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人工全椎间盘置换是近年来治疗腰背部疼痛可选择的方法之一,但有关置换后对腰椎矢状面影响的报道较少。 目的:分析腰椎间盘置换后对腰椎前凸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曾因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行腰椎间盘置换的患者影像学资料,数据测量包括置换前及置换后腰椎前凸角、病变节段前凸角、腰骶椎间角。 结果与结论:17例患者随访均12个月以上。行椎间盘置换的患者中L4-5节段病变3例,L5-S1节段病变14例。与椎间盘置换前相比,椎间盘置换后平均病变节段前凸角、腰椎前凸角均显著增加(P < 0.05);与椎间盘置换前相比,假体置入后腰骶椎间角增加,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提示,对于单节段退变性椎间盘疾病腰椎间盘置换后有助于增加患者腰椎前凸和病变节段前凸角度,有助于改善患者腰椎矢状面平衡。置换后腰骶椎间角与置换节段假体置入角度无关。  相似文献   

2.
背景:一期人工关节置换治疗活动期髋、膝结核疗效显著,但人工假体的存在是否会增加结核复发的风险仍是争论的焦点。 目的:综述活动期髋、膝结核行一期人工关节置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CNKI、维普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相关文献。中文检索词为“髋结核,膝结核,结核杆菌,假体,关节成形术,置换”;英文检索词为“hip tuberculosis,knee tuberculosis,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prosthesis,arthroplasty ,replacement”。检索时间范围:1985年1月至2012年10月。初步检索到文献258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选择55篇文献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一期人工关节置换是治疗活动期髋、膝结核的有效方法,假体的存在并不影响抗结核药物对结核杆菌的杀灭,同时大量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也为临床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医师经验的积累,一期人工关节置换必将越来越为患者和医师所共同接受。  相似文献   

3.
背景:Deluxe-PS型人工膝关节假体是根据中国人膝关节解剖特点尤其是股骨髁的形态特征而设计的,其膝关节假体股骨髁内外侧距(M-L)较进口假体少3.5 mm。 目的:探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中的近期疗效。 方法:纳入使用Deluxe-ps型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膝关节炎患者15例(30膝)设为实验组,对照组为同期采用P.F.C.Sigma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侧膝关节置换的20例患者(40膝)。采用KSS评分和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关节活动度评估两组手术前、后膝关节功能,对比两组手术时间、及术中输血量。 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置换后均得到12-24个月随访,平均16个月。置换后患者膝关节疼痛均缓解,关节功能恢复满意。两组膝关节置换后与置换前KSS评分、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置换后,两组间KSS评分和HSS评分及膝关节关节活动度,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两组间置换过程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采用Deluxe-ps膝关节假体行一期双膝关节置换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背景: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施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难度大,涉及面多,包括置换入路、置换中截骨、假体的植入、类型的选择等,专家学者各不相同,意见不统一,争议较多。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方法及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57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随访时间14-86个月,平均随访时间为27个月。随访并记录置换前后(末次随访时)的目测类比评分、Harris评分,分析比较置换前后评分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52例患者中目测类比评分由置换前的(7.0±1.2)分降至置换后的(2.0±0.7)分,Harris评分从置换前的(35.9±5.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的(89.7±3.1)分,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52例患者置换后均可扶拐或助行器下地行走,3个月后能独立行走,生活自理,X射线评估无假体松动,治疗效果满意。说明精心的置换前准备、科学严谨的操作技术可预防髋部假体松动、感染、疼痛等并发症,置换后科学正确的康复锻炼是减少置换后疼痛、功能最大程度恢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背景:与传统的单纯腰椎间盘切除和脊柱融合治疗方法相比,人工腰椎间盘置换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已成为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最有希望的方法。 目的:总结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初步临床疗效。 方法:2007-05/2010-10行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16例,其中男9例,女7例,平均年龄40.5岁(28~55岁)。 结果与结论:随访时间6~36个月,置换后目测类比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椎间隙高度均较置换前有显著改善(P < 0.01)。置换后腰椎活动度获有效维持,置换后腰椎活动度与置换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显示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治疗退行性腰椎间盘疾病的初步临床结果令人满意,但其远期效果尚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作为颈椎疾病治疗的全新方法,正逐渐得到临床广泛认可,其使用的植入器   械——人工颈椎间盘还需更深入研发及验证。 目的:综述了现有人工颈椎间盘产品的结构、材料及体外生物力学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状态进行展望。 方法:以“artificial cervical disc,prothesis,structure,material,biomechanical study”为英文检索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人工颈椎间盘,假体,结构,材料,生物力学”为检索词检索CNKI数据库,纳入人工颈椎间盘结构设计、材料设计及体外生物力学评估相关工作,主要整理近5年来有关研究,排除重复性工作,重点对36篇文献进行分析讨论。 结果与结论:现有人工颈椎间盘产品主要采用金属-聚合物(MOP)结构,以半限制型和非限制型居多,尺寸系列已较完善,且全为进口产品。通过对现有产品进行分析与总结,提出人工颈椎间盘在新结构设计、面向种群设计和材料改进3个方向有重大发展空间,材料改进可以从终板材料、髓核材料、表面喷涂材料几方面考虑。  相似文献   

7.
背景:全椎间盘置换已应用多年,但国内鲜见对人腰椎间盘结构测量的大样本系统研究。 目的:为中国人腰椎间盘假体置换手术和设计提供参考数据。 方法:选取中国成年尸体41具(男22例,女19例),解剖获得完整的腰椎标本。测量椎体软骨板断面厚度。随机抽取正常成年人标准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157例(男89例,女68例)。测量椎体上/下横径、上/下矢状径和椎间隙高度。 结果与结论:成年尸体及正常成年人标准腰椎正侧位X射线片显示腰椎间盘软骨板厚度、椎体上/下横径、矢状径和椎间隙高度均不存在性别差异(P > 0.05)。除L1/2相邻椎体矢状径、L3/4相邻椎体横径和L4/5相邻椎体矢状径外,其余椎间盘相邻椎体横径或矢状径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各径线实测数值之间差距均较小。腰椎间隙自L1/2至L4/5逐渐增宽,前缘高度大于后缘高度。L5/S1椎间隙与其他腰椎间隙存在较大差异,其相邻终板间夹角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8.
背景:仿真力学具有可重复性和对模型无损伤性的优势,加上个性化结构模型提高了有限元分析的可靠性,选择虚拟置换后对膝关节的力学分析不失为一种优化尝试。 目的:通过膝关节置换虚拟手术,用有限元法全面分析术后的膝关节接触面的受力状况,为下一步“手术规划”实验提供客观资料。 方法:CT/MR扫描患侧膝关节,激光扫描假体,经逆向软件数字化重建假体、膝关节及其韧带并测量下肢力线, 根据膝关节置换标准,用Mimics中的Simulation性能模拟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截骨、置入假体之后, 再将所得的模型导入ANSYS划分网格、材料赋值、施加载荷,以有限元法分析接触应力分布。 结果与结论:获得最佳的全膝关节置换后3D膝关节有限元模型,测得的力学数据与前人在力学实验中对假体直接测试所获得的结果基本一致。以有限元方法分析出虚拟置换后膝关节的结构形变、应力分布、内部能量变化等情况,有利于寻找假体置入的最佳位置、优化截骨、预见手术结果,成为手术规划不可缺少的数据。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
背景:肝硬化对行人工关节置换等骨科治疗者往往产生负面影响,其围置换期处理是骨科医生的一大挑战。 目的:分析合并肝硬化患者实施人工髋关节置换的安全性、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合并肝硬化的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置换前后的诊治措施及疗效。 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髋关节置换均顺利完成,随访均超过 5个月。置换前Child- Pugh分级A级7例病例中5例置换后2周内动态观察评级仍维持A级,2例上升为B级,护肝支持治疗后均按时拆线出院。置换前B级者6例中2例置换后黄疸加剧并腹水,升为C级,其中1例置换后5 d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予以生长抑素及质子泵抑制剂应用,出血迅速控制,患者经治疗均痊愈出院。随访时Harris评分髋关节的功能良好。结果提示在充分评估肝功能状况,全面围手术期处理的保障下, 肝硬化患者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是安全可行的。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0.
背景:随着人工关节材料、工艺及技术的成熟和发展,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股骨颈骨折尤其是老年患者有移位的股骨颈骨折日渐普及。 目的:观察生物型与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合并心脏病老年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择2004年1月至2009年12月天津疗养院骨科中心收治合并心脏病的股骨颈骨折患者35例,其中合并心绞痛型冠心病16例,心肌梗死型冠心病8例,无症状冠心病8例,缺血性心肌病冠心病3例。18例采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17例采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 结果与结论:35例患者除1例在术中死亡外,3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8-36个月,置换过程中出现3例并发症均为骨水泥型组,其中1例在手术过程中经抢救无效死亡,2例在置换过程中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经过抢救后生命特征恢复正常。在随访过程中发现生物型组中2例骨质疏松较严重的患者有部分假体下沉,生物型组优良率89%(16/18),骨水泥型组优良率94%(16/17),提示对于合并严重心脏病的患者适合运用生物型人工股骨头置换,而有骨质疏松的患者适合运用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  相似文献   

11.
背景:建立逼真的有限元模型是对脊柱进行有限元力学分析的重要基础,关于骨质疏松有限元模型的报道尚少。 目的:建立脊柱腰段各主要结构及骨质疏松腰椎的有限元数字模型,为正常脊柱腰段及骨质疏松患者腰椎的有限元力学分析打下基础。 方法:对1名健康男性志愿者行脊柱腰段的螺旋CT扫描,将所得图像先在Mimics中进行分隔和重建,在Geomagic中进行优化,在Ansys中赋材质及网格划分,建立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 结果与结论:建立了包括全部腰椎、椎间盘及主要韧带的正常腰椎及骨质疏松腰椎三维有限元数字模型。该模型外形逼真,几何相似性好,可以随意旋转,方便从多角度观察、采集三维信息,各主要结构材料属性接近实际,适合进行生物力学研究。提示利用CT数据及mimics、geomagic、Ansys软件可以建立脊柱腰段正常及骨质疏松有限元数字模型。  相似文献   

12.
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病的近期效果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评价人工髓核置换术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的近期效果。方法:2002年1月至2003年6月,对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病患者施行人工髓椎置换术21例,男15例,女6例,平均年龄39.1岁;均为单节段退变性腰椎间盘疾病,其中L4~5例,L5S116例;病程4个月~10年,平均26个月。19例经后侧手术入路,2例经腰大肌的前外侧入路;均采用单枚PDN置入:PR725型4例,PR925型1例,PW525型2例,PW725型14例。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14个月。患者术后临床症状、运动功能明显改善,椎间隙高度增加。Oswrestry疼痛功能指数评分由术前61%改善为术后1年的17%,VAS评分则由8.2分降为2.8分。早期有2例假体发生移位,引起神经受压症状而再次手术。临床优良率达90.5%。结论:人工髓核PDN置换术能有效地治疗退变性腰椎间盘病,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3.
背景:脊柱骨转移瘤好发于胸腰段,由于解剖部位复杂给内固定物置入治疗带来难度。 目的:评价胸腰段单发椎体转移瘤患者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治疗后的稳定性。 方法:选取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骨科收治的胸腰段单发椎体转移瘤患者16例,男9例,女7例;年龄40-74岁,平均年龄52岁。治疗前Frankel分级:A级2例,B级3例,C级3例,D级5例,E级3例。治疗前所有患者均给予X射线平片检查、核素全身骨扫描检查、CT检查、磁共振检查,以评估患者椎体情况。经胸前入路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治疗T11椎体转移瘤,经胸膜外和腹膜外间隙入路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治疗T12-L2椎体转移瘤。 结果与结论:1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4-32个月,治疗后平均生存时间大于12个月。治疗后Frankel分级:C级3例,D级5例,E级8例。目测类比评分其平均分由治疗前的(6.22±1.31)分降至治疗后的(3.25±0.94)分,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通过人工椎体或内固定物置入可以恢复脊柱转移瘤患者的椎体稳定性,以达到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人工椎间盘置换腰椎节段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建立UL节段正常及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于进一步的腰椎生物力学研究。方法:取新鲜成人腰椎标本,通过螺旋CT扫描、图像数字化处理、三维图像重建技术及自由造型系统进行图像表面光滑处理,再对表面图像矢量化,转入有限元软件,建立L4/L5腰椎节段和SMH人工腰椎间盘的有限元模型,模仿腰椎前路椎间盘除术,建立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三维有限元模型,用不同的材料参数仿真腰椎和人工椎间盘各结构特性。结果:建立了L4/L5节段人工腰椎间盘置换的有限元模型,模型由皮质骨、松质骨、椎间盘、韧带和人工椎间盘等结构组成。模型分为53452个单元,86329个结点,其中包括53408个固体单元,44个缆绳单元。结论:通过CT扫描可以获得准确的腰椎几何构型数据,并可在此基础上建立高仿真脊柱节段有限元模型。  相似文献   

15.
背景:经椎板关节突关节螺钉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治疗脊柱疾患是一种独特的固定方法,可用于退变性腰椎的融合。 目的:比较采用微创经腰椎间孔椎体融合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与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下腰痛疾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纳入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武警广东总队医院就诊的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轻度不稳患者49例,均采用后路减压椎间融合器植骨内固定治疗。其中24例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25例采用常规开放后路腰椎体间融合术联合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临床疗效。 结果与结论:两种固定方法术后椎体融合率、日本矫形外科协会评分及疼痛目测类比评分改善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可见对无严重不稳的单节段退变性腰椎疾病患者,两种治疗方法的效果相当,均能有效提高椎间融合率,使小关节稳定,解除临床症状,门诊随访满意。但采用微创经椎间孔椎体融合术联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及经椎板关节突螺钉固定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引流液量明显减少(P < 0.05),说明该方法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的变化,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在11具保留C3至T1的新鲜成人颈椎标本上,采用自行设计的圆片状微阻电式传感器测量C5/6椎间盘完整、椎间盘摘除、人工椎间盘置换和椎间融合4个模型组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负荷.结果:人工椎间盘置换组C6/7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在轴向(16.98±3.74)N、左侧弯(26.87±5.78)N、右侧弯(12.91±3.50)N、前屈(20.88±5.77)N、后伸(20.63±5.30)N,与完整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于椎间盘摘除组(P<0.05),低于椎间融合组(P<0.05).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邻近下位关节突关节内的压力接近正常,提示人工椎间盘置换符合颈椎正常生物力学要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对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应力(FS)的影响,并与腰椎融合术进行比较,为人工腰椎间盘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6具新鲜成人尸体的腰骶段(L2~S1)标本,将每具标本依次制作成L4/5椎间盘完整(对照组)、L4/5椎间盘置换和L4/5椎间融合模型,并依次进行生物力学实验,将压力传感器置入L3/4关节突关节,以400 N的恒定轴向载荷,±7.5 Nm的力矩模拟生理状态下轴向、后伸和左右侧弯4种运动,分别测量3种模型在各种运动下L3/4关节突关节内压力。 结果 在模拟生理载荷的各种运动下,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盘完整组相比较,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腰椎间融合组相对于椎间盘完整组和人工椎间盘置换组,上位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均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与正常腰椎相比无明显改变,而腰椎间融合术后,上位相邻节段关节突关节内压力则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8.
椎间盘髓核摘除对腰椎间小关节承载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椎间盘髓核摘除后腰椎小关节受力大小及变化情况。方法采用8具新鲜脊柱腰骶段(L1~S1)标本,在MTS系统上用压敏片分别测量L3-L4、L4-L5两个节段小关节面在中立位和前屈、后伸位时受力大小;摘除L4-L5椎间盘髓核,重复测量。结果完整脊柱标本中,L4-L5与L3-L4节段关节面受力大小相似:中立位时受力占轴向压缩载荷的15%;前屈10°、20°时受力占压缩载荷的比例减为9%、5%;后伸10°、20°时受力占压缩载荷的比例增至23%、33%。L4-L5椎间盘髓核摘除后,L4-L5节段小关节面在各个运动状态下受力均显著增大,而L3-L4节段小关节受力也有增加的趋势。结论腰椎小关节有一定的承载功能。腰椎间盘切除术后,同一平面及相邻平面小关节受力增加,可能引发腰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