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癫痫发病中的突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在用基因芯片对癫痫患者脑组织差异基因进行大通量检测中意外发现许多与突触功能相关的基因存在差异表达。随后有人在有关新的抗癫痫药(AEDs)左乙拉西坦研究中发现,这种新药能阻止癫痫的发生及发展,但其作用部位与传统AEDs完全不同,通过与中枢突触囊泡蛋白2A(synaptic vesicle 2A,SV2A)结合影响突触功能而发挥抗癫痫作用,由此证实突触功能参与了癫痫的发生及发展。  相似文献   

2.
左乙拉西坦是一种新型作用机制的抗癫痫药物,其抗痢机制可能是通过影响突触囊泡蛋白SV2A来实现。本文就该药物单一治疗各类癫痫(新诊断癫痫、部分性发作、全面性发作及手术后癫痫等)的疗效和耐受性研究做介绍。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体内和体外癫痫模型中,探讨miRNA-132在癫痫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利用氯化锂-匹罗卡品构建大鼠颞叶癫痫模型及对照,通过real-time PCR检测miRNA的表达;利用Retinoic acid(RA)构建体外癫痫细胞模型,分别用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miR-132-3p及SCN2A的mi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在体外癫痫细胞模型中加入miR-132-3p的抑制剂,检测miR-132-3p及SCN2A的表达水平;在体内大鼠癫痫模型中,分析二者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在体外细胞癫痫模型中,miR-132-3p的miRNA和蛋白表达显著增加,而SCN2A的mi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下降;在体外细胞模型中证实miR-132-3p与SCN2A之间存在靶向抑制关系;在大鼠癫痫模型中证明miR-132-3p与SCN2A的表达呈现负相关关系。结论在体内和体外癫痫模型中,miR-132的表达升高,而其靶基因SCN2A的表达降低,且两者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miR-132通过其靶基因SCN2A参与癫痫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压门控性钠通道在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海人酸颞叶癫痫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不同时点海马DG区、CA1区、CA2区和CA3区SCN2A、SCN3A mRNA的表达。结果:SCN2A和SCN3AmRNA均表达于海马的DG区、CA1、CA2、CA3区。海人酸致痫后3小时在海马各区表达开始增强,6小时明显增强(P<0.05),12小时达到高峰(P<0.01),24小时开始下降,48小时恢复至正常水平。结论:电压门控性钠通道SCN2AmRNA和SCN3A mRNA的表达增加可能参与了颞叶癫痫急性期的发病。  相似文献   

5.
新近提供的证据表明 ,在神经递质释放中具关键作用的突触前膜Ca2 通道 ,除为Ca2 进入胞内提供路径外 ,还通过位于其胞内环 (LⅡ ~LⅢ)中的一段称为synprint位点的肽段与突触蛋白syntaxin和SNAP 2 5等相互作用 ,参与突触囊泡停靠 /融合。本文综述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致病基因VAPB P56S突变对原代培养皮质神经元的细胞活性及突触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以非转基因(nTg)和VAPB P56S转基因(P56S Tg)新生小鼠为细胞来源,体外培养皮质神经元10d和20d后,分别利用MTT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皮质神经元存活率以及突触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nTg小鼠的皮质神经元比较,VAPB P56S转基因小鼠的皮质神经元在体外培养20d时细胞活力显著降低(P0.0001),而在体外培养10d时无明显差异(P=0.5140),但突触囊泡膜蛋白SV2C(P0.0001)、突触囊泡结合蛋白VAMP2(P=0.0047)、突触小体相关蛋白SNAP25(P0.0001)和突触后致密蛋白PSD95(P0.0001)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结论 VAPB P56S降低原代皮质神经元活性,并在神经元变性死亡前即损害突触结构和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SCN2A基因变异相关癫痫患儿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纳入临沂市人民医院小儿神经内科自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11例癫痫患儿进入研究, 所有患儿均出现致病性SCN2A基因突变。回顾性收集该11例患儿癫痫发作类型/频率、智力及运动发育情况等临床资料及基因检测结果, 分析患儿SCN2A基因癫痫相关变异结果、致病性及其与临床表型间的关联。结果 11例患儿中自限性癫痫6例(4例变异位于胞内结构域, 2例变异位于跨膜区), 热性惊厥伴儿童失神癫痫1例(变异位于胞内结构域),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4例(2例变异位于胞外结构域, 2例变异位于跨膜区)。11例患儿SCN2A基因均为错义突变, 其中6例患儿变异位点未见报道。视频脑电图放电形式多样, 其中1例自限性癫痫患儿在发作频繁期呈一过性多灶性痫样放电。奥卡西平、托吡酯对自限性癫痫有效, 拉莫三嗪对1例晚发型癫痫性脑病患儿有效。11例患儿随访(66±32)个月, 末次随访年龄范围为8月龄~11岁6月龄, 10例患儿发作缓解, 1例发作未控制。结论 SCN2A基因谱除与自限性癫痫和癫痫性脑病等常见表型相关外, 尚与热性惊厥、儿童失神癫...  相似文献   

8.
新近提供的证据表明,在神经递质释放中具有关键作用的突触前膜Ca^2 通道,除为Ca^2 进入胸内提供路径外,还通过位于其胸内环(LⅡ~LⅢ)中的一段称为synprint位点的太段与突触蛋白syntaxin和SNAP-25等相互作用,参与突触囊泡停靠/融合。本文综述了相关资料。  相似文献   

9.
目的利用cDNA芯片和荧光定量PCR(Fluorescence Quanti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FQ—PCR)技术检测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HSPA12A(heat shock 70kDa protein 12A,HSPA12A)mRNA的表达,并探讨其在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6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后脑组织和8例正常对照组,用含有4096条人类靶基因的cDNA芯片进行扫描,筛选出候选基因后,用FQ—PCR,以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为内参对芯片扫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发现候选基因HSPA12A mRNA在难治性癫痫患者脑组织中表达上调,FQ—PCR与cDNA芯片结果一致。结论虽然HSPA12A具体生物功能尚不明确,但我们认为HSPA12A可能作为重要的调节因子参与了神经元凋亡等分子事件。HSPA12A mRNA表达上调可能在难治性癫痫发病机制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热性惊厥及相关癫痫综合征的分子遗传学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性惊厥是最常见的小儿癫痫综合征,近年来关于家族性热性惊厥的研究有了较大进展,目前已经定位了5个基因位点,其相关的癫痫综合征中全身性癫痫伴热性惊厥叠加综合征、婴儿期严重肌阵挛性癫痫已被证实与SCN1A、SCN2A、SCN1B和GABRG2基因相关。  相似文献   

11.
颞叶癫痫海马区、齿状回颗粒细胞损害及苔藓纤维出芽是一种最基本的病理改变,B1、B2激肽受体参与了上述病理过程。B1激肽受体可加重颞叶癫痫时的病变程度,而B2激肽受体的参与则对颞叶癫痫发作后的海马组织有保护作用。本文就B1、B2激肽受体在上述组织中的分布及作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2.
突触囊泡在神经末梢进行着精确而快速地胞吐、内吞循环.近年来进行的研究发现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是囊泡蛋白回收的主要途径.本文介绍了这些在内吞早期阶段发生的事件和参与分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二丙基醋酸钠(Sodium Valproate简称SV)对于不同类型癫痫患者的治疗效果.SV的抗痉挛作用的报导最早在法国(1963),10年之后,在欧洲国家的文献中逐渐多见.此药不同于其他抗痉挛药之处是化学结构简单.它主要在尿中排泄,半衰期平均为10小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SCN2A基因不同位点突变致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河北省儿童医院神经内科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SCN2A基因突变阳性致癫痫患儿资料,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共收集3例SCN2A基因突变阳性致癫痫患儿,突变类型均为杂合突变。例1患儿生后2d起病,发作形式为阵挛发作、局灶性发作,诊断为良性家族性新生儿婴儿癫痫;突变基因型c.2426AG(p.K809R),为家族遗传性突变,使用丙戊酸、托吡酯胶囊、苯巴比妥钠后发作控制。例2患儿生后30h起病,发作形式为局灶性发作,痉挛发作,诊断为婴儿游走性部分性癫痫,婴儿痉挛,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突变基因型c.4391CT(p.T1464I),为自发突变,使用托吡酯及ACTH治疗后发作逐渐减停。例3患儿1岁3月龄起病,发作形式为强直发作,诊断为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征;突变基因型c.1711C T(p.R571C),遗传自父亲,未使用抗癫痫药物。结论本组病例提示SCN2A基因应作为婴幼儿期良性癫痫、癫痫性脑病、智力、运动发育落后、孤独症等疾病的候选筛查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N-Myc下游调节基因2(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 2,NDRG2)与癫痫发作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的关系。方法 C57BL/6小鼠20只,随机分为癫痫组和对照组,每组又分为癫痫造模后1和7 d两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5只,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检测癫痫后海马齿状回NDRG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和mRNA相对表达水平变化; 使用双皮质素(DCX)染色标记未成熟神经元,神经巢蛋白(Nestin)标记神经干细胞,神经核蛋白(NeuN)标记成熟神经元,观察NDRG2对海马齿状回神经干细胞增殖影响; 采用RT-PCR检测发状分裂相关增强子1(hairy and enhancer of split 1,Hes 1)、NDRG2 mRNA相对表达表达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观察NDRG2参与癫痫发作后神经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 癫痫组与对照组比较,DCX、Nestin、NeuN、Hes1、NDRG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在1和7 d这2个时间点有显著性增高,并随时间逐渐递增。结论 癫痫发作后海马NDRG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增高,与癫痫发作后海马齿状回的神经细胞增值时间具有一致性和相关性,NDRG2可能参与癫痫发作后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过程; 同时发现海马NDRG2表达增加和Hes1分子表达增加具有相关性,故推测NDRG2可能通过Hes1参与癫痫发作后海马齿状回的神经发生。  相似文献   

16.
突触囊泡在神经末梢进行着精确而快速地胞吐、内吞循环。近年来进行的研究发现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是囊泡蛋白回收的主要途径。本文介绍了这些在内吞早期阶段发生的事件和参与分子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1例NR4A2基因变异所致的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特点, 总结该类疾病的临床表型及基因型, 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收集2022年8月就诊于临沂市人民医院的1例儿童发育性癫痫性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 完善视频脑电图、颅脑磁共振成像及家系全外显子测序, 再对可疑突变位点采用Sanger测序进行验证。查阅相关文献, 总结NR4A2基因所致神经系统疾病的临床表型及遗传学特点。结果发现患儿在NR4A2基因c.866G>A(p.A289H)位点存在1个杂合错义突变, 为新发变异, 父母均为野生型。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变异分级评定为疑似致病性变异。经查阅文献发现目前国际上共有16例相关病例报道, 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精神发育迟缓/智力低下, 还有语言障碍、癫痫发作、肌张力改变及不同心理行为问题。结论 NR4A2基因不仅与多巴反应障碍性疾病相关, 还与神经发育、智力障碍及语言发育迟缓、癫痫相关;位点c.866G>A(p.A289H)的检出扩大了NR4A2的基因谱, 并提出NR4A2基因是发育性癫痫性脑病的致病基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银杏叶提取物对红藻氨酸致癫痫大鼠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R2A)及神经肽Y(NPY)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4只实验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大鼠对照组16只,单纯癫痫模型组16只,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16只,1,2-丙二醇溶液预处理组16只,后3组实验大鼠予以癫痫大鼠模型制作。造模成功后12h,取各组大鼠脑组织制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标本海马组织NR2A及NPY蛋白的表达水平及阳性表达率。结果单纯癫痫模型组、1,2-丙二醇溶液预处理组NR2A的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大鼠对照组(P均0.05);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NR2A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均低于单纯癫痫模型组及1,2-丙二醇溶液预处理组(P均0.05)。单纯癫痫模型组、1,2-丙二醇溶液预处理组NPY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大鼠对照组(P均0.05);而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组NPY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大鼠对照组、单纯癫痫模型组及1,2-丙二醇溶液预处理组。单纯癫痫模型组与1,2-丙二醇溶液预处理组在NR2A及NPY表达比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银杏叶提取物预处理给药有一定的抗癫痫作用,其抗癫痫的机制可能与上调NPY及下调NR2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难治性癫癎患者脑组织突触囊泡回收相关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难治性癫患者脑组织内突触囊泡循环再生相关蛋白的表达,以探讨难治性癫的成因及其他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用免疫组化、Western印迹法检测与突触囊泡循环再生密切相关的网格蛋白(clathrin)、突触囊泡膜蛋白Ⅰ(synaptotagminⅠ)在难治性癫患者脑部的表达,并与健康人群比较。结果免疫组化显示与突触囊泡循环再生密切相关的网格蛋白[在海马为(0·173±0·019),颞叶为(0·186±0·024)]、突触囊泡膜蛋白Ⅰ[在海马为(0·188±0·019),颞叶为(0·190±0·017)]在难治性癫患者脑部表达较健康人增强(P<0·05),Western印迹显示网格蛋白、突触囊泡膜蛋白Ⅰ在难治性癫组增加,电泳条带明显增宽,且免疫组化显示难治性癫患者脑组织中网格蛋白、突触囊泡膜蛋白Ⅰ表达随病程的延长而有增强的趋势。结论难治性癫患者脑组织内存在突触囊泡循环再生过程强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幼鼠癫痫模型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DAR)表达与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的相关性。方法 将60只2~4周龄SPF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癫痫组、MMP-3抑制剂组、NMDAR抑制剂组,每组15只。采用匹罗卡品建立幼鼠癫痫模型;采用RT-PCR检测海马神经元NMDAR2A、NMDAR2B、MMP-3 mRNA表达;采用尼氏染色观察海马区神经元形态;采用Western blot检测海马区P-糖蛋白(P-gp)、钙调蛋白激酶Ⅱ(CAMKⅡ)蛋白表达。结果 幼鼠癫痫模型海马区NMDAR2A/B、MMP-3 mRNA以及P-gp、CAMKⅡ蛋白较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注射NMDA受体抑制剂或MMP-3抑制剂可显著降低幼鼠癫痫模型NMDAR2A/B、MMP-3 mRNA及P-gp、CAMKⅡ蛋白表达,且明显改善海马区神经元结构。结论 幼鼠癫痫模型海马神经元MMP-3表达与MNDAR表达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