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高硅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浓硫酸中优异的耐腐蚀性能,自行研制了DS系列高硅奥氏体不锈钢,其中DS-1用于板材,DS-2用于铸件。阐述了DS-1板的力学性能和耐高温浓硫酸的腐蚀速度,介绍了DS-1板代替耐酸瓷砖用于硫酸装置干吸塔衬里,以及DS-2用于塔内填料支撑装置相关部件和管式分酸器喷嘴的使用情况。若用Ds系列高硅奥氏体不锈钢制作其他设备和管件等,可不设阳极保护系统,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2.
高温浓硫酸用XDS-1高硅奥氏体不锈钢的研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高温浓硫酸用高硅奥氏体不锈钢的国内外开发情况,分析了它的合金设计和合金化原理,研究了XDS-1高硅奥氏体不锈钢板材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并举例介绍了XDS-1高硅奥氏体不锈钢在硫酸生产中浓酸系统的塔设备、泵阀和管道的应用效果,认为国产的XDS-1高硅奥氏体不锈钢使用效果良好,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耐高温浓硫酸泵用不锈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计了高温浓硫酸泵用不锈钢的化学成分,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多种腐蚀试验方法研究了试验钢的金相组织,腐蚀形貌和耐蚀性能,并试验了钢的力学性能,冶炼工艺,铸造性能与焊接性能。  相似文献   

4.
高温浓硫酸用DS-1高硅不锈钢板材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介绍用于高温浓硫酸的DS-1高硅不锈钢板材的研制,主要包括合金成分的设计和制造工艺的确定。DS-1系高硅奥氏体不锈钢,在高温浓硫酸中具有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固溶处理后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变形性能和工艺性能。采用合适的制造工艺可生产3.0 mm×1000 mm × 2000mm的热轧板材和厚度小于1.0 mm的冷轧板材,可用于硫酸装置干吸塔、板式换热器、泵槽等设备的制作。  相似文献   

5.
耐硫酸及其盐腐蚀的新型双相不锈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紫瑞  刘美云 《硫酸工业》1996,(4):24-29,33
针对含H2SO4110.5g/L、Na2SO4387g/L、ZnSO414.4g/L,密度为1.35g/cm3,温度为60℃的介质,设计了泵用不锈钢的金相组织和化学成分。其金相组织确定为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化学成分为:C≤0.4%、Si4.0%~5.0%、Mn≤0.8%、P,S≤0.03%、Cr19%~21%、Ni19%~21%、Mo2.0%~3.0%、Cu2.0%~3.0%,其余为Fe。采用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的方法观察与分析了钢的金相组织,通过试验测定了耐蚀性能,并与性能优良的904和CD4MCu钢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经1100℃固溶处理后的新型双相不锈钢(KS-5)耐蚀性能明显优于对比合金。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高硅不锈钢材料的几种焊接试验结果,表明应用异种材料焊接高硅不锈钢材料具备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设计了用于硫酸介质的高合金不锈钢的化学成分。主要合金成分为:Ni24%-27%,Cr18%-22%,Mo4.5%-5.5%,Cu1.5%-3.0%。采用显微分析手段和腐蚀试验方法研究了钢的金相组织和耐蚀性能。  相似文献   

8.
秦紫瑞  刘德经 《化工机械》1994,21(5):259-261,7
本文设计了高温浓硫酸泵用钢的化学成分,采用金相显微镜,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和多种腐蚀实验方法研究了新型铸造不锈钢的组织,腐蚀形貌和耐蚀性能。结果表明,新型不锈钢具有优良的耐蚀性,较高的强度与良好的韧性,并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采用该钢生产的泵件经现场使用表明,泵叶轮用温浓硫酸生产中,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受到了用户好评。  相似文献   

9.
硫酸用不锈钢研究发展综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硫酸用不锈钢的发展过程进行全面综述。重点介绍各种含氮奥氏体——铁素体双相不锈钢、高钼含氮奥氏体不锈钢、高硅不锈钢、微量贵金属元素改性不锈钢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应用范围。用氮、硅等元素代替贵重合金元素.开发出性能优越而价格低廉的新型不锈钢,是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FS—1硫酸用不锈钢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焕安  刘晓东 《硫酸工业》1998,(1):18-22,11
根据硫酸的腐蚀特性以及合金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力求研究一种在氧化性介质和还原性介质中都能适用的新型不锈钢。分析讨论了FS-1不锈钢的热处理、组织结构、力学性能、耐腐蚀性能和腐蚀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FS-1不锈钢在稀硫酸和浓硫酸中均具优良的耐腐蚀性能,用其制造的稀硫酸泵、DSB液下高温浓硫酸泵和搅拌器,经现场试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1.
用失重法测定了固溶处理态和固溶+时效处理态CD-4MCu双相不锈钢在稀硫酸介质中的腐蚀磨损速率。结果表明,CD-4MCu在固溶态时硬度低,耐腐蚀磨损性能差;在固溶+时效处理态时硬度高,耐腐蚀磨损性能好。介质温度和浓度升高,CD-4MCu双相不锈钢腐蚀及磨蚀增加,腐蚀磨损交互作用增大。  相似文献   

12.
不锈钢在衣康酸介质中的腐蚀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晋明  樊爱民 《化工机械》1997,24(6):319-323
利用浸泡腐蚀试验和电化学测试方法研究了3种不锈钢在衣康酸水溶液介质中的腐蚀行为,考察了介质浓度和温度对材料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衣康酸浓度提高或温度升高,不锈钢腐蚀速率也相应增大。在相同条件下,材料的耐蚀性依钢种不同而稍有差别。在衣康酸介质中,不锈钢的阳极极化曲线表现出活化—钝化—过钝化—二次纯化—二次过钝化特征,介质浓度、温度以及材料类型等因素均对其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3.
梁成浩  高扬 《化工机械》1995,22(2):25-29
在80℃的0.35%NaCl溶液中对不同敏化处理的304不锈钢的耐缝隙腐蚀及孔蚀等局部腐蚀性能进行了研究。同时,分析并比较了晶间腐蚀与耐蚀性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4.
耐海水泵用新型双相不锈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紫瑞  郭珊 《化工机械》1996,23(6):20-22,8
研究了耐海水泵用新型双相不锈钢的组织及其耐蚀性能。通过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进行了金相组织观察与分析,由多种腐蚀试验结果表明,该钢在海水介质中具有优良的耐均匀腐蚀、晶间腐蚀性能,并具有比C15钢更高的抗点蚀性能。  相似文献   

15.
龙晋明  司云森 《化工机械》1998,25(3):20-24,46
针对发酵法生产衣康酸过程中的腐蚀问题研究了两种不锈钢在衣康酸工况介质(发酵液)中的腐蚀行为,探讨了介质中杂质离子Cl-、Fe3+、SO2-4等对腐蚀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衣康酸介质中Cl-含量增加,不锈钢的腐蚀速率也增大,而其点蚀电位则随Cl-浓度的对数值增加呈线性下降;Fe3+浓度的增大可使不锈钢/发酵液由活化体系转变成活化 钝化体系;SO2-4对不锈钢稍有缓蚀作用;在含杂质的衣康酸介质中,R1双相不锈钢的耐全面腐蚀和耐点蚀性显著优于316L奥氏体不锈钢。  相似文献   

16.
考察了磷钼酸在硫酸一醋酸混酸介质中对304不锈钢的缓蚀性能,对缓蚀机理进行了初步推断。实验结果表明,磷钼酸是一种阳极型缓蚀剂,在ω(H2SO4)=0.5%~1.5%、ω(CH3COOH)=58.0%、ω(HPA)=0.1%~0.2%,温度100~120℃的条件下,腐蚀速度小于0.05mm/a,缓蚀率高迭99.7%。  相似文献   

17.
结晶盐浆泵新型双相不锈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紫瑞  刘美云 《化工机械》1994,21(3):132-137
本文设计了用于H2SO4110.5g/L、Na2SO4387g/L、ZnSO414.4g/L,密度为1.35g/cm^3,温度为50℃的工况介质的泵用新型双相不锈钢的金相组织与化学成分,采用金相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的方法观察与分析了钢的金相组织,并研究了钢的耐蚀性能,同时与性优良的904和CD4MCu钢进行了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新型双相不锈钢(KS-3)经1100℃固溶处理后的耐蚀性能明显好于904  相似文献   

18.
Yttria/alumina doped silicon nitride ceramics were exposed to corrosive Acidi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 bacteria cultures. These microorganisms produce sulphuric acid as a metabolic product during thiosulfate oxidation.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 of microbial corrosion of silicon nitride ceramics is compared with an abiotic-chemical corrosion process in sulphuric acid under similar conditions (e.g. pH, temperature and exposure time). While abiotic corrosion caused only partial lixiviation of the superficial grain boundary phase, microbially induced corrosion lead to an almost total dissolution of the amorphous grain boundary within the corrosion zone. Microbial corrosion is thus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abiotic process: it dissolves more silica and causes therefore a higher corrosion rate. This is probably due to the additional microbial release of metal-chelating organic compounds that stimulate the corrosion pro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