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尽管运动疲劳的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众多的研究表明:血乳酸的升高是运动疲劳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消除运动后的血乳酸是运动医学研究的热点,从中医传统理论入手,探索用艾灸的方法消除血乳酸,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艾灸量所起的效应是不一样的,得出艾灸对于减低运动后血乳酸的较佳治疗方案是:每日1次或每2日1次,皮肤温度为(47±2)℃,持续时间为1min或3min。  相似文献   

2.
Xing HH  Wang LL  Zhang JB  Sheng HR 《中国针灸》2010,30(11):937-940
目的:探讨温和灸灸量相关参数(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疗程)与疗效的相关性及温和灸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的最佳治疗方案。方法:以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观察对象,温和灸神阙、足三里,以总胆固醇(TC)为指标,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影响温和灸降低TC疗效的3因素(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疗程)进行2水平搭配组合,并就血脂改变进行方案优选。结果:温和灸对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降低TC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艾灸的间隔时间艾灸的疗程艾灸的持续时间;每穴10min优于每穴5min、2天1次优于1天1次、治疗6周优于治疗12周。结论:艾灸的间隔时间是影响温和灸治疗高胆固醇血症疗效的主要因素,温和灸每穴10min,2天1次,治疗时间6周为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观察不同温度艾灸对急性高脂血症模型小鼠胆固醇及"神阙"穴皮肤的影响,探讨艾灸效应与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1,TRPV1)的相关性。方法:32只C57BL/6J野生型(WT)小鼠选取8只作为空白组,余24只采用注蛋黄乳法制备急性高脂血症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38℃艾灸组、46℃艾灸组,每组8只。38℃艾灸组施灸温度控制在(38±1)℃,46℃艾灸组施灸温度控制在(46±1)℃,两组均取"神阙"和双"足三里",每穴每次艾灸10min,每日1次,共治疗2次。空白组和模型组以同样方法抓取固定,不予艾灸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胆固醇含量;HE染色观察各组小鼠"神阙"穴皮肤组织形态;免疫组化法检测皮肤组织内TRPV1的表达。结果:1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血清胆固醇含量升高(P0.001);46℃艾灸组血清胆固醇含量较模型组降低(P0.001);46℃艾灸组血清胆固醇含量较38℃艾灸组降低(P0.01)。238℃艾灸组皮肤组织形态结构有轻微的改变;46℃艾灸组皮肤组织形态结构改变明显,出现了特异性的变化。346℃艾灸组"神阙"穴皮肤组织内TRPV1表达与空白组、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38℃艾灸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度是影响小鼠胆固醇和穴位皮肤的重要因素,艾灸效应与TRPV1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艾灸对运动训练小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方法:将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运动对照组、艾灸组,每组均为20只。运动对照组、艾灸组每日进行运动训练,艾灸组于运动训练后进行艾灸关元和肾俞穴,检测运动训练后小鼠的血乳酸和肌酸激酶、耐缺氧时间。结果:艾灸后,小鼠的耐缺氧时间由24.8±1.7提高到32.8±2.7(P0.01)。结论:艾灸可以防止小鼠骨骼肌微细结构在运动训练中的损伤,从而提高耐缺氧时间。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艾灸不同温度热刺激对高脂血症小鼠血脂调节的作用与神阙穴施灸局部效应的联系。方法观察艾灸不同温度(38℃、45℃)热刺激对高脂血症小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影响,并观察对小鼠神阙穴施灸局部皮肤形态结构的改变以及肥大细胞数量的变化和脱颗粒情况。结果艾灸不同温度热刺激对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脂均有调节作用,45℃艾灸热刺激对小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调节作用优于38℃艾灸热刺激;温热刺激和辣椒碱化学刺激可以不同程度的影响神阙穴局部的结构和细胞,相较于38℃艾灸热刺激和辣椒碱化学刺激,45℃的艾灸热刺激能够明显的改变小鼠神阙穴局部皮肤形态,使肥大细胞数目增多,肥大细胞脱颗粒。结论艾灸不同的温热刺激可以不同程度的调节高脂血症小鼠的血脂,并影响神阙穴施灸局部组织的结构和细胞,艾灸热刺激对血脂的调节效应与神阙穴施灸局部效应有相关性,两者的联系可能与激活TRPV1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温和灸灸量相关参数(持续时间、间隔时间、疗程)与疗效的相关性。方法:以高甘油三酯(HTG)患者为观察对象,以甘油三酯(TG)为指标,应用正交试验设计法,对影响温和灸降低TG疗效的3因素进行2水平搭配组合,并对血脂改变进行方案优选。结果:温和灸对降低HTG患者TG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为BCA(即艾灸的间隔时间艾灸的疗程艾灸的持续时间),依据本研究设定的参数,每穴5分钟,1天1次,6周为优选方案。结论:温和灸不同时间参数组合与降低HTG患者TG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循经高温线下深部温度的测定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了解循经高温线下深部组织温度,探讨循经高温线形成的机理.方法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和插入式测温方法,对家兔体表在艾灸后产生的循经高温线下(皮下、表皮下5、10mm)的组织温度进行测定.结果,(1)艾灸前经线上的平均温度为32.7℃±0.53℃,经外的体表温度为32.5±0.55℃,两者无统计学差异;(2)艾灸后经脉上的表面温度升高0.7℃,经脉外升高0.2℃,两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3)随深度的增加,经线内外两组的温差逐渐减小,皮下的温差值为0.4℃,表皮下5mm为0.2℃,表皮下10mm为0.1℃,并且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艾灸后形成的循经高温线的升温似只出现在体表和皮肤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艾灸对力竭运动小鼠心肌细胞的抗氧化作用。方法:60只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运动对照组及运动艾灸组,每组20只,运动对照组和运动艾灸组小鼠进行适应性游泳训练2周,每次游泳后,运动支灸组小鼠艾灸足三里、关元、肾俞,最后一次游泳后次日,运动对照组和运动艾灸组小鼠做力竭运动,观察小鼠力竭运动时间,力竭后检测血乳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结果:与运动对照纽相比,运动艾灸纽小鼠的力竭运动时间显著延长,SOD活性显著升高,MDA含量显著减少。结论:艾灸能有效地提高小鼠的运动能力,提高力竭运动小鼠心肌细胞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9.
《辽宁中医杂志》2016,(5):1092-1094
目的:观察不同温度局部热刺激前后皮肤温度和血流灌注量的变化,讨论并总结不同温度艾灸对局部皮肤微循环影响的差异。方法: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艾灸组和对照组,对各组施以不同温度(38℃、43℃、48℃)热刺激,每组10只。应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仪,检测并记录大鼠下肢足三里穴区局部加热前、中、后的血流灌注量变化并进行观察比较,运用统计学知识分析数据之间的差异。结果:比较两组大鼠下肢微循环血流灌注情况,从加热方式上看,艾灸热刺激血流灌注量波动幅度更大,但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温度上看,43℃血流灌注量变化幅度更大,但组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温度后效应持续时间上看,艾灸组的温度后效应持续时间优于非艾灸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加热方式导致的温度效应是有差异的,但不能说明艾灸对改善微循环状况更好。  相似文献   

10.
影响艾灸温度的因素众多,本文综述了不同施灸方法、不同灸量、不同灸材、不同灸距四个因素对艾灸温度变化的影响以及艾灸温度变化与灸效之间的关系。总结分析了不同因素对艾灸温度变化影响的特点和规律:不同施灸方法、不同灸量对不同层次的皮肤组织温度均有不同影响,不同施灸方法的刺激形式差别较大;艾灸温度与疗效相关,但并非艾灸温度越高,产生的灸疗效应越显著。本次综述为临床艾灸选择最合适的施灸条件及艾灸起效机理研究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1.
蒲芩消炎片一步制粒工艺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选择蒲芩消炎片一步制粒的最佳工艺条件。方法 :应用正交试验法 ,以 16~ 4 0目颗粒的重量和颗粒的含水量为考察指标 ,对影响蒲芩消炎片一步制粒过程的因素进行考察。结果 :正交试验设计的 4个因素中 ,喷雾速率和进风温度影响显著。结论 :最佳工艺条件为 :喷雾速率为 80 g/ min,雾化压力为 2 .1kg/ cm2 ,进风温度为 (10 0± 2 )℃ ,出风温度为(4 0± 2 )℃。  相似文献   

12.
针刺对疲劳训练小鼠运动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u YH  Ren JN  Wu YC  Li SD  Shi SS 《针刺研究》2010,35(5):359-362
目的:探索针刺改善疲劳训练小鼠运动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会游泳的小鼠分为空白对照组、运动对照组、针刺治疗组,每组20只。运动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进行疲劳训练,疲劳训练的第4周开始对针刺治疗组的小鼠进行针刺治疗,取穴"足三里""关元""肾俞"。治疗2周后,运动对照组和针刺治疗组小鼠做力竭运动,观察小鼠力竭运动时间;然后各组小鼠眼球取血,乳酸氧化酶法检测血清乳酸,免疫抑制法测定血清乳酸脱氢酶,酶偶联法测定血清肌酸激酶。结果:与运动对照组相比,针刺治疗组小鼠的力竭运动时间显著延长(P0.05)。运动对照组及针刺治疗组的血清乳酸含量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运动对照组与针刺治疗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血清乳酸脱氢酶及肌酸激酶均升高(P0.01);针刺治疗组与运动对照组比较,血清乳酸脱氢酶上升(P0.05)、血清肌酸激酶下降(P0.05)。结论:针刺能有效地提高疲劳训练小鼠的运动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针刺增加了乳酸脱氢酶的活性和减少了机体微细结构的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艾灸对小鼠运动疲劳后心肌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影响及组蛋白乙酰化酶p300(histone acetyltransferases p300,p300)、CREB结合蛋白(CREB biding protein,CBP)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探讨p300、CBP在艾灸抗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雄性昆明种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运动组、麦粒灸组,每组20只。各组相同环境饲养,对照组不运动,不施灸;运动组及麦粒灸组进行无负重游泳训练,训练时间由每天30 min逐步延长至90 min,持续21d。麦粒灸组于每天游泳后1h取"足三里""关元"进行麦粒灸治疗,每穴灸5壮,每日1次,共21d。末次游泳结束24h后,取各组小鼠心脏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因子Fas(factor associated suicide,Fas)、B淋巴细胞瘤-2基因(B cell lymphoma/lewkmia-2,Bcl-2)及p300、CBP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运动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P<0.01),视野内可见密集分布的凋亡小体,且着色较深,心肌细胞中Fas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1),Bcl-2、p300蛋白、CBP表达减弱(均P<0.01);麦粒灸组可见均匀分布的凋亡小体,但着色较浅。与运动组比较,麦粒灸组小鼠心肌细胞凋亡率下降(P<0.05),小鼠Fas蛋白表达降低(P<0.05),心肌细胞中Bcl-2、p300蛋白、CBP表达增强(均P<0.05)。结论:艾灸可以通过促进小鼠疲劳运动后心肌细胞中p300、CBP的表达,抑制细胞凋亡过程的启动,从而减少大运动量后的小鼠心肌细胞的凋亡,保护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艾灸神阙穴对运动性疲劳大鼠心肌结构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12周跑台训练方式制造运动性疲劳大鼠模型.将符合条件的60只无特定病原体级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对照组、模型组、非经非穴组、足三里组和神阙组,每组10只.空白组大鼠不进行运动训练也不进行艾灸,对照组大鼠不进行运动训练但温和...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38℃和46℃两组不同温度艾灸对高脂血症小鼠胆固醇的影响,同时用Real-Time PCR法检测两组野生小鼠背根神经节瞬时感受器电位香草酸受体1(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Vanilloid receptor 1,TRPV1)表达的差异,验证激活TRPV1影响艾灸调胆固醇疗效。方法将40只2月龄C57BL/6J野生型(WT)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空白组、模型对照组、38℃艾灸组和46℃艾灸组,每组各10只。适应性喂养1周后,除正常空白组外其他三组用高脂饲料喂养法造模成高脂血症模型小鼠。38℃艾灸组和46℃艾灸组均取神阙和双足三里穴,每穴每次艾灸10 min,每日一次,连续两周。治疗结束后,取血,采用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胆固醇含量;取背根神经节组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TRPV1的表达。将30只2月龄TRPV1基因敲除(TRPV1~(-/-))小鼠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模型组、38℃艾灸组和46℃艾灸组,每组各10只,造模、治疗及检测方法均同WT小鼠组。结果 WT小鼠46℃艾灸组对小鼠胆固醇和背根神经节TRPV1表达的影响明显高于38℃艾灸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RPV1~(-/-)小鼠两组艾灸对胆固醇调节无差异。结论艾灸激活TRPV1影响艾灸调脂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艾灸对力竭运动小鼠血清肌酸激酶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昆明种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运动组、艾灸组,经过一个灸程后(20次),测定各组力竭运动后小鼠的血清肌酸激酶。结果:艾灸组小鼠血清肌酸激酶低于运动组(P<0.05)、显著低于空白组(P<0.01)。结论:艾灸能有效地降低力竭运动小鼠的血清肌酸激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时间艾灸预处理缓解运动疲劳的疗效。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空白组)、B(模型组)、C(艾灸预处理+模型组)、D(即时艾灸+模型组)、E(模型+即时艾灸组)。A组每日四肢捆绑于大鼠固定板上15min;前7d仅C组予以单侧组穴治疗15min/d,其余均每日四肢捆绑于大鼠固定板上15min;后7d B、C、D、E各组开始按运动疲劳模型方案做游泳训练,D组于运动前1h予即时单侧组穴治疗15min/d,E组于运动后1h予即时单侧组穴治疗15min/d,每天记录大鼠游泳耐力时间。各组静脉取血,测定并比较血清乳酸、SOD及血清γ氨基丁酸的含量。结果:模型组较空白组SOD含量增加,艾灸预处理组较模型组均可使SOD含量下降,提前1周预处理即时艾灸预处理运动后艾灸治疗组;提前1周预处理对提高大鼠运动耐力及减少GABA的含量更显著;即时预处理及运动后再治疗对于改善乳酸代谢疗效较其他组显著;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前或及时艾灸预处理均可使大鼠疲劳运动后血液SOD含量减少,有利于血液中乳酸的代谢,减少血浆中的GABA的含量;提前1周的艾灸预处理对血液SOD及GABA影响更大,可推迟运动疲劳感的产生,提高大鼠的运动能力;即时预处理对减轻运动后乳酸堆积效果较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优选肉桂总多酚的提取工艺条件并观察其降糖作用。方法: 以肉桂总多酚提取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对提取工艺的影响。以小鼠空腹血糖(FPG)为指标建立糖尿病小鼠模型,造模成功小鼠分成5组,即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盐酸二甲双胍)、肉桂总多酚低剂量组及肉桂总多酚高剂量组,考察肉桂总多酚对链脲佐菌素(STZ)所致糖尿病小鼠血糖的影响。结果: 肉桂总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30%,料液比1:10,提取时间90 min,提取温度80℃;总多酚平均提取率3.9%,总多酚质量分数39.1%。各组给药前的FPG(x+s,n=10)分别为(6.33±1.27),(18.06±3.12),(18.71±3.51),(18.06±3.27),(18.41±3.54) mmol·L-1,灌胃3周后则分别为(5.36±1.06),(31.59±2.94),(25.08±3.35),(15.33±4.02),(12.50±3.85) mmol·L-1结论: 优选的提取工艺科学合理,可作为肉桂总多酚中试生产的依据。肉桂总多酚具有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早期介入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康复训练早期介入对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84例病情稳定在 1周内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 ,每组 4 2例。 2组药物治疗相同 ,康复组再加康复功能训练。比较 2组入选时、30d后的肢体运动能力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情况。结果 入选时 2组无显著性差异 ;入选 30d后 ,Fugl-Meyer评分 :康复组为 (6 9.1 2± 2 3.4 2 )分 ,对照组为 (48.32± 1 7.5 6 )分 ,P <0 .0 1 ;Barthel指数评分 :康复组为 (70 .2 0± 1 8.1 8)分 ,对照组为 (43.1 5± 1 6 .32 )分 ,P <0 .0 1。结论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促进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疗效明显 ,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20.
使用KKA~y遗传性糖尿病小鼠,对白虎加人参汤、防风通圣散以及五苓散的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 材料与方法:①实验动物为5周龄雄性KKA~y/Ta小鼠及雄性C57BL/6J小鼠,每组7或8只。饲养条件:温度(23±2)℃、湿度(55±10)%,自由摄食饮水,饲养2周后用于试验。②受试样品及实验方法:将3个方剂的提取物混于饲料中,白虎加人参汤、防风通圣散含量均为1.5%及4.5%,五苓散含量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