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表现及CT诊断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表现。方法 分析 6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 本病的临床表现 :①头部受加速旋转性外伤 ;②伤后立即昏迷 ;③生命体征紊乱 ;④无明确神经定位体征。CT表现 :①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和 /或大脑中轴多发小出血灶 ;②弥漫性脑肿胀 ;③脑室、脑池受压变小或消失 ;④中线无移位或轻度移位 (<0 5cm) ;⑤合并其它颅脑损伤。结论 临床和CT表现二者结合 ,可对本病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加深对弥漫性轴索损伤(DAI)CT表现的认识,以助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方法对4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脑实质出血34例,呈斑点状,主要位于胼胝体、基底节一内囊区、脑干及皮髓质交界部。②蛛网膜下腔和脑室出血21例。③弥漫性水肿16例。④合并硬膜外血肿7例,硬膜下血肿5例。⑤颅骨骨折8例。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征象有其特点,对于临床早期正确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索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表现和CT诊断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69例符合诊断者的临床资料和治疗转归。结果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均有:①头部加速或减速旋转剪应力伤;②伤后即刻出现昏迷,少有中间清醒期;③入院时均有瞳孔异常变化、生命体征紊乱、格拉斯哥昏迷记分≤8分;④CT影像可有弥漫性脑肿胀、脑室脑池受压、变形甚或消失,弥漫性脑密度减低伴脑实质内散在小点状出血灶,直径<2.0cm,中线多无移位或<0.5cm,少数可合并较大硬膜外/下血肿。结论 依据临床和CT征象可明确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该类患者病情重,死亡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17例经临床证实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患者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CT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和大脑深部灰白质交界处及胼胝体区小点状或小片状出血,可伴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室内出血。结论头颅CT扫描对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117例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和CT特征,提出了弥漫性轴突损伤(DAI)的CT诊断标准,即①大脑半球白质内单发或多发小出血灶(直径<2cm);②脑室内出血;③胼胝体出血;④第三脑室周围小出血灶(直径<2cm);⑤脑干出血。按此标准将患者分成DAI组和非DAI组。发现DAI组患者主要由车祸致伤,入院时Glasgow计分显著低于非DAI组患者;其弥漫性脑肿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DAI组患者;而颅骨骨折和硬膜外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非DAI组患者。两组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硬膜下血肿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死亡率亦无显著差异,但DAI组植物生存和重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非DAI组  相似文献   

6.
1996年 1月~ 2 0 0 0年 6月 ,共收治符合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axonalinjury ,DAI)诊断标准的患者 2 6例 ,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资料以及损伤机制 ,以期在最佳治疗时机施用最有效措施来提高治疗成功率。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①有确切外伤史 ;②伤后立即出现昏迷 ;③有瞳孔、眼球位置的改变 ;④CT、MRI发现大脑皮髓质交界处、基底节区、胼胝体、脑干、脑室和小脑的一个或多个点状及灶性高密度影 ,或CT仅提示为急性弥漫性脑肿胀和 (或 )蛛网膜下腔出血而患者呈重型脑损伤表现 ;⑤颅内压增高程度与临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提高对脑白质剪切伤的CT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0例脑白质剪切伤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结果脑灰白质内的小出血灶是脑白质剪切伤的特征性CT表现.其首次CT检查表现为:①出血灶分布在胼胝体、基底节、小脑上脚、脑室及脑干;②小于2 cm斑点状或斑片状出血灶分布在脑灰白质交界处;③弥漫性脑肿胀,灰白质边界模糊,脑深部结构不易辨认;④中线结构无移位,但合并颅内出血时可移位.CT将本组病例分为5型:中央型7例,周围型38例,脑干型9例,肿胀型12例,混合型43例,合并颅内出血8例.结论 CT检查结合临床体征对脑白质剪切伤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从而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特征,评价CT诊断它的价值。方法:对32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轻度昏迷2例,中度昏迷10例,重度昏迷20例。23例见弥漫性脑肿胀,大脑半球皮髓质交界处小出血灶16例(直径<2cm),脑干小出血灶7例,胼胝体出血灶3例,脑池及蛛网膜下腔出血9例,脑室出血4例,脑室、脑池普遍受压变小、消失2例,中线移位13例,单一病灶损伤5例,多处病灶损伤27例。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是临床上常见的颅脑损伤类型,其病情急,症状重,病死率高。诊断主要根据临床和影像学表现,CT具有特异性,是诊断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复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病理CT诊断特点。方法报道8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分析其Il缶床CT表现,并结合文献复习病理。结果 8例均为运动中受伤,表现不同程度的昏迷,CT表现有脑肿胀、灰、白质交界处或白质、脑干有小点、簇状出血。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需结合临床、CT表现特点,否则易漏诊。综合病因、临床和CT表现,有6点有助于诊断DAI。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儿童脑室周围白质软化症(PVL)的CT与相关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PVL患儿的CT与临床资料。结果PVL的临床表现为:①肢体瘫痪,可为双侧肢体瘫痪,四肢瘫痪,一侧肢体瘫痪。②皮质盲。③智力低下。④癫痫。⑤共济失调。CT表现:①侧脑室周围白质减少。②侧脑室体旁白质内点片状低密度灶。③侧脑室扩大,形态不规则。④脑沟增深,皮质下灰质逼近侧脑室壁。结论由于对早产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临床救治工作的进展,存活儿会逐渐增多。而且CT检查的普遍开展,PVL的发现会越来越多。CT是诊断PVL的重要方法。充分结合临床资料正确诊断PVL并不困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表现、MRI诊断。方法:分析3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资料及MRI图像资料,其中24例还先后做过CT检查,同时对所有病例进行GCS评分。结果:DAI的MRI征象主要表现为弥漫性脑肿胀,双侧脑白质水肿,脑室、脑池、脑沟及蛛网膜下腔变窄消失,无中线移位。脑实质出血20例,呈斑点状,直径大多小于2.0cm,主要位于胼胝体、脑干、小脑,基底节区及皮髓交界处,蛛网下腔出血和/或脑室出血12例;合并硬膜外血肿5例;颅骨骨折6例。结论:DAI根据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作出临床诊断,MRI对DAI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弥补CT的局限性,对临床早期诊断、治疗以及评价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急性弥漫性脑损伤可分为4种基本类型:①弥漫性轴索损伤(DAI);②弥漫性脑肿胀(DBS);③弥漫性血管损伤(DVI);④缺氧性脑损害(HBD)。我院自1998年1月-2004年1月收治颅脑损伤病人402例,其中弥漫性脑损伤72例,占颅脑损伤17.9%。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1组织的损伤、修复与适应1组织的损伤①变性;②坏死。(2)组织的修复:①再生;②肉芽组织;③创伤愈合。(3)组织的适应:①萎缩;②肥大与增生。2局部血液循环障碍(1)静脉性充血:①概念;②原因;③病理变化;④结局。(2)出血:①概念;②原因;③病理变化。(3)血栓形成:①概念;②形成条件;③转归。(4)栓塞:①概念;②栓子的运行途径;③栓塞的类型及后果。(5)梗死:①概念;②原因;③类型。3炎症(1)炎症的概述:①概念;②原因;③基本病理变化;④临床表现。(2)炎症的类型:①急性炎症;②慢…  相似文献   

14.
王志刚 《吉林医学》2011,(35):7527-7528
目的:分析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和CT表现特点。方法:对1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和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CT表现为脑肿胀15例,脑实质出血12例,斑点状,直径<2 cm,多位于胼胝体、皮髓质交界区、脑干及基底节内囊区,蛛网膜下腔出血和/(或)脑室出血9例,合并硬膜下血肿3例,硬膜外血肿1例,颅骨骨折6例。结论: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表现及临床症状具有某些特征性,CT表现与临床症状的不成比例性,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①目的探讨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及其治疗特点。②方法对16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的诊断治疗过程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169例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中,死亡57例,植物生存16例,重残55例.轻残31例,恢复良好10例。④结论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具有意识障碍严重、诊断和治疗较为困难及预后差等特点,应结合患者情况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6.
经CT诊断高血压性脑出血100例。重点讨论了CT分型,即:①壳核外囊型;②丘脑内囊型;③混合型;④皮质下型;⑤脑干型;⑥小脑型;⑦原发脑室型。并对血肿破入脑室情况、血肿量与中线结构移位的关系等进行了简略分析。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交通事故占96%,伤后持续昏迷,无中间清醒期,常无神经定位体征,影像学资料显示颅内胼胝体、灰白质交接处等点片状出血,非手术治疗为主要手段。结论DAI的诊断需结合受伤机制、临床表现以及头颅CT检查综合分析。早期诊断及用药、加强对症处理,能提高DAI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MRI、临床表现及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增加对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CT与MRI表现的认识,帮助临床早期诊断。方法 总结回顾分析35例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及CT、MRI资料,全部为外伤后即刻昏迷。首次2l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短期复查均有MRI资料。结果 急性期CT、MRI均有下列表现:多发脑白质水肿11例;脑质内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小出血灶,直径小于2cm26例;脑室出血23例;合并硬膜下血肿15例,硬膜外血肿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6例,弥漫性脑肿胀28例。首诊CT有明确征象5例,MRI 10例。结论 CT、MRI的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表现有特点,结合临床可正确诊断。检出率MRI明显优于CT。  相似文献   

19.
1儿科保健(1)小儿年龄分期及保健:①胎儿期;②新生儿期;③婴儿期;④幼儿期;⑤学龄前期;⑥学龄期;⑦青春期。(2)生长发育:①生长发育的规律;②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③体格发育;④神经精神发育及心理发育。(3)小儿营养与喂养:①热量的需要;②水的需要;③营养物质的需要;④婴儿喂养的方法。(4)计划免疫:预防接种程序2新生儿疾病(1)新生儿硬肿症:①病因;②临床表现;③防治。(2)新生儿破伤风:①病因;②临床表现;③防治。(3)新生儿黄疸:①病因;②临床表现;③防治。(4)新生儿败血症:①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脑弥漫性轴索损伤(DAI)的诊断及治疗经验,以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对58例临床确诊DAI患者的诊治经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根据GOS评分,预后良好12例,中残14例,重残12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18例。结论:受伤机制可能为旋转暴力致伤;伤后立即持续昏迷;CT扫描示:脑白质内单发或多发无占位效应的小出血灶(直径〈2cm),蛛网膜下腔或脑室、脑池内出血,弥漫性脑肿胀等表现者,即可诊断为DAI。争取时间积极治疗可提高DAI的治疗效果,但伤残率、死亡率仍很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