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的病理诊断及预后判断标准。方法光镜观察36例GIST,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Desmin、S-100蛋白、CD34、p53、PCNA。结果良性GIST8例;恶性GIST28例,其中较高分化17例,低分化11例。免疫组化S-100蛋白阳性16例,Desmin阳性3例,CD34阳性23例;PCNA高表达26例,p53阳性14例,二者表达情况均与肿瘤分化呈负相关。结论GIST缺乏定向分化,根据其免疫组化特征可与其他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鉴别。GIST中PCNA、p53共同表达的肿瘤分化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肿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表达,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常规病理切片HE染色,光镜观察,并行S-P法免疫组化Vimentin、CD34、SMA、Desmin、NF、S-100、EMA等标记物标记26例GIST。结果:26例GIST中,良性7例,恶性10例,低度恶性9例;发生于胃14例,小肠5例,回盲部2例,大肠和直肠5例;免疫组化Vimentin、CD34在瘤细胞中呈强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2%和84.6%),肌源性和神经源性标记物SMA、S-100呈散在细胞阳性表达(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9%和15.4%),而NF、EMA、Desmin均呈阴性表达。结论:GIST是一种源于原始间充质细胞的非定向分化的肿瘤,可伴有神经源性或/和肌源性分化,组织学上常以梭形细胞或上皮样细胞为主,具有类似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的形态;临床手术切除前不易诊断,病理组织形态上易误诊为其它类型梭形细胞肿瘤;CD34和Vimentin对本瘤病理诊断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胃肠间质瘤25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组织学特点以及免疫组化标记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对25例GIST进行光镜观察,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c-kit)、CD34、SMA、S-100抗原标记物在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GIST的良恶性判断标准。结果 25例中良性15例,潜在恶性6例,恶性4例;GIST由梭形细胞、上皮样细胞构成;CD117和CD34在GIST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92%、80%,个别病例SMA和(或)S-100呈点灶状阳性。结论 CD117、CD34、SMA以及S-100有助于GIST的诊断,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需结合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结果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恶性GIST与神经分化的相关性,以期加深对该瘤的认识和有助于提升术前病理诊断水平.方法:按Lewin提出的标准判断GIST的良恶性,应用组织芯片技术作免疫组化(S-P法)对50例胃肠道间质瘤检测SMA、NSE.结果:良性15例,NSE表达11例、SMA表达7例,其中双向表达6例,5例均不表达;恶性20例,NSE表达17例、SMA表达13例,其中双向表达11例,1例均不表达;潜在恶性15例,NSE表达13例、SMA表达6例,其中双向表达5例,1例均不表达;良性、潜在恶性、恶性NSE表达率分别为73%、87%、85%,SMA表达率分别为47%、40%、65%.结论:GIST可分别或同时表达SMA、NSE,少数均不表达;GIST神经分化(或肌源性分化)与其良恶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病理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和良恶性的参考指标。方法应用光镜观察20例胃间质瘤的形态特征和通过免疫组化染色检测CD117、CD34、SMA和S-100表达的情况,确诊并分析20例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CD117、CD34、SMA、S-100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100%、70%、35%、10%。结论GIST是胃肠道常见的间质性肿瘤,手术前诊断困难,CD117是诊断GIST的敏感而特异的标记物。肿瘤性坏死、肿瘤细胞密集是判断恶性GIST的指标,男性是GIST潜在的恶性因素。  相似文献   

6.
大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大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与病理特点。方法 使用光镜、免疫组化和临床资料对7例大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进行观察和分析。结果 7例中5例为儿童和青少年,病程短且颅内高压症状突出;肿瘤组织由小圆形细胞构成;免疫组化:NSE阳性5例,Syn阳性1例,CD99阳性2例,Vimentin阳性1例,GFAP、S-100均为阴性;CT表现为混合密度或均匀高密度肿块,MRI呈长T1、长T2信号。结论 大脑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的临床预后极差,诊断主要依靠病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与侵袭危险性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GIST(良性19例,恶性19例,交界性21例)组织CD117、CD34、Vimentin、Desmin、SMA、MSA、S-100、NSE和NF的表达.38例获随访12~72个月,按Fletcher等GIST生物学行为评价标准进行侵袭危险性评估,极低度(Ⅰ)2例,低度(Ⅱ)11例,中度(Ⅲ)11例,高度(Ⅳ)14例,分析生存率与侵袭危险性的关系.结果:59例GIST中,平滑肌源性22例,神经源性22例,神经和平滑肌双源性10例,狭义GIST 5例;4类GIST CD117、CD34、Vimentin阳性率、不同恶性程度GIST上述几种免疫表型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率随侵袭危险性增大而降低(P<0.05).结论:CD117、CD34有助于GIST的诊断.GIST侵袭危险性与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收集胃肠道间质瘤(GIST)48例,探讨GIST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组化在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观察48例GIST的苏木精—伊红染色切片,采用波形蛋白(Vimentin)、原始造血细胞(CD34)、内皮细胞(CD31)、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总肌动蛋白(Actin)、结蛋白(Desmin)、S-100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增殖细胞抗原(PCNA)10种单克隆抗体,对每例肿瘤组织进行DAKO(EnVisionTM Syatems)方法的免疫组化染色,并作术后随访。结果: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排列方式多样化。免疫组化显示:CD34在平滑肌分化型、神经分化型、双向分化型、未分化型中阳性率分别为75.0%,66.6%、70.5%和100%。PCNA阳性率与细胞密度、细胞异型程度、核分裂象及肿瘤出血坏死有显著相关性。随访13例现均存活,仅1例复发。结论:GIST为动态未定的肿瘤,应视为潜在恶性、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的肿瘤。CD34是诊断GIST的主要标志物,PCNA阳性率可作为判断GIST恶性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的组织学特征和免疫组化表达及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34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对其石蜡包埋组织采用免疫组化SP染色法检测CD117、CD34、DOG-1、vimentin、α-SMA、Desmin、S-100、NSE的表达,分析其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CD117、CD34、DOG-1、vimentin、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4.1%、76.5%、97.1%、100%,多为弥漫强阳性,α-SMA、S-100、NSE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6.5%、2.9%、20.6%,为局灶阳性或弱阳性,Desmin全部阴性.结论 CD117、CD34、DOG-1可作为诊断GIST的一线抗体,联合应用vimentin、α-SMA、Desmin、S-100、NSE,可提高GIST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0.
应用 S—100蛋白、Vimentin、CK、NSE等4种抗体对63例正常人垂体的滤泡星AS细胞(FSC)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表明:正常垂体运侧部的 FSC对S—100蛋白和 Vimentin反应阳性。而对 CK和 NSE为阴性。内分泌细胞大多数对CK反应阳性,少数对 NSE 阳性。S—100蛋白和 Vimentin双重染色进一步证明了FSC阳性细胞有3种不同的类型:S—100蛋白阳性;Vimentin阳性;S-100和Vimentin双阳性。研究结果证明了FSC是与神经外胚层的胶质细胞同源。  相似文献   

11.
1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研究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组织病理学形态特征和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8例胃肠道间质瘤进行常规病理检查和免疫组化CD117、CD34、Vimentin、Desmin、SMA、S-100和NSE染色。结果胃肠道间质瘤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组成,其中良性3例,潜在恶性9例,恶性6例,绝大多数病例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是胃肠道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缺乏定向分化。肿瘤细胞CD117和CD34标记阳性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分析及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及治疗方法,提高GIST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对36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通过免疫组化方法对标本行CD117、CD34、Actin、S-100进行免疫组化研究。结果本组均手术切除,其中GIST发生部位胃占63.9%(23/36),小肠30.6%(11/36),结直肠5.5%(2/36)。良性15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18例,CD117阳性表达率97%(35/36)、CD34阳性率25%(9/36)、Actin8.3%(3/36)、S-1002.8%(1/36)。结论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病理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化的特点。方法:对38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其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D117、CD34、Actin、S-100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GIST发生于胃部24例(63.2%),小肠11例(28.9%),结直肠3例(7.9%)。良性16例,潜在恶性4例,恶性18例,CD117阳性表达率94.7%(36/38)、CD34阳性率50.0%(19/38)、Actin7.9%(3/38)、S-1002.6%(1/38),且均通过手术治疗。结论:CD117标记阳性是确诊GIST最重要的诊断依据,手术仍是GIST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表达。方法 收集 10例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标本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标记抗体CD34、SMA、S— 10 0、Vimtin蛋白。结果 胃肠道间质瘤的瘤细胞呈梭形或上皮样 ,或者二者混合存在 ,CD34阳性率 80 % ,SMA阳性率5 0 % ,S— 10 0蛋白阳性率为 70 % ,Vimtin阳性率为 10 0 %。结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原始间叶细胞可以向不同方向分化 ,良、恶性的判断有赖于多参数分析  相似文献   

15.
张春丽 《河北医学》2002,8(1):50-52
目的:观察胃肠道间质瘤GISTs的病理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方法:收集38例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常规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间质瘤是胃肠道间叶性肿瘤,38例中11例恶性,10例潜在恶性,17例良性,免疫表型特征为:Vimentin(100%),CD34(71.05%)、SMA(60.52%)、Act(39.47%)、NSE(23.68)、S-100(28.95%)不表达CK、EMA、LCA。结论: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非上皮性肿瘤、肿瘤的大小,核分裂相是关系到肿瘤良、恶性和患者预后、生存的最重要因素,免疫组化证实肿瘤可向神经、平滑肌分化。  相似文献   

16.
佟敏  刘斌 《辽宁医学杂志》2009,23(5):225-22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60例胃肠道间叶来源的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其临床病理特点,并应用CD117、CD34、SMA、S-100共4种抗体对肿瘤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60例中59例(98%)CD117阳性,48例(80%)CD34阳性,6例(10%)SMA阳性,4例(6%)S-100阳性。其中良性组CD117 15例(15/15)均阳性,交界性组CD117 10例(10/11)阳性。恶性组34例(34/34)CD117阳性。对照组平滑肌瘤及神经鞘瘤CD117均阴性。结论CD117、CD34阳性表达是诊断胃肠道间质瘤最可靠的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回顾性观察35例胃肠道间质瘤HE染色切片,复习临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6种抗体的表达情况。结果本组GIST均为成年人,年龄25~77岁,平均年龄51岁,其中男性19例,女性16例。发病部位:胃18例(51%),小肠8例(23%),大肠3例(9%),食管1例(3%),肠系膜3例(9%)大网膜2例(6%)。临床症状以腹部包块、腹部胀痛不适、消化道出血为主。大体上,肿瘤常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改变。肿瘤镜下主要由梭形和上皮细胞组成,呈交叉束状、漩涡状、栅栏状、片块状、巢状等多种排列。CD117、CD34、Vimentin、SMA、Desmin及S-100阳性率分别为:97%、83%、100%、37%、3%、26%。良性7例,交界性5例,恶性23例。结论间质瘤多发生于中老年人,胃肠道是其好发部位,细胞形态多变,排列结构多样。CD117、CD34是其特异和敏感抗体,在间质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起重要作用,核分裂象〉5/50HPF、肿瘤坏死、细胞密集是重要的恶性指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bcl-2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bcl-2、CD 117、CD 34等在肿瘤中的表达。结果 51例GIST中,CD 117和CD 34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76.5%;bcl-2阳性45例,阳性率为88.2%,其中良性、潜在恶性及恶性GIST中,bcl-2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1.7%、82.8%,bcl-2阳性表达率与GIST良恶性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cl-2蛋白可作为诊断GIST的辅助性标记物之一,但不能作为判断GIST良恶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中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以及四个免疫组化标志 物的相关性.方法 对24例手术切除的GIST复习其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GIST中CD117、CD34、SMA及S-100的表达.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CD117阳性率79.14%,CD34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