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高敏C反应蛋白与冠脉再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选择71例接受PCI治疗并于PCI术后6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的患者,经冠脉造影证实出现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14例(再狭窄组),未出现再狭窄的患者57例(无再狭窄组),测定入选患者PCI术前和术后血浆PAPP-A,hs—CRP水平并分析其支架内再狭窄情况。结果:再狭窄组患者术后血浆PAPP—A,hs—CRP水平较无再狭窄组显著升高(P〈0.01),且术后PAPP—A,hs—CRP水平与PCI术后冠脉后期内径丢失指数呈正相关(r=0.57,P〈0.01)。结论:PCI术后血浆PAPP-A,hs—CRP水平可以预测冠脉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冠状动脉介入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前瞻性研究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的变化 ,并观察其与术后心性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入选行单个原位病变PCI的 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 (UAP组 )和 16例稳定性心绞痛 (SAP组 )患者 ,测定术前、术后 2 4、4 8及 72h的hsCRP水平 ,随访术后心性事件 ,观察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1)UAP组和SAP组术后hsCRP均明显增加 ,UAP组增加幅度明显高于SAP组 (P =0 .0 2 )。 (2 )平均随访 (10 .16±1.76 )个月 ,发生心性事件 12例 (其中UAP组 9例 ,SAP组 3例 ) ,两组心性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UAP组发生心性事件的 9例术后 72h的hsCRP仍保持较高水平 ,而无心性事件的 2 1例则呈下降趋势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3)。 (3)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 ,仅术后hsCRP值、年龄与心性事件显著相关 (RR =1.2 3,P =0 .0 13;RR =1.19,P =0 .0 2 3)。结论 UAP患者PCI术后hsCRP增加幅度明显高于SAP患者 ,在行PCI术后 72h的hsCRP水平持续升高 ,提示术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高 ,应加强干预。  相似文献   

3.
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测定经皮腔内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并评价阿托伐他汀对其影响。方法:连续选择因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行PCI的冠心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qd,术前及术后2d和3周分别测外周动脉血清CRP。结果:术前、术后2d及术后3周,治疗组CRP水平分别为(9.03±0.59)、(23.5±0.71)及(12.8±0.47)mg/L,对照组则分别为(8.8±0.62)、(21.2±0.56)及(19.6±0.53)mg/L,两组术后3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术后2d及术后3周治疗组CK-MB分别为(11.9±3.3)、(14.6±3.2)、(16.0±2.8)IU/L,对照组为(12.1±3.4)、(14.3±2.6)、(15.6±3.0)IU/L,两组术后CK-MB均无升高,两组术前、术后相比较,均P>0.05。结论:PCI后血清CRP水平升高,阿托伐他汀可明显控制血浆炎症因子,有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闫韵洪  张利华 《心脏杂志》2002,14(3):219-220
目的 :观测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对血清 C反应蛋白 (CRP)的影响。方法 :我院进行 PTCA的患者 86例 ,同期进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患者 6 0例。分别于 PTCA和 CAG当天及术后第二天清晨采集空腹血测定 CRP值。结果 :PTCA组术后血清 CRP水平显著高于术前 (P<0 .0 1) ,CAG组造影后血清 CRP水平与造影前比较无显著性差别 (P>0 .0 5 )。结论 :PTCA明显增加血清 CRP浓度 ,可能与 PTCA治疗后局部血管炎症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 C反应蛋白 (CRP)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及术后住院期间严重冠脉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  方法 :对 70例住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PTCA)及冠脉内支架置入术 (CS)的冠心病患者术前测定血清CRP水平。按 CRP水平将患者分为 2组 :即 A组 (CRP水平 <3mg/ L ,n=40 )及 B组 (CRP水平≥ 3mg/ L ,n=30 )。分析并记录每例患者术中冠脉夹层及血栓形成等的发生情况 ,并观察住院期间是否发生严重冠脉事件。  结果 :B组患者 PTCA及 CS术中血栓形成的发生率显著高于 A组 (分别为 36 .7%对 12 .5 % ,P=0 .0 17及 30 .0 %对 2 .5 % ,P=0 .0 0 1)。B组 PTCA术中斑块夹层的发生率显著大于 A组 (86 .7%对 6 0 .0 % ,P=0 .0 1)。B组患者介入治疗术中冠脉痉挛的发生率显著大于 A组 (P=0 .0 4)。住院期间 2组患者均无严重冠脉事件发生。  结论 :术前血清 CRP水平对 PTCA及 CS术中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强的预测价值 ,提示冠脉介入治疗术中并发症的发生与病变的炎症反应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绞痛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前 ,高敏C 反应蛋白 (hs CRP)水平对早期并发症及术后再狭窄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 12 0例心绞痛的患者 (5 2例稳定型心绞痛 ,6 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 )入院时测定血浆hs CRP水平 ,然后行单支血管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随访 1年 ,观察早期并发症及晚期再狭窄发生率 ,对其进行分析。结果  12 0例患者中 ,血浆hs CRP升高者 6 8人 ,早期并发症均发生在高hs CRP水平者。再狭窄发生率为 4 6 % ,其中血浆hs CRP正常者 14例 ,占 2 7% ;血浆hs CRP升高者 37例 ,占 6 3% (P <0 0 0 1)。经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 ,术前CRP水平增高 (r=11 7,P <0 0 0 1)、高血压 (r=4 3,P =0 0 3)、女性 (r=4 1,P =0 0 13)是预测早期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而高CRP(r=6 7,P <0 0 0 1)及术后残余狭窄 (r=3 2 ,P =0 0 0 7)是预测再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浆hs CRP水平可作为炎症标志物反映冠状动脉炎症情况 ,对PTCA早期并发症及术后再狭窄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和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联合应用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elevated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近、远期预后的价值。方法183例发病12h内接受成功PCI治疗的初发急性STEMI患者被入选。PCI术后12h内进行FIB和hs-CRP检测。对患者进行长期随访,一级终点为全因死亡,二级终点为心脏事件联合终点,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NYHA Ⅲ~Ⅳ)、心肌缺血(负荷试验证实)、再次血管重建及死亡。结果PCI术后FIB和hs-CRP呈线性相关(r=0.452,P〈0.0001),ROC曲线确定诊断界值分别为510mg/L(灵敏度69.2%,特异度81.6%)和14mg/L(灵敏度84.6%,特异度73.1%)。将患者分为3组:第1组,FIB〈510mg/L+hs-CRP〈14mg/L 第2组,FIB〈510mg/L+hs-CRP≥14mg/L或FIB≥510mg/L+hs-CRP〈14mg/L 第3组,FIB≥510mg/L+hs-CRP≥14mg/L。三组相比近期和远期死亡(30天:χ2=11.74,P=0.003 2年:χ2=27.04,P〈0.0001)及心脏事件发生率(30天:χ2=14.34,P=0.001 2年:χ2=13.55,P=0.001)明显不同 30天累积生存率(97.9%比98.0%比83.9%,P=0.002)和2年累积生存率(97.8%比95.8%比69.0%,P〈0.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第3组患者近、远期死亡及心脏事件发生率最高,累积生存率最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后FIB≥510mg/L且hs-CRP≥14mg/L的患者与FIB〈510mg/L或hs-CRP〈14mg/L的患者相比,30天(HR7.95,P=0.018)和2年内(HR12.59,P=0.002)发生死亡的风险分别增加7.95倍和12.59倍。结论急性STEMI患者成功PCI治疗后FIB≥510mg/L且hs-CRP≥14mg/L的患者近期和远期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前血浆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含量对术后心肌损伤的预测价值.方法:95例择期行PCI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根据手术前24 h PAPP-A是否升高分为高PAPP-A组(30例,PAPP-A≥10 mU/L)和低PAPP组(65例,PAPP-A<10 mU/L).检测术前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及术后24 h内肌钙蛋白I(cTnI)阳性率,并进行2组间各观察指标的比较.结果:高PAPP-A组术前PAPP-A及hs-CRP水平,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cTnI阳性率均明显高于低PAPP-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PCI前血浆PAPP-A及hs-CRP水平是术后cTnI阳性的独立预测指标(P<0.05).结论:PCI前血PAPP-A含量是术后心肌损伤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支架内再狭窄的相关性。方法:45例患者PCI术后6~12个月内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其中18例有再狭窄作为再狭窄组,27例无再狭窄作为对照组。2组术后均接受阿司匹林、波立维、他汀类等药物治疗。取2组患者PCI术前、后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时血浆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ox-LDL水平,超敏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hs-CRP水平,酶法测定血脂水平。结果:①再狭窄组PCI术后ox-LDL、hs-CRP水平较术前均明显升高[(1.32±0.35)∶(0.53±0.17)mg/L、(4.82±1.44)∶(3.50±1.18)mg/L],均P0.01;对照组PCI后ox-LDL、hs-CRP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0.32±0.13)∶(0.55±0.13)mg/L、(2.28±0.71)∶(3.37±1.25)mg/L],均P0.05。②再狭窄组和对照组PCI术前ox-LDL、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再狭窄组PCI术后ox-LDL、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1)。③再狭窄组和对照组术后TC、TG、LDL-C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但2组间PCI术前和术后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再狭窄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ox-LDL和hs-CRP水平均呈正相关。结论:PCI术后再狭窄患者血浆ox-LDL及CRP水平明显升高,二者可作为PCI术后再狭窄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及术后妊娠相关蛋白A(PAPP-A)与可溶性白细胞分化抗原配体(sCD40L)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法测定50例AMI患者发病后6~12 h(PCI术前),术后24 h、48 h、72 h、5 d、7 d、14 d及25例对照组PAPP-A和sCD40L浓度.将AMI组分为3个亚组:死亡组、并发症组及无并发症组.结果 AMI组与对照组比较,术前血浆PAPP-A[(27.84±6.37)pg/ml比(10.69±2.48)pg/ml,P〈0.01]和sCD40L[(555.40±63.63)ng/L比(343.24±26.35)ng/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3个亚组中,无并发症组血浆PAPP-A及sCD40L术后24 h迅速达高峰,之后逐渐下降,5~7 d恢复至正常水平.并发症组及死亡组血浆PAPP-A及sCD40L显著高于无并发症组,且随着并发症持续时间的延长两种炎症因子浓度维持在较高水平;死亡组术后持续升高,术后14 d仍然居于很高水平.三组的组间、不同时间点,以及组间和不同时间点的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血浆PAPP-A与sCD40L浓度明显升高,其峰值延迟甚至持续升高可能提示病情严重,二者浓度的动态变化对AMI患者PCI术后近期不良心脏事件及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前后妊娠相关蛋白A(APAPP—A)、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脑钠肽(BNP)水平变化的意义及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观察5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术前1h及术后24hhs—CRP、PAPP—A和BNP水平变化。PCI术中冠脉造影确定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目,分析PCI对hs—CRP、PAPP—A和BNP变化的影响及hs—CRP、PAPP—A、BNP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51例急诊PCI手术均获得成功。PCI术后hs—CRP、PAPP—A水平明显高于术前(P〈0.05),而BNP水平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支和三支病变患者hs—CRP、PAPP—A、BNP水平明显高于单支病变患者(P〈0.05)。结论PCI可导致体内hs—CRP和PAPP—A表达增加,hs—CRP、PAPP—A和BNP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存在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内皮细胞损伤对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血流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经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术(PCI)治疗后冠脉恢复正常血流患者和冠脉无复流患者内皮细胞的损伤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90例PCI患者,根据术后血流分级(TIMI分级)分为两组,冠状动脉血流≤TIMI2级40例,为无复流组,TIMI3级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冠脉血中内源性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血小板表面活化标志蛋白(CD63)水平,以此判断内皮细胞受损情况。结果:PCI术后无复流组较对照组冠脉中NO明显减少[(41.52±6.1):(61.94±10.7)μmol/L],而ET[(117.42±11.1):(59.08±9.8)mg/L]、CD63[(7.43±8.2)%:(2.05±2.8)%]显著增加(P均0.05)。提示在PCI后患者出现无复流现象者较血流恢复正常者冠状动脉内皮损伤更严重。结论:内皮细胞损伤是冠状动脉PCI术后无复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后的预后因素. 方法 1981例经皮介入治疗后的冠心病患者被分为老年组(≥65岁)801例和对照组(非老年组,<65岁)1180例.术后随访12~84个月(平均36个月). 结果 老年组全因死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5.4%和2.3%,P<0.01);老年组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明显高于对照组(18.9%和3.7%,P<0.01).影响介入治疗后死亡的因素为年龄65岁(OR=1.05,95% CI=1.02~1.10,P=0.014),左主干病变(OR=4.78,95% CI=2.36~17.22,P=0.027),冠状动脉3支病变(OR=5.68,95% CI=3.17~15.32,P=0.018),合并糖尿病(OR=6.24,95%CI=2.11~16.36,P=0.001);影响介入治疗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为年龄65岁(OR=2.06,95%CI=2.23~4.32,P=0.007),左主干病变(OR=3.64,95%CI=1.86~15.34,P=0.001),冠状动脉3支病变(OR=4.35,95%CI=2.54~13.82,P=0.017),合并糖尿病(OR=5.35,95% CI=1.77~14.51,P=0.001).性别和高血压不是影响总死亡率和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因素. 结论 年龄、糖尿病、左主干病变、冠状动脉3支病变是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预后的主要因素,而性别和高血压对预后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术后并发抑郁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抑郁症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260例UAP患者行PCI术后填写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按评分分为两组:非抑郁组、抑郁组,随访半年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UAP患者PCI术后并发抑郁发生率为30%,抑郁组心血管事件(UAP,非致死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动过速,心源性猝死)发生率显著高于非抑郁组(P均0.05),左室射血分数[(50.38±10.12)%∶(58.13±12.28)%],6min步行距离[(213±5.60)m∶(280±10.32)m]显著低于非抑郁组(P均0.05)。结论:抑郁影响PCI术后患者的预后,临床上应重视患者的心理问题,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5.
Liu XM  Kang JP  Lü Q  Liu XH  Wu XS  Ma CS 《中华内科杂志》2008,47(2):114-116
目的 了解贫血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冠心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2003年7月至2005年9月接受单纯PCI治疗冠心病患者3809例,诊断为贫血患者744例,无贫血患者306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术后病死率和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的发生情况.平均随访548 d.结果 贫血患者除具有年龄较大,女性、糖尿病、脑血管病史、慢性肾功能不全病史、急性冠脉综合征比例、肌酐水平偏高以及左室射血分数较低的特点外,冠脉3支病变的比例明显高于无贫血患者(30.9%比21.5%,P<0.001),而且完全血管重建率低(70.0%比73.9%,P=0.034),术后病死率(4.7%比1.5%,P<0.001)和MACCE发生率(14.0%比10.8%,P=0.014)均明显增高.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PCI术前贫血是影响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而对MACCE事件元显著影响.结论 PCI术前贫血是影响病死率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复制小型猪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再通(AMI-PCI)后无复流(no-reflow)现象,提供更为接近人类心血管组织生物学特性的动物模型。方法小型猪20头,雌雄不限,行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造影,并记录有创血流动力学参数,通过球囊闭塞、微血栓注入造成左前降支(LAD)无复流。监测心电图变化。结果(1)制模共有16头小型猪成活,其中14头达到AMI-PCI后无复流动物模型标准[TIMI血流≤2级,校正的TIMI血流记帧法(CTFC)≥36.2帧],制模成功率为70%。(2)小型猪在无复流模型建立成功后较闭塞前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心肌耗氧量(PRI)增加、左心室舒张期末压(LVEDP)升高、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升高,较闭塞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在整个实验中,体表心电图和冠状动脉内心电图的演变均出现类似人类急性心肌梗死缺血再灌注的心电图演变规律。结论通过选择性冠状动脉前降支急性闭塞、再灌注、微血栓注入制备的无复流小型猪模型是无复流研究中一种较理想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前后血浆白细胞介素 8(IL 8)的变化与早期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观察 12 1例冠心病患者PCI中和PCI后 30d内并发症 ,用ELISA法测定血浆IL 8和血清C 反应蛋白(CRP) ,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表面 β2 黏合素Mac 1(CD11b/CD18)受体表达。结果 :12 1例中 16例出现早期并发症。16例早期并发症患者PCI前、后血浆IL 8、CRP、CD11b/CD18差值水平明显高于无早期并发症患者(均P <0 .0 5 )。随着IL 8、CRP、CD11b/CD18三分层由低到高 ,早期并发症明显增高 (均P <0 .0 5 )。经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 ,PCI前IL 8、糖尿病对早期并发症具有独立预测价值。PCI后早期并发症组血浆IL 8差值与CD11b/CD18差值之间呈明显正相关 (r =0 .776 ,P <0 .0 1)。结论 :PCI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与PCI前存在的炎性反应程度有关。血浆IL 8水平正常者对PCI后早期并发症具有独立的阴性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