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目的 研究外源性P物质(SP)对烫伤创面组织愈合及新生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84只Wistar大鼠经腹腔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后,于背部制备直径2 cm的深Ⅱ度烫伤创面。根据创面不同处理方式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局部注射SP)和对照组(局部注射与实验组等量的磷酸缓冲液),每组42只。分别于创面形成后当日和第1、3、7、10、14、21 天,观察创面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组织中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结果 创面形成后第7天,实验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为(42.69±3.26)% vs(30.24±1.17)%(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自创面形成后第7天起,实验组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及微血管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外源性SP具有促进糖尿病烫伤创面愈合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使新生血管再生加速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M-CSF)对烫伤创面组织愈合及新生血管化的影响。方法:72只SD大鼠于背部制备直径3 cm的深Ⅱ度烫伤创面。根据创面不同处理方式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创面局部应用rhGM-CSF凝胶剂)和对照组(创面局部应用不含rhGM-CSF的凝胶基质),每组36只。分别于创面形成后当日和第1、3、7、10、14、21天观察创面并计算创面愈合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创面组织中新生血管内皮细胞表面标志物CD31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结果:自创面形成后第7天起,实验组创面愈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及微血管密度也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外用rhGM-CSF具有促进烫伤创面愈合作用,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创面组织中CD31表达、使新生血管再生加速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中神经肽P物质(SP)表达及变化规律.方法 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每组42只.糖尿病组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无菌柠檬酸缓冲液腹腔注射.所有大鼠麻醉后背部制成直径2 cm的深Ⅱ度烫伤创面.分别于烫伤前及烫伤后的不同时相采集创面组织标本,测算创面愈合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创面SP染色阳性区域面积,ELISA法创面组织中SP表达变化.结果 烫伤后第7天起,糖尿病组各时相点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各时相点创面SP染色阳性区域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以烫伤后7 d时尤为显著,为(1 350.93±99.28)μm2 vs(1 715.86±103.41)μm2(P<0.01);糖尿病组各时相创面组织中SP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以烫伤后7 d时最为显著,为(114.04±9.96)vs(143.39±8.94)(P<0.01).结论 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中SP表达明显减少,可能是其创面难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糖尿病大鼠深二度烫伤模型,研究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化现象及其与创面愈合的关系.方法 60只清洁级SD大鼠,随即分为正常组(对照组,n=30)和以链脲霉素(STZ)诱导的速发型糖尿病组(糖尿病组,n=30).制备占总体表面积(TBSA)20%的深二度烫伤模型,分别取伤后1、3、7、10、14、21 d创面皮肤组织样本,行组织学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创面组织的血管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中CD31抗原表达,以了解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变.结果 伤后14 d,糖尿病组大鼠创面愈合较对照组显著延迟,为(31.5±1.0)% vs(59.4±4.2)%(P<0.01).伤后1、3、7、14、21 d,糖尿病组新生血管化荧光密度值分别为1±0.1、7±0.8、12±1.4、15±2.1和17±1.8,对照组分别为8.5±0.5、35±1.5、60±3.0、72±3.4和72±3.4.各时间点糖尿病组创面血管化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各时间点两组创面组织中CD31抗原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但糖尿病组大鼠仅少量血管内皮细胞周边有代表血管化的蓝色荧光微球.结论 糖尿病深二度烫伤难愈创面存在血供不良特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与血管化低下的分离现象,其本质是新生血管形成障碍.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大鼠深二度烫伤创面血管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糖尿病大鼠深二度烫伤模型,研究创面愈合过程中血管化现象及其与创面愈合的关系。方法60只清洁级SD大鼠,随即分为正常组(对照组,n=30)和以链脲霉素(STZ)诱导的速发型糖尿病组(糖尿病组,n=30)。制备占总体表面积(TBSA)20%的深二度烫伤模型,分别取伤后1、3、7、10、14、21 d创面皮肤组织样本,行组织学观察并计算创面愈合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创面组织的血管化;免疫组化法检测创面组织中CD31抗原表达,以了解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改变。结果伤后14 d,糖尿病组大鼠创面愈合较对照组显著延迟,为(31.5±1.0)%vs(59.4±4.2)%(P<0.01)。伤后1、3、7、14、21 d,糖尿病组新生血管化荧光密度值分别为1±0.1、7±0.8、12±1.4、15±2.1和17±1.8,对照组分别为8.5±0.5、35±1.5、60±3.0、72±3.4和72±3.4。各时间点糖尿病组创面血管化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各时间点两组创面组织中CD31抗原表达无显著差异(P>0.05),但糖尿病组大鼠仅少量血管内皮细胞周边有代表血管化的蓝色荧光微球。结论糖尿病深二度烫伤难愈创面存在血供不良特征,表现为血管内皮细胞增殖活跃与血管化低下的分离现象,其本质是新生血管形成障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糖尿病大鼠浅二度烫伤模型和不同浓度的高葡萄糖体外培养体系,研究高糖环境对促血管化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创面血管化的影响.方法 ①90只清洁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STZ诱导的速发型糖尿病组,两组同时形成10%体表总面积(TBSA)的浅二度烫伤模型,分别取烫伤后第1、3、7、10、14天创面皮肤组织样本,测定糖含量、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检测微血管密度.②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在正常环境及30、50 mmol/L葡萄糖中培养7 d, ELISA法检测内皮细胞释放VEGF水平.结果 糖尿病组大鼠烫伤创面组织局部糖含量及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其微血管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高糖组释放VEG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环境组.结论 在糖尿病浅二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存在促血管化生长因子高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低反应性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药烧伤膏在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及微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其可能的作用途径。方法取28只SD大白鼠,制作深Ⅱ度烫伤创面模型,随机分为中药烧伤膏组和空白对照组,各组14只,记录创面愈合时间;分别在伤后第1、3、5、7、10、14、20天取材,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TGF-β1的表达,并计数阳性细胞数。以CD34一抗免疫组织化学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记数微血管密度。流式细胞术检测创面表皮细胞周期分布。结果中药烧伤膏组烫伤愈合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P〈0.01)。TGF-β1表达主要在炎症细胞和毛囊上皮细胞,伤后第3、第5天,中药烧伤膏组TGF-β1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药烧伤膏组TGF-β1表达的高峰早于且强于对照组。第5天微血管密度记数中药烧伤膏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创面经中药烧伤膏处理后,较对照组比较,出现细胞增殖活跃的时间明显提前。结论中药烧伤膏能促进烫伤创面的愈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早期提高组织中TGF-β1的表达、促进新生血管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张星  马朝群 《中医学报》2016,(4):558-562
目的:观察烫伤药水喷雾剂对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减少瘢痕生成的影响。方法:将60只深Ⅱ度烫伤SD大鼠模型随机分为3组,即实验组(烫伤药水喷雾剂),阳性对照组(磺胺嘧啶银软膏组),阴性对照组(基质软膏组),每组各20只。随机从每组中选取10只大鼠,于第2天、第7天、第14天用佳能70D数字相机拍摄,图片实用Image J软件计算烫伤创面面积,并予以保存,然后以公式计算创面愈合率:创面愈合率=(原始创面面积-未愈合创面面积)/原始创面面积×100%。随机选取每组大鼠的10只,于实验的第3天、第7天、第14天麻醉下分别取皮,送至病理科。分别测试:1组织内Ⅰ型、Ⅲ型胶原检测,2凋亡细胞计数组织内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的表达。结果:烫伤药水在创面愈合率的检测中,第3天、第7天、第14天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1天、第2天、第3天阳性对照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实验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烫伤药水喷雾剂可显著促进创面愈合。在预防瘢痕的实验检测中,治疗组的Ⅰ型胶原纤维排列较为稀疏,低密度,Ⅲ型胶原表达较弱。而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的Ⅰ型胶原纤维粗,排列的密度较为高,显示为深黄色,过度增生的Ⅰ型胶原纤维呈漩涡状。Ⅲ型胶原纤维较细小,为网格状。显示烫伤药水处理后组织基质中Ⅰ型、Ⅲ型胶原比例部分恢复,其中Ⅰ型胶原实验组相对于阴性对照组,在第3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第7天、第14天,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Ⅲ型胶原实验组相对于阴性对照组,在第7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第3天、第14天,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在TGF-β1的检测中,烫伤药水对TGF-β1表达,实验组表达随时间逐渐减少,阳性对照组及阴性对照组随时间渐渐增加,第14天无明显下降。其中实验组相对于阴性对照组,在第7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第14天,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烫伤药水喷雾剂能促进创面的愈合,预防瘢痕生成。结论:烫伤药水喷雾剂具有抗炎、抗感染,促进创面愈合,减轻瘢痕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芦荟凝胶对大鼠模型中Ⅱ度放射性皮炎所致创面愈合处新血管生成以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6mev电子线在大鼠背部建立10%Ⅱ度放射性皮炎模型,制备芦荟凝胶。将实验大鼠分为两组:创面自然愈合组(对照组)和创面外涂芦荟组(实验组)。HE染色观察创面新生血管数量;应用免疫组化染色,后行图像分析,分别测定损伤后2、6、10、18、24d的创面组织中VEGF和VEGFR的表达。结果:实验组在伤后10、18、24d创面组织中微血管数量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从伤后第224天创面组织中VEGF、VEGFR的表达均逐渐增高,而实验组从伤后第1024天创面组织中VEGF、VEGFR的表达均逐渐增高,而实验组从伤后第1024天创面组织中VEGF、VEGFR表达的增高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芦荟凝胶能够提高放射性皮炎创面组织中VEGF、VEGFR的表达,促进新血管生成,增加局部血运,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10.
高糖环境对浅二度烫伤创面VEGF表达及创面血管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糖尿病大鼠浅二度烫伤模型和不同浓度的高葡萄糖体外培养体系,研究高糖环境对促血管化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创面血管化的影响。方法①90只清洁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和STZ诱导的速发型糖尿病组,两组同时形成10%体表总面积(TBSA)的浅二度烫伤模型,分别取烫伤后第1、3、7、10、14天创面皮肤组织样本,测定糖含量、FGF-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检测微血管密度。②人脐带静脉内皮细胞分别在正常环境及30、50mmol/L葡萄糖中培养7d,ELISA法检测内皮细胞释放VEGF水平。结果糖尿病组大鼠烫伤创面组织局部糖含量及VEGF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其微血管密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体外培养的血管内皮细胞,高糖组释放VEGF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环境组。结论在糖尿病浅二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存在促血管化生长因子高表达与血管内皮细胞低反应性的分离现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糖尿病大鼠深Ⅱ度烫伤创面中神经肽P物质(SP)表达及变化规律。方法8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糖尿病组和对照组,每组42只。糖尿病组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STZ)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对照组给予同等剂量的无菌柠檬酸缓冲液腹腔注射。所有大鼠麻醉后背部制成直径2cm的深Ⅱ度烫伤创面。分别于烫伤前及烫伤后的不同时相采集创面组织标本,测算创面愈合率,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创面SP染色阳性区域面积,ELISA法创面组织中SP表达变化。结果烫伤后第7天起,糖尿病组各时相点的创面愈合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糖尿病组各时相点创面SP染色阳性区域面积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以烫伤后7d时尤为显著,为(1350.93&#177;99.28)μm^2vs(1715.86&#177;103.41)μm^2(P〈0.01);糖尿病组各时相创面组织中SP表达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其中以烫伤后7d时最为显著,为(114.04&#177;9.96)vs(143.39&#177;8.94)(P〈0.01)。结论糖尿病大鼠创面组织中SP表达明显减少,可能是其创面难愈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内源性表皮生长因子 (EGF)的变化规律及其与创面愈合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核酸分子杂交及图象分析等方法 ,分别在蛋白质和转录水平检测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 ,小鼠体内EGF主要合成器官EGF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 颌下腺EGF的表达量于伤后 1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 ,伤后 5d恢复至伤前水平并持续至伤后 2 1d ;其mRNA的表达强度伤前和伤后均为弱阳性~阳性。肾脏EGF的表达量于伤后 1d~ 5d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 ,伤后 7d ,其表达量高于对照组并持续到伤后 2 1d(P <0 .0 1) ;其mRNA的表达强度伤前和伤后 3d均为弱阳性 ,伤后 7d~ 2 1d增强为阳性。伤后十二指肠EGF的表达量始终低于对照组 (P <0 .0 1) ;其mRNA的表达强度较对照组减弱。结论 在小鼠深Ⅱ度烫伤创面愈合过程中 ,颌下腺合成的EGF参与早期组织修复 ,肾脏合成的EGF参与创面的后期修复 ,十二指肠合成的EGF未参与皮肤烫伤创面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Cheng B  Fu X  Sheng Z  Gu X  Sun T  Sun X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7):1187-1191
目的 观察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对烧伤创面内肌成纤维细胞转归的影响 ,深入探讨bFGF在组织修复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利用大鼠 30 %深Ⅱ°烫伤模型 ,采用原位杂交与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伤后不同时间点创面愈合时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 (caspase- 3)m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 ,并运用免疫组化法观察α -平滑肌肌动蛋白 (ASMA)、转化细胞生长因子 - β1(TGF -β1)的变化情况 ,并对照观察创面应用外源性bFGF后以上各项指标的变化。 结果 创面组织中 β -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早期变化不明显 ,伤后第 7天明显升高并达到高峰 ,随后逐渐减弱。创面外用bFGF ,伤后 7~ 14dASMA的表达明显增强。伤后 3h开始 ,TGF - β1的表达逐渐升高 ,至 14d略有所下降。外有bFGF后TGF - β1的表达明显增加 ,并强于单纯烫伤组。伤区局部加用外源性的bFGF ,caspasemRNA和蛋白的表达规律与单纯烫伤组相似 ,呈现先升高后降低 ,再升高样的变化。但第一次峰值低 ,第二次的峰值高于单纯烫伤组。结论 肌成纤维细胞数量的增加与凋亡过程是创面愈合的重要环节。外源性应用bFGF可能够通过提高TGF - β1的分泌 ,进而协同其他生长因子对肌成纤维细胞形成和凋亡发挥作用 ,最终影响愈合的结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移植对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取成年Wistar大鼠48只.在每只大鼠背部制作做2个深Ⅱ度烧伤创面,磨痂去除坏死组织,按自身对照原则,将创面分为细胞移植组(A组,n=48),对照组(B组,n=48).将羰花青荧光染料CM-dil标记的胚胎成纤维细胞移植到A组创面组织内.B组注射同量的成体成纤维细胞.分别于伤后0、1、3,7、14、28d不同时间各取8只大鼠进行实验,观察荧光信号的分布范围比例A(%)及信号强度比D的变化,记录两组创面愈合的时间T,观察两组创面组织TGF-β1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伤后3d荧光分布范围开始扩展(A:15.46±1.21),荧光强度开始降低(D:0.65±0.02);第14天荧光分布范围扩展到最大(A:16.69±1.00),荧光强度的信号更加降低(D=0.31±0.01).第28天亦能检测到微弱的荧光信号(D=0.09±0.01),分布范围较伤后14d无明显扩展(16.07±1.14)%.A组TGF-β1 mRNA水平伤后即升高,1d后开始下降.B组TGF-β1 mRNA伤后持续升高,第7天达到峰值,其后回落,在观察时间其表达量一直高于A组.结论 大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移植可以促进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降低TGF-β1 mRNA的表达,改善创面愈合,减轻瘢痕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莪术醇软膏对糖尿病溃疡愈合的治疗作用。方法:SD大鼠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55mg/kg)建立糖尿病模型,1周后测定血糖,血糖值大于16.7mmol/L为造模成功。2周后,在大鼠背部脊柱两侧用手术剪各剪切2个直径为1.8cm的圆形全层皮肤,糖尿病溃疡造模成功后,随机将大鼠分为3组:空白基质组、5%莪术醇软膏组和10%莪术醇软膏组。给药后于第3、第7、第14和第21天对溃疡愈合率、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与检测。结果:实验造模成功后,莪术醇软膏组的创面愈合明显比空白基质组快(P<0.05),且高剂量组创面愈合较低剂量组愈合更佳。病理切片HE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表明3组中10%莪术醇软膏组在促进创面愈合,加快胶原合成,增加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的阳性表达,上调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蛋白阳性表达上效果最好。结论:莪术醇软膏可促进糖尿病溃疡的愈合,为临床使用外用药治疗糖尿病性溃疡提供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6.
Lu SL  Qiao L  Xie T  Yang YM  Jin SW  Qing C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27):1899-1902
目的研究血糖及皮肤组织糖含量对浅二度烫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9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成正常组和以STZ诱导的速发型糖尿病组,并造成10%体表总面积(TBSA)的浅二度烫伤模型,分别测定伤前、伤后第1天、3天、5天、7天、10天和14天的血糖、皮肤或创面组织糖含量;大体和组织学动态观察创面愈合过程;伤前和伤后3d、7d和14d检测表皮细胞增殖周期。结果糖尿病大鼠血糖浓度明显高于正常组(27.28mmol/L±0.80mmol/Lvs4.65mmol/L±0.14mmol/L,P<0.01);皮肤组织创面中局部的糖含量与血糖变化有显著的相关性(r=0.881,P<0.05),糖尿病组大鼠浅二度烫伤创面局部糖含量明显高于正常烫伤组(14.2mmol/L±3.0mmol/gvs4.5mmol/L±0.5mmol/g,P<0.01)。糖尿病烫伤创面愈合明显延迟,新生上皮明显减少,表皮细胞进入S期和G2/M期百分比增殖较正常大鼠显著减少。结论糖尿病大鼠局部创面组织糖含量增加与血糖变化密切相关,而创面局部糖含量的增加与创面愈合延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高糖环境可抑制浅二度烫伤创面表皮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醇提蛋黄油促进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及其抗炎、抑菌效果。方法选用健康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烫伤对照组、湿润烧伤膏对照组、干馏蛋黄油治疗组和醇提蛋黄油治疗组,建立小鼠背部Ⅱ度烫伤模型,观察药物对烫伤的愈合时间,考察药物的治疗效果;通过对二甲苯所致小鼠炎性耳肿实验和体外抑菌实验考察药物的抗炎效果和抑菌作用。结果与烫伤对照组相比,醇提蛋黄油能明显减少创面渗出、缩短结痂时间和愈合时间(P<0.01),作用效果与干馏蛋黄油相近,并优于湿润烧伤膏(P<0.05);与对照组相比,醇提蛋黄油具有显著抗炎作用(P<0.01),其作用效果类似干馏蛋黄油(P>0.05)并优于湿润烧伤膏(P<0.05);醇提蛋黄油的体外抑菌作用明显优于其他组,尤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明显。结论醇提蛋黄油具有明显促进实验动物烫伤创面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