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塔北地区油气藏上方烃类垂向微运移的证据和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塔里木 盆地北部地区地表土壤、多口井不同深度的岩屑、原油及油藏上方天然气进行了轻烃组分、轻烃指纹荧光光谱、甲烷碳同位素、井中岩屑酸解烃和轻烃垂向分布研究,以及对钻井岩屑的磁化率、磁滞回线、磁性组分及蚀变矿物等蚀变矿化特征的研究,证实该区在5000m之下的油气藏中的烃类组分仍可垂向运移到地表;深层烃类通过微垂向运移,可在油气藏上方及其地表形成多种可测量到的物化探异常。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分析技术的进展和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新进展1.1 土壤、岩石酸解烃脱气与色谱分析 在油气化探中,通过分析近地表土壤和井中岩石酸解烃含量来评价油气藏的位置。酸解烃是指吸附在土壤颗粒表面,通过酸处理由土壤中释放出来的烃类气体。以往用气相色谱仪只能检测出C1—C5烃共10个组,为了提取酸解烃中更多的有用信息,将色谱议的填充柱改  相似文献   

3.
非震物化探综合信息油气预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由于构造油气藏相继被发现,勘探重点向难度较大和成功率较低的各类隐蔽油气藏转移,油气直接检测的研究便成为当今油气勘探领域的热点,其方法是利用物探、化探手段检测油气产生的微观效应和异常。作者选择松辽盆地南部让字井地区作为实验区,在层序地层、储层及断层封闭性研究及总结前人地表物化探油气预测经验的基础上,选取化探酸解烃、ΔC、土壤热释光、测氡及土壤电导率进行了地表实际测量,并利用BP和SOM两种神经网络方法对物化探综合信息进行了油气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K-V指纹技术在苏北盐城凹陷油气化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建  邓平 《中国海上油气》2004,16(5):298-301,305
K V指纹技术是近年来在国内逐步受到重视的一种油气化探技术。利用测试得到的C5~C16 的大量烃类信息 ,可以发现深部油气垂向微渗漏在近地表形成的异常 ,判别烃源岩及储层 ,并进行油 (气 )源对比。文中以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某探区为例 ,从井中化探与地表化探两方面对该技术在判别烃源岩和储层 ,以及依据化探异常圈定勘探靶区方面进行了应用研究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烃类垂向微渗漏是油气化探的理论基础,在地表形成的化探异常形态和特征受油气分布、盖层、断裂与裂隙系统、储层流体属性等因素影响。为了研究油气藏中烃类垂向微渗漏近地表异常显示的主要受控因素,在苏北盆地盐城凹陷朱家墩气田上方近地表开展了以游离烃、顶空气法为主的地球化学勘探研究。结果显示,这些活跃的烃类指标异常分布与下伏气藏上方的优势运移通道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表明油气藏中的烃类垂向微渗漏至地表是客观存在的事实。通过对已知气藏封盖条件和运移通道的分析,认为对该气田上方烃类垂向微渗漏的近地表异常显示起主控作用的是断层、盖层中的裂缝发育带和地层中的微裂缝系统。试验结果为今后研究油气藏上置化探异常模式及成因机理提供了较好的证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临南油田3口井纵向上不同层段岩屑样品的油气地球化学检测,研究了该区的油气井与干井的井中烃类地球化学特征,讨论了井中化探方法指标对烃源岩、储集层、盖层的响应关系。油气井纵向剖面的烃类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表明,临南油田自油层向上存在烃类的垂向微渗漏现象,烃类组分及荧光光谱强度在垂向上明显存在正向梯度.是近地表化探异常形成的前提条件。该研究成果拓宽了井中地球化学勘探的应用领域,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积雪油气化探方法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气化探取样介质主要是近地表土壤和地下潜水,而以积雪为取样介质的化探方法研究国内、外很少报道。选择西北某已知油气藏上方积雪进行了顶空气、荧光等方法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积雪顶空气甲烷(DC1)、荧光F360、F405等指标的应用效果良好,显示出积雪油气化探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良好应用前景。积雪样品和土样三维荧光特征基本一致,表明积雪样品可以有效应用于油气化探中的油气属性判别。雪是"天外来客",在一定区域内,可以认为雪中烃物质分布是均一的,雪中烃物质含量背景也基本相同,不存在明显差异性。累积到一定厚度的雪对下伏微渗漏的烃起到封盖作用,有空隙间隙且有吸附性的积雪,对深部微渗漏至近地表的烃类起到了吸附、累积、富集作用。冬季近地表土壤中对烃类微渗漏起到"干扰"的微生物作用处于最小态,因而,雪样油气化探异常的干扰因素相对土样要少,这为采集和分析雪介质,并进行油气化探异常评价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油气藏中的轻烃可以以微弱但可检出的量近似垂直地渗漏到地表土壤中,其中一部分烃类以物理吸附态赋存在土壤或岩石颗粒表面。物理吸附烃是反映现今油气藏是否存在的最直接指标之一,因此在油气地球化学勘探中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以往对于提取土壤物理吸附烃的方法主要有密封盐水瓶顶空间轻烃技术和物理吸附气技术,在方法手段上存在一定的缺陷。针对以往技术存在的问题,自行设计、研制一种新型土壤物理吸附烃真空解吸密封罐,集样品全密封、移动活塞负压脱气、正压抽气,能够充分提取土壤、岩石、水介质样品中物理吸附烃组分和含量,装置小巧,操作简单,方便实用,适合批量样品的气体解吸实验。经过对济阳坳陷惠民凹陷南坡临南油田上方野外现场采集的新鲜土壤样品进行处理,获得的烃类组分含量远远高于传统顶空气技术所提取的烃类含量的3~4倍,且C1-C5组分齐全,所反映的油气微渗漏异常区与背景区分离明显,先验效果显著,为预测地下油气藏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指标,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近地表游离烃化探系统及其应用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孝东  劳文剑 《勘探家》1999,4(1):52-55
近地表游离烃化探是以土壤中的游离烃直接检测技术为主,我项参数综合动用的近地表油气化探系统,该系统采用车载高精度美国HP5890Ⅱ型和GC-14A型气相色谱仪及其配套设备,在野外现场直接检测近地土壤中游离气中轻烃组分C1-C2及氢气、氦气和二氧化碳。另外,室内不具有分析各类土壤项目的能力,如酸解烃、紫外光谱、蚀变碳酸直 、汞等。该系统实现了油气化野外采集、分析与解释的现场化,可及时指导野外生产和进一  相似文献   

10.
地球化学烃场效应及影响化探异常的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球化学烃场随时间演化及地质作用(温度场、应力场、水动力场)的变化而发生空间上的转移,作为现今地球化学烃场的地下聚集体和深部烃类物质场源的油气藏,其演化过程也是深部烃场场源(油气藏)与场内介质进行物质交换与能量转移的过程,这必将带来场内介质(岩层、岩性等)的变化,进而在油气藏分布区域形成地球化学烃场效应.油气藏上方化探异常是地球化学烃场效应最为直接的近地表表现形式之一,影响化探异常的因素是:油气藏属性特征、化探指标属性特征(指标物理化学性质)、输导体系(地层、构造)、近地表介质条件等.油气化探实例说明:滤波数据处理技术、多方法和多指标的组合匹配使用可降低非深部烃源因素对化探异常的影响,提高化探异常反映深部油气藏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油气化探游离烃类富集技术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作者根据热力学和动力学的原理,自行设计和研制了游离烃类气体的浓缩富集装置.该装置可将空气中的游离烃类的浓度提高若干个数级,无疑为油气化探痕量烃类样品的分析开避了前景.它不仅解决了油气藏上方地表气层的空气和土壤中空气样品痕量烃类(C1~C7)的分析,同时还可应用于罐顶气、水溶气的分析和海域油气化探.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中国油气化探分析技术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烃类分析技术和方法不断地被更新和完善。在传统分析技术基础上出现了许多改进,并涌现出了一些全新的分析技术,样品采集与现场化分析技术也不断地发展。但仍存在着分析技术精细化程度不高\,高精度分析项目较少等问题。未来油气化探分析技术的发展方向:充实分析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传统技术的改进与完善;借鉴、吸收其他学科先进分析技术;发展精细化分析技术;促进标准化进程与现场化分析技术发展;针对油气源类型进行分析技术有效组合,需重点关注和研究C6—C18烃类、多环芳烃、苯系物的检测技术;走技术综合之路。  相似文献   

13.
采用管式炉模拟土壤中石油烃热脱附过程,考察了加热温度、保持时间以及负压条件对土壤中分段石油烃热脱附过程的影响,为实际石油烃污染土壤修复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提高加热温度、延长保持时间以及提供负压条件均对提高土壤中总石油烃去除率产生积极作用;常压下,在250℃保持2 h与300℃保持1 h的条件下,土壤中总石油烃去除率均达到97%以上,总石油烃残留量低于GB 36600—2018《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中第一类用地风险筛选值;当温度为150℃时,土壤中C10~C16,C17~C28,C29~C40段石油烃组分在1 h内的去除率均低于40%;当温度高于250℃时,土壤中C10~C16和C17~C28段的石油烃组分可被快速有效去除;C29~C40段石油烃组分受加热温度和保持时间变化影响明显,因此提高重质石油...  相似文献   

14.
通过自行研发的一套真空密闭加热脱附以及冷柱头零压力进样装置,对采集到的顶空气样进行轻烃在线分析,实现了天然气水合物轻烃C_5-C_7化合物的有效检测。根据Kováts保留指数等前人研究成果,对祁连山木里煤田聚乎更矿区天然气水合物轻烃中C_5-C_7共27个单体化合物进行了定性分析,对该区天然气水合物的轻烃地球化学进行研究。利用甲基环己烷指数对该区天然气水合物成因类型进行划分,揭示木里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气体有2种成因3种类型,其中以混合型为主,并伴有少部分的油型气和煤型气。  相似文献   

15.
Two groups of gasoline blends were prepared using a base-gasoline, containing 7.6% MTBE and added with either lower olefins (C5-C6) or butene's dimer (made up of 70% branched C8-olefins). In each gasoline group, the olefin concentration was varied 5, 10, and 15 vol%. The dimer was produced in our pilot plant facilities from a mixture of n-butenes. An FTP-75 test procedure, performed on a 98 model year vehicle, was used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olefins type (C5-C6 or C8) and their concentration in a gasoline blend on exhaust emissions; namely: CO, total hydrocarbons, NOx, and toxic compounds, such as aldehydes and ketones. Average CO emissions dropped 20-27%, when using 5-15 vol% C8 olefins-gasoline, in comparison with those using C5-C6 olefins-gasolines. Total hydrocarbons emissions, on the other hand, remained practically unaffected either by the type of olefins or their concentrations (5-15 vol%). NOx emission factors decreased 10-14% when using the C8 olefins-gasolines, relative to those containing lower olefins. Main toxic pollutants were formaldehyde, propanone, and acetaldehyde. In average, acetaldehyde emissions decreased 23-53% in the dimer-gasoline group, but formaldehyde emissions increased 5-39%, depending on the olefins content and in comparison with the lower olefins-gasolines.  相似文献   

16.
三芳甾烷(TAS)是规则甾烷芳构化产物,其中C26-C28三芳甾烷系列稳定分布于原油和烃源岩有机质中。在常规色谱-质谱分析得到的芳烃馏分(m/z231)质量色谱图上,由于C2620R和C2720STAS异构体共流出而不能确定3种不同碳数三芳甾烷的相对含量,无法建立类似于C27-C29规则甾烷的相对含量三角图,从而使三芳甾烷在油气地球化学中的应用受到限制。以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代表性原油样品为例,建立了三芳甾烷相对含量三角图,并用北部湾盆地福山凹陷古近系原油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区存在2种不同来源的原油,可以划分为2个不同的原油族群,而来自福山凹陷古近系的原油具有不同的C26-C28三芳甾烷组成特征,原油族群的划分也得到其他分子地球化学证据的支持。在高成熟的轻质油和凝析油中,规则甾烷系列由于浓度低而很难由常规的色谱-质谱分析技术进行检测和鉴定,三芳甾烷由于相对较高的热稳定性而稳定存在,因此可代替规则甾烷用于油-油对比和原油族群划分。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塔里木盆地英吉苏凹陷英南2井侏罗系气藏特殊的封闭成藏特征及其不同的油气微渗漏方式,并对测区吸附丝轻烃指标(C2-8)、重烃指标(C15-19)地球化学场特征进行了研究,发现该气藏上方二指标的地球化学场特征、异常模式等均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该气藏致密砂岩的水锁效应、气藏烃物质微渗漏方式(扩散、渗透)等因素是引起上述差异的根源;气体游离扩散相重烃物质扩散散失是气藏区上方C15-19指标异常的成因,重烃物质局部扩散系数从构造顶部高值区到构造翼部低值区的变化趋势是气藏区上方C15-19指标曲线倒"V"状特征的形成原因;未发生水锁效应气藏边缘区轻烃物质的渗透散失强于发生水锁效应气藏区轻烃物质的扩散散失,是研究区C2-8指标剖面曲线"驼峰"状特征的成因.应用该气藏上方吸附丝二指标的异常模式及组合关系对孔雀1井的钻前预测得到了后期勘探成果的有效验证,其对孔雀河古斜坡区、英吉苏致密砂岩区的油气勘探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C5—C8轻烃指标在石油勘探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其易挥发的自然属性导致C5—C8轻烃指标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本研究利用塔中地区奥陶系海相凝析油在实验室内进行了原油挥发模拟实验,基于实验结果遴选和构建了受挥发作用影响较小的系列轻烃指标,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模拟实验结果显示挥发作用对C5—C8轻烃指标的影响程度受轻烃分子量和分子构型共同控制。nC5—nC8正构烷烃挥发量随正构烷烃碳数增加而逐步降低,不同分子构型C7化合物挥发量由高到低依次为:C7-支链烷烃>nC7>甲基环己烷>甲苯,二甲基环戊烷挥发量则大体相当。正(异)构烷烃与环烷烃比值和挥发速率相近的相同分子构型轻烃比值受挥发作用影响相对较小。原油挥发过程中,残留液态原油内C6—C8轻烃单体稳定碳同位素组成随挥发量增加逐步富集13C,nC6—nC8正构烷烃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程度随碳数增加逐渐降低。当C6—C8轻烃挥发量小于70% 时,C6—C8轻烃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变化不大,当其挥发量大于70% 时,正构烷烃、异构烷烃和芳烃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均产生1.0‰ 以上的较大变动,环烷烃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则变化不大。受挥发作用影响较小的轻烃指标即正(异)构烷烃与环烷烃比值和环烷烃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在塔中地区原油成熟度标定和原油类型划分方面取得了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展现了良好的实用性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利用火驱技术进行油田开发,保持高温燃烧前缘稳定推进对开发效果至关重要,而在地下多孔介质中维持火驱前缘稳定燃烧的地层燃料,是由不同碳原子数烃类构成的,火驱开发效果的好坏则主要取决于原油中是否有足够的燃料维持燃烧。不同类型油藏由于烃类含量不同,能够为火驱燃烧提供的燃料量差异也较大,从而使最终开发效果的差别也较大。为了分析在火驱过程中不同烃类的燃烧性能,通过一维物理模拟实验研究了不同烃类对燃烧效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碳原子数为C5-C16的烃类是主要的被驱替组分,碳原子数为C17-C23的烃类部分可以充当燃料提供能量,碳原子数为C24+以上的烃类是火驱的主要燃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