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建立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CHEP)标准,并对多发性硬化(MS)患者进行痛温觉传导通路功能评价,评价CHEP在MS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确诊的MS患者36例和健康人40名,应用接触性热痛诱发电位刺激器(Medoc,Israel),在2个强度水平(47、51℃)应用可调节脉冲,刺激部位选择右上肢前臂掌侧前1/3处、右下肢内踝上皮肤和腰部.受试者在每次刺激后,对刺激强度分级.以Keypoint.net仪器记录,记录点为Cz.测定刺激强度和疼痛分级的关系、诱发电位的主要成分的潜伏期和波幅.结果 健康对照组予以47℃和51℃分别刺激上下肢,CHEP的引出率为100%;MS组上肢4例,下肢5例未引出肯定CHEP波形.我们通过对下肢和腰部刺激计算得出A8纤维传导速度为(18.1±7.3)m/s.MS患者存在痛温觉减退症状的上肢21例,下肢29例,其反应性疼痛分级[视觉模拟评分(VAS),上肢6.1±0.9,下肢5.6±1.3]较对照组(上肢8.0±0.7,下肢7.9±0.7)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249、-5.272,P<0.01).存在痛温觉障碍且能够诱发出CHEP波形(上肢17例,下肢24例)的上下肢N波潜伏期[上肢(387.3±34.2)ms,下肢(489.9±70.2)ms]较对照组[上肢(346.0±25.5)ms,下肢(400.8±24.4)ms]明显延长(t=4.790、4.798,P<0.01)、N-P波幅[上肢(30.5±12.8)μV,下肢(28.2±16.2)μV]较对照组[上肢(49.3±16.0)μV,下肢(42.2±16.7)μV]明显减低(t=-4.612、-3.144,P<0.01).MS患者下肢CHEP检测的异常率(26/36,72.2%)高于上肢(16/36,44.4%,P=0.031)和体感诱发电位(19/36,52.8%,χ~2=4.261,P=0.039).上肢未存在痛温觉障碍的15例MS患者中,有3例CHEP异常,下肢7例中有2例CHEP异常.结论 CHEP提供了一种临床实用的、非侵入性的客观检查方法,它与侧重于结构异常的MRI不同,重点检测伤害性通路的功能改变,所以结合MRI和其他诱发电位能够更有效的辅助诊断MS,评价伤害性通路的情况,揭示亚临床病灶的存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模式翻转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reversal evoked po-tential,PRV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rainstem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BAEP)和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等三种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的临床特点。方法对83例确诊MS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有无相应临床症状、病程及功能残障程度对EP进行分层研究,探讨其变化规律。结果三种EP的异常率在有临床症状组〔PRVEP、BAEP及下肢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异常率分别为88.00%、66.67%、100%〕与无临床症状组(PRVEP、BAEP及下肢SLSEP异常率分别为60.61%、31.71%、79.63%)间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5)。PRVEP的峰潜伏期(PL)延长及侧间峰潜伏期差值(ILD)增加的异常率之和与病程呈正相关(r=1.0,P<0.05);病程在20年以内时BAEP异常率与病程呈正相关(r=1.0,P<0.05);SLSEP下肢未引出率与病程呈正相关(r=1.0,P<0.05)。PRVEP异常率与EDSS分值呈正相关(r=1.7,P<0.01);SLSEP上肢异常率及下肢未引出率也与EDSS分值呈正相关(分别r=1.8,P<0.01;r=1.6,P<0.01)。结论三种EP的异常率与有无相应临床症状相关,且与病程及功能残障程度在一定范围内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诱发电位(EPs)和MRI检查在多发性硬化(MS)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69例MS患者的临床资料、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以及MRI结果,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对其临床诊断的价值。结果 MS患者的视觉诱发电位、体感诱发电位、听觉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以及MRI的异常检出率分别为69.57%(48/69)、50.72%(35/69)、55.07%(38/69)、42.03%(29/69)、78.26%(54/69)。4项诱发电位检查总异常检出率为86.96%(60/69),与MRI检查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8)。EPs和MRI检查均能发现临床下病灶:14例患者经MRI检查发现病灶但无相应临床症状;15例患者有临床症状而MRI检查未见相应病灶,但EPs检查可见异常。结论 MRI和EPs检查具有相互补充作用,结合临床合理选择使用此两种检查有助于提高MS诊断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 (MRI)和诱发电位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的价值。方法 运用病例统计方法 ,计算头颅MRI、视觉诱发电位以及听觉诱发电位等在多发性硬化患者中的异常率 ,并分析、比较异常率之间的差别。结果 MRI异常率为 83 5 8% (5 6/67) ,视觉诱发电位为 64 18% (4 9/ 67) ,听觉诱发电位为 73 1% (4 3 / 67) ,并且均能发现多发性硬化的亚临床病灶 ;两项或三项联合检查的异常率较其单项检查的异常率增高 ,并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和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临床确诊MS ,联合应用可使其敏感性提高。  相似文献   

5.
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诊断中的意义越来越受到重视。现将本院确诊为多发性硬化的21例患者的体感诱发电位(SEP)、视诱发电位(VEP)、听诱发电位(BAEP)及运动诱发电位(MEP)的检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波谱成像、磁化传递成像、弥散张量成像、双反转回波成像等磁共振新技术在多发性硬化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治疗监测、预后判断及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现就磁共振在多发性硬化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8.
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诊断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棋盘格翻转方式分别对32例健康人和2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视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为90%,P100峰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视觉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程度判断和预后评估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进一步认识视觉诱发电位(VEP)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使用价值。方法分析25例临床诊断为MS的VEP检测结果。结果25例MS患者的VEP异常率为72%,异常者中伴视觉症状者占44%;不伴相应视觉症状者占56%;伴脊髓损害者占78%。结论VEP检查对M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进一步认识视觉诱发电位(VEP)在多发性硬化(MS)中的使用价值。方法 分析25例临床诊断为MS的VEP检测结果。结果 25例MS患者的VEP异常率为72%,异常者中伴视觉症状者占44%;不伴相应视觉症状者占56%;伴脊髓损害者占78%。结论 VEP检查对MS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在多发性硬化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棋盘格翻转方式分别对32例健康人和2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进行视觉诱发电位检测,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视觉诱发电位的异常率为90%,P100峰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视觉诱发电位对多发性硬化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程度判断和预后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近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临床及动物实验发现,他汀类药用于多发性硬化的治疗将会带来更多益处。动物实验证实,他汀类药即可抑制也可逆转慢性或缓解复发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临床上也有证据表明他汀类药在多发性硬化的治疗中是有益的。他汀类药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减少白细胞向中枢神经系统移动;抑制促炎症T细胞激活;减少T细胞介导的炎症介质的表达;减少炎症介质在中枢神经系统的表达。  相似文献   

14.
正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中最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1]),其病理变化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早期诊断对于患者的治疗及预后有着积极的临床意义。传统的扩散加权成像可以追踪炎症、病灶的数量和体积等,但不能检出具体的组织病理状态如轴突丧失、Wallerian变  相似文献   

15.
多发性硬化(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为特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MS及其动物模型—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细胞凋亡参与了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清除和脑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小胶质细胞等)的损伤、修复,其机制可能是通过Fas/FasL系统、内源性皮质醇等途径。对凋亡过程的干预有可能成为一种治疗MS的新策略。  相似文献   

16.
17.
MRI定量分析及其在多发性硬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开展利用MRI增强病灶的定量分析及其对多发性硬化(MS)治疗前后病情变化的对比研究,并观察干扰素(interon,IFN)-β1a的疗效。方法:收集确诊的MS患者5例,治疗前、后各观察3个月,每月做MRI增强造影检查1次,即治疗前后各查MRI15例次。由专人进行病灶定量处理及治疗前、后对照处理。结果:治疗前、后GD增强病灶阳性例次分别为10和7例次,总病灶数为121和38(平均每例次分别为8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硬化患者的MRI及多种诱发电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诱发电位(EPs)在诊断多发性硬化中的价值。方法对6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颅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等指标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比较。结果多发性硬化患者的头颅MRI、脑干听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以及体感诱发电位的异常率分别为91.2%(62/68)、80.9%(55/68)、82.4%(56/68)和77.9%(53/68),且均发现多发性硬化的亚临床病灶;两项或多项联合检查的异常率较单项检查的异常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颅MRI和诱发电位检查有助于临床早期确诊多发性硬化,联合应用可使其敏感性提高。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告了临床诊断为多发性硬化11例患者的 MRI 和 EP_s 检查结果。发现在7例脑 MRI 检查中均有异常改变,共检出78个斑块,分布在脑室周围,皮质下白质及脑干;在5例脊髓 MRI 检查中4例不正常,共检出42个斑块。11例 EP_s 检查中9例不正常(82%),BAEP 7例不正常(63%),VEP6例不正常(55%),MRI 和 EP_s均有异常改变的7例(64%)。作者认为此二项同时检查对提高诊断 MS 是有重要价值的。  相似文献   

20.
正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center nervous system,CNS)白质脱髓鞘为主要病理特点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视黄酸(retinoic acid,RA)通过与RA受体(retinoic acid recepters,RARs)或类视黄酸受体(retinoic X receptors,RXRs)结合调控目标基因的转录、参与神经系统的可塑性与再生、调控认知和行为的形成,在免疫耐受性中具有重要作用。近来众多研究表明维生素A及其代谢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