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居民储蓄倾向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的宏观经济分析中,与制约居民消费相关的居民储蓄倾向及其储蓄函数日益被人们关注。我国居民储蓄倾向有何特征?它的变化反映了什么问题?非常值得研究。 一、居民储蓄倾向及其现状与特征 居民储蓄倾向是指居民储蓄(S)在居民收入(P)中的比例,分为居民平均储蓄倾向(APS)和居民边际储蓄倾向(MPS)。居民平均储蓄倾向指平均每单位居民收入中所占有的居民储蓄,即APS=S/P。居民边际储蓄倾向指居民收入每变动一单位时的居民储蓄的  相似文献   

2.
利用31个省市在2005~2007年的数据,结合预防性储蓄模型来定量分析和验证城镇住房改革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结果发现城镇居民居住支出的增加对城镇居民的预防性储蓄影响不显著,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标准差和城镇商品住宅平均价格对城镇居民预防性储蓄有正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3.
预防性储蓄动机对居民消费及利率政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讨论了用城镇居民服务项目价格指数和城镇居民家庭负担率并测度预防性储蓄动机的合理性,然后利用我国1996年-2000年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资料,对预防性储蓄动机与居民消费及利率政策效果的关系进行了经济计量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预防性储蓄动机对居民消费有显著的负效应;(2)利率下调本身对消费的刺激作用是明显的。但由于利率下调与预防性动机增强对消费的作用正好相反,前者的作用被后者抵消了;(3)制止教育、医疗等方面的乱收费、乱涨价以及增加就业或提高对困难家庭的补助,是弱化预防性储蓄动机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家林毅无日前提出,中国目前已经积累了全世界最大的外汇储备;而且,在连续27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6%和高储蓄倾向下,资金也出现了相对富余。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消费函数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结合安徽省具体情况,在对城镇居民住房消费函数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房价收入比"、"储蓄房价比"两个指标,并使用"储蓄房价比"这一指标优化了模型,得到了较为简约的城镇居民住房消费支出模型。由最终模型知安徽省镇居民住房消费是缺乏弹性的,主要原因是住房消费可以选择的代替品较少。  相似文献   

6.
运用西方跨期最优消费选择的预防性储蓄和流动性约束前沿消费理论,选取改革开放后浙江城镇居民的实际消费特征及相关数据,建立预防性储蓄模型和流动性约束模型,分析得出:浙江城镇居民存在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比较强的流动性约束,并且流动性约束会加强预防性储蓄。要改变这一现象应采取三方面措施:从消费增长缓慢的内在机理上有针对性的扩大消费需求;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发展民间金融。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变参数估计及其演化机理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运用时变参数模型对农村居民的消费倾向进行了估计,从制度变迁、收入变动、理性预期等角度对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演变路径进行了诠释。与城镇居民消费倾向相比,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经历了先低-后高-再低这样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居民消费倾向的降幅明显地大于城镇居民。同时发现,城镇居民消费对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明显的示范效应和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金融     
《企业文化》2006,(7):4-4
银行低利率造成房价飙升?;中国城市为修路债台高筑中央应干涉;中信嘉华银行国内施大举措;城镇居民的储蓄意愿明显回落。  相似文献   

9.
中国居民储蓄的分布特征——微观数据及其宏观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使用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的微观数据,对中国居民储蓄的分布特征进行了考察.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中国城镇居民的储蓄水平高于农村,但储蓄在农村居民之间分布的不平等程度却高于城镇,将教育和医疗支出计入消费以后,中国的居民储蓄水平出现了显著下降.(2)与传统的生命周期模型(LCH)不同,中国家庭的储蓄率表现出随着户主年龄上升而缓慢下降的趋势,如果考虑教育和医疗支出的影响,则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生命周期特征.(3)中国家庭的储蓄率与其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家庭之间的储蓄差距已经超过了收入差距,绝大多数储蓄集中于少数高收入家庭.文章最后探讨了相关结论的宏观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0.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之一,受收入水平和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本文从实证角度验证了江西省城镇居民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的存在,并就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原因作了分析,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的利率在全世界不是最高,当然也不是最低的,但国人为何偏爱储蓄?为什么我们有着全世界最高的储蓄率呢?一系列经济数据显示,几十年来,高储蓄率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对于平常老百姓来说,把闲钱存银行是最理所当然的事,而这也一直是他们最主要的理财方式。这也正是尽管我国这些年存款利率涨涨落落,而存款额却一直在稳步增长的原因。央行调查显示,我国有占46.2%居民倾向于"更多储蓄",并且还在不断增加,这个比例已远高于倾向"更多消费"和倾向"更多投资"的居民。可见储蓄依然是人们心中的择优理财方式。  相似文献   

12.
《辽宁经济统计》2007,(7):42-42
一向牢固的储蓄传统,越来越难以抵挡股市财富效应的诱惑,继今年5月居民储蓄创下减少2784亿元的历史最大降幅之后,央行近日公布的一份调查结果进一步证实:中国城镇居民储蓄存款意愿已降至近6年来的最低,而选择更多购买股票和基金的居民比例则首次超过储蓄存款。[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经济转型期中国城镇居民消费敏感度的变参数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以坎贝尔(Campbell)和曼坤(Mankiw)于1990年提出的理论模型为基础,利用1978~2002年的有关统计数据和状态空间模型对城镇居民的消费敏感度进行了变参数分析。我们的结论是:①1990年之前,消费对同期收入的超敏感系数下降很快,但在此后超敏感系数却稳中有升;②利率变动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但1990年以来这种净效应逐年减弱;③预防性储蓄动机和流动性约束增强是近年来城镇居民消费敏感度提高、利率弹性变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价值工程》2017,(8):22-23
本文旨在定量说明新常态下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趋势。首先对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特点进行了统计描述分析。其次,运用扩展的线性支出模型对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食品支出、衣着支出等消费比重下降,医疗保健、交通通信等消费比重不断上升,这说明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正处于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的过程中。最后,对新常态下河南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5.
徐敏  钟滨 《价值工程》2010,29(34):135-136
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增长是缓解我国目前国民经济内外失衡的关键,也是提高农村居民福利的重要手段。以吉林省农村居民为例,农村居民消费呈现出许多与城镇居民不同的行为模式,比如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具有一定的模仿性、农村居民消费行为还呈现出一定的非理性、农村居民的消费具有一定的预防性储蓄特点。  相似文献   

16.
收入分配不平等导致我国消费需求的不足,而边际消费倾向的性状在这一传导过程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以此为逻辑基础,我们通过机理和实证研究发现:第一,与经典理论不一致,具有较高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在初期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而农村居民的边际消费倾向则相对较低,但这一"逆反事实"在以1996年为拐点后得到拨正;第二,城乡居民边际消费倾向均存在递减的趋势,提高收入增长率能够大幅增加城镇居民的消费支出,但农村居民增加的幅度则较为有限;第三,收入分配对消费需求的影响取决于不同收入阶层边际消费倾向的比较,但总体来说,收入差距的扩大降低了社会消费水平。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模型(Extend Linear Expenditure System,简称ELES),通过消费倾向、收入弹性和基本消费支出等参数,定量地考察了广西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并对优化广西城镇居民消费结构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居高不下的储蓄率,加剧了资本流动性过剩。在促进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相对过热,外贸顺差过大,消费相对疲软,三者相互交织使得经济增长缺少稳定性。缺少消费拉动的经济增长从长期看不可持续,只有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刺激有效需求,才能有效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张翠平  张翠翠 《价值工程》2009,28(12):27-30
近几年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居民消费结构与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居民消费结构能够更好的获悉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掘潜力。利用扩展线性支出系统方法,对近几年山东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进行分析,特别是对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进行仔细的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据统计资料,对鞍山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在边际消费倾向、需求收入弹性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了扩大城镇居民消费需求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