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3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间变性大细胞性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一种近几年才报道的较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NHL),既往对ALCL缺乏认识或研究不够,常将其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肿瘤。我院自1999年12月年以来共确诊3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 (Anaplasticlargecelllym phoma ,ALCL)由Stein等首先在 1985年报道[1] ,其特点是肿瘤细胞体积大 ,圆形或多边形 ,胞质丰富 ,部分胞浆透明 ,细胞核大 ,高度异型。肿瘤细胞对CD30 (Ki 1)抗体呈阳性反应 ,免疫标记可以是T细胞、B细胞和非T非B表达。为了进一步了解ALCL的临床病理和免疫组化特点 ,以下对本院及江西省肿瘤医院确诊的 10例ALCL进行回顾性分析。1 材料与方法标本来自江西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及江西省肿瘤医院 ,系 1996年至 2 0 0 0年经CD30等免疫组化染…  相似文献   

3.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WHO最新淋巴瘤分类中一个较少的类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4月收治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性,16岁。右眼突出伴复视2周,发热、咳嗽2 d。门诊眼眶核磁共振(MRI):右侧眼眶内球后上方异  相似文献   

4.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是WHO最新淋巴瘤分类中一个较少的类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三人民医院2006年4月收治1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特征、病理组织学、免疫表型和预后的特点.方法对7例ALCL患者的临床特征、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进行分析并复习文献.结果7例ALCL中6例为系统性ALCL,1例为原发皮肤性ALCL(C-ALCL).ALK+ALCL患者的发病年龄较ALK-ALCL年轻,CD30、ALK共同阳性时EMA的阳性表达率增高.结论 ALCL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表现和免疫表型,组织病理形态与免疫表型相结合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帮助鉴别诊断和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的病理形态、免疫表型特征及临床预后.方法:对10例ALCL进行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标记,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本组ALCL男女之比为9∶1,平均年龄38.7岁.发生部位包括颈部淋巴结4例,小肠2例,头皮2例,纵膈 1例,支气管1例.ALCL形态表现多样,细胞呈多形性,大小不等,胞质丰富,细胞核大而不规则,呈扭曲、肾形、马蹄形及花环状,甚至见多核及瘤巨细胞.免疫表型:10例ALCL均阳性表达CD30,部分表达E-MA、CD3和CD45RO,不表达AE1/AE3、CD20、HMB45、S100、CD68和CD15.结论:ALCL是一种少见的非霍奇金淋巴瘤,诊断依赖于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标记,应与霍奇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低分化癌、恶性黑色素瘤等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7.
王明华  翁阳  罗志飞  吴媛媛  王林海 《广东医学》2011,32(16):2183-2185
目的 探讨淋巴结内、外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的分化特点.方法 收集108例DLBCL的临床病理资料,结内56例,结外52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D10、Bcl-6、Mum-1和LMP-1的表达,对淋巴结内、外DLBCL瘤细胞分化特征及与EBV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结内组以生发中心型(GCB)分化多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p80蛋白在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中的表达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用SP法检测CD30、CD20、CD45RO和p80在28例ALCL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D30全部呈强阳性表达,p80蛋白有13例呈强阳性,p80蛋白阳性病例的免疫学表型为T细胞性11例和Null细胞性2例,无B细胞性和T、B细胞标记均表达的病例(P<0.05)。p80蛋白与ALCL的发病年龄、AnnArbor分期均无关,而与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P<0.01)。结论CD30和p80蛋白的检测可用于ALCL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免疫组织化学在检测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largecelllymphoma,ALCL)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lymphomakinase,ALK)基因转位及其融合蛋白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色FISH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30例石蜡包埋ALCL病例中ALK基因转位及其融合蛋白。结果:FISH和免疫组织化学分别在60.7%(17/28)、71.4%(20/28)系统性ALCL中检测到ALK基因转位或融合蛋白,在2例皮肤原发ALCL中均未检测到基因转位或融合蛋白。结论:在检测ALCL中有无ALK基因转位时,ALK蛋白免疫组化由于其简单、快捷、价廉成为一般情况下的首选方法;在具备FISH条件时,由于其准确性也可以将检测ALK基因转位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10.
198 5年 ,德国病理学家Stein等[1] 报道并描述了一组曾诊断为“间变性癌、恶性组织细胞增生症、多形性大细胞性淋巴瘤以及何杰金病”的淋巴瘤。其共同特征为 :细胞体积大 ,核大而不规则 ,细胞弥散或巢样沿淋巴窦或滤泡间浸润 ,几乎所有的瘤细胞均表达Ki - 1抗原。Stein等首次提出了“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LatgeCellLymphoma ,ALCL)的命名 ,因瘤细胞强烈表达Ki - 1抗原 ,也称“Ki - 1淋巴瘤”(Ki - 1Lymphoma)。此后 ,国内外学者对ALCL的临床病理、病因及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曹军宁 《当代医学》2009,15(14):87-89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是成人淋巴瘤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并且是一组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预后等多方面具有很大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在欧美国家,DLBCL的发病率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31%,在亚洲国家占NHL大于40%,而我国的发病率缺乏确切的统计资料。DLBCL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老年人多见,中位发病年龄为60~64岁,男性稍多于女性。临床上以迅速增大的无痛性肿块为典型表现,约三分之一患者伴有B症状(发热、盗汗、体重减轻),骨髓累及的发生率为16%。肿瘤主要发生在淋巴结内,约超过30%的患者表现为局限的淋巴结外首发病灶。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MALT1和Bcl2表达对黏膜相关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影响及肿瘤中两种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MALT和DLBCL64例,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两种淋巴瘤的组织形态学特点,检查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和MALT1、Bcl2的表达,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ALT1和Bcl2两种蛋白表达在MALT和DLBCL差异无显著性,较晚临床分期病例的表达明显多于较早分期病例,有淋巴结累及病例的表达明显多于无累及病例,肿瘤中两种蛋白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生存状况MALT1阳性病例较阴性病例差、Bcl2阳性病例较阴性病例差,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cl2在MALT和DLBCL的表达可能与MALT1引起的NFκB异常活化有关,两种蛋白的表达对MALT和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14.
B细胞淋巴瘤石蜡包埋组织克隆性重链基因重排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克隆性重链基因重排检测在B细胞淋巴瘤(B—NHL)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用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semi—nested PCR)、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及银染技术,检测经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确诊的23例B—NHL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的克隆性免疫球蛋白第三互补决定区(IgHCDR3)重排基因,对照组为7例T细胞淋巴瘤(T—NHL)及6例反应性增生或肉芽肿性淋巴结炎。结果 B—NHL IgHCDR3检出的阳性率87.0%(20/23),假阳性率7.7%(1/13),假阴性率13.0%(3/23)。结论 检测克隆性IgHCDR3重排为B—NHL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查CD5在淋巴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了解CD5表达与肿瘤细胞中CD10、bcl-6、MUM1表达的关系,以及上述分子标记对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HE染色观察淋巴结内DLBCL的组织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CD5、CD10、bcl-6、MUM1和Ki-67表达。结果:39例DLBCL中25例表达CD5,DLBCL的CD5阳性和阴性组的CD10,bcl-6,MUM1、Ki-67的表达、年龄、性别、体能指数及生存状况无显著性差异,但两组的临床分期有显著性差异。CD10(-)bcl-6(-)MUM1阳性组与阴性组之间生存状况无显著性差异,CD10和(或)bcl-6表达组与MUM1表达组及Ki67表达〉20%与≤20%病例之间生存状况无明显差异。结论:DLBCL中CD5表达与CD10、bcl-6、MUM1的表达无明显相关,但与肿瘤的临床分期有关,CD5阴性病例的分期较低;CD5表达对DLBCL的其它临床特征和生存状况无明显影响,CD10、bcl-6、MUM1表达对DLBCL的生存状况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Bcl2表达对不同基因表达谱细胞来源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4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DLBCL的组织形态特点、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和Bcl2的表达;搜集临床病理资料和随访,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42例DL-BCL中31例表达Bcl2(73.8%),生发中心细胞来源样(14/17)和活化后细胞来源样(17/25)DLBCL病例之间Bcl2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但Bcl2阳性和阴性病例之间临床分期有明显差别,Bcl2阳性病例临床分期明显晚于阴性病例(P〈0.05);原发于结外的DLBCL淋巴结累及者多为Bcl2阳性病例(5/6),Bcl2阳性DLBCL病例的生存状况有差于阴性病例的趋势(P=0.06)。结论:DLBCL中Bcl2表达与肿瘤细胞的基因表达谱没有明显关系,但与DLBCL的临床病理过程和预后有关,可能是判断DLBCL预后的相关因子。  相似文献   

17.
18.
背景 国内外研究已表明鞘氨醇-1-磷酸受体1(S1PR1)可作为多种疾病治疗的药物靶点。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为发病率较低的结外淋巴瘤,但侵袭能力强,应用现有的手段治疗后整体预后极差,亟须寻找新的治疗靶点。目的 了解S1PR1在PT-DLBCL病理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S1PR1的表达与PT-DLBCL预后的关系,探讨鞘氨醇-1-磷酸(S1P)/S1PR1作为该病治疗靶点的潜力。方法 收集1994年5月-2016年3月云南省肿瘤医院PT-DLBCL病理蜡块37例,随机选取普通结内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病理蜡块37例,通过免疫组化法比较S1PR1在PT-DLBCL和普通结内DLBCL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收集37例PT-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S1PR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 37例PT-DLBCL组织中,S1PR1表达阳性20例(54.1%)、阴性17例(45.8%)。37例普通结内DLBCL组织中,S1PR1表达阳性11例(29.7%)、阴性26例(70.3%)。PT-DLBCL组织中S1PR1阳性表达率高于普通结内DLBCL组织(χ2=4.497,P=0.034)。37例PT-DLBCL患者中,20例S1PR1阳性表达者中位总生存期(OS)为(21.9±4.6)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0.1±2.3)个月,17例S1PR1阴性表达者中位OS为(71.9±9.6)个月、中位PFS为(64.6±10.9)个月。S1PR1阳性表达者3、5年总生存率(15.0%、10.0%)低于S1PR1阴性表达者3、5年总生存率(52.9%、35.3%)(χ2=10.971,P=0.001);S1PR1阳性表达者3、5年无进展生存率(5.0%、0)低于S1PR1阴性表达者3、5年无进展生存率(35.3%、23.5%)(χ2=15.833,P<0.001)。结论 S1PR1在PT-DLBCL中阳性表达率较普通结内DLBCL高,且其表达率高低与PT-DLBCL预后情况相关,S1P/S1PR1具有作为该病治疗靶点的潜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CD22抗原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初步探讨CD22抗原在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的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CD22抗原的表达,分析肿瘤组织CD22抗原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等的关系.结果】 CD22抗原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肿瘤组织阳性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浆和细胞膜?全组21例,阳性率100.00%(21/21),强阳性(+++)率14.29%(3/21),中等阳性(++)率33.33%(7/21),弱阳性率(+)52.38%(11/21),CD22表达与病理亚型,性别,年龄以及其它临床病理特征等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CD22抗原在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中广泛表达,可以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出,该方法简单易行,有一定临床应用前景;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组织CD22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别采用以阿霉素和表阿霉素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并用检测超声心动图的方法来观察不同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的毒性并加以比较。方法采用CHOP方案治疗初治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阿霉素组和表阿霉素组,各为60例,用超声心动图检测两组在接受不同蒽环类药物化疗后2个周期6、个周期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并加以比较。结果在化疗2个周期后,阿霉素组与表阿霉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超过10%的发生率分别为10%(6/60)和8.3%(5/60),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6个周期后,阿霉素组与表阿霉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超过10%的发生率分别为23.3%(14/60)和10%(6/60),两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在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早期检测中有重要的意义,且表阿霉素所引起心脏毒性较阿霉素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