆医学》2011,40(6):570-571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伴鼻中隔偏曲的疗效。方法慢性泪囊炎伴鼻中隔偏曲21例在鼻内镜下行鼻腔泪囊吻合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结果 21例患者中治愈18例,占85.7%;好转2例,占9.52%;1例复发,占4.8%。结论鼻内镜下鼻腔泪囊吻合联合鼻中隔偏曲矫正术术式简单,安全,疗效显著,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2.
泪囊鼻腔吻合术是眼科治疗慢性泪囊炎的传统方法,其成功率报道不一,多数认为70.0%[1]~90.2%[2],部分患者始终受着慢性泪囊炎的困扰。近年来鼻内镜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为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复发的患者找到了一种新的治疗方法。我科收治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复发患者21例、26眼,经鼻内镜鼻腔泪囊造口术后取得了一定效果,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6年5月至2008年4月收治的泪囊鼻腔吻合术后复发再手术的22例、26眼,其中男5例6、眼,女17例、20眼;19~69岁,平均41岁。术后复发至本次手术时间2个月~13年。眼部表现:溢泪26眼,脓性分泌物22眼。患者术前均行鼻腔详细检查,发现鼻中隔偏曲5例。行泪道冲洗,均示鼻泪管阻塞,其中脓性分泌物较多21例,5例立即返流,没有或仅有很少分泌物。全部加行泪囊碘油造影X线摄片,21例显影良好,5例显影提示泪囊萎缩。1.2手术方法操作均在内镜下完成,合并有鼻中隔偏曲影响操作的同时行鼻中隔手术。用1%的丁卡因加肾上腺素棉片填塞鼻腔,收缩麻醉鼻腔黏膜,2%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阻滞麻醉筛前神经,浸润麻醉鼻内疤痕组织周围。待麻醉满意后,于鼻内疤痕组织前缘作切口,可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和术中切开泪囊时瘘口处理的经验。方法:选择鼻泪管堵塞、慢性泪囊炎(包括术后复发)患者90例、105眼,均行鼻内镜下处理。造瘘口采用EC耳脑胶粘合固定成形72眼,术中置硬膜外导管10眼,用银夹吻合泪囊后瓣与鼻黏膜瓣13眼,造瘘口用碘仿纱条填塞扩张成型5眼,用一次性5 ml注射器乳头将前后瓣撑开成型5眼。同期行鼻中隔高位偏曲矫正7眼,钩突肥大切除10眼,中鼻甲前端息肉样变切除9眼,鼻息肉6眼。结果:完全无溢泪92眼,好转8眼,无效5眼,有效率95.24%。结论:泪囊鼻腔造口术造瘘口的处理可根据术者的习惯及手术经验、设备条件及术中切开泪囊后泪囊鼻腔黏膜瓣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4.
经鼻泪囊鼻腔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18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谭伟华  覃建泽 《广西医学》2002,24(4):559-560
随着内窥镜鼻窦外科和鼻眼相关外科的不断发展 ,为临床手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提供了更加简便、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 1 998年 1 0月开展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口术 1 8例 ,取得了明显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1 8例 2 0眼 ,年龄 35~ 65岁 ,男性 7例 8眼 ,女性 1 1例 1 2眼 ,病程最长 5年 ,最短1年。其中慢性化脓性泪囊炎 1 2眼 ,慢性卡他性泪囊炎 7眼 ,经颜面部切口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 1眼。伴鼻中隔偏曲 2例 ,中鼻甲肥大 1例 ,鼻息肉 1例。1 .2 手术方法 :用 1 %地卡因液加入 1‰肾上腺素湿棉片作鼻腔粘膜收缩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慢性泪囊炎的发病原因,评价鼻腔冲洗在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窗引流术后防止术后瘘口反复内芽、疤痕挛缩(或闭锁)中的作用.方法 对123例(147只眼)我院经门诊检查确诊为慢性泪囊炎的患者行鼻内镜下泪囊鼻腔开窗引流术,术后常规抗生素或激素抗感染治疗,同时分两组对比研究,对照组只行泪道冲洗,实验组在泪道冲洗的同时行鼻腔冲洗,观察其临床疗效,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结果 123例(147只眼)患者中,术前伴鼻中隔偏曲92例,占74.80%;伴慢性鼻炎58例占47.15%;伴慢性鼻窦炎4例,占3.25%.实验组治愈率95.0%,对照组治愈率88.7%.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慢性泪囊炎的发生与鼻部疾患有很大的相关性,从而引入了鼻腔冲洗,为防治开窗术后瘘口的内芽反复形成,疤痕挛缩(或闭锁),促进瘘口的上皮化,提供了理论与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的手术方法、术后疗效以及与慢性鼻-鼻窦炎的关系。方法327例患者行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治疗,伴有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患者一并接受手术治疗。结果 327例患者均获得满意的矫正效果,鼻通气、嗅觉功能明显改善,鼻塞、头痛、流涕等症状消失,术后随访3个月~24个月,均未出现鼻腔粘连、鼻中隔穿孔、鼻梁塌陷等。治愈266例(81.3%),好转61例(18.7%);伴有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一并同时手术后半年内无复发,窦口开放良好。结论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术不仅可以矫正偏曲的鼻中隔,同时还可以完成慢性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手术治疗,无需二次手术。患者痛苦少,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医疗费用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泪囊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ic dacryocystography,CT-DCG)和泪道系统的CT三维重建(CTthree-dimensional reconstruction)在诊治鼻腔结构异常伴功能性溢泪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鼻腔结构异常并伴功能性溢泪及鼻阻塞患者18例,均有下鼻甲肥大,其中12例同时伴有鼻中隔偏曲。术前均排除由眼部疾病引起的溢泪。所有患者均采用CT-DCG和三维重建检查,行鼻内镜下鼻甲低温等离子射频消融术,12例伴鼻中隔偏曲者同时行鼻中隔偏曲矫正术,观察疗效。术后随访12个月。结果 CT-DCG和CT三维重建术能清晰显示泪道引流系统的解剖形态及其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术前影像显示鼻泪管口通而不畅,术后影像显示泪道系统通畅,造影剂可顺利经下鼻道流出。18例患者术后鼻中隔均居中,下鼻甲明显缩小。其中鼻阻塞痊愈14例(77.8%),好转4例(22.2%);13例(72.2%)溢泪症状消失,5例(27.8%)溢泪症状好转。结论 CT-DCG和泪道系统的三维重建技术对鼻腔结构异常伴功能性溢泪的诊治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手术方法较多,如泪囊摘除术,泪囊筛窦吻合术、鼻泪管插管术、鼻泪管阻塞钻切术等,但至今为止,鼻腔泪囊粘膜吻合术仍被认为是治疗慢性泪囊炎最理想的手术。我们采用牙钻钻骨孔完成鼻腔泪囊粘膜吻合术23例(25眼),均获得成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报告23例(25眼)均为慢性泪囊炎,鼻泪管阻塞的患者。其中男6例(6眼),女17例(19眼),年龄21~52岁,平均38.2岁。全部病例均是经泪道冲洗及探通无效后实行该手术。手术方法1.术前准备:术前详细检查鼻腔,如有鼻息肉、鼻中隔严重弯曲应先治疗。泪囊压出物少应做…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鼻息肉摘除联合泪囊鼻腔吻合的临床疗效.方法 33例(36侧)鼻息肉合并慢性泪囊炎患者,行鼻内镜下鼻息肉摘除联合泪囊鼻腔吻合术,随诊6~24个月,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治愈29例(32侧),治愈率为88%,好转2例(2侧),好转率为6%,总有效率94%;无效2例(2侧)为中途未按医嘱复诊,鼻腔粘连.结论 经鼻内镜下鼻息肉摘除联合泪囊鼻腔吻合,是治疗泪囊炎合并鼻息肉的理想方法,疗效满意并免除患者多次手术风险,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王文青 《医学文选》2001,20(3):326-327
泪囊鼻腔吻合术重建泪囊到鼻腔的引流道 ,既去除了泪囊感染灶又解除了泪溢 ,是目前慢性泪囊炎的理想根治疗法 [1 ] 。我院 1996~ 1999年共完成泪囊鼻腔吻合术 82例 90眼 ,取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 82例中 ,男 12例占 14.6 % ,女 70例占 85 .4% ;年龄最大 6 2岁 ,最小 2 1岁 ,好发年龄为 40岁左右 ;病程最短 6个月 ,最长 12年。其中慢性泪囊炎伴泪囊瘘管 6例 ,伴泪囊周围组织脓肿 2例。1.2 术前准备  1常规行鼻及鼻窦检查 ,如有鼻中隔偏曲、鼻息肉、肥厚性鼻炎或鼻窦炎者应先予治疗。2压挤泪囊部 ,如分…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60例慢性泪囊炎行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慢性泪囊炎行泪囊鼻腔吻合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手术失败的原因。结果60例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原因为26例骨孔过小,12例死腔形成,3例术中出血,6例泪囊未打开,8例筛泡前移,5例术前诊断错误。60例中双瓣式吻合术39例,多瓣式吻合术21例。有49例进行第二次手术获得成功。结论泪囊鼻腔吻合术失败的主要原因为骨孔过小与死腔形成,应予针对性预防。  相似文献   

12.
慢性泪囊炎为眼科常见病,其原因是由于鼻泪管狭窄、阻塞,导致泪液在泪囊内滞留,伴发细菌感染而引起。与沙眼、泪道外伤、鼻中隔偏曲、鼻息肉、鼻腔肿瘤、下鼻甲肥大、鼻腔手术等因素有关。主要表现为溢泪、压迫泪囊(眼角区)有粘液脓性分泌物自泪小点流出、泪道冲洗不通或有脓性分泌物冲出、泪囊造影显示鼻泪管阻塞。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慢性泪囊炎作为眼科的常见多发病,门诊治疗多以反复冲洗、扩张、探通泪道、泪道激光、泪道挂线等方法治疗,但疗效很低。传统的手术多以鼻外进路泪囊鼻腔造孔为主要术式,但由于鼻外进路易损伤内眦韧带、血管,手术过程较为复杂、时间长,术后面部易留疤痕等弊端,因此医患双方都顾虑重重,从而成为眼科久治不愈的顽疾[1]。近年来随着鼻内窥镜手术的广泛应用,全国各级医院相继开展了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手术并取得了肯定的疗效。我科自2006年以来对眼科收治的39例(42眼)慢性泪囊炎患者应用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手术获得了满意疗效,全部病例随访3个月总有效率100%,现将有关观察和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资料39例患者中,男10例,女29例,年龄35~59岁,平均年龄47岁,2例有鼻及眼眶外伤史,合并鼻中隔偏曲5例,鼻息肉6例,35例曾在院外反复行泪道冲洗治疗史,病程3~15年不等。术前检查39例泪道冲洗均不通,按压泪囊有脓液或黏液溢出。1.2手术方法将中鼻甲前端附着处,钩突为后界的鼻黏膜麻醉后,以镰状刀做直径约为1.5 cm的弧形切口,至骨表面,分离局部黏膜并将其去除,暴露上颌骨额突及泪骨前部,此时可见二者之接合骨缝。用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的关系 ,以及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临床应用的可能性。方法 :1998年 5月至 2 0 0 0年 2月为 5 2例患者施行鼻中隔手术 ,其中内窥镜下行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30例 ,内窥镜下行鼻中隔成形术 2 2例 ,回顾分析其中 2 0例的CT资料 ,介绍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的手术方法。结果 :鼻中隔偏曲与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密切相关 ,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可有效地解决鼻中隔偏曲问题。结论 :为了达到良好的手术效果 ,治疗慢性鼻窦炎和 (或 )鼻息肉 ,矫正鼻中隔十分重要 ,只有形态正常 ,才能达到功能正常。内窥镜下鼻中隔成形术可以避免鼻中隔黏膜下切除术的缺点 ,是一种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提高鼻内窥镜手术疗效的方法。方法:对100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患者施行鼻窦内窥镜手术。结果:治愈90例(90%),好转10例(10%),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术后并发症主要为鼻腔粘连。结论: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具有良好的疗效。手术操作熟练准确,是彻底清除病变、确保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术后定期随访能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谭伟华 《广西医学》2002,24(3):427-428
经鼻内窥镜泪囊鼻腔造口术是近年来治疗慢性泪囊炎较为有效和简便的一种手术方法。术前通常采用肾上腺素联合表面麻醉剂或局部麻醉剂收缩鼻粘膜血管 ,防止创面出血。但效果不甚理想。尤其合并有鼻甲肥大、钩突肥大、筛泡肥厚等鼻部病变者。我院采用微波热凝术前创面止血 30例 ,方法简便、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 30例 32眼 ,其中男性 12例 12眼 ,女性 18例 2 0眼 ,年龄 35~ 6 5岁 ,伴有中鼻甲肥大 5例 ,鼻中隔偏曲 2例 ,鼻息肉 2例。1 2 方法 :常规用 1%地卡因液加入 1‰肾上腺素湿棉片作鼻腔粘膜收缩麻醉 ,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耳科电钻磨除偏曲鼻中隔骨质治疗因鼻中隔偏曲引起鼻内接触性头痛的疗效。方法选取我科门诊就诊的13例因鼻中隔骨棘或骨嵴引起鼻内接触性头痛患者在鼻内镜下切开局部骨棘或骨嵴处黏膜,剥离黏骨膜后,应用耳科电钻磨除鼻中隔骨嵴或骨棘后,复位黏膜,术后手术侧鼻腔以膨胀海绵行鼻腔填塞。结果 13例因鼻中隔骨棘或骨嵴引起鼻内接触性头痛患者全部治愈,无鼻中隔血脓肿、鼻中隔穿孔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结论鼻中隔偏曲至鼻内接触性头痛患者应用耳科电钻去除局部偏曲骨质的手术疗效好,安全可靠,术后并发症少,门诊局麻下即可完成手术,操作简单,经济实用。  相似文献   

18.
慢性泪囊炎伴鼻部疾病及解剖异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泪囊炎与鼻部疾病及鼻部解剖异常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本院自1998年至今有鼻部检查记录的慢性泪囊炎患者资料328例367眼。[结果]328例慢性泪囊炎患者,有鼻部疾病及解剖异常者304例342眼:下鼻甲肥大及肥厚性鼻炎139例(13例为双侧),慢性单纯性鼻炎152例(26例为双侧),鼻中隔偏曲146例(合并下鼻甲肥大或肥厚性鼻炎40例,合并慢性单纯性鼻炎76例);前组筛窦炎22例,全组筛窦炎8例,上颌窦炎3例,鼻息肉12例,全副鼻窦炎1例,副鼻窦炎都合并有慢性鼻炎和/或鼻中隔偏曲。无鼻部疾病及解剖异常者仅24例25眼。[结论]慢性泪囊炎与鼻部疾病及鼻部解剖异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经鼻联合治疗可能是慢性泪囊炎治疗的良好方向。  相似文献   

19.
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7年 9月至 1998年 10月我们经鼻内窥镜施行鼻腔造口术治疗慢性泪囊炎 19例 ,疗效满意 ,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19例 (19眼 )中男 2例 ,女 17例 ,2 4~ 6 5岁 ,病史 2月~ 16年 ,其中 1例为经皮泪囊鼻腔粘膜吻合术失败者。临床表现为溢泪、溢脓性分泌物 ,内眦部红肿 ,反复发作 ,术前泪道冲洗不通。按王寅威等 [1 ]泪囊造影形态分类属普通型、囊样扩张型 ,粘连型 (手术失败者 )。 2例中鼻道拥挤、钩突肥大、鼻中隔偏曲。1.2 手术方法 器械采用 0 0直径 4mm国产硬质鼻内窥镜 ,国产 YAG— 10 0型激光器。泪道探针、泪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效果。方法:确诊慢性泪囊炎患者23例(23眼)采取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即在下泪点插入泪道探针的引导下,用黏膜刀将泪囊内壁的前、上和下方沿骨孔缘切开,后翻泪囊瓣,与鼻黏膜切口后缘组织相贴并钛夹固定。结果:本组病例23例(23眼),术后6个月随访,治愈20例(86.9%),好转1例(4.3%),无效2例(8.7%)。结论:经鼻内窥镜下泪囊鼻腔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是一种有效新方法。手术创伤小,患者痛苦小,不影响患者美容,可同时处理鼻腔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