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史美芹  潘建设 《海峡药学》2012,24(4):115-116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奥氮平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与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分为帕利哌酮缓释片组(60例)、奥氮平组(60例)分别于入组时和治疗后第1、2、4、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mptoms scale,PANSS)和第4、8周末采用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ersonal and social performance scale,PSP)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第1、2、4、8周末帕利哌酮缓释片组PANSS各因子分减分及总分减分与奥氮平组相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第8周末帕利哌酮缓释片组PSP加分略优于奥氮平组。结论急性期用药能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及社会功能,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奥氮平疗效相当;在社会功能改善方面,帕利哌酮缓释片略优于奥氮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主要不良反应。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4年11月在我院住院的82例首发精神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帕利哌酮组和利培酮组,每组41例,观察8周后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药物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共77例患者完成随访,帕利哌酮组38例,利培酮组39例。治疗4周末帕利哌酮组PANSS各项减分率更明显,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8周末时两组PANSS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显著下降(P<0.01);帕利哌酮组治疗有效率为82.9%,利培酮组治疗有效率为86.5%,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8周末时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但帕利哌酮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利培酮组。结论:帕利哌酮治疗首发精神分裂症疗效与利培酮无明显差异,但起效快,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任海婴  李荔 《中国新药杂志》2012,(14):1636-1638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门诊确认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分为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组(n=76)和利培酮对照组(n=79),共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和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安全性。结果:帕利哌酮组治疗4周后PANSS总分及各因子评分低于基线,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利哌酮组PANSS总分及阴性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帕利哌酮组PSP评分较利培酮组有不同程度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帕利哌酮组不良反应与利培酮组相当,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以及社会功能,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4.
罗汝琴  陈仁云 《中国新药杂志》2012,(18):2193-2195,2208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的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4组,分别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3,6,9和12 mg口服治疗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第2,4和8周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Syndrome Scale,PANSS)和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reatment Emergent Symptoms Scale,TESS)评定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在治疗的第2,4和8周末,4组的PANSS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及减分率与基线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第4周末,12 mg组的PANSS评分明显低于3 mg组(P<0.01),治疗第8周末,6,9和12 mg组的PANSS评分明显低于3 mg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帕利哌酮缓释片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锥体外系反应、失眠、头晕和头痛。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安全有效,呈一定的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帕利哌酮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个人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帕利哌酮组(43例)与利培酮组(42例),疗程6周。并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中文版(PSP-CHN)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帕利哌酮组的早期疗效优于利培酮组,但2组总体疗效相当;而帕利哌酮组PSP评分以及对社会中有用的活动、个人和社会关系、自我照料三项维度的改善优于利培酮组。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对治疗精神分裂症急性期患者的疗效显著,并能全面改善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利培酮对男性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 8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进行为期12周的对照研究。治疗组口服推荐剂量帕利哌酮缓释片6 mg/d;对照组口服利培酮片1 mg/d起始,1周内增至4~6 mg/d,两组在治疗前、治疗至4、8、12周末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社会功能,治疗时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同时实验室监测血清催乳素水平。结果研究终点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1,P〉0.05);两组PANSS评分总分及各因子分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SP总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至12周末,两组患者血清催乳素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尤为显著(P〈0.05)。而治疗组催乳素水平在治疗8、12周末较治疗至4周末持续下降,且无相关高崔乳素血症症状。第12周末,TESS评分对照组显著较高(t=-1.67,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更轻微(χ2=3.871,P〈0.05)。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急性期男性精神分裂症与利培酮疗效相当,且症状控制快、不良反应小、安全性好,能更好的改善患者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7.
余雪芹  曾祥刚  高芳 《中国药业》2011,20(11):48-49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方法将4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研究组服用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剂量6~12 mg/d,对照组予氯丙嗪片治疗,剂量400~600 mg/d,疗程均为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第2周末、第4周末、第8周末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社会功能。结果所有患者PANSS评分和PSP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研究组PANSS评分于治疗第4周末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PSP评分于第2周末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能够较氯丙嗪片更显著地改善症状、提高患者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儿的疗效及安全性,提出利培酮滴定渐换帕利哌酮缓释片以及其他抗精神病药渐换帕利哌酮缓释片的用药建议。方法:入组2009年6月-2011年7月入住我院、接受口服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疗程满12周的所有精神分裂症患儿,共55例。帕利哌酮缓释片采用利培酮滴定逐渐加量方法,在基线时及治疗后第2,4,6,8,10和12周末应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使用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安全性,并于基线和治疗后第4,8和12周进行血常规、血生化、泌乳素、心电图检查,每周进行生命体征及体重测量。结果:全部患儿加药过程顺利,没有患儿因为帕利哌酮缓释片加量而出现耐受性问题。自第2周开始单用组、合用或换用帕利哌酮缓释片组PANSS总分、阳性量表分、阴性量表分、一般精神病理量表分均低于基线,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单用组、合用或换用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单用组对体重影响较小,两组对泌乳素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可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患儿的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安全性高,适合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治疗。在青少年中使用时可尝试采用利培酮滴定逐渐换用和增加帕利哌酮缓释片剂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采用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效果及对个人和社会功能影响。方法将53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帕利哌酮缓释片组(观察组)27例与奥氮平组(对照组)26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和不良反应量表,评估所有患者精神症状、个人和社会功能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有效率和组间PANSS总分大体一致;治疗第8、12周末组间PS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疗效显著,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帕利哌酮与阿立哌唑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安全性、个人和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2例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帕利哌酮组和阿立哌唑组,各36例,疗程10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综合征量表( 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 PSP)评定疗效,采用治疗中需处理的不良反应症状量表( TESS)评定安全性。结果治疗第2、4、8、10周末两组 PANSS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两组间PANSS减分在治疗2周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帕利哌酮组为86.1%,阿立哌唑组为83.3%,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10周末时两组PSP值均比治疗前显著增高( P<0.05),组间比较帕利哌酮组明显高于阿立哌唑组( 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为轻至中度,但种类与程度有所不同。结论帕利哌酮与阿立哌唑治疗女性首发精神分裂症均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的特点。帕利哌酮起效较快,个人和社会功能恢复较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和治疗方法,探讨抗精神病药物对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45例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结合患者意愿的方法将患者三组,每组15例。其中,A组使用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B组使用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C组使用帕利哌酮缓释片进行治疗,然后使用个人与社会表现量表(PSP),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对三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4周,12周,24周的社会功能进行评价,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过分析显示,治疗前后、二.组患者的PAN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c组患者治疗后4周的PANSS评分(阳性症状评分除外)皆显著低于A组和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B组和C组治疗后12周,24周的PANSS评分(阳性症状评分除外)均显著低于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治疗前后的PSP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组治疗后12周和24周的PSP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在治疗后4周的PSP评分显著高于A组和B组,治疗后12周和24周B组的PSP评分显著高于A组,C组的PSP评分显著高于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能够改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但是从药效上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优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尤其以帕利哌酮缓释片最优。但影响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因素比较复杂,因此药物选择对于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社会功能恢复影响非常大,因此临床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阿立哌唑与利培酮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0例首发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为期12周的阿立哌唑治疗和利培酮治疗,评定工具包括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6、8、12周末评定)及治疗副反应量表(TESS,治疗后2、4、6、8、12周末评定),使用PANSS减分率评定疗效。结果:与基线相比,两组患者的PANSS评分在治疗后各观察点均显著降低(P均〈0.05),治疗后各观察点的PANSS总分及减分率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在治疗终点的总体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23,P=0.728);两组总体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288,P=0.256),但治疗后4、6、8、12周末,利培酮组的TESS评分显著高于阿立哌唑组(P均〈0.05)。结论:阿立哌唑对首发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但其副作用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要轻于利培酮。  相似文献   

13.
摘要目的观察帕利哌酮缓释片对男性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及社会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5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32例,进行为期12周的开放性对照研究。治疗组给予帕利哌酮缓释片6 mg&#8226;d-1;对照组给予利培酮片1 mg&#8226;d-1 起始,1周内增至4 mg&#8226;d-1。于治疗前、治疗第2,4,8,12周末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疗效、社会功能和不良反应,并进行实验室监测。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周末检测两组的血清催乳素水平。结果至研究终点,两组有效率相似(66.7%,62.5%,P>0.05);两组PANSS评分总分及分量表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SP总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第2,12周末时,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受试者血清催乳素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升高更明显(P<0.05)。治疗组血清催乳素水平在治疗8,12周末较治疗4周末持续下降,且无高催乳素血症相关症状。两组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治疗组不良反应较轻微(P<0.05)。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男性急性期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利培酮相当,安全性好,能有效改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接受足疗程奥氮平单一治疗无效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逐步替换为帕利哌酮缓释片单一治疗后,观察其疗效和不良反应,以及对患者个人和社会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45例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23例,由原先的奥氮平替换为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6周;对照组22例,由原先的奥氮平替换为利培酮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个人与社会功能量表(PSP)和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分、阴性症状分和一般精神病理分自基线降低,以及PSP总分自基线升高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发生失眠、嗜睡、锥体外系不良反应(EPS)、血清催乳素升高各1例,但均可耐受。结论:对于奥氮平治疗无效的急性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替换为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或能安全有效地控制阳性/阴性症状,且明显改善患者的个人和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在疗效、耐受性、改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方面的差异。方法:符合入组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被随机分为研究组(n=48)和对照组(n=62),分别接受帕利哌酮缓释片或利培酮治疗12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评定两组病例的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锥体外系症状评定量表(ESRS)、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及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并统计两组病例在治疗期间的不良事件。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各有2例和3例患者脱落。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治疗d 7,142,8,568,4时PANSS总分均显著下降;从治疗d 4开始,研究组各个治疗时间点的阳性症状因子评分显著下降;治疗d 84时,研究组PANSS其他因子评分、SF-36总分及PSP总分明显改变(P<0.05)。与治疗前相比,对照组在治疗d 142,8,568,4的PANSS总分、阳性症状及焦虑抑郁因子评分显著改变;治疗d 28,568,4的阴性症状、敌意/兴奋因子评分有显著变化;d 56和d 84时思维混乱因子评分有明显改变(P<0.05)。治疗期间,研究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6/48)和53.2%(33/62),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d 28,568,4时,两组病例的催乳素浓度与其基线值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治疗d 28和d 84时研究组的催乳素浓度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与治疗前以及对照组相比,研究组在治疗各个时间点的ESRS总分、体重、血糖、血脂及QTc间期没有明显改变。结论:帕利哌酮缓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在疗效(包括起效时间)、耐受性、改善生活质量及社会功能方面均优于利培酮,可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提供更新、更有益的选择。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分别给予帕利哌酮与利培酮治疗8周。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帕利哌酮组显效率80%,利培酮组显效率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在治疗第2周起PANSS总分均有显著下降(P<0.05和P<0.01),而2组间在治疗各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培酮组的锥体外系不良反应高于帕利哌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帕利哌酮与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体内帕利哌酮血浓度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2,4,6周末的帕利哌酮血浓度,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治疗2,4,6周末临床疗效,并对帕利哌酮血浓度与临床疗效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6周末的帕利哌酮平均血浓度为(31.89±17.36)ng·ml^-1,帕利哌酮血浓度与临床疗效无相关性(r=0.146,P=0.074)。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12例患者的帕利哌酮血浓度为(45.87±19.21)ng·ml^-1,明显高于未发生不良反应的38例患者的帕利哌酮血浓度(27.06±11.13)ng·ml^-1(P〈0.01)。结论:帕利哌酮血浓度个体差异较大,随着帕利哌酮血浓度的增加,不一定增加临床疗效,但发生不良反应的可能性增加。建议进行帕利哌酮血浓度监测,以优化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