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何冬梅 《健康必读》2008,7(10):31-32
双J管又称双猪尾管,因端卷曲形似猪尾而得名。它的组织相容性好,由于具有内支架和内引流的双重作用,能解除输尿管炎症水肿造成暂时梗阻,防止术后伤口漏尿和输尿管狭窄。在上尿路开放手术中切开尿液的集合和传输管理,或输尿管受管外因素的压迫一时难以解除时,均可置入双J管做内支架及内引流。我院自2001年10月至2004年6月共应用双J管70例,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随着双J管在上尿路手术、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术中的广泛应用,双J管滞留及移位的报道有所增多。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共发生及收治10例双J管滞留及移位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徐子忠  郭君其 《现代保健》2010,(11):164-165
目的从临床实用角度探讨输尿管支架管(双J管)在泌尿外科多种上尿路疾病中的适应证、并发症及防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0月至2009年11月在多种上尿路疾病中应用输尿管支架管1054例,留置时间2周至6个月。结果双J管可以起到良好的内引流及内支撑作用,置管过程中及留置双J管期间,偶发输尿管穿孔、输尿管反流、膀胱刺激征、血尿、拔管困难、双J管滑脱、尿路梗阻、漏尿及感染、异物排斥反应等。结论通过放置双J管可降低‘肾盂或输尿管狭窄和漏的发生牢及改善肾功能,可降低PCNL及ESWL时输尿管石街、肾脏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袁芳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2):667-668
目的 设计新型一种单J型气囊导尿支架管,更有利于操作护理.方法 是由单J导管和气囊导尿管连接组成.结果 32例膀胱癌晚期患者行膀胱全切手术及输尿管皮肤造口术,其中8例仍然采用双J管引流,2例采用了单J管引流,22例采用了一种单J型气囊导尿支架管引流,使用后效果比较:使用双J管引流感染发生率为12.5%,未发生漏尿,因双J管体外部分缩入输尿管内而造成输尿管皮肤造瘘口闭锁率为25%;2例使用单J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漏尿.1例发生感染;22例使用新型一种单J气囊导尿管引流均未出现漏尿、感染和瘘口闭锁现象.讨论 使用一种单J型气囊导尿支架管能避免以上的诸多不利因素,更方便于操作及护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上尿路手术双J管置管后,出现双J管移位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4例上尿路手术安置双J管后发生双J管移位的临床资料分析。结果2例病例通过输尿管镜取出,2例输尿管镜处理失败后行开放手术取出。结论提醒泌尿外科医生对双J管置管移位并发症的认识,从而很好的防治。  相似文献   

6.
输尿管镜双J管置入治疗放疗后输尿管梗阻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盆腔肿瘤放疗后出现输尿管梗阻、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腔内泌尿外科处理的可行方法。方法 对9例盆腔肿瘤放疗后出现输尿管梗阻的患者,采用经输尿管镜放置双J管内引流,观察双J管内引流及肾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 9例患者经输尿管镜放置双J管内引流,均引流通畅,肾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患者定期更换双J管,未发现导管周围结石形成。结论 经输尿管镜放置双J管内引流,处理放疗后输尿管梗阻,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引流可靠。  相似文献   

7.
留置导尿是目前治疗排尿困难的主要手段,而留置导尿及双J管应用是肾移植术后的常用方法,在置双J管做内支架后,膀胱与肾盂相通,一旦发生逆行感染,可直接引起肾盂肾炎。我国的医院感染中泌尿系感染约占20.8%-31.7%,仅次于呼吸道感染J为探讨留置导尿及双J管应用与泌尿系感染发生有无相关性,我们对2004~2005年肾移植术后留置导尿及双J管应用的患者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提高对双J管内引流所致并发症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1例留置双J管内引流患者所出现的各种并发症。结果191例患者中,留管期间有尿路刺激症状者83例(43.5%),腰胀者32例(16.8%),双J管管壁附壁结晶形成者16例(8.4%),上尿路感染者3例(1.6%),双J管潴留者2例(1.0%),双J管移位者3例(1.6%)。并发症发生率为63.9%。结论双J管内引流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正确掌握置管方法、合理的围手术期处理和合适的留管时间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减轻并发症的症状。  相似文献   

9.
我院于2001~2003年对47例女性患者术中置双J管,术后均行肾取石钳经尿道取出.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双J管内引流在体外冲击波碎石术(ESWL)治疗巨大肾结石后防止石街发生的作用。方法61例巨大肾结石患者采用预置双J管配合ESWL进行治疗。结果1例发生石街,石街发生率为1.4%。结论双J管作为巨大肾结石患者ESWL治疗的辅助治疗能有效地防止石街的形成,有利于结石的排出,且操作简单,并发症少,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双“J”管在Ⅱb期宫颈鳞癌手术中对输尿管的作用。方法 对17例Ⅱb期宫颈鳞癌患者(观察组),经膀胱或经腹腔双侧输尿管置入双“J”管,行子宫广泛切除术+盆腔淋巴清扫术,术后X射线检查双“J”管;术后3个月时,X射线复查双“J”管,在膀胱镜下拔除。19例Ⅱ期宫颈鳞癌患者(对照组),在不使用双“J”管下行子宫广泛切除术+盆腔淋巴清扫术。对两组进行术中、术后对照研究。结果 观察组手术达标率为76.47%(13/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63%(10/19),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中无输尿管损伤、尿瘘发生。对照组有3例输尿管损伤(P〈0.01),1例输尿管阴道瘘。观察组术后发生输尿管痉挛、血尿、发热等较对照组高(P〈0.01)。术后3个月拔除双“J”管时,观察组17例均顺利。随访,观察组2例死亡(非尿毒症)。对照组1例死亡(合并尿毒症)。结论 Ⅱb期宫颈鳞癌使用双“J”管,能有效预防术中、术后对输尿管的损伤和压迫,维持输尿管通畅,提高手术达标率,降低手术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双J管在上尿路结石手术应用中的常见并发症,及其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选择于2014年3月至2015年1月期间,收入我院泌尿外科行上尿路结石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双J管在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研究。结果选取患者资料共104例,其中活动后肉眼血尿26例,出现尿路刺激征的患者80例,拔除导尿管后出现发热情况患者5例,出现表面结石患者3例。结论双J管置入在上尿路结石手术中得到广泛应用,其常见并发症可通过适当治疗措施得到避免和减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双J管在上尿路手术应用中并发症的原因及其处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008例病人应用双J管的资料。结果有716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71%,其中膀胱刺激症221例(30.9%),肉眼血尿193例(26.9%),双J管尿盐沉着121例(16.9%),腰痛103例(14.4%),双J管上移32例(4.5%),双J管下移20例(2.8%),双J管脱出4(0.6%),尿液反流3例(0.4%),严重尿路感染3例(0.4%),管腔阻塞5例(0.7%),漏拔双J管6例(0.8%),取管困难5例(0.6%)。结论双J管的应用对防止上尿路手术后漏尿和狭窄、术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应用并发症,较轻者有膀胱刺激症状、血尿、腰痛、管壁尿盐沉着,严重者有双J管移位、尿路感染、管腔阻塞、取管困难、在应用过程中要注意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植入人体内的双J管表面生物膜的形成情况。方法对42例泌尿外科手术后植入人体内的双J管分成4段分别作细菌学检验,然后用扫描电镜观察其表面生物膜的形成。结果42份双J管标本中,4段双J管均有同种细菌生长20例(47.6%),各段双J管细菌培养阳性率分别为:肾盂段81.0%、输尿管上段64.3%、输尿管下段71.4%和膀胱内段83.3%,共培养出18种126株细菌,以大肠埃希菌(23.0%)、铜绿假单胞菌(15.9%)、棒杆菌属(15.1%)和表皮葡萄球菌(13.5%)多见;电镜扫描双J管表面观察到未经使用过的双J管表面呈凹凸不平,但干净无任何附着物或结晶体,植入体内的双J管表面均有数量不等的炎性附着物或结晶体,可观察到细菌结构,生物膜的细菌被包裹在大量的纤维膜之中。结论植入体内的双J管表面易形成细菌生物膜,这可能是导管相关感染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输尿管镜双J管置入治疗放疗后输尿管梗阻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盆腔肿瘤放疗后出现输尿管梗阻、肾功能不全患者行腔内泌尿外科处理的可行方法。方法对9例盆腔肿瘤放疗后出现输尿管梗阻的患者,采用经输尿管镜放置双J管内引流,观察双J管内引流及肾功能改善的情况。结果9例患者经输尿管镜放置双J管内引流,均引流通畅,肾功能恢复或接近正常,患者定期更换双J管,未发现导管周围结石形成。结论经输尿管镜放置双J管内引流,处理放疗后输尿管梗阻,手术操作简便、安全,引流可靠。  相似文献   

16.
泌尿外科留置双J管术后并发症345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泌尿外科应用双J导管出现的并发症和处理对策。方法对628例留置双J导管术后发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置管后出现并发症345例,主要并发症为腰痛、肉眼血尿、管腔结石梗阻、膀胱刺激症状、双J导管移位及尿路感染。结论双J导管在泌尿外科应用过程中可出现各种并发症,应定期观察和及早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记录分析泌尿外科手术留置双J管内引流的疗效及护理干预。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从2011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36例输尿管狭窄合并肾积水双J管支架治疗患者,比较前和治疗后肾功能和并发症,给予护理干预。结果36例患者双J管支架治疗术前后肾功能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积极护理干预患者并发症症状均消失。结论泌尿外科行双J管引流后,患者尿毒症状有所减轻,而泌尿外科行双J管引流术后积极的护理可以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78年Finney首创运用双端“J”形具自我固定的导管作为输尿管支架以来,双J管内支撑引流在临床中的应用已非常广泛。我科近年来收治双J管移位与滞留患者5例,报道如下。一、临床资料例1,男,60岁。于2000年8月30日因右肾多发性结石并肾中度积水行经肾窦内肾盂切开取石术入院。术中置入6F双J管顺利,亦见尿液返流,术后1个月返院拔管时摄片示双J管位于输尿管末端,经输尿管镜取出顺利。住院15d。例2,男,23岁。于2001年1月3日因左肾结石在外院逆行置双J管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后2个月要求拔管入院。拔管前摄片示双J管上端未进入肾盂内,…  相似文献   

19.
双J管滞留及移位十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双J管在上尿路手术、体外冲击波碎石(ESWL)术中的广泛应用,双J管滞留及移位的报道有所增多.我院2003年1月至2007年1月共发生及收治10例双J管滞留及移位患者.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植入体内双J管表面生物膜细菌学检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植入体内双J管表面生物膜是介入性医源性感染的主要感染源。对植入体内双J管表面生物膜作细菌学检验,为临床预防感染和治疗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对18 例值入体内双J管从膀胱镜下取出并分4 段,经35℃增菌后转种7% ~8% 羊血营养琼脂平板分离菌落,采用APIATB鉴定系统对菌株作鉴定。结果 无细菌生长 5例,4段双J管均有同种细菌生长9例,共检出6种9株细菌。膀胱尿15例无细菌生长,3例菌落计数大于105CFU/m l。结论 双J管培养阳性率为50.0% ~72.2% ,以膀胱内段最高。为预防和早期治疗双J管所引起的医院感染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