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以杨梅叶精油提取后的料渣为原料,对料渣的水溶性提取物进行了抗氧化分析,并将水溶性提取物经石油醚、二氯甲烷、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分级萃取,并测定了其抗菌能力,在此基础上将抑菌效果明显的萃取层添加于肉糜进行防腐试验。结果表明,杨梅叶水溶性提取物在0.15mg/mL的浓度范围内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随着浓度升高而提高,且达到80%以上,具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通过抑菌实验发现乙酸乙酯层和正丁醇层萃取液具有较强的抗菌性和较宽的抗菌谱,通过对肉糜的防腐添加实验发现乙酸乙酯层萃取液优于同浓度的山梨酸钾防腐效果,正丁醇层萃取液与同浓度的山梨酸钾防腐作用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玻璃海鞘不同极性提取物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DPPH自由基、脂质过氧化及总抗氧化能力的测定,从而探求玻璃海鞘不同极性提取物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玻璃海鞘不同极性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但均低于VC的抗氧化能力。用IC50衡量清除自由基的能力,正丁醇萃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最强,为(1218.03±4.79)mg/L,其次是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最弱;乙酸乙酯萃取物对脂质过氧化的抑制作用最强,为(2325.17±3.80)mg/L,石油醚萃取物次之,正丁醇萃取物最弱;在一定浓度下,总抗氧化能力从强到弱排列顺序依次为石油醚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  相似文献   

3.
以乙醇为溶剂提取瑶山梭罗果实,经减压浓缩后,依次用乙酸乙酯和正丁醇进行萃取。用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来评价2个部位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浓度为280.80μg/mL时自由基清除率大于56%,IC50=210.21μg/mL,正丁醇部位浓度为368.00μg/mL时自由基清除率大于68%,IC50=291.03μg/mL。乙酸乙酯部位的抗氧化活性是正丁醇部位的1.4倍。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无瓣海桑果实乙醇提取物及其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无瓣海桑果实采用95%乙醇浸提后经减压浓缩得到乙醇提取物,然后依次采用乙酸乙酯、正丁醇等有机溶剂进行萃取并收集剩余液体得到乙酸乙酯相萃取物、正丁醇相萃取物、水相残留物。在超氧阴离子自由基、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还原能力的抗氧化活性测试体系中,无瓣海桑果实乙醇提物及不同极性萃取物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并且呈明显的量效关系。乙醇提取物在DPPH自由基清除和还原能力测定中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活性。乙酸乙酯相萃取物在4种测定体系中均表现出很好的抗氧化活性,且其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IC50=1.69μg·m L-1)明显强于阳性对照VE(IC50=6.06μg·m L-1),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活力(IC50=0.35 mg·m L-1)与阳性对照VC(IC50=0.30 mg·m L-1)相近。  相似文献   

5.
多种普洱茶水浸提物体外抗氧化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对比研究了十种茶叶(不同年份的生普和熟普)水浸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了不同茶叶中的茶多酚和儿茶素,其中,生普的TP、儿茶素含量极显著地高于熟普。生普和熟普的TP、儿茶素含量随着储存年份的增加有不同程度的极显著下降趋势。不同茶叶水浸提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IC50范围为0.254~0.720mg/mL,对超氧自由基清除的IC50范围是2.369~5.837mg/mL,还原力测定的EC50范围是0.180~0.427mg/mL。  相似文献   

6.
采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和正丁醇对玉米须多酚进行提取,通过还原能力、清除DPPH自由基、超氧自由基、羟基自由基与ABTS~+自由基5种体系对其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极性的多酚,抗氧化活性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总酚含量与还原力、DPPH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呈显著相关性(p0.05),而与羟基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无显著的相关性,但抗氧化能力的顺序一致,依次为水层正丁醇层乙酸乙酯层氯仿层石油醚层。总体来说,具有高抗氧化活性的玉米须多酚以极性酚为主。因此通过富集极性多酚,以期获得具有高抗氧化活性的玉米须多酚。  相似文献   

7.
采用甲醇回流提取、梯度萃取得到正己烷萃取物、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和水萃取物5个不同极性部分,以多酚含量、还原能力、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及抑制微生物生长为评价指标,研究其体外抗氧化和抑菌活性能力。结果表明:柳叶腊梅叶多酚量较为丰富,乙酸乙酯萃取物含量最多,为(309.5±4.81)mg/g。柳叶腊梅叶萃取物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还原能力和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随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甲醇、正己烷、二氯甲烷、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萃取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值分别为1.24,1.11,0.61,0.48,0.98,1.36 mg/mL。柳叶腊梅叶萃取物对大肠杆菌、金黄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二氯甲烷萃取物的抑菌活性最显著,其对4种受试菌的最低抑制浓度为2 mg/mL。故柳叶腊梅叶萃取物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抑菌特性,为进一步分离提取活性化合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 本实验对巫山茶多酚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了初步评价。方法 通过使用70%乙醇提取巫山茶得到巫山茶粗提物,再依次使用不同极性溶剂萃取巫山茶粗提物得到石油醚相、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4个萃取相,分别测定各萃取相的总酚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选取总酚含量最高且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的萃取相通过HP-20大孔树脂进行富集,测定富集后的巫山茶多酚提取物总酚含量和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 乙酸乙酯相的总酚含量最高,为378.1mg/g;巫山茶粗提物及其不同萃取相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以乙酸乙酯相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最强,DPPH?、ABTS+?、? OH的IC50值分别为0.63mg/mL、0.46mg/mL和2.35mg/mL;将乙酸乙酯相通过HP-20大孔树脂富集后得到的巫山茶多酚提取物总酚含量为637.5mg/g,总酚含量显著提高(p <0.05),DPPH?、ABTS+?、?OH的IC50值分别为0.26mg/mL、0.16mg/mL和1.05mg/mL,体外抗氧化活性显著增强(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巫山茶粗提物及各萃取相、富集后的总酚含量与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呈正相关。结论 巫山茶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可考虑对其进行多酚成分分析和抗氧化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9.
研究定心藤75%乙醇提取物不同极性部位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采用5种不同极性溶剂萃取(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水)得到5种萃取物,分别测定黄酮含量,并通过还原能力测定、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羟自由基清除能力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4种测定方法,对各萃取物抗氧化能力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提取物对Fe3+均有一定的还原能力,乙酸乙酯萃取物还原效果最为明显;定心藤不同极性部位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乙酸乙酯萃取物抗氧化能力最强,DPPH·的半数清除浓度IC50为0.28mg/m L,羟自由基半数清除浓度IC50为0.41mg/m L,在0.2mg/m L浓度下,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达到42.88%,而其黄酮含量最高,达到609.96mg/g,这也许与它具有较高的抗氧化活性有关。说明乙酸乙酯萃取物具有较好的开发天然抗氧化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以全叶青兰经超临界CO2萃取后的萃取物为原料,采用乙醇提取后,根据极性差异经乙醚、乙酸乙酯和正丁醇依次萃取,对所得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均具有比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比较接近,而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三者差异较大。其中,乙酸乙酯和乙醚提取物清除羟基自由基的半数清除率要明显小于同等条件下的对照品芦丁和BHT的清除浓度,正丁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清除率的浓度明显要小于清除羟基自由基的浓度,乙酸乙酯萃取物和乙醚萃取物在两个体系内的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1.
以铁皮石斛花为主要原料,将其与菊花、茉莉花进行复配,采用混料设计,以多糖、黄酮、多酚含量为考察指标,结合感官评价进行权重分析,确定铁皮石斛花复配茶的最佳复配比例并研究其体外抗氧化、降血糖活性。试验结果表明,m(铁皮石斛花)∶m(茉莉花)∶m(菊花)=5∶1∶4为最佳复配比例,多糖、多酚、黄酮含量分别为18.89、30.85、51.27 mg/100mL。铁皮石斛花茶与铁皮石斛复配花茶水提物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IC 50分别为:石斛花茶0.89、3.51、8.76、1.34 mg/mL,石斛花复配茶0.49、4.20、5.70、0.78 mg/mL;铁还原能力测定最大吸光值分别为0.88、1.28。对α-葡萄糖苷酶及α-淀粉酶的抑制活性IC 50值分别为:铁皮石斛花茶4.47、3.26 mg/mL;铁皮石斛花复配茶5.86、5.50 mg/mL,制备得到的铁皮石斛花复配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能力及一定的降血糖效果。研究结果为铁皮石斛花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多元化产品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最终得到兼具口感与功能性的铁皮石斛复配花茶,为铁皮石斛复配花茶的规模标准化加工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2.
红茶、绿茶、乌龙茶活性成分抗氧化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与方法:通过醇提得到各种茶多酚提取液,酒石酸亚铁法测定了多酚的含量;水提得到各种茶多糖提取液,用硫酸- 苯酚法测定其中多糖的含量。通过DPPH·法、水杨酸法及邻苯三酚法测定不同茶叶中多酚、多糖含量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的影响,对比研究八种茶叶的抗氧化能力。结果:不同茶叶中多糖的含量从2.19%增大到2.89% (半发酵乌龙茶>红茶>绿茶),抗氧化能力:红茶>绿茶>乌龙茶(DPPH·法);红茶>绿茶>乌龙茶(水杨酸法);红茶>乌龙茶>绿茶(邻苯三酚法);不同茶叶中多酚的含量从1.71% 增大到9.75% (绿茶>半发酵乌龙茶>红茶);结论:茶多糖和多酚是茶叶的主要抗氧化成分。绿茶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来自茶多酚,红茶的抗氧化作用主要来自茶多糖。除乌龙茶多糖提取液外,两种抗氧化成分的抗氧化能力与其含量成量效关系。  相似文献   

13.
绿茶、桑叶和臭黄荆叶细粉水提液抑菌和抗氧化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究绿茶、桑叶和臭黄荆叶3种植物干叶细粉水提液的抑菌和抗氧化能力。采用当量法测定3种原料中黄酮、多酚含量,二倍稀释法测定水提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和最小杀菌浓度,牛津杯法分析原料的抑菌活性。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3种水提液及其两两等比混合后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Fe2+螯合能力。结果表明,绿茶粉中水溶性黄酮、多酚含量最高,分别为62.22、133.82 mg/g,桑叶粉次之,臭黄荆叶粉最少。绿茶、桑叶和臭黄荆叶细粉在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和Fe2+螯合能力方面无协同作用,但黄酮、多酚含量与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间存在显著的量效关系(P<0.05)。因此,绿茶、桑叶和臭黄荆叶细粉水提液抑菌和抗氧化能力依次减弱,且三者抗氧化活性没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大红柑柑普茶为原料,应用超声辅助法分别提取陈皮和普洱茶中的总黄酮,提取液经AB-8大孔树脂纯化,旋蒸浓缩得到待测液。将陈皮、普洱茶总黄酮按照浓度比3∶1、1∶1、1∶3混合,测定样品总黄酮溶液和VC对·OH、ABTS^+·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总还原力。结果表明,陈皮和普洱茶总黄酮均有较好的抗氧化作用,各复配组自由基清除率的IC50 mix均小于IC50add且在95%置信区间内有显著性差异,陈皮和普洱茶总黄酮相互作用指数(γ)在各组中均小于1,表明陈皮和普洱茶总黄酮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掌叶梁王茶叶为原料制备速溶茶粉,并研究其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性,为梁王茶的深度开发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热水浸提法制备速溶茶粉,通过比色法研究梁王茶叶及其速溶茶粉的化学组分及其抗氧化能力,并对梁王茶叶17种游离氨基酸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梁王茶叶的主要化学组分为:水溶性总糖47.32 g/kg、总多酚13.76 g/kg、水溶性蛋白质9.58 g/kg、水溶性氨基酸5.91 g/kg、水溶性多糖1.89 g/kg、总黄酮0.88 g/kg。梁王茶叶含量最多的游离氨基酸是组氨酸45.74 mg/kg。梁王茶叶速溶茶粉的最佳浸提条件为料液比1∶30(g/mL),温度85℃,浸提60 min,浸提次数3次,此条件下速溶茶粉的提取率达到39.88%。所得梁王茶叶速溶茶粉的主要化学组分为:水溶性总糖236.05 g/kg、水溶性蛋白质99.47 g/kg、水溶性氨基酸30.83 g/kg、总多酚27.08 g/kg、水溶性多糖17.99 g/kg、总黄酮2.03 g/kg。梁王茶叶及其速溶茶粉清除DPPH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3.92、1.60 mg/mL;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分别为12.84、1.36 mg/mL。速溶茶粉浓度为3.5 mg/mL时,其还原力为3.343;茶叶浓度为15 mg/mL时,其还原力为2.966。研究表明梁王茶叶速溶茶粉营养丰富,并含有一定量的多酚、黄酮及多糖等生物活性成分,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是一款较为健康的速溶茶饮品。  相似文献   

16.
微波提取芦笋茶黄酮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实验研究了从芦笋茶中提取黄酮化合物的微波条件,并探讨了芦笋茶黄酮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分别研究了提取时间、乙醇浓度和料液比对黄酮得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提取时间为45s、乙醇浓度80%、料液比(g/mL)为1:25时提取效果最佳,黄酮得率为88.0%。三个因素对黄酮得率影响的大小顺序为:乙醇浓度〉时间〉料液比。实验还研究了芦笋茶黄酮化舍物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抗脂质过氧化能力。结果表明:芦笋茶中黄酮提取物有较强的自由基清除能力和一定的抗脂质过氧化能力,当样品液黄酮浓度为0.66mg/mL时,其对自由基的抑制率为91.2%;当样品液黄酮浓度为1.32mg/mL时,其对脂质过氧化物的抑制率为14.4%。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选择同一企业生产的花果香型与陈香型普洱茶为材料,应用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联用质谱(GC-MS)和感官审评等技术,研究比较该两种香型普洱茶的品质特征与物质基础。审评发现花果香型滋味浓厚酸醇,具有花果香或焦糖香,而陈香型滋味醇厚、陈香显著。分析结果表明花果香型的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可溶性糖、没食子酸、茶黄素、茶红素、表没食子酸儿茶素的含量均高于陈香型(p<0.05),陈香型的表儿茶素含量高于花果香型(p<0.05)。GC-MS一共鉴定到532个化合物,显著差异化合物55个(vip>1.00,p<0.05,FC>1.50);花果香型具有花香、熟果香的(3R,6S)-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吡喃-3-醇、苯乙醇、氧化芳樟醇(呋喃类)、苄醇、芳樟醇、香叶醇等物质相对含量明显高于陈香型,而陈香型显陈香的1,2-3-三甲氧基苯、1,2,3-三甲氧基-5-甲基苯等甲氧基苯类及烷烃类物质相对含量高于花果香型。综上,花果香型普洱茶中没食子酸、水浸出物、游离氨基酸等生化成分含量显著高于陈香型,(3R,6S-2,2,6-三甲基-6-乙烯基四氢-2H-吡喃-3-醇等显花果香的物质相对含量高于陈香型;而甲氧基苯等显陈香的物质低于陈香型,构成了花果香型(BJ)普洱茶滋味浓厚酸醇、显花果香的品质特征。综合来看,花果香型普洱茶是一款内含成分更为丰富、香气独特的新型普洱茶产品。  相似文献   

18.
以白茶、白芝、云芝和黑芝为原料制备冲泡型灵芝白茶,并以茶多酚作为阳性对照,以·OH、DPPH自由基、·O-2的清除率以及Fe 2+诱导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为指标,探究不同冲泡次数和冲泡时间对灵芝白茶茶汤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白茶2.5 g、白芝0.4 g、云芝0.55 g、黑芝0.3 g混合制备成3.75 g/袋的灵芝白茶感官品质最佳;冲泡次数、冲泡时间及二者交互作用对灵芝白茶茶汤抗氧化活性均具有极显著影响(P<0.01),且灵芝白茶3.75 g经200 mL开水(>95℃)冲泡3 min后除渣所得茶汤的抗氧化活性最高(P<0.05),其对·OH的清除率为(74.05±0.82)%,与0.45 mg/mL茶多酚相当(P>0.05);对·O-2的清除率达到(55.86±2.23)%,与0.40 mg/mL茶多酚相当(P>0.05);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63.07±2.37)%,高于0.45 mg/mL茶多酚(P<0.05);对Fe 2+诱导卵黄脂蛋白脂质过氧化的抑制率为(60.66±2.94)%,高于0.70 mg/mL茶多酚(P<0.05)。综上,冲泡型灵芝白茶茶汤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相似文献   

19.
选用6种不同类型茶树品种一芽二叶鲜叶固定样,以Folin-Ciocalteu(福林酚)法测定其茶多酚含量,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儿茶素、咖啡碱和没食子酸含量,三氯化铝法测定总黄酮含量,比较了不同品种茶叶鲜叶的主要抗氧化成分含量的差异。并通过分析其还原能力和清除DPPH自由基、亚硝基以及羟自由基(-OH)的实验研究,探讨了龙井群体种,龙井43号,云南群体种,云抗10号,安化群体种,槠叶齐6种不同茶树类型的体外抗氧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安化群体种的茶多酚(23.66±0.02%)和儿茶素(12.84±0.11 mg/mL)含量明显高于其他品种;龙井群体种,龙井43号,云南群体种,云抗10号,安化群体种,槠叶齐6个品种类型均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活性,其中安化群体种的抗氧化活性更强。  相似文献   

20.
测定了贮藏5、10、15、20年和2016年制作(实验当年做为对照)的蜜兰香型岭头单丛茶中茶多酚、黄酮、游离氨基酸、茶黄素、儿茶素和咖啡碱等几种抗氧化成分的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并研究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20年贮期内,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蜜兰香型岭头单丛茶的茶多酚、黄酮和儿茶素含量上升,游离氨基酸和咖啡碱含量下降,茶黄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不同贮藏年份的岭头单丛茶清除DPPH自由基和羟自由基的能力,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能力及还原力均有差异,通过综合指数(APC)评价抗氧化能力结果可知:抗氧化活性贮藏20年>10年>15年>5年>对照。单丛茶水提物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茶多酚、黄酮、儿茶素的含量呈显著性正相关(p<0.05)。还原能力和抑制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与各抗氧化成分之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