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1 毫秒
1.
品牌传播是联结消费者和品牌的纽带,是品牌竞争中最为重要的战略手段之一。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品牌社区作为新兴的沟通载体,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本文回顾了品牌传播模式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最新模型和研究趋势,指出目前品牌传播过程越来越凸显出消费者的主观能动性,而品牌传播的研究焦点将进一步集中到对核心消费者的研究上。  相似文献   

2.
翟一川  黄维 《包装工程》2019,40(22):68-70
目的通过对品牌初创期发展需求的分析,以及探究新媒体较之传统媒体在信息传播中的优势,使之正确地认识品牌初创期中新媒体的传播优势、策略及意义。方法通过对品牌阶段性发展(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老化期)需求的解析,得出品牌初创期所要解决的首要任务和需求侧重点,并对当下信息传播环境中消费者认知的演变和新媒体传播的优势进行对比与分析,提高消费者与品牌相关信息的匹配度,实现双方共振的传播策略,更有效地保障目标消费者群体对传播信息的接受、注意、认知和阅读,从而更好地促进品牌初创期相关信息的传达,最终提升品牌认知率与增强品牌竞争力。结论信息内容融入阅读场景、信息传达提供选择的方式、信息深度匹配价值需求。  相似文献   

3.
王莉 《包装工程》2020,40(22):197-200, 206
目的 品牌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机时应怎样传播品牌形象?视觉形象的关注是品牌舆论形成的起点,图像和视频,作为品牌价值和品牌形象传播的工具和媒介,应传达其对消费者的关注和尊重。方法 基于钉钉、腾讯、欧莱雅、纯甄等品牌案例的分析,提炼品牌形象的视觉构成,借助弱传播的假说理论,解读品牌危机处理中吉祥物和人物符号传递出的“示弱”、“卖弱”、“同弱”、“敬弱”等价值取向,探究品牌传播过程中视觉形象的修辞功能和传播机制,分析视觉形象在品牌舆论危机传播中的重要性。结论 作为工具和媒介的视觉形象,它勾连着品牌和消费者的情感,无论是强势品牌、新兴品牌、利基品牌亦或墓地品牌,面对消费者,唯有以“弱者”的姿态,才能化解品牌危机,重塑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4.
李晴  张志鹏 《包装工程》2023,44(14):262-269
目的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研究品牌传播方式的变化,总结新的传播策略以指导品牌的包装设计。方法 从传播学角度,搭建了传统品牌传播模型,结合新媒体时代下媒介与消费者的新特征,对该模型进行了优化重构,基于新模型的特征总结了新媒体时代下品牌的传播策略,由此提出了品牌包装设计的注意事项,并以瑞幸咖啡为例进行了论证。结论 在新媒体时代下,媒介的全能性和消费者的主动性对品牌的传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品牌方应从三个方面建立传播策略并指导其包装设计:适当提高品牌方自身的舆论投入,在设计时结合媒介的全能性,关注大众消费群体舆论的实时性,同时兼顾特定消费群体需求的差异性;引导消费者进行舆论讨论并发表更多的正面评价,在设计时结合消费者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包装的高辨识度与可互动性;进行品牌联合,在设计时综合运用上述策略,注意表达方式和内容的选取。  相似文献   

5.
李洁璞 《上海包装》2024,(2):135-137
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品牌传播方式也发生了深刻变革。数字媒体技术为品牌传播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元化的手段,使品牌能够更有效地与消费者进行互动和沟通。总结了数字媒体技术对品牌传播的影响,深入探讨了数字媒体技术在品牌传播中的应用,分析了数字媒体技术在品牌传播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以期为品牌在数字时代的传播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黄秋尘  冯小玮 《包装工程》2017,38(6):224-227
目的对饮料包装的品牌传播价值与品牌传播策略进行研究。方法以品牌传播学相关理论为基础,分析社会化媒体基本特征,并结合典型的个案进行研究。结论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改变了品牌传播的环境。包装作为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媒介,包装设计要在分析品牌定位和受众人群的基础上对包装进行媒体化改造,以增强包装的传播功能,使其成为品牌传播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7.
孔凡真 《中国包装》2011,31(7):61-63
对于多数中小企业来说,通常都是直接通过广告、活动、促销等手段试图来建立品牌,以为只要做到了大众传播,消费者都知道你,品牌也就建立起来了,殊不知品牌的建立不以传播力计算,而以消费者认知来衡量,没有核心主旨的宣传推广建立不了品牌,反而会让以后的品牌之路更加难走。  相似文献   

8.
周家乐 《包装工程》2018,39(2):85-88
目的强化酒瓶的身份特征,提高酒瓶的识别、识读与记忆功能。方法从消费者的认知视角来探索酒瓶的造型与品牌传播,通过市场调研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强化酒瓶的身份特征以提升其识别力度,简化酒瓶的身份特征以提升其识读速度,以及优化酒瓶的身份特征以提升其记忆深度"3种递进研究方法,希望借此方法提升酒瓶的传播力度和营销功能。结论针对酒瓶造型普遍存在形式识别、内容识读和品牌记忆欠缺的现状,基于消费者的认知视角,通过强化酒瓶的身份特征来提升酒瓶的传播力度与市场竞争力,从而达到消费者对酒瓶的认知要求和酒类品牌传播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消费心理学尤其是消费者洞察相关理论的探讨,联系品牌传播的概念与内涵,重点分析了如何构建全方位的品牌传播流程体系,从而指导企业进行多媒介形象包装与广告策略制订,阐明心理学相关理论对于有效进行品牌建设与传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杨敏 《包装工程》2011,32(12):116-119
从品牌角色形象的角度,通过从品牌角色形象专属性、角色亲和力、消费者角色体验的分析,阐述品牌角色形象在营销传播中的双重效力和优势。同时深度分析品牌的角色形象与品牌营销的策略关系,从营销品牌的角度、从包装媒介传播的层面及亲和的策略层面探索角色形象在产品包装营销中所发挥的策略效应和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1.
张军 《包装工程》2019,40(16):72-76
目的 梳理品牌设计师实践经验,归纳传统文化符号在现代消费体验中更新设计的一般流程,便于从业者借鉴。方法 在传统品类文化复兴语境中,从阻碍老品牌更新设计的传统文化场域切入,以品牌设计师的行为和成果为研究对象,解构文化场域;从社会学和营销学角度,把脉现代消费体验,重构新的消费场域,剖析设计思维方式和创新实践成果。结合现代消费体验和典型个案,提出与现代消费场域密切相连的设计语言新样式。结论 老品牌更新设计的一般流程为:创新思维层面的解构文化场域;品牌路径层面的紧扣现代消费体验,重塑传播情境,建构价值共创;设计语言层面的“秒懂”视觉传播与多维语义转换。老品牌的再设计贯通设计思维与艺术语言,融合文化场域和消费体验,是艺术设计在传统文化复兴大潮中助力品牌传播的路径之一。  相似文献   

12.
品牌传播中的符号印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孙东阳 《包装工程》2007,28(6):153-155
引用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观点,论述品牌传播和符号的关系,分析品牌在传媒过程中的表现形式,认识品牌作为一种视觉符号在传播中应具备的特性.掌握这些特性,可以有效建立品牌的传播途径,加深品牌的符号印记,增强符号消费力度.  相似文献   

13.
互联网环境下的消费者动态品牌选择的研究,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通过对消费者以前网上品牌选择对其将来选择的影响的动态性刻画,可以更好地预测消费者品牌选择行为.首先回顾品牌选择忠诚度识别研究的发展进程,然后构建动态品牌选择的离散Logit模型,最后结合指数平滑法和消费者离散选择的多项Logit模型,对中国某网上商城的消费者实际消费行为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有效地识别了在线消费者品牌选择的动态忠诚度.并结合实际消费数据,分析了动态忠诚度对消费者动态品牌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现代包装设计中品牌认知的视觉语境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裴朝军  张旗 《包装工程》2012,33(14):5-8,26
以消费者常根据品牌的熟悉程度来决定购买行为为启示,分析了消费者对包装的认知情感需求,从色彩、文字、图形、结构和造型五方面,论述了现代包装设计中品牌认知的视觉语境构建,提出了包装作为商品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流媒介,要根据消费者对商品的心理需求,谋略出适合的表现策略,引导消费者树立对品牌的信念,促进商品品牌认知的建立。  相似文献   

15.
季涛频 《包装工程》2019,40(2):104-108
目的探讨神话原型的有效沟通性。方法以荣格的原型与集体无意识为理论依据,以跨学科视角阐述神话原型赋能品牌标志独特的象征意义,构筑品牌与用户有效沟通的桥梁,从视觉层面、心理层面、精神层面剖析品牌标志如何借助神话原型核心性的传播力量诠释企业精神、核心价值,传播品牌文化内涵、产品特质。结论品牌标志创意设计要精心提炼企业愿景、品牌灵魂、产品特质,深研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精准洞察消费者需求,深挖中国神话原型背后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底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同时,在中国品牌国际化发展中,汲取中国神话原型中的智慧,以原创力及美的形式彰显独特的中国品牌精神,传播中国品牌文化自信,展现中国品牌气质,讲好中国品牌故事,提升中国品牌传播价值,促进品牌与消费者心智的有效沟通,创造品牌文化附加值,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6.
牛旻  陈刚 《包装工程》2021,42(18):282-286
目的 针对互联网时代全新的消费机制,探明虚拟偶像这一新的消费符号在品牌设计中的原理、功能和发展趋势.方法 使用符号学与图像学方法,从品牌设计、大众文化、日常审美和跨文化传播4个维度入手,通过对比真人偶像、动漫拟人形象和虚拟偶像的不同品牌设计原理,总结出基于虚拟偶像符号的品牌设计与传播策略.结论 在互联网时代,虚拟偶像不仅契合了数字符号消费潮流,建立了全新的品牌机制,创造出品质稳定、个性多元、视觉效果高度风格化的品牌形象,也促进了企业品牌思维的革新.  相似文献   

17.
OR Spectrum - In most previous applications of brand choice models, possible time-varying effects in consumer behavior are ignored by merely imposing constant parameters. However, it is very lik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