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模糊综合评判中用人工赋值的方法构造因素权重集,必然影响这种定量分析方法的客观性和可靠性。本文介绍一种新的权重确定方法,即用被评判事物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联度经过处理后构成权重。该方法计算简单,定量化程度高,可改变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因人而异的状况,文中以四川杉木树煤矿构造复杂程度模糊综合评判为实例,较详细地介绍了这种方法。  相似文献   

2.
模糊综合评判在黄土湿陷性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影响黄土湿陷性的主要因素,给出了黄土影响湿陷分级的4个定量指标的隶属函数,利用所给隶属函数对黄土湿陷性等级进行模糊综合评判,建立了黄土湿陷等级分类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方法.  相似文献   

3.
轿车综合性能多级模糊评价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了一种轿车综合性能的定量评价方法,建立了轿车综合性能评价指标体系.考虑到众多评价因素的模糊性,运用模糊综合评判理论,建立了轿车综合性能的二级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确定了各评价因索及相应子因素的权重与隶属度.通过实例分析说明了这种方法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熵权和层次分析法的宿舍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学生宿舍综合评价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熵权和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克服了传统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权重确定方面具有一定随意性、主观性的问题。该方法利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主观权重,利用熵权法计算客观权,并进行权重拟合,从而得到综合权重,最终得到评价结果。应用实例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适用领域广泛。  相似文献   

5.
建筑物地震危险性的模糊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安全管理、抗震设计、抗震设备和应急设备等4个方面建立了建筑物地震危险性的评价体系,利用模糊数学综合评判方法对唐山某大型商场地震危险性进行定量综合评价.分别给出了一阶模糊评判、二阶模糊评判和评判等级标准,并指出评判阶数、评判等级、权重系数和评判矩阵的确定应综合各方面意见.结果表明,建筑物地震危险性的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可行.根据模糊综合评判结果,确定了建筑物地震危险性评价因素中的薄弱环节,为建筑物抗震防灾性能优化设计及安全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变电所所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贾德峰  许轶珊  任群 《河南科学》2003,21(3):348-350
变电所选址是电力系统规划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与变电所所址有关的因素错综复杂,很难仅凭经验就能确定最佳所址。本文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备选所址进行评判,确定其优先次序。在模糊综合评判中,各因素的权重分配对结果起决定性作用,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与所址密切相关的各个因素相对总体目标而言的权重,使得权重的确定更科学。算例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对土体的冻胀进行预测具有优越性。在目前的研究中,指标权重的确定片面地采用主观法或客观法,得到的指标权重具有一定的片面性。文中提出的模糊评判模型中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采用主观和客观赋权相结合,实现了主观判断与客观评价的统一,使评价更加客观、真实、有效。文后的实例预测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合理,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对新产品创意进行择优排序,排序结果用0-1规划来确定最终投入哪些新产品.讨论了在综合评判过程中利用二元对比排序方法计算各个因素的权重,即确定各因素在新产品创意综合评价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的应用——以研究生中期筛选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提出了研究生中期筛选的模糊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并对研究生中期筛选的模糊综合评价系统提出建议.研究生中期筛选综合评价的指标权重的确定运用专家调查法及AHP法,定性指标采用模糊评判的模型,然后根据最大隶属度确定筛选等级,最后再对定性和定量指标加权算出综合素质评价得分、根据评价的得分从高到低进行排列,可以得出此次筛选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水资源系统多目标规划分层模糊优选原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目标分层,用分层模糊优选理论对流域综合开发方案进行优选,分层时允许评 价因素重叠,从而便于确定目标与评价因素的权重。对分层模糊优选模型进行了分 析,证明在单层模糊优选时与模糊综合评判模型有相同的排序,但结论更加离散。当 分层评判时,克服了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结论值趋于均化难以产生合理评判结果的缺 点。  相似文献   

11.
调查分析了新疆伊犁地区湿陷性黄土的工程力学性质,介绍了预浸水法在处理自重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应用情况,说明这种方法可以消除黄土地基的自重湿陷性,提高地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12.
以西安地区黄土为例,分析了地下水位上升对土中附加应力和地基承载力的影响,指出了地下水位上升.使得土中附加应力减小,地基承载力大幅度下降.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其影响因素的区间性与模糊性特点,提出了采用三角模糊数表示计算参数取值,建立出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模糊分析模型.通过探讨三角模糊数构造方法,建立出CFG桩复合地基承载力计算参数三角模糊确定方法,然后,基于给定安全系数与承载力设计构建功能函数,引入截集理论与区间运算规则,...  相似文献   

14.
随着杆塔基础承担的载荷不断增大,黄土地区常用的挖孔灌注桩呈现直径大、埋深大的工程特征,大大削弱了其经济性和环保性。联想到筒桩基础良好的工程性能,结合输电线路自身的行业特点和黄土的土质特性,提出了应用于黄土地区的中空基础。而对于中空基础的理论计算,没有现成的计算公式可以应用。基于单桩基础的内力和承载力理论计算方法,分析了中空基础相应的理论计算方法。利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原位试验,阐述了该理论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为中空基础的工程应用和设计提供参考;同时,现场原位试验表明中空基础承载力远远大于相应线路的设计值,可在工程中进行试点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入渗增湿条件下,湿陷性黄土地区中桩基的承载性状会因桩周土基质吸力减小和湿陷变形而显著劣化,进而诱发一系列的工程问题。为了研究浸水前后湿陷性黄土中桩基承载性状的变化规律,进行模型桩的入渗试验,同时对桩周土体的变化(包括沉降、体积含水率、基质吸力)以及桩基承载性状的变化(包括桩顶沉降、桩侧摩阻力和桩端承载力)进行监测。将入渗过程中桩周黄土基质吸力变化与桩基承载性状的变化相关联,从非饱和土力学的角度阐明入渗前后桩基承载性状的变化规律和变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入渗过程中的桩顶沉降和桩端承载力不断增加,桩身轴力大致呈“ D ”型分布,最大轴力出现在入渗过程中。入渗过程中桩周黄土的基质吸力减小,产生湿陷变形,使桩侧摩阻力大小和方向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桩基承载性状的变化。基于非饱和土力学原理对传统的剪切位移法进行简化和修正,提出考虑桩周黄土湿陷变形影响的单桩沉降预测模型,并结合试验结果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复杂环境荷载作用下湿陷性黄土地区的桩基设计理论和工程性状评估。  相似文献   

16.
颜晓健  邓米兰 《科技信息》2011,(13):338-339
粗糙模糊综合评估法是以模糊综合评估法为基础,结合粗糙集属性重要度理论,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原理,对不确定性问题进行综合性评估的一种方法。本文应用粗糙模糊综合评估法对城市地铁盾构施工中环境风险进行评估,运用粗糙集属性重要度理论进一步客观的确定评估指标权重,使得评估结果进一步趋向客观合理化,对模糊综合评估法做了一次尝试性的改进。  相似文献   

17.
目前环境承载力尚未有统一的定义,本文参考环境问题的分类,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角度对环境承载力进行重新定义。根据其定义内涵以及安徽省的资源状况,从自然和社会两方面选取与区域环境承载力密切相关的指标,构建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弥补传统评价方法的在主客观权重确定的不足,应用博弈论组合赋权模型对层次分析法确定的主观权重和模糊熵权法确定的客指标权重进行综合赋权,结合承载力评价模型,以市为单位实证研究安徽省十六个市区2015年的环境承载力状况,应用GIS技术分析并绘制安徽省环境承载力评价图,直观显示各市环境承载状况。结果表明,2015年安徽省环境承载力空间差异较大,整体承载力一般;黄山市承载力能力较大,淮南市、铜陵市环境承载力较低。  相似文献   

18.
针对某湿陷性黄土地基上的建筑物墙体开裂的原因,采用了水泥-水玻璃注浆加固方法进行加固,对其注浆范围、注浆深度、注浆材料、注浆工艺进行了设计,沉降及裂缝观测结果表明,利用该法消除了地基湿陷性,增强了地基承载力,地基处理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灰土挤密桩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的设计方法、计算过程及在施工过程中采取的技术措施。在湿陷性黄土地基中采用灰土挤密桩法进行地基处理,能够有效地消除其湿陷性,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  相似文献   

20.
黄土地区的滑坡灾害严重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发展,因此快速准确的评价边坡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考虑诱发黄土滑坡因素具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的特点,提出了重要性比较法用于评价因素集的权重;其次,引入模糊可变集合方法用于求解黄土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的隶属度;最后,利用级别特征值法实现了边坡稳定性等级分级,并基于MATLAB软件编译了边坡稳定分级方法程序,形成了一种快速准确的边坡稳定性分级方法。为验证本文评价方法的准确性对已有文献中燕麦沟、道南隧道两黄土边坡进行了稳定性分级评价,评价结果与已有文献结果一致,证明了评价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黄-延高速某一黄土边坡开展了稳定性评价分析,以长期的监测数据为佐证,进一步验证了本文的评价方法适用于黄土边坡的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