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目的 确定PET/CT中心各个功能用房的屏蔽厚度。方法 IAEA安全报告丛书-NO.58和AAPMTG108。结果18F为主概述影响PET/CT屏蔽体厚度的因子,以此确定屏蔽计算公式。结论 由于湮没光子的能量较高使得PET/CT中心的屏蔽要求与其他诊断设施不同,通常吸收室还不止一个,屏蔽计算时需综合考虑每个吸收室对控制区和非控制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ET/CT中心建设中的放射防护。方法:根据我国放射防护相关的现行政策、PET/CT技术特点、辐射剂量的理论及工作经验积累,讨论PET/CT中心建设中放射防护的相关问题。结果:给出了PET/CT中心从放射性药物分装到PET/CT扫描各工作环节中的放射防护要求;导出了各环节中防护设施屏蔽厚度的计算公式,并介绍了放射防护的评价验收程序。结论:全面系统探讨了PET/CT中心建设各环节中的放射防护,为医疗机构建立PET/CT中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上海市PET/CT使用基本状况,通过对PET/CT工作场所放射性水平的监测,掌握目前上海市PET/CT场所防护情况。方法 普查上海市PET/CT医疗机构,通过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和β表面污染两项检测指标进行现场监测。结果 截止2011年底,上海市共有PET/CT 13台。现场检测表明,候诊室及注射室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水平相对较高,候诊室门四周最高达19 552 nSv/h,注射室桌面最高达6 136 nSv/h,注射室中央最高达5408 nSv/h。PET/CT工作场所β表面污染无超国家标准限值情况,但注射室内,尤其是传递窗及废物桶四周仍然较高。结论 上海市PET/CT工作场所放射防护较得当,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水平能控制在标准限值内,但国家标准对PET/CT等核医学场所的γ辐射空气吸收剂量率并没有限值,防护重点仍是外照射的防护。  相似文献   

4.
目的 通过对某新建PET/CT中心的放射防护措施安全性评价,论证该PET/CT中心投入运行时的辐射安全性及对周围公众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建设项目场所设计资料的审查,确认其布局是否符合放射卫生学的要求;通过对工程屏蔽设计的审查与核实,论证项目主体工程屏蔽设计是否合理;通过对放射工作场所安全系统的分析,论证该项目所采取的辐射安全措施是否可行。结论 经估算,该建设项目放射工作场所各功能用房屏蔽设计符合辐射安全原则,只要按照审核的屏蔽设计进行建设,在保证施工质量前提下,能够有效的屏蔽放射性核素和PET/CT运行时产生的放射线。  相似文献   

5.
彭添兴 《医疗装备》2018,(19):32-34
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显像中所需的屏蔽防护。方法运用Monte Carlo方法对PET中心主要场所(注射室和摄取室、扫描室、控制室)的放射防护进行计算。结果注射室墙外30 cm处需屏蔽墙(门)厚度为37 cm,铅防护门厚度为1.5 cm;摄取室墙外30 cm处需屏蔽墙(门)厚度为37 cm,铅防护门厚度为1.5 cm,两床位间防护墙为37 cm;扫描室墙外30 cm处需屏蔽墙(门)厚度为37 cm,铅防护门厚度为0.5 cm,铅玻璃为0.5 cm;控制台距离患者不少2.32 m。结论屏蔽防护设计均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18F药物诊断时PET机房外的辐射剂量率。方法 使用MCNP5计算0.551 MeVγ光子经不同厚度混凝土屏蔽防护后的辐射剂量率。结果 根据计算结果拟合的剂量率曲线符合指数衰减规律。结论 MCNP5程序计算18F药物诊断时的辐射剂量率是适用的,18F辐射剂量率归一化衰减公式可应用于PET机房的辐射防护设计。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评估福建省PET/CT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剂量。方法 根据福建省2014-2016年5家PET/CT工作场所周围剂量当量率和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的监测结果,分析PET/CT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并与国家标准剂量限值进行比较。结果 放射工作人员人均年有效剂量为0.50 mSv,所有放射工作人员年有效剂量均低于5 mSv。从事放射性药物分装、注射和PET/CT同室摆位作业的放射工作人员,在未采取个人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手部、头颈部和胸部位置最大年受照剂量估算值分别为549.0、137.4、134.0 mSv。结论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放射工作人员职业受照剂量处于较低水平,符合相关标准要求。未采用有效的个人防护措施时,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受照剂量可超过国家标准职业照射限值。  相似文献   

8.
国内部分放射防护器材屏蔽性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送检的国产铅玻璃板、铅橡胶板、防护涂料板及个人防护用品的防护质量进行检测,分析我国放射防护器材的辐射屏蔽性能及现状。方法 按照国家相关标准规定的检测方法。结果 送检的铅玻璃板平均比铅当量为0.22mmPb/mm,铅橡胶板的平均比铅当量为0.30mmPb/mm,防护涂料板的平均比铅当量为0.08mmPb/mm,防护裙的平均铅当量为0.48mmPb,铅玻璃眼镜的平均铅当量为0.51mmPb,防护手套的平均铅当量为0.75mmPb。结论 送检的大部分放射防护器材样品的屏蔽性能,处于国家标准规定的范围以内,达到防护要求。但有少部分产品尤其是防护涂料板比铅当量未达到要求,应加以改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对螺旋断层放疗自适应治疗系统的机房进行放射防护设计,并对其防护效果进行验证。方法 根据螺旋断层放疗自适应治疗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综合考虑机房的几何参数、周边关系等因素,通过理论计算的方法,得出螺旋断层放疗自适应治疗系统机房的墙体、地板和顶棚所需的辐射屏蔽厚度数据。通过对建设后加速器治疗机房四周的周围当量剂量率的监测,来验证机房的屏蔽防护设计方案。结果 螺旋断层放疗自适应治疗系统由于具有自屏蔽结构,其机房所需的屏蔽厚度明显小于同能量的常规加速器机房,机房外工作场所和周围环境各测量点的周围剂量当量率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的要求。结论 螺旋断层放疗自适应治疗系统机房的放射防护设计,以较小的经济代价满足了屏蔽防护效果,实现了放射防护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本文通过记录PET /CT室从事注射工作的护士全身和手指辐射剂量,获取对其辐射防护有意义的数据。方法 将热释光剂量计(TDL)分别置于两名护士的左右手指、左胸部铅衣外侧和铅衣内侧,通过监测周期内的受照剂量和记录的注射次数,计算护士平均每次注射手指受照剂量和铅衣的屏蔽效果。结果 两名护士左手指受照剂量均大于右手指,平均每次注射受照剂量为:5.8~13.0 μSv,二者手指的受照剂量当量相差0.4~0.8倍;铅衣内侧剂量值小于铅衣外侧,射线衰减率为2.8%~6.6%。结论 PET/CT室从事18F注射的护士,其手指受照剂量主要取决于其注射次数、注射药物的剂量及注射操作熟练程度;铅衣的防护效果很有限。只有通过提高护士注射操作熟练程度,缩短接触18F时间才能有效地减少护士的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介绍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计算机断层扫描(CT)应用中职业照射剂量估算方法及辐射防护措施,为评价和技术审评提供参考。[方法]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58号技术文件和美国医学物理学家协会(AAPM)108工作组的报告,以某医院PET/CT中心为例,分析辐射源项和工作流程,细化参数,分别估算工作人员各操作岗位的年受照剂量,结合轮岗情况给出年剂量。[结果]该中心工作人员分装、注射、摆位和控制室操作等岗位的年受照剂量分别为0.06、0.14、7.00、0.36 mSv,在轮岗情况下年受照剂量约为1.9 mSv,手部当量剂量为340 mSv。[结论]工作人员应实行轮岗制度,加强分装、注射、摆位环节的辐射防护。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某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进行放射卫生防护现状分析,评价其是否符合放射卫生要求,对薄弱环节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法 依据国家相关标准对现场进行检测和调查,将所得数据和资料与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该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核医学工作场所及周围环境辐射水平最大值为0.40 μSv/h,工作场所表面污染最大值为0.20 Bq/cm2结论 该医院核医学科PET/CT中心选址适宜,布局基本合理,辐射防护检测符合国家标准要求,有完善的放射防护管理制度,正常运行条件下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危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掌握螺旋断层放射治疗机房的辐射水平,制订合理可行的辐射屏蔽与防护设计方案,为TOMO装置临床应用的辐射安全提供保障。方法以某医院的1台Tomotherapy Hi-Art螺旋断层放射治疗装置为研究对象,依据设备的性能参数,参照NCRP No.151报告和GBZ/T 201.2等技术标准以及AAPM No.148中相应的质量控制细则,确定TOMO机房的屏蔽与安全防护设计规划,并评估其防护效果。结果 TOMO机房屏蔽方案为:东、西防护墙和室顶为95cm重晶石;南墙为70cm重晶石;迷路内外墙分别为(70~30)cm重晶石和(30~70)cm重晶石;防护门为8mm铅。机房外围辐射水平估算结果表明,南墙外设备夹层通道的辐射剂量率最高为8.89μGy/h,其次为机房地下电缆沟处(3.25μGy/h);防护门外最高为1.6μGy/h。推算出机房外围放射工作人员所受年剂量最高为0.27mSv,公众可能受到的最高剂量均不高于0.03mSv/a。结论 TOMO装置治疗机房可主要考虑对泄漏辐射的屏蔽设计,同时应根据装置实际的照射参数、工作负荷和治疗机房的场所条件进行相应的防护效果分析。  相似文献   

14.
PET/CT作为一种多模式显像技术,已在科研与临床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MRI在多方面优于CT,因此,PET/MRI分子影像设备的研究成了近些年的热点。PET/MRI融合显像可提供分子、形态与功能信息,具有较大的潜力,但其研制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若能合理解决必将给分子影像学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质子治疗工作场所屏蔽计算方法,为质子治疗工作场所的设计和现有国家标准的完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国家标准和国内外文献提供的计算公式及关键特征参数,结合基于蒙特卡罗方法的FLUKA对质子治疗工作场所屏蔽体外关注点的中子周围剂量当量率进行经验公式计算和蒙特卡罗模拟,分析2种方法的估算结果。结果 相对于发散狭缝束流损失点0°和50°2个方向上单指数公式计算结果(0.13、12.4),双指数公式计算结果(0.40、17.9)与蒙特卡罗模拟结果(0.32±0.19、18.2±4.98)的符合性更好;铜靶和镍靶蒙特卡罗模拟结果基本一致,可以认为铜靶的混凝土屏蔽关键特征参数可较好地应用于镍靶计算过程,但当用于钽靶时会低估中子周围剂量当量率,0°和40°2个方向上相差分别为5.7倍和1.3倍。结论 依据国内外文献中计算公式及关键特征参数得到的剂量率估算值与FLUKA模拟结果具有较好的符合性,可作为现有国家标准的补充和完善应用于质子治疗工作场所屏蔽设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对鼻咽癌(nasopharygeal carcinoma,NPC)放射治疗后复发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NPC病人于放疗后12~18个月同期行18F-FDGPET/CT和MRI检查,分别由两位核医学科及放射科主治医生进行独立诊断,将18F-FDGPET/CT与MRI结果进行比较,其中12例经活检病理证实。结果11例MRI检查未见明显肿瘤复发征象,18F-FDG PET/CT显像提示其中5例有局灶性FDG摄取明显增高,诊断为复发,5例经活检未发现复发。7例CT和MRI提示肿瘤复发,18F-FDG PET/CT均显示局部病变有放射性摄取浓聚,该7例18F-FDGPET/CT摄取浓聚的病变处均经活检病理证实为肿瘤复发。另两例MRI提示鼻咽癌颅内侵犯,而18F-FDG PET/CT诊断为放射治疗后脑损伤,后经随访证实,其余经临床随访证实,随访中位时间为13个月。结论与MRI检查相比,18F-FDG PET/CT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肿瘤复发的早期定性诊断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RI和18F-FDG PET/CT在结核性脊柱炎与非结核性脊柱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的180例感染性脊柱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结核性脊柱炎72例、非结核性脊柱炎108例(包括化脓性脊柱炎59例,布鲁杆菌性脊柱炎49例)。所有患者均行MRI和18F-FDG PET/CT检查,以病理学检查为对照,分析并比较MRI、18F-FDG PET/CT对结核性脊柱炎的鉴别诊断价值。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MRI检测出结核性脊柱炎75例,非结核性脊柱炎105例,与病理学综合诊断结果一致性较高(Kappa=0.782,P<0.05);18F-FDG PET/CT检测出结核性脊柱炎74例,非结核性脊柱炎106例,与病理学综合诊断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0.931,P<0.05)。在诊断结核性脊柱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中,MRI分别为88.89%、89.81%、89.44%,18F-FDG PET/CT分别为97.22%、96.30%、96.67%。18F-FDG PET/CT诊断结核性脊柱炎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明显高于MRI诊断。结论:MRI、18F-FDG PET/CT对结核性脊柱炎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其中18F-FDG PET/CT对结核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更高,可为结核性脊柱炎及早做出正确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