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索以血清免疫球蛋白(Ig)G4水平升高的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广东三九脑科医院住院治疗的20例血清IgG4水平升高的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并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中,女9例、男11例,发病年龄(50.8±16.5)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90.0%(18/20)]、视力下降[35.0%(7/20)]、视物重影[25.0%(5/20)]、耳鸣[25.0%(5/20)]、发热[20.0%(4/20)]、癫痫[20.0%(4/20)]、眼睑下垂[15.0%(3/20)]、肢体无力[10.0%(2/20)]。所有患者头颅MR增强提示硬脑膜强化且血清中IgG4水平升高。结论 以血清中IgG4升高的肥厚性硬脑膜炎在磁共振成像的表现主要以累及硬脑膜为主,可有颅骨破坏及大脑皮层浸润性损害。在临床怀疑为肥厚性硬脑膜炎患者,建议完善血清IgG4检测,必要时可进一步病理学活检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2.
汪恒望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0):733-735,737
目的:探讨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与MRI表现。方法:分析15例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脑脊液生化及MRI表现。结果:15例患者均有体位性头痛,伴有或不伴有其他神经系统症状。脑脊液检查,脑脊液压力均低于70mmH2O(1mmH2O=0.009 8kPa),生化检查9例正常。MRI检查硬脑膜均匀性增厚强化。经临床积极治疗,预后良好。结论:体位性头痛是低颅压综合征特征性临床表现,腰椎侧卧位穿刺脑脊液压力测量及头颅MRI检查具有诊断价值,临床积极治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艾滋病合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提高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总结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 100例确诊患者中,男75例,女25例,平均年龄(39.5±10.3)岁,Charlson合并症指数为(6.1±0.7),所有患者均未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发热和头痛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CD4细胞计数1~ 139/μl(中位数8.5).98例患者入院初次脑脊液压力升高,平均为(21.2±12.4)mmHg.脑脊液白细胞中位计数2(1 ~ 110)× 10^6/L,中位蛋白质定量为0.41 g/L(0.11 ~1.43 g/L),葡萄糖含量中位数为0.42 g/L(0.05~ 0.69g/L).88例患者脑脊液墨汁染色找到隐球菌,81例患者脑脊液培养阳性,88例患者脑脊液隐球菌抗原阳性,99例患者血清隐球菌抗原阳性.中位疗程23天,各治疗组间临床转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4.387,P=0.821).结论 艾滋病并发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是艾滋病常见机会性感染,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减少病死率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早期合理地使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及治疗,提高对继发性低颅压综合征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继发性低颅压征患者的临床资料,详细询问病史,常规及腰穿检查,阅读CT和MRI片,并行脊髓MRI水成像,给予硬膜外注射治疗。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体位性头痛伴恶心、呕吐;腰穿脑脊液(CSF)压力测不出;头颅MRI显示有典型的硬膜下积液、硬脑膜的弥漫性增强、静脉窦充血扩张、垂体充血增大、脑组织下移;脊髓MRI水成像精确显示CSF漏出点。于硬膜外腔注入生理盐水15ml治疗,头痛症状缓解。结论有低颅压表现及影像学特征的患者,应积极寻找低颅压的继发性原因,给予硬膜外注液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正>肥厚性硬脑膜炎是一种罕见的炎症性疾病,以硬脑膜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性增厚、压迫周围组织而导致的各种临床症状为特征[1]。本病早期症状多不典型,常规颅脑磁共振成像(MRI)平扫表现也不明显,单凭临床症状极易误诊[2]。本文收集肥厚性硬脑膜炎8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现结合文献资料,重点分析MRI表现特征,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认识,减少漏诊或误诊。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余姚市中医医院及苏北人民医院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经临床随访证实的肥厚性硬脑膜炎8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2]:有慢性头痛,可伴颅神经麻痹或损害症状;脑脊液压力增高或正常,  相似文献   

6.
罗友昌 《江西医药》2005,40(6):345-346
目的探讨儿童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SIH)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2例自发性低颅压征的临床资料。结果12例患儿均急性起病,发病年龄10~14岁。主要症状为体位性头痛,侧卧位腰穿脑脊液压力<70mmH2O;脑脊液分析,8例外观清亮,2例RBC增高,2例蛋白增高,糖和氯化物正常,经补液治疗均痊愈出院。所有病例行头颅CT检查,8例正常,4例硬脑膜增厚及硬膜下积液,其中4例行MRI检查,示1例正常,2例硬膜下积液,1例硬脑膜增厚。结论自发性低颅压征的主要临床特点为体位性头痛及脑脊液压力低于正常,补液等治疗有效。应警惕硬膜下积液及硬膜增厚,注意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MRI是SIH首选无创性检查。  相似文献   

7.
万慧  张玉生  洪道俊  方朴 《江西医药》2005,40(12):825-826
肥厚性硬脑膜炎是(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HCP)以一种少见的弥漫性硬脑膜增厚的炎性疾病,临床表现多样,易于误诊。今将我们近期遇到的3例病人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结核性脑膜炎(TBM)脑脊液和临床表现特点,为诊断及治疗结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7年来我科收治的32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影像、脑脊液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检查等资料.结果 87.5%(28例)的患者颅压升高;患者细胞数升高者占100%;CSF生化异常率为100%,表现为蛋白质升高和糖、氯化物降低;CSF培养阳性率为3.13%;抗酸染色阳性率为3.13%.结论 CSF常规、生化及细胞学改变异常率高,对成人结脑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同时应结合临床表现,早期治疗以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在病毒性脑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进行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并与同期33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和2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结果作对照。结果 27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在发病1周内有5例(18.5%)白细胞计数轻度升高,范围为(62~482)×10~6/L,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33例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在发病1周内有19例(57.6%)白细胞计数升高,范围为(328~3127)×10~6/L,中、重度升高13例(68.4%),中性粒细胞> 80%者占11例(57.9%)。29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在发病1周内有15例(51.7%)白细胞计数升高,范围为(78~1420)×10~6/L,中、重度升高8例(53.3%)。病毒性脑炎患者的白细胞计数升高程度明显低于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和结核性脑膜炎患者(P <0.05)。结论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鉴别诊断病毒性脑炎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姚瑶  程小华 《安徽医药》2013,17(12):2117-2118
目的 探讨原发性低颅压头痛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原发性低颅压头痛患者的临床表现、腰椎穿刺及辅助检查结果、治疗与预后.结果 20例患者均有体位性头痛,卧位时缓解,坐立位时加重;20例患者脑脊液压力均低,其中14例压力为0,少数患者有脑脊液蛋白或/和细胞数轻度增高;所有患者均行头CT检查,其中11例再行头颅MRI检查,2例见脑膜增厚,1例见小脑扁桃体下沉;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熟悉并掌握原发性低颅压头痛的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特点,可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11.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CNM)是中枢神经系统真菌感染最常见的类型,由于该病起病隐匿,临床表现、脑脊液常规、生化检查及头颅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异性,与其它颅内感染性疾病尤其是结核性脑膜炎难以鉴别,AIDS并发CNM时,脑脊液检查可正常,临床上易造成误诊、漏诊。晚期又缺乏强有力的药物治疗,其病死率和治疗复发率极高。笔者回顾分析了2007-2013年我院1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诊治经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尚文鹏  毕国荣 《首都医药》2009,16(16):41-42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临床诊断。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盛京医院2005年~2008年收治的27例结核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特点及头颅影像学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结核性脑膜炎症状以发热、头痛、精神障碍、脑膜刺激征为主;脑脊液典型表现为细胞数、蛋向升高,糖、氯化物下降;影像学表现为脑池、脑室增强渗出物,脑膜强化,进行性脑积水。结论结核性脑膜炎临床诊断缺乏特异性,需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综合检查结果,并重视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CNM)和结核性脑膜炎(TBM)的临床差异,以为两种脑膜炎的鉴别、治疗以及预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23例CNM和47例TBM患者的临床特点、脑脊液以及影像学改变的异同。结果 CNM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合并慢性基础病比例、呕吐及视盘水肿症状明显高于TBM组,合并颅外结核病显著低于TBM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NM组头颅CT或MRI检查阳性发现率显著低于TBM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葡萄糖及氯化物含量、头颅CT或MRI表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BM和CNM在临床表现等方面有区别,但不易鉴别,容易误诊;综合分析临床资料、脑脊液资料及影像学资料有助于鉴别两种脑膜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结核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83例结脑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合并肺结核52例,并发脑积水31例,脑梗死13例,脑脊液多次检查均符合结脑的改变,头CT或头核磁检查显示脑积水或异常信号。结论:结脑的发病机制是结核杆菌侵颅所致,其临床表现复杂,神经系统并发症发生率高,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检查和颅外结核感染是诊断的重要线索,早期正规抗结核治疗和激素治疗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起病形式、可能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检查及治疗结果,并分析静脉用药及颈动脉用药疗效。结果患者多亚急性起病,病因多样,临床表现多为高颅压综合征,脑脊液压力多数升高,影像学表现静脉血流减慢、闭塞,脱水、抗凝治疗疗效佳,颈动脉用药优于静脉用药。结论在高危因素存在下,出现高颅压症状,精神症状、肢体瘫痪等,应考虑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及早行血管检查(MRV或DSA),诊断明确后早期应用溶栓治疗,特别是颈内动脉用药疗效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药科学》2017,(12):254-256
目的探讨B群溶血性链球菌(GBS)性脑膜炎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案。方法对2008~2015年我院收治10例GBS败血症合并脑膜炎患儿临床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例GBS败血症合并脑膜炎患儿中,4例为早发型,其中1例于出生后3d发病,以高热、抽搐入院,3例以气促为最初表现;6例为晚发型,均以中高热为最初表现。6例患儿WBC<4×10~9/L,3例患儿WBC为(10~20)×10~9/L,1例患儿WBC>20×10~9/L。行脑脊液检查,10例GBS均阳性,脑脊液呈典型化脓性脑膜炎改变。行血培养,均显示GBS阳性。入院经X线检查显示,10例均存在肺部感染;出院时7例经MRI检查,1例存在脑膜增厚;3例经头颅CT检查1例存在外部性脑积水。所有患儿均采用青霉素/万古霉素+美罗培南联合治疗,均治愈出院。随访1年,9例后期生长发育正常,1例发育略显缓慢。结论新生儿GBS脑膜炎临床特点各异,病情严重,针对可疑新生儿,应尽早行血培养以明确致病菌,及时进行脑脊液检查以确诊,早期、足疗程使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为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之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8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此病可见于各个年龄段,以中青年女性为多。妊娠、感染等为常见原因,部分病例病因不明。高颅压、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为主要临床表现。腰椎穿刺检查多数脑脊液压力升高,脑脊液蛋白和白细胞数正常或轻度升高。典型颅脑CT可见到血栓局部条索状高密度影或伴有出血和水肿,但阳性率低。MRI平扫可见受累静脉窦内异常血栓信号,MRV和DSA可见受累静脉窦显影不良或不显影,MRI、MRV及DSA检查阳性率高,可明确诊断。经抗凝、降颅压及对症支持治疗,部分病例行局部溶栓治疗后,11例(61.1%)患者痊愈,6例(33.3%)好转,1例(5.56%)死亡。结论中青年患者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高颅压症状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腰椎穿刺检查提示颅内压升高时应高度怀疑CVT可能。围产期女性为高危人群。颅脑CT检查阳性率低,尽早行MRI检查以明确诊断,DSA是CVT诊断的金标准并可指导溶栓路径。治疗上早期降颅压、抗凝治疗,严重病例经动脉或静脉行局部溶栓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神经精神狼疮(NPSLE)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65例NPSLE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表现、并发症、治疗和转归。结果 9例以神经精神症状首发,56例在SLE病程中各个阶段出现了各种神经精神症状;脑脊液检查,60%(40例)患者脑脊液蛋白升高;57例行头颅MRI检查者46例出现异常信号影,11例头颅MRI检查未见异常者CSF蛋白均升高;治疗后除1例并狼疮肾炎者死亡外,其余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结论脑脊液检查及头颅MRI结合临床可以协助NPSLE的早期诊断。早期诊断及早期合理治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15岁。因“左颞区疼痛伴左耳听力下降2个月余”入院。入院实验室检查:血常规红细胞5×10^12/L,血红蛋白136g/L,向细胞3×10^9/L,淋巴细胞1×10^9/L,血小板311×10^9/L,嗜酸性粒细胞计数为0。头颅CT表现:左侧颞部颅板下见团状高密度影,周围脑组织呈受压改变,并可见轻度脑水肿,对应颞骨可见毛刷状骨质破坏,皮下软组织肿胀;增强扫描可见不规则强化,其内见分隔(图1)。  相似文献   

20.
肥厚性硬膜炎(hypertrophic pachymeningitis, HP)是一种硬脊膜慢性纤维化炎性病变, 该病临床少见, 分为肥厚性硬脑膜炎(hypertrophic cranial pachymeningitis, HCP)、肥厚性硬脊膜炎(hypertrophic spinal pachymeningitis, HSP), 两者可同时存在。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 很可能与免疫因素相关, 治疗方法包括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和手术。病理是诊断金标准, 核磁增强表现可协助诊断。现报道威海市中心医院1例特发性肥厚性硬脑脊膜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