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脾阴虚证治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居中主土,万物所归,为后天之本.脾胃学说,先贤多所阐发,然论证则重脾阳虚而略脾阴虚.笔者试对脾阴虚略述管见,就正于同道.  相似文献   

2.
脾阴是客观存在的,是对脾脏的濡养和制约阳热等生理功能的一种概称,其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脾阴虚证。脾阴虚证是中医藏象学说及脏腑辩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历史渊源、病因病机、证侯、诊断、鉴别诊断、治法方药及现代研究等方面阐述其规律,冀更好的指导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3.
人体五脏,皆有阴阳之分,如心有心阴心阳,肾有肾阴肾阳。然而,对脾阴之说,先贤论及较少。近年来,人们对脾阴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但对脾阴亏虚临床辨证治疗的认识尚有争执,笔者在此谈谈个人见解,谬误之处,请同道斧正。1脾阴虚的证候特点脾为至阴之脏,喜燥而恶湿,医者治脾之病,多重脾阳而忽视脾阴,清代唐容川说:“李东垣后,重脾胃者,但知宜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脾阳不足,水谷固不化;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也”。充分肯定了临床治疗脾阴的重要性。脾阴虚证的成因比较复杂,饮食不足,劳倦过度,久病虚损,长期脾胃失调,导…  相似文献   

4.
小儿生机旺盛,发育迅速,体内营阴不断消耗动用,且小儿一旦患病,尤以太阳、太阴病为主,以发热、食滞、泄泻等证多见,每多耗伤阴液。如果阴津得不到及时补充,就容易出现营阴不足,使小儿处于阳多阴少的状态,而成为导致慢惊风、疳积、消渴、泄泻等脾阴虚证的重要致病因素。笔者认为,小儿“脾常不足”和“阳常有余,阴常不  相似文献   

5.
王军瑞 《世界中医药》2011,6(6):467-468
针对中医脾病辨证中对脾阴的认识不足,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就脾阴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类证鉴别及治疗方药等加以阐述,旨在说明脾阴脾阳同等重要,脾阴虚与脾气虚、胃阴虚不可混淆,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脾阴虚的发生确有其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6.
脾阴学说与补养脾阴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补脾阴法的特点是用药平和,滋而不腻,补而不燥,养阴而不碍脾,反而可以助脾运化,滋养后天之本.近年来,笔者采用此法治疗疾病,常获良效,现将体会总结如下. 1 脾阴的生理功能 脾阴是脾运化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脾阴虚证治沿革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凯军 《江西中医药》2006,37(12):14-15
阴阳学说是中医学的说理工具和思维方法论,人体内外上下分阴阳。五脏六腑分阴阳,阴平阳秘为和,阴阳失调为病。然而五脏病证之中的脾阴虚证,在古代文献,现代中医高校教材以及各种中医诊疗术语行标、国标中皆少论述,或论述不详,有的把脾胃阴虚合为一证,有的以胃阴虚证代脾阴虚证,存在理论上缺乏系统整理、临床上废用治疗方药的现象。纵观历代医籍,脾本脏阴虚常见病证有:内伤发热、痿证、便秘、腹泻、水肿、内燥证(主要表现为口干唇燥、渴不欲饮、毛发干枯脱落)、哕、呃逆、血证(主要表现为肌衄、齿衄、便血、崩漏)、腹胀等。至于因脾阴虚运化失职虚火内盛引起的全身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则数不胜数。所以脾阴虚证并不是临床罕见的病证,本文拟从历代医籍中整理出脾阴虚证证候特点和治疗特色,从中窥探本证的证治发展脉络,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老年脾阴虚证辨治识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施红 《山东中医杂志》2004,23(3):182-183
老年人正气日渐耗衰,易患多种脏腑疾患,于病程的一定阶段往往可见脾阴虚证候,为此笔者就老年脾阴虚证机制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脾阴虚证治的临床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30例脾阴虚患者的症候分析和治疗观察,初步探讨了脾阴虚证的症候特点、病理机制和治法。  相似文献   

10.
脾阴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谓脾阴 ?唐容川曰 :“所谓津液是也”。在中医学理论中 ,具有生理功能的“阴” ,概指人体阴液的总称 ,是生命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常称谓“阴精”、“营阴”、“津液”等。讨究脾阴的有形物质概念 ,可视为脾阴即脾脏的阴液。宗《灵枢》中“脾藏营”等论 ,脾阴当为水谷精微物质所化生的“营血”、“津液”等可濡润脾脏 ,并能产生和发动脾脏生理功能的阴液物质。  《内经》曰 :“脏真濡于脾”。在中医学理论中 ,五脏属阴 ,脾脏为阴中之至阴 ;脾脏为人体后天之本 ,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近代医学家张锡纯说 :“脾阴足 ,自能灌溉诸脏腑也。”此…  相似文献   

11.
脾阴虚证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阴,包涵两义:一系指脾所化生、统摄之营阴,即《灵枢·本神》指出的“脾藏营”;一系指脾升清转输之津液。脾之功能活动由脾阳与脾阴协调配合方能得以实现,但“重脾胃者,但知益补脾阳,而不知滋养脾阴。”(《血证论》)从临床实际看,脾阴虚证亦每见。如:食欲减退,食后腹胀,口干舌燥,舌红少苔,大便秘结,干呕恶逆、形体消瘦,手足心烦热,倦怠乏力等症。笔者以滋阴升津法为主,辨证化裁用于多种疾病病程中的脾阴虚证,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12.
脾阴,相当于现代医学脾胃消化功能,包括胰。广义:指濡润肌体的一切脾液;狭义:指脾藏营,营与血同行脉中,包括脾气。《难经》曰:“脾之大络,其系自隔正中,微著左肋。”《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生气通天论》“脾气不濡”笔者以此论述了脾的生理功能及脾阴虚的病机。1 脾阴的生理功能运化濡养:历代儿科医家均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其“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钱乙)。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营养物质,气血的来源在于脾,故脾有后天之本之称,脾又常易被饮食所伤,故有“脾常不…  相似文献   

13.
14.
脾阴虚证治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中土,脾属阴土,胃属阳土。自古医家,言脾阳者八九,述脾阴者一二。叶天士云:“太阴阴土,得阳始运。”临床实例也支持脾病以阳弱为多见,治疗时用阳热之剂,每能获效。然而阴阳是互根的,无阳固然阴无以生,而无阴则阳亦无以化。例如时病因温热、湿热、暑、火等邪袭人,由表入里,由卫入气,先是胃阴大伤,继之累及脾阴耗损。  相似文献   

15.
脾阴虚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领朝 《现代中医》1996,9(4):235-238
  相似文献   

16.
脾之阴阳,历代关注更多的是脾之阳的一面,阴的一面相对来说较少。明清时期才有较为系统的论述性内容出现,至近现代,脾阴学说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近20年,国内的学者在脾阴学术的理论研究以及临床研究方面发表了众多的学术论文,现就这些研究成果作一评述。  相似文献   

17.
王军瑞 《天津中医药》2011,28(5):407-409
针对中医脾病辨证中对脾阴的认识不足,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就脾阴的理论源流、病因病机、证候特点、类证鉴别及治疗方药等加以阐述,旨在说明脾阴脾阳同等重要,脾阴虚与脾气虚、胃阴虚不可混淆,并在一定程度上证明脾阴虚的发生确有其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8.
脾阴虚证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英 《中医研究》2000,13(3):3-4
脾阴虚证是脾虚常见病证之一,在症候、病因病机、诊断、治则方药等方面有其独特规律。五脏各有阴阳,脾脏变如此。脾阴虚与脾失健运、统血及其所主部位、经脉、窍道的病理改变有密切关联,有自身独立的病理特点,补脾阴法业已成为一则重要的治则。本文通过对脾阴虚的认识,对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证治方药进行讨论,冀使脾阴学说进一步完善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明代医家缪希雍,不偏主一家之言,撷取诸家学术之精华,论治脾胃主张区别阴阳,而更侧重脾阴。其阐发脾阴奥旨,制定补益脾阴大法,纠正了历代医家重视脾阳而忽略脾阴之弊。笔者在深入研读缪氏代表作《先醒斋医学广笔记》的基础上,对缪氏脾阴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中的脾阴虚证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熊维美  汤一新 《中医杂志》2005,46(9):707-708
<金匮要略>对脾阴虚证未曾直接论述,但记载了脾阴虚多种兼证及不同的治法,为后世发展脾阴学说奠定了临床证治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